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荷蘭紀錄片電影大師伊文思)

11月18日,是荷蘭籍紀錄電影大師尤里斯·伊文思120週年的誕辰。他與維爾托夫、弗拉哈迪、格里爾遜一起被並列為“紀錄電影的四大學派”,同被譽為“紀錄電影之父”。伊文思是對中國紀錄片影響最深遠的導演,這得益於他的中國情結。從1938年來到中國拍攝《四萬萬人民》開始,前前後後歷經40年的時間,完成了《四萬萬人民》《早春》《愚公移山》《風的故事》等與中國相關的作品,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風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同時用他與時俱進的紀錄片拍攝手段和獨特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四萬萬人民》劇照)

伊文思的紀錄片帶有濃郁的時代背景,不管是《四萬萬人民》反應的抗日戰爭,還是《愚公移山》所展現的“文化大革命”,伊文思一直在現實和影像世界中周旋,用自己的視角紀錄下他所認為的真實。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發展了紀錄片的紀實美學,他堅持認為紀錄片工作者擁有“重新建構”被拍攝事件的權力,認為對真實性的觀看和感覺比現實的真實性更為重要。這一觀點直到今日仍影響著中國紀錄片的拍攝。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曾幾何時,觀眾欣賞能力差、投入產出比低等原因,紀錄片並不被中國市場所看好。紀錄片的拍攝多數情況下是由國有電視臺接手,市場資本敬而遠之。

2005年,《故宮》掀起了紀錄片工業化的浪潮,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除了自身的藝術品質外,《舌尖》的功績更在於以IP化的方式為中國紀錄片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也讓觀眾認識到:紀錄片不僅是高山江河,不僅是故宮園林,也是餐桌上的一碟小菜或街頭的一串小吃,可以是人生百態和柴米油鹽。此後,《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我們誕生在中國》等一系列優秀的紀錄片陸續出現,在藝術水平、市場價值和流量熱度等方面,成為了箇中翹楚。紀錄片市場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開始迎來了自己的流量時代。

紀錄片市場的快速崛起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總點擊量為90.5億次,其中騰訊、愛奇藝、優酷土豆的紀錄片視頻點擊量佔比分別為37.8%、32.8%、20.4%。2017年紀錄片總產值為60億元,近五年來,中國紀錄片總產值年度增長率在12%左右。

同年,獲得廣電總局電影局過審的紀錄電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長37.5%;進入院線放映的中外紀錄片9部,同比增長50%,數量再創新高;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 億元;票房再創新高。

市場敏銳地嗅到了商機,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湧入紀錄片產業。騰訊、愛奇藝 、優酷土豆等視頻平臺不斷加碼紀錄片。尤其是騰訊,憑藉《藍色星球》和《風味人間》等IP,成功搶佔了紀錄片市場。

目前三家平臺上,騰訊擁有1260部付費紀錄片,愛奇藝擁有764部,優酷土豆擁有347部,而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也宣佈將與Discovery合作,其擁有的紀錄片數量將突破2000部 。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此外,除了版權合作,各家平臺已經開始著手自制紀錄片的研發,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製作的《人生一串》打響了自制紀錄片第一槍,騰訊製作的《風味人間》接棒而行。這兩部紀錄片劇集,豆瓣評分一直穩定在9分以上,《風味人間》累計播放量已經突破4億次,無疑為平臺自制紀錄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騰訊另一款自制節目《奇遇人生》,目前豆瓣評分也高達9.1分,其紀錄片式真人秀的概念也為紀錄片在互聯網時代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紀錄片+”的概念或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紀錄片為什麼火了

從《舌尖》開始,幾乎每年都會有幾部精良的國產紀錄片出現,它們不斷地促進紀錄片產業的發展,也將紀錄片受眾源源不斷地拉攏過來,業內人士將紀錄片的走俏歸結於兩部分原因。

首先,《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口碑爆款後,牽動了整個製作市場的神經,從題材方面,紀錄片不再是家國曆史、江河山川,轉而走入“人間”,衣食住行等更接地氣的題材更加受歡迎。即便是宏大題材的歷史作品,也選用了更為接地氣的視角和解讀方式。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獨特視角,亦或《歷史那些事》的另類解說風格,都讓人耳目一新,增加了紀錄片的趣味性,降低了受眾的接受門檻。從業者也恍然大悟——原來紀錄片可以這麼拍。因此,新題材、新形式的紀錄片不斷湧現。

其次,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自主、更全面地接受優質事物。“互聯網時代,得年輕人者得天下”依然適用於紀錄片。根據數據顯示:國產紀錄片的用戶構成中,35歲以上的觀眾只佔12%,而新近的熱片如《本草中華》《水果傳》,35歲以下觀眾佔比竟高達95%、96%。

紀錄片全新語境下的挑戰

在此前,紀錄片尚無人問津,行業內從業人員較少,不管是導演還是攝影師,能夠勝任紀錄片拍攝的並不多,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很多資本方有拍紀錄片的願景,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最後只能作罷。同樣,對於紀錄片從業者而言,好作品難以輸出,也成為了一大難題。很多紀錄片導演有較好的項目,但是不知如何和資方洽談,又或者根本找不到資方而導致項目擱淺。絕大多數的紀錄片製作在人才選擇方面,都是靠圈內人脈,具有較大侷限。業內急需能夠準確的將項目和資方進行對接的橋樑。

在世界範圍內,紀錄片都有自己的電影節供從業者交流研討,也為資方提供項目遴選的機會,然而目前國內紀錄片相關的交流機會很有限,中國紀錄片電影節聲音並不大,大多數從業者均處於閉門造車的狀態。

再次,很多紀錄片很可能無法產生商業上的盈利,因此對於投資紀錄片來說,存在較大的商業風險,巧妙地轉移或降低風險是紀錄片投資的關鍵所在。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茶界中國》劇照)

以去年的紀錄片《茶界中國》為例,該片一經播出,就以其“商業紀錄片”的概念引起了關注。《茶界中國》強化了紀錄片的功能性和隱藏的商業性。在正片播出中出現了很多植入廣告,但是並沒有過多影響紀錄片的觀感。如《茶界中國》播放中會有滾動字幕:關注官方微博,可以喝到片中好茶等。隨後,《茶界中國》在電商平臺直播中推廣片中提到的茶葉,當時超過7萬名網友參與觀看,相比較而言,《茶界中國》帶來的間接收益,要大於直接收益。

哪些題材最易入局

目前,從紀錄片產業角度來看,入局紀錄片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市場尚處於發展早期,有很多空白領域可以優先佈局。

就題材而言,美食應屬紀錄片領域最火爆的題材,《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風味人間》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評價和市場收益,中國美食博大精深,作為世界三大美食國度之一,美食紀錄片潛力巨大。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相對而言,歷史題材難度較大,需要全新的解構方式。《歷史那些事》準確把握住了當代年輕人的口味,使用調侃式解說詞,配上一本正經的歷史畫面,創造出全新的視聽效果。契合當代年輕人他們身上的後現代主義標籤:人性化、自由化、追求個體個性、不拘一格、多元、反傳統等風格。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此外,旅遊風景題材契合當下的生活方式,如《一本書一座城》主打文化遊,符合當代年輕人追求的“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的理想生活;《侶行》則展現了一種浪跡天涯的漂泊,為年輕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浪漫主義色彩。

其次,關於社會熱點話題類的紀錄片往往最能抓住年輕人的眼球,《生門》 《二十二》《零零後》都在話題熱度上備受青睞。相比較於70後、80後,90後年輕人群體更喜歡做意見領袖。

紀錄片正迎來自己的“流量時代”

最後,也是最難操作的,莫過於國家形象類紀錄片。這類紀錄片承載著中國風貌、國家形象、以及讓中國故事“走出去”的重任。因此,很多時候,紀錄片的社會責任要遠遠大於經濟利益。這一點不管對於資方還是從業者,都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