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揮師取印度?

大富豪5867931


蜀漢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匡扶漢室”。

中國自古便與印度有商業往來,這就是西南的“蜀身毒道”,被譽為西南的“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稟報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發現蜀地的絲綢和卭竹杖,問其來源,原來從身毒(今印度)而來。由此可知,蜀地和印度的商業貿易繁盛。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也通過“蜀身毒道”,與當時統治印度的貴霜帝國從事貿易往來。由此可知,如果蜀漢進攻印度,是有路可走的。但蜀漢政權為何不進攻印度?

一,蜀漢時期,統治印度的貴霜帝國正處於鼎盛時期,人口五百萬,士兵數十萬,其綜合國力遠在蜀漢之上。

二,蜀漢攻貴爽帝國,不像收復南蠻,其必然導致國內空虛,如果曹魏來攻,則兩線作戰,蜀漢非常威脅。

三,蜀漢政權存在的合法性是“匡扶漢室”,為此諸葛亮不顧蜀漢實際國力,多次北伐。

四,貴霜帝國是蜀漢的商貿夥伴,與其多一個朋友,不如少一個敵人,更何況,蜀漢對貴霜帝國完全沒有領土要求。


五味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絕了。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古代中國很強大時,不去佔領印度。

反而讓似乎沒什麼實力的阿克巴大帝,從阿富汗南下把印度佔領了幾百年。

說白了,很簡單,就是根本就沒辦法去。

當時從中國到印度,只有三條旱路,一條水路。


水路就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先到東南亞,然後經過馬六甲海峽,最終到達印度海岸。

這在古代,最多也就搞搞經貿,想要打仗根本不可能。

從上海飛到新德里的直線距離也有4600公里,如果走水路差不多1萬公里。

一支大軍航行1萬公里,沿途有沒有穩定補給中心,恐怕都得死在海上。

鄭和下西洋,也是一步一停,在東南亞停靠無數次,這才到了印度。

但打仗不是鄭和這種探險航行,一旦開戰,尤其對印度這麼大的國際,恐怕打個幾十年都可能。糧食、補給、武器運輸怎麼解決?根本沒辦法。



陸路是三條,一是南下先進入緬甸,然後向西進入印度阿薩姆邦;二是先進入西藏,然後翻過喜馬拉雅山,再進入印度;三是唐僧那種,先進入中國西北,然後進入中亞地區,再南下進入印度。

進入緬甸的道路,根本就走不通。

不要說古代,就算抗戰期間國軍10萬大軍已經走到緬北密支那,結果穿越野人山走到印度就死了一半人。

在古代,穿越緬甸北部叢林到緬甸北部,就是極難的。

清代發動對緬甸的戰爭,結果清軍病死餓死的,比和緬甸戰鬥打死的還多,連主帥都死了。

緬甸都打不贏,何談打印度。



至於第二條路線,翻越西藏喜馬拉雅山,就算今天你試試看呢?

當年打印度阿三,我軍補給極度缺乏,一天就吃一頓飯,連當地的藏族小朋友都幫著背罐頭了,更別說古代。

在古代,馬幫從拉薩出發到印度,差不多要一年至少也是大半年時間,大軍根本就沒法走。



第三條路線更是不可能。

古代中亞簡直就是魔窟,無數強悍遊牧民族互相廝殺。漢族大軍都無法長期在中央甚至新疆、青海長期駐紮,動輒就被遊牧民族血洗了。

你還能派大軍繞這麼大一個圈子進攻?

別說古代,就算當年左宗棠打新疆的垃圾阿古柏,也是先準備了1年的糧食物資,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然後才幹打的,不然軍隊都得餓死在路上。

新疆尚且不好對付,何談進入中亞。


薩沙


這是因為諸葛亮打不過印度,也不敢去打印度!

蜀漢建立於公元221年,之後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在夷陵病逝,蜀漢被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從此開始了諸葛亮時代!

在這一時期,印度大部正處在貴霜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半個中亞都屬於貴霜的領土。在公元200年前後,貴霜帝國擊敗了東北部印度的塞種人王朝西薩特拉普王朝後,國家進入全盛時期。

在人口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將近1400萬臣民。軍隊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常備軍10萬、戰象1000頭,並可在戰時動員上百萬大軍。同時,由於剛剛結束與西薩特拉普王朝的戰爭,貴霜帝國的軍隊戰鬥經驗豐富,不輸於常年作戰的蜀漢軍隊。

再看諸葛亮治下的蜀漢,在三國末期蜀漢只有90萬人口,這已經是戰爭沒那麼頻繁時期的人口數量,那麼在公元221年到公元234年之間的蜀漢人口只會更少。軍隊方面,諸葛亮所能動員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

打不過印度

假如諸葛亮遠征印度,必須要留下一支軍隊駐守以穩定國內局勢,所以,頂多帶走一般人,也就是5萬人。這5萬人將會在戰爭中越打越少,得不到補充。反觀貴霜帝國兵精糧足,又有龐大的人口支撐,足以支撐常年作戰。只要戰爭陷入僵持諸葛亮必敗。

不敢打

當時貴霜帝國與曹魏政權關係友好,假如諸葛亮揮兵南下,保不齊貴霜帝國會通知魏國,建議曹魏趁蜀漢國內空虛趁機攻打,讓諸葛亮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如果這樣諸葛亮敗的就更徹底了。

所以,諸葛亮是不會冒險和印度開戰的。


歷史風暴


六出祁山都費了老勁了,你讓諸葛亮去翻越喜馬拉雅山,那不是要他的命嘛!以當時蜀漢的實力,也就是欺負欺負西南夷的少數民族首領諸如孟獲啥的了吧,可以抓了放放了抓的玩,就像貓捉老鼠一樣,折騰完了再吃。(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事要放在中原,要是放在呂布身上,呂布死都能可樂醒,關鍵是劉備不給機會,呂布乃當世梟雄,劉備當時失勢寄存於曹操手下,卻借曹操的手,成功誅殺了呂布,報了徐州被奪的大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除掉呂布?他怕啊,奪徐州,劉備喪失了唯一的落腳地,如喪家之犬般的投靠了曹操,人在屋簷下苟且的活著。在劉備看來,中原這些能人異士,哪個都能要了他的命,他有點無所適從。


也就是當時的冷兵器時代給了劉備生存空間,要不然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地利絕對輪不到他獨自享用,在當時據成都可謂是偏安一隅,基本上已經離開了政治中心,中原腹地,成為了一股離心的勢力。

劉備想要定鼎中原,一統天下,不至於喪失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須心向中原,逐鹿中原,只有這樣才是一個自稱正統的梟雄應有的態度和應盡的本分。

若是劉備進攻印度,且不說自然方面的困難,就從政治道義上來說,劉備向南,可以說已經很“南”了,那就基本上是一股離心勢力,曹操斷不可能再將它視為三國中的一極,也就沒有三足鼎立之說。

中國人向來有定鼎中原的傳統和政治習慣,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外交理念,當時如此,三國諸葛亮亦如此!


歷史三日談


抽瘋三國

1、公元225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根據土人線報,征伐土人近親南越,拿下中南半島,沿克拉地峽兵發馬六甲,劍指蘇門答臘、爪哇,以此為跳板,不期意外發現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遂徵之。班師回朝時在南中慶功,孟獲又請求諸葛丞相一路向西走向勝利,諸葛亮親率各地土族聯合軍團沿孟加拉灣進入恆河入海口,恆河一帶瘴癘叢生,為了打過恆河去解放全印度,諸葛丞相又發明了甩餅用於祭祀河神。

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一個個半島土邦之後,揮師北進,公元230年,聯合軍團先於王玄策400多年遭遇摩揭陀,滅之。時值貴霜王朝晚期,諸葛丞相審時度勢,聯合新崛起的薩珊波斯王朝東西夾擊,本與曹魏集團眉來眼去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二世被迫獻城投降。蜀漢(國際)遂與薩珊波斯王朝劃印度河為界,暫時相安無事。

諸葛丞相在印度設置東西南北四個印度公司實行有效統治,公司領導層採取競爭上崗、民主集中制方式設置管理,吸引大批蜀漢文人士子應屆生前去應聘。

2、公元225年,孫權聞聽蜀漢(國際)南下政策風生水起,不敢大意,派大將衛溫兵發琉球,以琉球為基地,南下菲律賓群島,以蘇祿海為界與蜀漢劃定勢力範圍,巴拉望島實行雙方共治。北上日本,趁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立足未穩,統一日本全境,不含北海道。

3、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立,司馬懿榮升舞陽侯,左等右等,說好的孫權伐魏和諸葛亮出祁山,既不伐也不出,一個也沒來。司馬懿大怒,咋兒啦?咋兒啦?說好的“光復漢室”,你們咋兒就不來了呢?聞聽兩國新動向,司馬懿深深感覺,被套路了。

知恥後勇,抽瘋三國之抽瘋軍事競賽正式開始,司馬懿定下北進西政兩大策略,雙管齊下。北路軍,先徵遼東,連破烏桓、鮮卑、扶余、高句麗、百濟、新羅、白山、黑水,揮師北地匈奴。西路軍,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部落盡皆歸附,袁紇、烏孫、車師、西丁零、大月氏紛紛來降。公元236年,曹魏(聯邦)與蜀漢(國際)聯合,在帕提亞帝國遺族幫助之下,剿滅了新生的薩珊波斯王朝。

公元248年,適逢赤壁之戰四十週年紀念日,三國代表齊聚赤壁,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青梅煮酒話短長,相逢一笑不思量,共同圍繞建立“三體共和國”的可能性進行了各種積極有益的探討。這是一次勝利的大會,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想象力,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不是不想或者沒實力開疆擴土,而是被自然所自然條件阻隔,蜀漢很大一方面不能攻取印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如果蜀漢徵印度,則必然要面臨喜馬拉雅山脈或緬甸原始森林兩大難關,按照三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嘗試無異於找死,遠的例子不說,就拿近代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來講,就因為原始森林惡劣的氣候條件死了很多人,裡面不只有瘴氣沼澤還有螞蟥、巨蟒、野熊等野怪,估計蜀軍到不了印度就會全軍覆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糧草供給問題,南征這段距離比北伐更長,而且自然環境更惡劣不易運輸糧草。



再說了中原九州還沒統一,侵略別的國家幹嘛,咱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沒必要捨本逐末去攻取印度那旮沓彈丸之地,如果不是蠻王作亂,蜀漢連那塊地兒都懶得去管,更別說是遙遠的印度了。


納蘭談史


笑壞我了,這個問題簡直就是不看地圖、不考慮地形、胡亂“指點江山”的鍵盤歷史意淫之典範。咱討論歷史前能不能多看看地形圖,稍微瞭解一下四川盆地與印度半島之間的地形不好麼?非要如此天馬行空?

書歸正傳,為什麼諸葛亮不直接揮師取印度?這與印度當時強不強沒有絲毫關係,只與中印相隔的地形及其距離有關係,來來來,我們上圖慢慢分析。

【四川盆地】與【北印度平原】之間,橫亙著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以及緬北山區。無論諸葛亮是走北線穿越【青藏高原】,還是走中線穿越【橫斷山脈】(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的鏈接處),還是走南線翻越雲貴高原與緬北山區。都需要克服【高原反應】、【崇山峻嶺】、【湍急河流】、【熱帶氣候】等古代中國軍隊很難克服的障礙,這簡直就是【煉獄】級的難度。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諸葛亮不是南征孟獲,在雲貴高原作戰過麼?咳咳,諸葛亮南征孟獲的作戰範圍是在雲貴高原北部(昆明、昭通、遵義一帶),並未深入到雲貴高原腹地,尤其是沒有深入到【橫斷山脈】,更沒有遭遇到雲南南部、緬北與阿薩姆地區的【熱帶氣候】,僅僅是對雲貴高原的“淺嘗輒止”。

更何況,從四川盆地到【北印度】,直線距離都有【五千裡】,如果算上翻山越嶺時的實際里程,兩地距離可就遠不止【五千裡】了。而從【漢中盆地】翻越【秦嶺】到【關中】【隴中】只有【兩百里】,換做是你,一個是【五六千里】還附帶【高原反應】【熱帶氣候】【崇山峻嶺】【湍急河流】的【史詩長征】級別的【煉獄】路線(而且還是繞路跑到另一個文明),一個是隻有【兩百里】只需穿越秦嶺山谷便能到達華夏文明腹心之地的【困難】級路線,你會選擇哪一個?

有的朋友會說,諸葛亮未必知曉從四川盆地到北印度有這麼困難啊,我看未必。途徑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古道,至少在西漢中前期就已經被張騫發現並報告給漢武帝了,並構成了早期的茶馬古道,諸葛亮完全有機會通過茶馬古道上的商隊瞭解到途中的困難程度。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本人絕非貪圖割據一方的霸主型英傑,而是一心復興漢室、統一華夏的賢相型英傑。華夏腹地、兩京所在的關中與河洛,就是諸葛亮心中的最大的目標,哪怕不考慮地形因素,諸葛亮也只會把戰略目光與現實軍力投放在秦嶺以北的那片土地上,絕不會分散精力揮師去取難度極大的天竺。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


寒鯤


從四川沒有道路通往印度。

往西邊經西藏去印度,一路都是高大的山脈和高原,根本就行不通。二戰時候美國通過這條“駝峰航線”援助中國,還犧牲了很多飛行員。開飛機走這條路都非常危險。

另外還可以往南進入雲南,經緬甸進入印度。這一路也到處都是山脈、江河、懸崖峭壁。二戰時候的“史迪威公路”就是走的這條線。大家可以看看“史迪威公路”的照片,看看諸葛亮大軍能不能從四川走到印度。


所以,古代中國人去印度,都是經甘肅、新疆進入中亞地區,再轉向印度(即絲綢之路)。看起來繞路了,但實際上那條路更好走。從四川、雲南進入印度,看起來近一點,但實際上很難走的通。


國史拾遺


諸葛亮,一個河南的山野村夫,怎麼會有題主如此般見識。


我跟題主的觀點一致,如果我是諸葛亮:

  1. 首先派兵西征西藏,奪取青藏高原,繳獲萬年難遇的天山雪蓮獻給劉備,以讓劉備可以再活五百年。

  2. 然後再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將武器從山上扔下,士兵卷著鋪蓋卷滾下來,出神兵奇襲印度,印度方面定然驚慌失措,我軍必定大獲全勝。

  3. 在印度建立軍工廠,僱傭本地土著居民打造百艘西洋戰艦,橫渡印度洋,直取非洲大陸,降服各個部落的酋長,發展殖民地,建立農場,為整個蜀國提供充足的糧草。

  4. 繼續北上攻打歐洲,奪取蒸汽機,槍炮,著手發動第一次工業革命,改革政治,實行三權分立。

  5. 然後聯合印度省夾擊中亞地區,俘獲西域美女,關入銅雀臺。

  6. 派哥倫布遠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打敗印度安人,北上攻取北美洲。

  7. 西渡太平洋,三十萬大軍臺灣島登陸,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8. 以臺灣島為跳板,西渡臺灣海峽攻入福建,浙江,江蘇等地,逼迫吳國簽訂南京條約。北上攻取日本,然後派日本漢奸以魏國東北三省為撕裂口,炸燬鐵路,打響入侵中原的第一槍。

  9. 憑藉蜀國的船堅利炮,三天之內蕩平中原沒有任何問題,至此統一世界,天下大同。

可惜,可嘆,題主與我都生錯了時代,若是古代,千山萬險,我定會去追隨題主,輔佐其左右,建立萬世功業。

我真TMD編不下去了,題主,可以把刀從我脖子上拿下去了嗎?求求你了


趣史扒


嗯,揮師印度。

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are you mad?

但是可以試著分析下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從地理交通看其可行性

《史記 西南夷列傳》給我們留下了一條巴蜀通過印度前往大夏的貿易路線。其記錄如下: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可以得以得出基本的貿易路線:

蜀、邛——身毒(印度)——大夏

那麼邛到身毒的路線是怎麼走的呢?這段文字給了一個較為詳細的記錄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裡。”

從這段話就可以模擬出從蜀到印度、大夏的貿易路線:

蜀(今成都)——筰都(今四川漢源縣)——邛都(今四川西昌市)——楪榆(即古昆明,雲南大理市喜洲鎮)——同師(雲南保山市)——緬甸克欽——由孟加拉到達印度——由印度北上大夏藍市城。

見下圖

放大看中國境內部分的路線

從西漢時蜀地和印度的貿易路線來看,西漢和印度的交通需要經過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同時需要穿越青藏高原部分。這對於以騎兵和步兵為主的蜀漢來說,就意味著:

1、路途不平坦,前進路上山脈重重,無論是行軍,還是後勤運輸,根本難以支撐;

2、從成都進入印度的路上,都是半定居半遊牧的羌人,蜀漢即便征服他們,也無法能從他們獲取軍隊所需的糧餉;

3、和蜀地溫和的氣候不同。青藏高原的高原反應,首先是蜀漢進軍的第一個問題。日熱爺冷的氣溫劇變,必然讓很多士兵在行軍途中生病,這就難以讓行軍得以持續。


小結:從《史記》所記錄的蜀地和印度的貿易路線來看,從青藏高原進攻印度,和從西域進攻中亞相比,似乎路線更短,但缺點非常大

1、從地理角度看,西域雖然也有山脈,但大部分是平地和沙漠,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行軍更輕鬆;

2、從中途補充糧餉來看,西域大部分地區都是種植業為主,雖然也有遊牧文化,但足以為幾萬人的部隊提供足夠的糧餉,青藏高原分散的半定居半遊牧文化難以起到中途補充糧餉的作用。

3、西域地區可以作為漢文化區進入中亞的跳板,西域和中亞的交流很頻繁,但青藏高原地區和印度雖然也有交流,但規模太小,難以成為進入印度的跳板。


橫向看諸葛亮時的印度狀況

蜀漢存在時間是 221年到263年。當時的印度屬於貴霜帝國時期。

在90年,貴霜帝國因為班超拒絕和親娶東漢公主的要求,而派遣副王謝率軍7萬攻打在西域的班超。

由於貴霜帝國7萬軍隊需要翻越蔥嶺到達西域攻擊班超的東漢軍,如班超所分析的一樣,路遠導致糧餉支援苦難:


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裡踰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

貴霜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羅馬、安息、貴霜、東漢)之一,勢力不容小覷。在180年(比蜀漢早41年)貴霜帝國人口達到1380萬人。

公元2世紀時的貴霜帝國疆域


蜀漢時期(221——260年),是貴霜帝國的韋蘇提婆一世(191—230年在位)、

迦膩色迦二世(226——240年在位)、婆什色迦Vashishka(240年——250年在位)、迦膩色迦三世(255——275年在位等君主時期。這個時候的貴霜帝國由於薩珊帝國和印度北部地區勢力的衝擊,已經出於分裂狀態,成為若干個小邦。

薩珊帝國是226年由萬眾之王的阿爾達希爾一世所創立,創立時間和蜀漢差不多。


也就是說,在蜀漢時期,統治印度的貴霜帝國已經處於分裂狀態,並且日益受到作為安息帝國的繼承者的薩珊帝國在北方的攻擊。從實力而言,蜀漢時期的貴霜帝國確實虛弱。


綜述

諸葛亮揮師印度,從地圖來看,似乎很合理,比較蜀地和印度的距離,比去中亞的距離近得多。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理交通,加上中途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種植業地區提供中途的軍需,讓大規模的進軍不可能實現。

90年貴霜帝國翻越蔥嶺進攻東漢軍時班超所說的話,足夠解釋讓蜀漢無力南下進入印度的原因:

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裡踰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

這同樣適用於諸葛亮揮師印度。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