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出现了三仄尾是绝对错误吗?

红叶9646


问题:对联中出现了三仄尾是绝对错误吗?

......

前言

对联最早是诗中的上下对仗的两个句子,最早的对仗的诗在诗经里就有了,但是贴到门上的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一、格律诗中的对联

对仗很早就有,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开始特意对仗,例如阴铿的这首诗

《新成安乐宫》,中间三联都严格对仗: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最早的对联

据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最早的贴在门上的对联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从这副对联看,上联平平仄平仄(鲤鱼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说起题主的问题,三仄尾和鲤鱼翻波都是格律诗中最常见的变格。

三、唐朝格律诗中的三仄尾比比皆是

清咸、同年间诗人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

“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平平仄仄仄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仄尾,董文涣认为这不是古体诗的句式,属于拗体律句。

唐朝格律诗中的三仄尾,无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有不少:

  • 王勃《秋日别薛升华》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无论去与住,平平仄仄仄,
  • 诗圣杜甫的《初月》: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微升古塞外 ,平平仄仄仄。
  •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结尾两句: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其中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四、关于对联中的三仄尾

对联的三仄尾,当然指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不过格律诗本身是不忌讳三仄尾的。很多人直接用诗中的对联挂在门上。例如上面的商家用了高适的两句诗“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

有些人的对联并不特别关注格律,只是保证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孙文书法对联

上联:愿乘风破万里浪; 破万里浪 仄仄仄仄 四仄尾下联:甘面壁读十年书 。
台中慈善寺: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一佛一世界,仄仄仄仄仄,五仄尾。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河南少林寺面壁洞:

上联: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仄平仄仄仄 三仄尾下联: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本人不邀自到,谈谈自己拙出:

拙见一:

不在平仄细节上纠缠,分出对错、一二三,在此不多费唇舌。

拙见二:

对联也好,写古体诗也罢,应遵平仄不拘泥于平仄,重对仗工整而不束缚于工整对仗,师古而不僵化,承古而能灵活。

拙见三:作到上下联句末仄起平收,且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不用刻意在乎中间是仄是平、是仄平仄,还是仄仄平、平仄仄,没必要!

拙见三:不能只为对仗而对仗,导致很多下联凑字、凑词,乃至编词来迎合上联,凡是这类答题者其实连对仗工整原则的毛都不沾,更何谈对联意境之美!那样更是难为他(她)们了!如,前些天一题主出一上联:

暮雨催天暗,很多答者对什么:晨雾使地明,晨岚教地明,晨曦唤地明,朝霞唤地明…………

在他(她)的对联原则里看来,“天”只能对“地”,“天暗”只能对“地明”,“五”只能对“三”,“五月”只能对“三星”…………从对对联反映了思路的僵化,文风的迂腐,视野的狭隘……有人可能为他(她)鸣不平:人家对的很工整、很对仗啊!

是很工整、对仗!意境呢!意境何在!?看到了上联的天,干嘛一定在地上作文章!看到了上联头字“暮”,干嘛一定在“早”、“晨”上作文章!?同样是“暮雨催天暗”,本人试对出几个几下联:

霁雪照竹新,

霁雪映竹新,

霁雪洗竹新,

霁雪照柳新,

霁雪映柳新,

霁雪洗柳新,

霁雪映楼新……

所以,本人概括拙见


对联(必须)首重对仗

(必须)更重意境

下联乃补上联意境、意思表达之不足,

或:

上联乃好比龙之身下联好比龙之睛,下联有点睛、激活因单看个别上联有呆板、平淡、乏味之功效!

兼参(考)平仄

拙见四:由对联所谓平仄、对仗联想一些别的方面: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同归”。天下、社会方方面面没有规则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都无规则,社会不乱套了!宇宙不又混沌了……比如,开(骑)车要红灯停、绿灯行,坐公交60岁以下要买票,买卖要公平……但凡事也不是完完全全绝对的!但说上集买菜,谁未少给过卖菜者一角二角(有的是卖者主动不要)?

说起规则,春秋时有个宋裹公,可谓遵守规则的典范!模范!与楚国军队交战于泓水,因为他老人家太讲规则了:楚军未布好阵不能交战,怕人家(主指第三者)说他不仁义、不讲规则;敌方未准备好不能战,怕人家说他不仁义、不讲规则;敌方过河在河中间,不能半渡而击,怕人家说他老人家不仁义、不讲规则…………以至成了历史的笑谈!

再比如武术,你套路招式练的再熟,再流畅,真实对战时也许挡不住对手的一招!因为人家不会按你的套路或谓思路来出拳来应招!…………

扯了这么多,犹感意犹未尽,还是说对联,由对联再说一下同其有血缘的绝句、律诗。大家最熟悉的唐朝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写诗就不注重什么所谓平仄,可写出了多少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千古名篇!

其实,一个真正的高手,包括武的也好,文的也罢,他(她)能做到在看似很随意间把招式(指武者)或文章(指文人作者)挥潵的天衣无缝,处处看似不会规则,但处处又无懈可击。用练武者的行话讲,叫:无招胜有招;用善文者的话讲: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称:

“飞来之笔”;“神来之笔”――他(她)一点也未刻意、刻板地去讲什么规则、平仄!而,他(她)们又一点毫无违备什么规则、平仄!因为,他(她)们的文风、文笔、文境已至返璞归真,已臻炉火纯青!他(她)们自然也就无需刻意、刻板去追寻、遵寻什么狗屁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总之,丹青得意须毫纵,岂必谦谦向绳规…………











尚清子实用易学


对联俗称为对子,雅称为楹联,源于五代,明清時代盛行。它即能叙事绘景,写意舒情,又能信手拈来,即可提于园林寺庙,又可以用于婚丧寿挽,门庭商铺。

我的理解是:传统对联与律诗有着必然的联系,它的形式,讲平仄,用对仗的手法,完成上下句的对应。王力教授称绝句为截取律诗中四句,成为绝句。而对联,是否从律诗中截取两句形成的?这需要专业人士论证。对联中的押韵、平仄、对仗,过去大部分对联,都是尊循的。

关于三仄尾是可行的。如五言对联: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发展到今天,在头条,大众化的对联中,很多是不拘平仄的,欣赏起来,也非常引人目!

今天在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指导下,广大群众,进入了大雅之堂,对联形式如何?专业人士与广大群众结合起来,会有更大发展。


助人是德


友们好,别见外只是心得,仄境哪个重要?,(不分古仄),

个人认为三尾仄不绝对错误,最好避免开,比如,荡日月,全仄了,此联大气境美,动名境势全,题主能舍仄律也得出对啊,凭这点三尾仄不算错误。

日阳白天夜晚其实都飘荡影水,日月同明,有个月得仔细了,肯定秋月,不管残圆中国都是秋月美好,月残也凄美,冬水荡日月麻烦了,结厚冰了,春夏也不大好,五字联前面不知什么,再来个带数字一什么的等,比如三秋或三冬,对深秋的l秒错,仄错,二秋二冬也没有这一说啊,太难了,谁还管仄不仄啊,大多友都这样。

别说三尾仄,全五仄也有,字联有出联出了五平的,联主有自知知明,先摆出来说,我全部五平仄,其实你放心,这是高手,绝对境美,(仄又靠边站了),所以境永远比仄重要。

境中仄冲突也受限制,比如雀穿云的位置空间,里仄,中平(中也仄也平四),中国字真的博大精深,间平,一个尾仄限制,雀穿云的境全完了,后边没气势,有时一个尾字,甚至尾第二字限制整一联境全没了。

上对下太完美了,但又失律了,比如尾字冷,对暖热全错,可是工整啊,又出律了,假如冷字前秋心冷,夏意炎挺工整,夏天生病发炎了,境失败,可炎与暖韵美仄律美可境又完了,有友尾为(陪僧奕)挺绝,一个奕就动名,两人下棋不见棋,舟渔,樵柴,牧牛也没境气势,不是答者不会答而是条条框框多,答者也想避开仄律这雷区。

再比如蝶翻舞为夏季,声音的不行只有改别的了,只能采花声音丑为平,空中鸟飞优雅的字只有雁鹤鹭,乌鸦呱叫丑了,虎狼音层次感霸气太过了又,鸟雀叫声鸣啼呢喃嘶等(全平律),一个秋天多少好意境来衬托啊,可秋鹤只有一个唳(仄)音,境韵再美,也让仄律扼杀了,有的老师五字联字字珠玑,生龙活虎,没有一个废字,佩服,可他们只出联不大接联,韵大多友不注意,个人认也很重要,仄先靠后,朗朗上口好理解,

个人感觉二四六严,一三五宽不能失,只限七字联,五字联框架窄,应放宽。其实不用太认真,开心娱乐就好。

感谢头条,感谢条友们!


五栖魚


按唐律、官韵,三仄尾不仅不是错误,反而是完全合格律的正宗。凡以“三仄尾“斥人者,皆曲学多辩,没吃透近体诗格律的半吊子货也。

三仄尾在唐诗中俯拾皆是,首先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例,其五律《中夜起望西园值月》: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冬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依槛送至旦,寂寞将何言。

其中颈联和尾联,都出现了“三仄尾“。远逾响、送至旦,都是三仄尾。

关于近体诗格律的问题,笔者已在今日头条上发过几篇即兴短文,且被置为首页。有心人可去查看。

岂止三仄尾无碍,三仄头,三平尾、三平头,都是合格律的。关键是一句之中,平仄的分布,必须按节奏交替出现。三仄尾的五言句,前边的两个字必为平声,即:平平/仄仄仄/。如果三平尾,当然是:仄仄/平平平/。也就是说,五个字的平仄分配,是二、三开,决不能一、四开,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孤平即为大忌,孤仄当然也是。七言句的平仄以三、四开好,起码是二、五开。李白之“朝辞白帝……“诗,第一第二句都是二个仄声。但三个节奏点上,依次是:平/仄/平/,仄/平/仄/。第三、四句也是:仄/平/仄/、平/仄/平/。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说得很清楚:”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有一点必须申明,本文只谈对联的韵,即平仄规律,没空间涉及词性对应问题。

这种声韵与节奏的结合,正如音乐中的强弱变化:嘣嚓/嘣嚓嘣/、嘣嘣/嚓嚓/嘣/、嘣嘣/嘣嚓嚓/、嘣嚓/嚓嚓嘣/。这就意味着,两个节奏之中,必须有平仄变化。

唐诗中三仄尾的例子非常多。不妨再举几例。

韩愈的长排《汴泗交流赠张仆射》:新雨/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未见日三仄尾,来何为三平尾。每句七个字,各有三个平声,四个仄声,或者三个仄声,四个平声。律诗的一句中,关键是二、四、七字,即节奏点位置是:仄/平/仄/平,务必使平仄交替出现。此即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俗话。说二四六分明,当然是指六字句。五字句是二五分明,把第三四五字归于一个节奏。同理,七字句是二四七分明,把五六七归于一个节奏。全按节奏点的位置定。

按照这种变化规律,是完全不会出错的。但可怜可笑的是,世界上总会有扳倒树捉八哥的蠢货,把握不住事物的精要。于是有好事者弄什么联律通则,要手把手地教蠢货,一条条地死记硬背。尤郑人买鞋,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试想七言句式,就蔓延出了十数平仄格式条款。若八字句、九言句,十字句、十一、十二、十三言句,或更长的联句,又该如何应付呢?哀哉!危厄梨枣,印刷版要遭罪了。此等浊物傻毙了的人事,何必去理它?嗤之以鼻,唾之如腥臭,弃之若弊履,可也。

再看韩愈的《送湖南李正宗归》,是仄声作韵脚的五言诗: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日异饭为三仄尾。

再看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社日鼓三仄尾。

再看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第一句:蛇年趁丑月,我自梁还秦。趁丑月三仄尾,梁还秦三平尾。

再看柳宗元《古东门行》,有多处三仄尾。我用引号标明: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绝音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还需要再举例子吗?

因口占一绝: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若与/圣贤/一日语/,

痴迷/欣喜/慰平生/。


华中小隐


对联中出现了三仄尾是绝对错误吗?

我的回答是:不是绝对错误,但尽可能避免。

关于对联格律形式严格地说要符合平仄的联律,也就是说要遵守字节要平仄相间,对字平仄相反,还要做到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的基本原则。

关于三仄尾的问题也可以放宽视之,虽然不符合联律,但在以表现声律美感,抑扬顿挫上是可行的。古人用词非常讲究平仄相间的原则,然而现代许多三音节的新词也可入联。比如:上世纪,天安门,奥运会,一生缘,狼牙山,五壮士。所以说三仄尾写入对联也是极其自然,所以适当放宽平仄限制,不要以词害意,无偿不可。

由此可见,对联的平仄要求即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坚持原则也允许有变通。作对联时刻想到基本的联律,也要随机应变,这样又能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以上是本人对三仄尾出现的浅析,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晨哥人生百态


对联时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严格来说,对联的格律应该比格律诗中的对仗联还要工整,所以格律诗中要求的平仄对仗要求对联必须遵守!

对联的句子长短多变,而且会有分成几节的长联,但无论怎么变化,除了一字联、两字联外,其句子结构基本都是由这几种平仄情况组合而成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无论是格律诗还是对联,三平尾是不符合格律的,应该极力避免的。至于三仄尾,格律诗中是有的,只算是拗句,不犯大忌。

对联的要求高于格律诗的对仗联,所以还是尽量避免为宜。但是因为联中的意境要求没别的合适字可替代,只能出现三仄尾的话,那就用吧,不是绝对不能用。

当然,格律诗和对联的格律要求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完整得格律要求定型之前,也有部分不符合格律的名联流传下来,或者有一些难度颇大的不合律的趣味对联流传下来,但这都是特殊情况,不能成为我们不按格律写诗和对对联的理由。

凡事都有规则,尽量按规则来,在没有权威的新规则出台之前,我们应尽量遵守现有规则!当然,一些玩文字游戏的趣味联可以放松要求。


月照江


《如何救活“三仄尾”和“全仄句”》

对联中出现“三仄尾”错误与否,早有定论,不置可否。现需要的是遇上时,如何救活使之成联。根据《联律通则》,所谓“三仄尾”是指诗联尾部是连续三个仄声字的,它同“孤平”“三连平”“全仄句”谓之“拗句”。“拗句”可以救的,在本句中救叫“自救”,在同联中另一句救谓“他救”。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以五言为准句,粗谈一下本题。

一、“三仄尾”及“全仄尾”由来

1、“三仄尾”由对联正格“平平平仄仄”,因第三字不得不用仄形成:平平仄仄仄和仄平仄仄仄。

2、“全仄句”由对联“仄仄平平仄”,因第三或第四字不得不用仄形成: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和仄仄仄仄仄。

二、救拗的规则和方法

1、自救。在本句中救,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即在第三字非仄不可时将第四字以平代仄,这叫“三四互换”句式。自救后下联不变。例如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中平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

总之,遇到出现“三连仄”情况,只需将其中间的仄声换成平声即可自救之。

2、他救

出现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他救“平平平仄平”。这叫“以三救三”或“以三救四″。均如上一种方法。例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和杜甫名句:

A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三、对联正确的基本常识

一言以蔽之,学术争论是专家和学者的事,实用正确的知识传播才是我们需要的。

最后多说一句,以五言为标准,对联的上下联词性和句式是相同的,上下联平仄是相反的(一三视情况可不论,二四必分明),上联尾字必仄,下联尾字必平。七言为五言一二字格叠加相反平仄,长联三短句及以上分句尾字亦类同联之三格式。

2018年11月24日夜于市区


老世空间


三仄尾三平尾不为错误,也不犯法。



五四54加油


二他爸来回答!

真的《返璞归真》了!

在头条上的普通百姓,学历都不高,普通学历的占九成五以上!

普及知识挺好的!

乐呵乐呵得了!

别提什么平仄啦!有的错字连篇!比顺口溜都不如!

你能咋地?

大家上头条,为了乐呵!消磨时光!图个热闹!

乐呵乐呵得了!

别较真!重在参与!

欧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