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為什麼不將擲彈筒的底板改為槍托式?

愛拼才會贏12605521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擲彈筒是擲彈筒,單兵榴彈發射器是單兵榴彈發射器,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擲彈筒本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所以相對射程較遠,可以達到800米,精度較高,老兵命中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九十,以迫擊炮的方式發射。

但你說的這種就是單兵榴彈發射器。

代表產物是美軍M79榴彈發射器,採用槍托。

但是M79榴彈發射器本質類似於槍械,所以它的精確射程只有150米,如果放寬到300米精度就非常差。

M79榴彈發射器實際只是為步兵班提供手榴彈50米以外到300米內的,面殺傷火力而已,本質只是可以投擲較遠的手榴彈。

超過300米距離則是美軍迫擊炮的火力範圍。

但擲彈筒對於日本則是起到輕型迫擊炮的作用,因為日軍沒有裝備迫擊炮,團一級只有2門步兵炮。所以,實際上日軍的步兵班一直到步兵營,支援超輕型迫擊炮其實只有擲彈筒。

如果擲彈筒採用M79的結構,只能精度打擊150米,對於日軍就無作用,等於他們的連和營就失去炮擊火力支援了。


薩沙


如果按題主的意思,改為槍托式,那就變成槍榴彈了。但是作為槍榴彈,首先要考慮後坐力問題,降低後坐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縮小槍榴彈口徑,但是殺傷力也相應變小。而投擲筒可以理解微型的迫擊炮,威力要比槍榴彈強很多。

所以,兩者作戰用途也有本質區別,槍榴彈只能作為步兵火力的補充,而投擲筒可作為支援火力。以日軍二式擲彈器(槍榴彈)和八九式重擲彈筒為例。

二式擲彈器(槍榴彈):

二式擲彈投射裝置是安裝在三八式步槍和九九式步槍(短小銃)使用。其構造原理與英國Schiessbecher擲彈器相同,使用空包彈利用火藥壓力發射。分為30mm步兵榴彈和40mm反坦克榴彈兩種。作戰用途主要是步兵火力補充。

八九式重擲彈筒:

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由炮管、支桿和座板三部分組成,炮管內有8條膛線,發射89式榴彈或者91式手榴彈,由於91式手榴彈隨處可見,所以彈藥補給相對多元簡單,這也是小口徑槍榴彈所不具備的。。

所以兩種武器作戰目標用途不同,即沒有改進的意義!!








退役老司


擲彈筒屬於超輕型迫擊炮,被動擊發。

換成槍托那就變成火箭筒了。

都看過火箭筒是扛著發射的,有頂在肩膀上的嗎?難道想讓發射者被自己弄出來的反作用力炸死?

二戰中美軍在繳獲擲彈筒後,美國大兵出於好奇就幹過這樣的奇葩事。

他們將大腿放到了擲彈筒的墊板下發射榴彈,結果是骨折。

你認為把擲彈筒頂在肩膀上,肩膀會比大腿骨更硬嗎?

另外,擲彈筒屬於曲射武器。

射出去的榴彈呈拋物線運動,射擊者可以躲在工事掩體土堆後發射。

直射武器的槍支是打不到發射者的。

這就是曲射的好處,否則現在武器這麼先進了,你看曲射用的迫擊炮可曾取消?


我是老哲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接觸面積越大,其所受壓強越小!


擲彈筒的底板之所以如此設計,與坦克的履帶設計是出於同一考慮,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來分散後坐力。你要知道,分散後坐力的好處是設計更為精準,想想吧,假設威力相同的情況下,後坐力大的槍與後坐力小的槍,哪種精度更高呢,當然是後坐力小的啦!


如果你玩吃雞就更有體會了,撿到槍把減低後坐力,就可以使射擊時更為精確。


所以,如果將擲彈筒的底板改成槍托式,那可能一射擊,槍托就進土裡啦,精度也會大為下降!啥?你要用肩膀頂住?會骨折的老兄,美國人做過人肉實驗!


博士講軍事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日本軍隊,單兵攜帶。它的設計目的是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二戰中的日軍大量裝備這款武器,每個日軍步兵小隊(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有一個擲彈筒小組,每個小組有兩個擲彈筒。每個擲彈筒一般由一個擲彈筒發射手和一個彈藥手構成。擲彈筒彈藥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輕迫擊炮,擲彈筒攻擊範圍介於手雷和火箭筒之間的武器。既然擲彈筒定義為輕型迫擊炮,那其後坐力肯定是不會小,不是人體能承受的了,如果把底座改為槍托式唯一結果只能是打炮的那個人不是被震傷就是被震死。


LLLLLLLLLLLLLLLLLLi


日本研製的擲彈筒主要有兩種型號:"十年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百式"擲彈器由於裝在步槍之上,使用過程類似於槍榴彈,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最早的型號是"十年式"擲彈筒,因於大正十年(1921年)研製成功而得名,其口徑50毫米,全長525毫米,其中發射筒長241毫米,全重2-6千克。雖然外形與輕型迫擊炮相像,但結構卻大不相同,主要由發射筒、支桿和駐鈑三部分組成。射筒採用滑膛式,賦予彈丸初速和方向,在彈膛底部設有調節火藥燃氣逸出量的裝置,通過改變膛壓來調節彈丸射程。當發射手榴彈時,底部均要螺接裝有發射藥和底火的金屬藥筒。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時,射程可在65-175米之間進行調節,這比當時其他的擲彈筒都遠。 "十年式"的發射筒基座處有個射程式控制制裝置,其外觀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邊有個可調節大小的排氣口,若要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進氣體會往旁邊排出。支桿是一根開有狹槽的鋼管,上端連接發射筒,下端固定駐鈑,外部設有擊發機。狹槽左側刻有數字,是調節射程時所用的表尺。駐鈑相當於迫擊炮的底盤。使用時抵在地面上,承受發射時的後坐力,形狀為底部帶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構築工事的圓木上也不會滑動。 "十年式"曾被美軍稱做"膝蓋迫擊炮",因為弧形的底板讓美軍誤以為是放大腿上的,不過如果"十年式"真以這種方式使用,其後座力將造成重傷。

而二戰之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泛的擲彈筒,是在"十年式"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八九式"擲彈筒(由於是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1929年)研製成功的,故名"八九式")。與"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長(610毫米)和發射筒長度(254毫米),膛壓和後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隨之加厚,增大了駐鈑面積,全重增至4.7千克。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刻上了膛線,並有專門對應的榴彈("八九式"擲彈筒彈)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八九式"擲彈筒彈,外形像縮小了的山、野炮彈,沒有尾翼,與普通迫擊炮彈形狀差別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彈體的後半截設有一個由銅製的側壁、上下蓋板和鐵製底座組成的藥孟。上下蓋板中盛裝有藥包,底座中央裝有底火,周圍均勻分佈8個小孔,與側壁採用螺紋聯接,再整體螺接到彈體上。"八九式"擲彈筒調節射程的原理也別具一格。因為擲彈筒沒有兩腳架和高低機,不能調節射角,發射藥量也不能像追擊炮彈那樣通過增減發射藥包來調整,而是通過調節彈瞠內空間大小,間接調節膛壓的辦法來改變射程。"八九式"各項性能均接近或超過當時蘇、德、比利時等國裝備的同口徑(50毫米)迫擊炮。


最強軍士


抗日神劇很多表現是小鬼子把擲彈筒放在膝蓋上發射!!愚蠢至極了哈哈哈,反正專業軍事雜誌專門介紹過日軍和我軍高仿的擲彈筒,放在身上作依託發射那是想把自己拆了的傻子,,,所以擲彈筒不適合肩射,就算能扛得住後坐力傷害,也不能平射瞄準設備都得改動才能瞄準使用!它骨子裡就是迷你版迫擊炮曲射武器,抵肩射擊那就不是曲射了是今天的榴彈發射器(技術水準不同),日軍擲彈筒也是美軍唯一讚嘆的鬼子輕武器了,巧妙好用的步兵炮!!!我軍也有少量裝備89式50擲彈筒,不過它沒啥準確性,沒有榴彈發射器實用價值高,優點就是便宜人手一具可以做到(實際情況步兵不喜歡它,寧可背兩80火箭筒)


微電腦也瘋狂


二戰期間投擲筒主要用於日本軍隊,射程大概300米、平均每分鐘可發射30枚炮彈、有效殺傷力範圍5米,主要用於對軍事障礙物後面的敵人進行打擊,改成槍托式必定會改變彈道方向,由原本的曲線遠程射程變成較近的拋物線,從而失去了有效打擊障礙物後方敵人的作戰方式,技術也是根據作戰需要而設計的,綜合參考不會改成槍托式。

以上屬於個人見解,若有不對請指正!


論國策


擲彈筒的優點在於方便攜帶,快速有效出擊,而且有利於提高部隊進軍速度,槍托式需要兩個人或者四個人共同攜帶,不方便攜帶,而且不利於部隊的進軍速度!


我們不該這樣的99


這玩意就是杵在地上用的超輕迫擊炮,後坐和槍托式榴彈發射器不是一個級別的。美軍二戰撿到這玩意,一士兵撐腿上打,直接骨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