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蘆潮港到南匯新城

長江、錢塘江分別在上海的北面和南面注入大海,兩江的入海口靠得很近,如果你認真地看地圖,一定會發現,長江在入海口的那段江面是呈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所以,江水入海仍保持向東南方向流動;而錢塘江在近海口形成一個敞開的喇叭形的三角洲,那就是杭州灣,瀉入大海的江水繼續向東流,長江與錢塘江在上海東南角相匯,形成一個尖角,在上海用語習慣上,當河流發生急彎時,江岸外凸的一方形似動物的嘴或角,而長江與錢塘江相匯處像涉禽的嘴,當地人就稱其為“老鸛嘴”,由於,長江注入大海後,江水仍保持東南流向,在這裡與杭州灣相匯,於是這裡也被叫做“南匯角”或“南匯嘴”。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上海東南之地置南匯縣,當然,“南匯”之名就得名於南匯嘴。

以前,縣政府所在地一般就以縣名為名,如松江的縣治就叫松江,青浦的縣治就叫青浦,縣和縣治使用同一個名稱,確實有點不便,於是,習慣上又把縣治稱為“城廂鎮”。這樣,僅上海地區就有許多的“城廂鎮”,如在當地,不會發生誤會,但如在異地,人們必須加上縣名,稱“松江城廂鎮”,“青浦城廂鎮”等。南匯縣的縣治舊時也稱為“南匯”或“南匯城廂鎮”,後來,南匯人認為南匯縣的建立有利於南匯的經濟發展,於是又把自己的城廂鎮稱改為“惠南鎮”或“惠南”,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規定縣以上的行政區必須建一座孔子廟,它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地方的學府,相當於如今的教育局,所以孔子廟也被叫做學宮、文廟等名稱。南匯縣建立後三年,南匯就建了孔子廟,孔子廟下設惠南書院。長江在長江口注入大海後,流速明顯緩慢,水流仍保持向東南流向,在流到南匯嘴處與杭州灣相匯,水流平緩了,江水夾帶的泥沙容易在這裡沉澱,使海岸線不斷向東延伸,有專門的機構做過測量和計算,南匯的海岸線大概以每四十年向東延伸一公里,而南匯嘴一帶海岸線向東延伸的速度更快。今南匯嘴北面有“書院鎮”,清代,南匯縣在這裡圍墾灘地,就調撥給孔廟惠南書院作為“學田”,書院又將土地出租給農民,所收的租金用於書院的開支,於是這一帶就被叫做“書院”。1927年,這裡設“書院鄉”,1995年設書院鎮。書院鎮的南面有“泥城鎮”,據記載,在清道光、咸豐(1821-1861年)年間,這裡的灘地繼續向外延伸,清朝制度,耕地分作上、中、下三等,根據等級徵稅,政府提倡、鼓勵百姓圍墾荒地,開墾的土地在三年內不徵稅,之後再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評估,是否繼續免徵或以下等土地徵收。於是有數量相當的當地以及啟東、海門、崇明的平民來到這裡開墾土地。他們先在灘地上築“壩”,其形狀似“城”,於是被叫做“泥城”,1929年建“泥城鄉”,1994年建泥城鎮。

南匯嘴的灘地不斷地生長,有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灘地上長滿了蘆葦,棲息著無數的小蟹、貝類,這也成了沿海居民收入的來源。20世紀30年代,這裡集居了不少漁民,而灘地和叢生的蘆葦擋住了船出海的路,於是,漁民們在蘆葦叢中開挖出一條小河,漁船就沿小河進出,當地人把這條小河叫做“路漕”,意即通往大海的水漕。有記載,1949年時這裡約有出海作業的小木船六十餘艘,年捕撈產量約三百噸。解放後,小木船變成了大一點的木船或機帆船,沿灘也建造了簡陋的漁碼頭,船不必也無法走路漕港,而潮汐或海潮會從路漕港湧入堤內。1960年,南匯縣就在路漕港建造水閘,當年建的閘的質量很差,僅兩年就被海水沖毀了,1962年又在原址重建,並請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為水閘題書。不知是宋日昌聽錯了,還是認為“路漕”之名不妥,他題書的閘名為“蘆漕港水閘”。

從蘆潮港到南匯新城

從蘆潮港到南匯新城

在農業合作化時代,當地的漁民也各自成立合作社,使捕撈量不斷上升,部分水產供應縣城惠南,部分在當地自銷。漁市的興起也促進當地興旺,惠南鎮人把這裡當作旅遊地,度假村,到這裡趕海,品嚐海鮮,也使蘆漕港的知名度不斷上升。

南匯嘴的灘地不斷向外延伸,該地區分別與書院鎮、泥城鎮、萬祥鎮接壤。當然,這些新長出來的土地不歸屬於相鄰的三個鎮,而是國有土地。於是1985年南匯縣政府就在這裡建立開發區,並以諧音取了一個更富詩情畫意的名稱——蘆潮港,人們從地名上似乎就能感到,這裡蘆葦叢生,潮聲濤濤。實際上,我最初知道的是“蘆潮港”,而不是其他。

十幾年前,當時的南匯縣計劃籌建南匯博物館,聘我為顧問,“顧問顧問,顧而不問”,主要工作仍由當地的文化局的同志負責,顧問只是參加一些會議,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已。當地的同志很客氣,有幾次會議就安排在與蘆潮港隔海相望的小島——小洋山,借宿於當地漁民家中,於是才有機會到蘆潮港,在這裡乘渡船,約五十分鐘的行程可以抵達小島。蘆潮港的渡口建在遠離岸線的灘塗中,有一條水泥路通到渡口,而小路的兩側就是蘆葦叢生的灘塗,從洋山返回蘆潮港時適遇退潮,只見無數的人赤腳在灘塗上游玩,當然,這些全是城裡到海灘體驗“趕海”的。在岸邊分散著幾家漁民或農民開的小飯店,主菜多為剛上岸的海鮮,引人饞,令人羨,於是,我們一行就在露天的桌子落位,點上一壺老酒,幾碟小菜,算是體驗一把“漁家樂”,眼望隨風擺動的蘆葦,聆聽海浪拍岸的潮聲——這“蘆潮港”的地名寫實而富詩情畫意。

從蘆潮港到南匯新城

我當年去小洋山的時候,房東就告訴我們洋山屬浙江省嵊泗縣,聽說上海市已決定租借小洋山建設大型集裝箱碼頭作業區,當地居民將全部動遷。他們有二種選擇,一種由浙江省相關部門負責將他們安置到嵊泗的其他島上,另一種就是由上海市政府安排在上海的蘆潮港落戶。房東告訴我,他家已作出決定,到上海蘆潮港落戶。實際上,沒過多久上海就開始了洋山深水港建設,設計深水港年吞吐量達到四百三十萬標準箱,以後逐漸增加至一千萬標準箱以上。為了把集裝箱及時運離港口,在蘆潮港與洋山深水港之間建設長達三十二點五公里的東海大橋,並於2005年通車。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計劃將蘆潮港地區建設為與洋山深水港配套的裝備產業基地。長期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希望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認為“蘆潮港”就是一個不錯的地名,而長期居住在農村的老農則嚮往城市的繁華景象,對這個“蘆潮港”地名感到太土。於是,指揮部並沒有使用已有的“蘆潮港”,而取名“臨港裝備產業基地”。根據規劃,這裡將被劃分為倉儲、物流、生活等五個區,計劃形成一個五十萬人口的城市區。“臨港裝備工業區”只是一個工業區名,不能作為行政區名使用,於是又決定將該地區設置行政區,申報名稱為“臨港新城”。我是上海市地名學會會員,參加過許多次關於該地區的命名論證會,上海地名辦公室和地名學會一致的意見認為“蘆潮港”已經是一個歷史地名,應該保護和利用;“蘆潮港”地名也符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徵,堅持使用“蘆潮港”地名。但“指揮部”堅持認為“臨港新城”更具時代氣息和特徵,而就在此不久,決定撤銷南匯區,其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南匯”的地名將從原行政區地名中消失,原南匯百姓希望和要求保留和保護“南匯”地名呼聲極高,經過許多次的討論、論證,最後決定將原“臨港新城”正式命名為“南匯新城鎮”。今天,在原蘆潮港碼頭已形成一個市鎮——蘆潮港鎮,這裡有駛向普陀山、嵊泗的碼頭。我很想念當年我們借宿小洋山的那位漁家,是否已遷居蘆潮港,他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來源:薛理勇著,老上海 古鎮名邑,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08,第153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