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潮港到南汇新城

长江、钱塘江分别在上海的北面和南面注入大海,两江的入海口靠得很近,如果你认真地看地图,一定会发现,长江在入海口的那段江面是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所以,江水入海仍保持向东南方向流动;而钱塘江在近海口形成一个敞开的喇叭形的三角洲,那就是杭州湾,泻入大海的江水继续向东流,长江与钱塘江在上海东南角相汇,形成一个尖角,在上海用语习惯上,当河流发生急弯时,江岸外凸的一方形似动物的嘴或角,而长江与钱塘江相汇处像涉禽的嘴,当地人就称其为“老鹳嘴”,由于,长江注入大海后,江水仍保持东南流向,在这里与杭州湾相汇,于是这里也被叫做“南汇角”或“南汇嘴”。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上海东南之地置南汇县,当然,“南汇”之名就得名于南汇嘴。

以前,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就以县名为名,如松江的县治就叫松江,青浦的县治就叫青浦,县和县治使用同一个名称,确实有点不便,于是,习惯上又把县治称为“城厢镇”。这样,仅上海地区就有许多的“城厢镇”,如在当地,不会发生误会,但如在异地,人们必须加上县名,称“松江城厢镇”,“青浦城厢镇”等。南汇县的县治旧时也称为“南汇”或“南汇城厢镇”,后来,南汇人认为南汇县的建立有利于南汇的经济发展,于是又把自己的城厢镇称改为“惠南镇”或“惠南”,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规定县以上的行政区必须建一座孔子庙,它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地方的学府,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局,所以孔子庙也被叫做学宫、文庙等名称。南汇县建立后三年,南汇就建了孔子庙,孔子庙下设惠南书院。长江在长江口注入大海后,流速明显缓慢,水流仍保持向东南流向,在流到南汇嘴处与杭州湾相汇,水流平缓了,江水夹带的泥沙容易在这里沉淀,使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有专门的机构做过测量和计算,南汇的海岸线大概以每四十年向东延伸一公里,而南汇嘴一带海岸线向东延伸的速度更快。今南汇嘴北面有“书院镇”,清代,南汇县在这里围垦滩地,就调拨给孔庙惠南书院作为“学田”,书院又将土地出租给农民,所收的租金用于书院的开支,于是这一带就被叫做“书院”。1927年,这里设“书院乡”,1995年设书院镇。书院镇的南面有“泥城镇”,据记载,在清道光、咸丰(1821-1861年)年间,这里的滩地继续向外延伸,清朝制度,耕地分作上、中、下三等,根据等级征税,政府提倡、鼓励百姓围垦荒地,开垦的土地在三年内不征税,之后再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评估,是否继续免征或以下等土地征收。于是有数量相当的当地以及启东、海门、崇明的平民来到这里开垦土地。他们先在滩地上筑“坝”,其形状似“城”,于是被叫做“泥城”,1929年建“泥城乡”,1994年建泥城镇。

南汇嘴的滩地不断地生长,有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滩地上长满了芦苇,栖息着无数的小蟹、贝类,这也成了沿海居民收入的来源。20世纪30年代,这里集居了不少渔民,而滩地和丛生的芦苇挡住了船出海的路,于是,渔民们在芦苇丛中开挖出一条小河,渔船就沿小河进出,当地人把这条小河叫做“路漕”,意即通往大海的水漕。有记载,1949年时这里约有出海作业的小木船六十余艘,年捕捞产量约三百吨。解放后,小木船变成了大一点的木船或机帆船,沿滩也建造了简陋的渔码头,船不必也无法走路漕港,而潮汐或海潮会从路漕港涌入堤内。1960年,南汇县就在路漕港建造水闸,当年建的闸的质量很差,仅两年就被海水冲毁了,1962年又在原址重建,并请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为水闸题书。不知是宋日昌听错了,还是认为“路漕”之名不妥,他题书的闸名为“芦漕港水闸”。

从芦潮港到南汇新城

从芦潮港到南汇新城

在农业合作化时代,当地的渔民也各自成立合作社,使捕捞量不断上升,部分水产供应县城惠南,部分在当地自销。渔市的兴起也促进当地兴旺,惠南镇人把这里当作旅游地,度假村,到这里赶海,品尝海鲜,也使芦漕港的知名度不断上升。

南汇嘴的滩地不断向外延伸,该地区分别与书院镇、泥城镇、万祥镇接壤。当然,这些新长出来的土地不归属于相邻的三个镇,而是国有土地。于是1985年南汇县政府就在这里建立开发区,并以谐音取了一个更富诗情画意的名称——芦潮港,人们从地名上似乎就能感到,这里芦苇丛生,潮声涛涛。实际上,我最初知道的是“芦潮港”,而不是其他。

十几年前,当时的南汇县计划筹建南汇博物馆,聘我为顾问,“顾问顾问,顾而不问”,主要工作仍由当地的文化局的同志负责,顾问只是参加一些会议,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已。当地的同志很客气,有几次会议就安排在与芦潮港隔海相望的小岛——小洋山,借宿于当地渔民家中,于是才有机会到芦潮港,在这里乘渡船,约五十分钟的行程可以抵达小岛。芦潮港的渡口建在远离岸线的滩涂中,有一条水泥路通到渡口,而小路的两侧就是芦苇丛生的滩涂,从洋山返回芦潮港时适遇退潮,只见无数的人赤脚在滩涂上游玩,当然,这些全是城里到海滩体验“赶海”的。在岸边分散着几家渔民或农民开的小饭店,主菜多为刚上岸的海鲜,引人馋,令人羡,于是,我们一行就在露天的桌子落位,点上一壶老酒,几碟小菜,算是体验一把“渔家乐”,眼望随风摆动的芦苇,聆听海浪拍岸的潮声——这“芦潮港”的地名写实而富诗情画意。

从芦潮港到南汇新城

我当年去小洋山的时候,房东就告诉我们洋山属浙江省嵊泗县,听说上海市已决定租借小洋山建设大型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当地居民将全部动迁。他们有二种选择,一种由浙江省相关部门负责将他们安置到嵊泗的其他岛上,另一种就是由上海市政府安排在上海的芦潮港落户。房东告诉我,他家已作出决定,到上海芦潮港落户。实际上,没过多久上海就开始了洋山深水港建设,设计深水港年吞吐量达到四百三十万标准箱,以后逐渐增加至一千万标准箱以上。为了把集装箱及时运离港口,在芦潮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建设长达三十二点五公里的东海大桥,并于2005年通车。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计划将芦潮港地区建设为与洋山深水港配套的装备产业基地。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希望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认为“芦潮港”就是一个不错的地名,而长期居住在农村的老农则向往城市的繁华景象,对这个“芦潮港”地名感到太土。于是,指挥部并没有使用已有的“芦潮港”,而取名“临港装备产业基地”。根据规划,这里将被划分为仓储、物流、生活等五个区,计划形成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城市区。“临港装备工业区”只是一个工业区名,不能作为行政区名使用,于是又决定将该地区设置行政区,申报名称为“临港新城”。我是上海市地名学会会员,参加过许多次关于该地区的命名论证会,上海地名办公室和地名学会一致的意见认为“芦潮港”已经是一个历史地名,应该保护和利用;“芦潮港”地名也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坚持使用“芦潮港”地名。但“指挥部”坚持认为“临港新城”更具时代气息和特征,而就在此不久,决定撤销南汇区,其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南汇”的地名将从原行政区地名中消失,原南汇百姓希望和要求保留和保护“南汇”地名呼声极高,经过许多次的讨论、论证,最后决定将原“临港新城”正式命名为“南汇新城镇”。今天,在原芦潮港码头已形成一个市镇——芦潮港镇,这里有驶向普陀山、嵊泗的码头。我很想念当年我们借宿小洋山的那位渔家,是否已迁居芦潮港,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来源:薛理勇著,老上海 古镇名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08,第153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