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甲午戰爭清政府抵抗到底絕不和談,結果會如何?

潤l溪


假如甲午戰爭清政府抵抗到底絕不和談,那麼日本賭國運的冒險將遭到慘敗,只不過慈禧太后為了個人享樂和防範漢人,是斷然不可能不向日本侵略者求和的,因此只要有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存在,中國在甲午戰爭慘敗成為日本崛起墊腳石就是必然的。

困居日本列島一隅之地的日本侵略者自古就渴望入侵中國,但是在白江口之戰和抗倭援朝等戰爭中卻屢次遭到沉重打擊,直到近代通過明治維新富強起來後才終於逮到了機會,先是吞併了中國屬國琉球王國,接著又入侵中國臺灣向清政府索賠50萬兩白銀。


要知道此時的日本才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遠不如中國,按道理來說面對入侵我們國家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恥行徑,清政府應該積極整軍備戰給它們一個深刻的教訓,可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然選擇退讓全部滿足了日本侵略者的貪慾,這不擺明了是要鼓勵日本侵略者來進一步侵略我們嗎?

雖然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羞辱,可是此時的清政府尚且還知道羞恥,因此建設了一支在當時實力位居東亞第一的北洋水師,這個時候本來應該是收復琉球教訓日本侵略者的時候,就算是不為了收復琉球,日本人無端殺害中國水兵的長崎事件也給了我們足夠的開戰理由,連幫助訓練北洋水師的英國人琅威理都極力主張對日本開戰,趁日本侵略者這匹惡狼還沒有成長起來時把它消滅掉。


可是軟弱的清政府卻再度選擇妥協退讓只是要求雙方互相賠償損失了事,但是畏威不畏德的日本侵略者絲毫不會感激我們的以德報怨,反而把這視為了國恥加緊了全民擴軍備戰入侵中國的步伐,日本明治天皇為了讓日本海軍實力超過北洋水師,甚至一日只吃一頓飯節省開支拿出錢來支援海軍建設,日本的皇后也把自己的金銀細軟賣掉換作日本海軍的軍費,總之日本全國都在積極作入侵中國的準備。

可是此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腐朽的清政府剛有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慈禧太后為了個人享受每天都耗費了無數的國家收入,有傳言認為她甚至挪用了海軍軍費供自己揮霍,不管傳言真不真實,慈禧太后耗費無數國家財產影響國家建設是鐵一般的事實,比如她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倉皇出逃後,從西安回京的路上竟然好像打了勝戰凱旋而歸大張旗鼓,而且還命令沿路大小官員花費巨資歡迎和供她吃喝玩樂,有這樣一個不知廉恥禍國殃民的妖婦存在,甲午戰爭還沒打中國就已經輸掉一半!


另外慈禧太后除了吃喝玩樂消耗大量國家財富影響國家建設之外,思想頑固阻擾清政府的改革對國家的影響更加嚴重,而對漢人極度的防範心理也深深的傷害了國家,早在太平天國覆滅後,她就逼迫當時中國最有戰鬥力的湘軍解散,而留下來的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淮軍大部分部隊在甲午戰爭中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假如甲午戰爭中有大量湘軍存在的話,清朝軍隊也許就不會兵敗如山倒了,而只要中國在朝鮮半島等各個戰線抵抗稍微久一點,日本侵略者就會因為拖不起而戰敗了。

其實就算是自己比較信任的淮軍首領李鴻章慈禧也是處處防範並沒有完全信任,再加上光緒皇帝這一派的帝黨也對李鴻章這個後黨很不滿意,於是他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軍費發展陷入了停滯,號稱東亞第一的北洋水師更是在1888年到甲午戰爭之前沒有添加一艘軍艦,連老軍艦都因為缺乏資金維護在不斷的老化戰鬥力下降,而此時的日本海軍卻在不斷購買新式戰艦和加強訓練,最終在甲午戰爭前實力一舉超過了北洋水師。

所以因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羸弱不堪的淮軍以及老舊的北洋水師,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一開始面對準備充足全民備戰的日本侵略者肯定是要處於不利局面的,但是此時的中國國力還是要強於日本的並非沒有勝算,日本侵略者就是在以弱博強進行國運的賭博,只要清政府應對得當日本侵略者這個賭徒必將輸的連褲衩都不剩。

比如面對日本侵略者在我們藩屬國朝鮮的不斷挑釁,清政府如果選派能將部署防禦工事積極備戰的話,日本侵略者的攻勢一開始絕對不會如此勝利,至少也要在朝鮮半島多停頓一段時間,而戰爭每多拖一刻國力弱小的日本戰敗的分險就增加一分。


但是慈禧太后為了不影響自己過所謂的60大壽消極避戰一味求和,甚至聲稱誰要是讓她不痛快就讓他腦袋搬家,而身為後黨的李鴻章也積極迎合慈禧的主張不積極備戰,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同樣竭力想要避戰求和,於是清軍幾乎是在無準備情況下就遭到了優勢日軍攻擊敗退到平壤城,本來這時候清政府任命能將據險固守的話日軍一時也難以攻破,清政府再派出援軍雙方很可能在平壤陷入拉鋸戰,只要清軍在平壤遲滯日軍不要說是半年,哪怕是兩三個月日本侵略者最終都會自取滅亡。

可是腐朽的清王朝竟然昏庸到被一個戰敗逃跑的混蛋將軍葉志超欺騙,讓他統領1萬多的清軍在平壤抵抗日軍,可是這個酒囊飯袋竟然每日飲酒作樂不佈置防禦工事,結果不到10日平壤就被攻破了自己則狂奔五百里逃回國內,可氣的是這個混蛋判了斬候監後竟然又被赦免安然回家了,當然現在也有人在找證據為他翻案這裡就不談了,但是不管他有沒有逃跑不積極部署消極作戰那是肯定的。


平壤戰役讓日本侵略者士氣更加高漲並攻入了中國境內,而本來就缺乏戰鬥力的清軍則士氣大跌許多部隊都望風而逃,於是日軍不斷向山海關挺進威脅北京的安全,但是此時的清政府依然還有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機會,許多有識之士都看到了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繼續抵抗日本國內很快就要支撐不下去了,因此都主張哪怕是遷都也不要和日本和談。

試想在抗日戰爭國力遠弱於日本的時候我們都能夠最終耗死它,而此時的清朝國力還是日本的數倍耗下去日本焉有不敗之理,雖然說主戰派中有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等只顧爭權奪利的國家敗類,但是主戰派如果得勢堅決不投降的話,等待日本侵略者的就只有窮途末路了。


可是最終慈禧太后卻強力要求清政府向日本侵略者跪地求和,一方面是因為甲午戰爭影響了她過60大壽的心情,另一方面是因為甲午戰爭開支巨大已經影響到慈禧等人的利益,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話光緒皇帝等主戰派將獲得越來越多的權力有可能最終會架空她,還因為如果要繼續戰爭的話就勢必要發動全國百姓進行一起抗戰,可是這樣漢人勢力將進一步崛起而滿清貴族的勢力將受到削弱,這樣滿清貴族的統治就有可能不穩了,這恰恰是慈禧太后等保守派最害怕的。

慈禧太后說到底就是個只顧個人利益和個人享樂的人,最多是滿清貴族利益的維護者而從不考慮整個國家的利益,包括這些人阻擾清政府改革讀都是基於這一原因,因此只要有慈禧太后等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禍國殃民的人存在,面對列強的入侵清政府就不可能堅決抵抗到底,因為他們只會保大清而絕不會保中國,在他們看來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哪怕是當列強的傀儡也在所不惜,所以這也就註定了清王朝在戰局稍微不利的情況下就會卑躬屈漆的向列強求和,為的就是留有餘力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地位。


但是這些人卻不明白沒有國家的強大哪有個人利益的保障,他們以犧牲和出賣國家利益來保障自己的利益無疑是愚蠢的,結果只能是損害全體中國人和中國相關人員的共同利益,以至於近代中國人飽受列強凌辱在自己國家都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而這些人也成了列強的奴隸任人宰割只能搖尾乞憐,而且他們最終不僅被人民推翻丟入垃圾桶中還會留下千古罵名。

在看看現在隨著我們國家的強大中國人在世界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了,最起碼這些曾經的列強不敢再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欺負我們了吧,所以國家的興衰和我們的個人利益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的,任何團體和個人都應該自覺的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利益才會更有保障,日本侵略者多次侵略中國雖然是很可惡不可原諒的,但是明治維新時期他們齊心協力振興自己國家的精神卻很值得我們學習!


執斧傳播開天名


如果甲午海戰後,清朝政府堅持抵抗,絕不和談,割地賠款!那麼日本人就害怕了!清廷重新募集鄉勇,調集新軍,派出得力干將,定能把日寇全軍消滅!甲午海戰期間,打了幾次陸戰,在人數和裝備都佔優的情況下,清軍完敗,並且還發生了旅順大屠殺!我的家長就是大連!聽老人說日軍土門子戰役死傷了11名官兵,後來清軍為了邀功砍下了11名日軍的頭顱!日軍以辱屍為藉口,殺了旅順城裡2萬多百姓,現在在旅順還有萬忠墓,大家有時間去看一下!

日軍從大連莊河花園口登陸,然後強攻金州城,金州的守軍還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很多低級軍官陣亡,後來金州殘軍向旅順撤退,金州城失守,日軍也付出了300人的傷亡,後來日軍士氣更盛!結果清朝在大連的主將貪生怕死,只做消極防守,下級軍官更是畏戰不前!在大連所有炮臺一共有80多門榴彈炮,有很多炮臺沒放一槍一炮就送給日軍了,據說旅順黃金山炮臺,主將沒抵抗就跑了,子彈庫裡留給日軍炮彈一萬多發,步槍子彈100多萬發!清朝政府用人不當也是有很大責任的!整體官兵不勇敢,也是失敗的原因!

其實當時清朝綜合國力還有武器裝備人口基數,都是大大強於日本的!如果把賠款!把省下的2億兩白銀,繼續買大炮槍支,安排能打仗的年輕將領指揮,順便組織鄉勇,共同抗日,日本絕無獲勝可能!如果光緒帝上位,消除海禁,加速改革,哪大清將會是亞洲最強國!日本的崛起就是中國的2億兩白銀養出來的!滿清慈禧如果不腐敗無能,誤國誤民,割地賠款,日本絕對的夾著尾巴做人,哪亡國的必將是日本!






翠樓看天下


如果當時的清政府堅持與日本打下去,那麼結果清政府會提前倒臺,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1、如果當時的清政府不考慮後果,堅持與日本打下去,第一個結果: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兩敗俱傷。日本無力再次打擊清政府,清政府也無力打擊日本。這是在沒有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涉下的戰爭結果(這裡強調的是,清政府是無法、無能力跨海登陸打敗日本的,這是制約堅持打下去的理由,也是當時戰爭狀態下的物理條件)。但是這種戰爭結果只能保持一個小階段。

2、如果當時的清政府不考慮後果,堅持與日本打下去,第二個結果:如果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兩敗俱傷,那麼沙俄、法國、英國、德國和有能力進入中國的列強,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加大打擊清政府的力度和敲詐勒索清政府,清政府再也沒有能力反擊列強和沒有與列強討價還價的砝碼(清政府的國家基本盤就會隨時崩潰),清政府或許會提前倒臺,因為這時清政府的存在對所有與清政府有交集的各方,都不會希望清政府繼續存在下去,那麼清政府管轄下或名義管轄下的各種勢力就會在列強的扶持下,登上政治舞臺進行各種“文武表演”。各列強和各方勢力就會分割清政府倒臺後的政治遺產。沒有比這種結果更壞的結果了(這裡強調的是:清政府要考慮周邊各種政治勢力,掌控國家不是過家家,如果這種結果出現,那麼對當時的清政府和後來的中國都將是沒有任何機會翻盤的“血脈災難”,一個國家要有一個基本盤,中國之所以沒有在那個人類歷史轉折性的階段消失,中國這個很大人口基數和地理的基本盤保證了中國歷史血脈的傳承成為可能,特別是在“當時那個中國歷史不曾有過的變局轉折階段”,當時中國能否生存下去和發展,不是諸葛亮式的大忽悠能轉動起來的,當時中國的基本盤和中國的好運氣這二個因素是中國得以繼續在那個人類歷史轉折階段內得以繼續生存下去的原由,在那個特殊歷史轉折階段道德不是生存下去的理由)

3、如果當時的清政府不考慮後果,堅持與日本打下去,第三個結果:清政府打敗了日本,那麼清政府在戰後,會失去各列強的支持,將受到來自周邊列強和西方列強的無情打壓,而且清政府的敵人將是全世界。失敗的日本將會接受來自各列強的扶持,那麼清政府將獨自與列強對抗,這是因為當時中國這個基本盤不會因為打敗了日本而變得強大,清政府在戰爭中打敗日本,實際上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失敗的日本也沒有什麼可以給清政府的,清政府只是在這場局部戰爭中名義上打敗了不是強國的日本,也起不到震懾列強這個目的。愚蠢和自大的清政府將會隨著這次勝利,更加對任何改革不加理睬,同時將在政治態度上對抗列強(反之無論什麼態度),而事實上是清政府是沒有實力與各列強對抗,僅能免強支撐這個破落帝國的生命,戰勝日本對清政府也沒有實質性的收益。至少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可能的結果是,列強將聯手建立統一戰線加快加強打擊清政府,奧斯曼帝國的命運將發生在清政府身上,清政府的命運將更加悲慘。


藺廣地


我認為完全有可能戰勝或者拖垮日本。

馬關條約

  1. 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談判的時候,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槍,當時國際社會一片譁然,李鴻章當即向清政府請求回國治療,但朝廷並未允許。其實當時伊藤博文很緊張,因為當時日本政府財力、物力已到極限,根本就無力再打下去了。所以就一面威脅清政府要攻打北京,一面又將賠款從三億自動降至二億兩白銀,威脅、利誘清政府簽字。

甲午戰爭

2.日本在戰前向國內募集的公債約9000萬兩,國庫存款2500萬兩。向西方各國借款5000萬兩,三項合計1億6千多萬兩白銀。那知道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4月結束,日本的戰爭費用就高達1億5千萬兩白銀,當時日本一年的財產總收入才4000萬兩,看出來了吧,如果中國堅持抗戰,小日本就破產了,經濟就崩潰了。

3.當時,翁同龢也提出了遷都、繼續抗戰的想法。如果這樣,不出半年,小日本就會拖垮了,中國也不會割地、賠款了,這樣中國至少是個平手。但翁同龢的建議遭慈禧拒絕。事實上,日本在當時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吞併中國,大家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日之間打了14年的戰爭,日本始終無法戰勝中國。而且西方列強也不會容忍日本獨佔中國,日本在甲午中曾佔領遼東半島,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無論日本向西方列強怎麼哀求,最終還是歸還了中國,只不過是中國多交了3000萬兩贖遼費而已。慈禧這個老妖婆實在是禍國殃民。


老王閒話2018


甲午戰爭是大清帝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為了教訓幫助朝鮮擺脫大清帝國的控制的日本,而引發的。

大清帝國的海軍本來是亞洲第一強大的海軍,由於沒有更新換代,已經落後於日本海軍。

由於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面徹底的複製並接受西方文明的發展模式,因此,相比較於大清帝國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大清帝國跟大日本帝國的差距是全面的,是很明顯的。

大清帝國的海軍還是可以抵抗一陣的,但大清帝國的陸軍就是缺乏統一指揮的地方民兵武裝,根本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軍隊。

實際上,甲午戰爭,是由於北洋艦隊襲擊日本聯合艦隊而爆發,但戰爭最後,確實是由於,日本陸軍打敗打敗大清帝國的陸軍,並在多地登陸,斷絕了北洋艦隊海軍基地的後路,使北洋艦隊不得不集體投降。

如果大清帝國不選擇跟大日本帝國達成妥協,日本陸軍就會進攻北京,大清帝國根本就無力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而且由於西方列強沒有一個國家支持大清帝國,所以,大清帝國只能選擇終止戰爭,作為挑起戰爭的肇事者,割地賠款,那就是一定的了。


瀋陽楊藝


或許只有兩個結果,不是清朝滅亡就是內部亂起來。戰爭靠的不是想象,也不是勇氣,而是實力。

其實這個問題異想天開,把清政府想成金庸小說裡面的大俠了,以為清朝可以有什麼神秘的力量附體,然後突然武功變得十分強大,最後把對手打趴下。 在古今戰爭中戰爭的結果就兩個,要麼兵敗被殺,要麼屈膝投降,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和投降有什麼兩樣呢,清政府就是投降了,戰爭的結果就是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的淮軍和劉某的湘軍都被打殘了。

也就是說,清朝的野戰軍已經基本不行,靠腐敗的八旗子弟和綠營根本沒戲。戰爭再打下去就沒有意義了,皇帝被俘虜或自殺,整個國家就會解體和分裂。

和談是這場戰爭唯一的結果。況且,接受這樣的條件,說明清政府已經喪失對外能力,已經只是一個維穩政權了,以後所有的措施不是圖強,只是維穩,最後只能在維穩中死去,被新的政治力量所取代,這也是歷史的悲劇。或許,頓時所有洋務運動以來的成果一夜之間灰飛煙滅,整個國家瞬間就沒有了支撐,彷徨與失望,絕望與憤怒,國家孱弱病態的至此,向何處去?

覺醒的中國人變得越來越激進,那就另起爐灶吧,打碎一切舊世界的枷鎖,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而這個歷程,中國人民在積貧積弱的環境中又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才徹底擺脫弱國的命運。

特約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結果就是兩者全部遍體鱗傷,但我以為,最終趴下的還是滿清。


其實按當時的狀況來說,雙方都是沒有戰鬥下去的力氣了。

首先清政府對世界大勢的判斷是極為遲鈍的,他們對當時的科技和軍事力量都缺乏一定的認知,所有的一切也僅僅是因為當時洋務派的“自強求富”運動,在這句口號裡,李鴻章節衣縮食的購買著來自西方的裝備和時髦的裝甲艦,朝廷的撥款有限,還沒事提防著李鴻章的北洋,誰讓他是漢人呢。

作為亞洲第一強大的海軍,北洋水師是1888年建立後就沒怎麼再添置一槍一彈,事實上,北洋的財力是無法支持一場戰爭的,再打下去,朝廷沒有銀子,北洋也沒有銀子,大家一起玩完。

而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像日本一樣尋求舉國的國家變革,所謂富國強兵也只是購買艦船,購買槍炮罷了,當時的政治腐敗,派系林立,海軍還分北洋南洋,這都是當時的漢人將領建立的,並不是國家的海軍。

清朝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就這還讓當時的統治者沉醉於擁有亞洲第一艦隊,亞洲第一鉅艦的沾沾自喜中。以至於北洋海軍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朝廷裡的諸位大人們忙著挪用本來要撥給北洋的購艦銀子給聖母皇太后過壽,他們認為那才天經地義的是最重要的。

而日本人在做什麼呢?自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戰爭前兩國的準備 、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一個是舉國備戰,一個是舉國過壽,高下立判。

這個時候,雙方在戰爭中比拼的是國力,滿清作為一個還沒有傾覆的老大帝國,其經濟實力是比日本要強的,但滿清的錢大多是被皇族和貪官汙吏們得去了,日本雖然開化了,但是國小民貧,連天皇都勒緊褲腰帶捐錢支持打仗了,其經濟也是到了崩潰的邊緣,當然是誰都輸不起了,不幸的是,日本認識到了這一點,而當時的滿清統治者卻沒能認識到這一點。

所以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打算著豪賭一把,拿國運來賭,贏了的話,所有的開銷就從滿清手裡要,日本人本就是把戰爭當成了一次投資,其進行戰爭的意志比滿清要強烈的多。


繼續打下去的話,此時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日本人完全可以用海軍攜帶陸軍部隊從任何地點登陸,造成局部上的兵力優勢,此時日軍無論是從訓練還是從裝備以及作戰意志上普遍是強於清軍的,按照以往的經驗,這個朝廷就算是此時不和談,打下去最終還是要和談,那時候恐怕就不算要人頭一兩了。


關河南望


只會有兩種情況,一種則是逢凶化吉。甲午海戰後,清軍全軍覆沒不假,但是日本海軍也遭到重創,三年內無法重新出戰,這就使得假如不跟日本和談,那麼日本也沒有繼續進攻的能力,最終形成兩敗俱傷的格局。但是這時候由於沒有日本牽制,俄羅斯肯定會從北方挑起戰爭。這時候如何抵抗沙俄的進攻倒是個大問題,這時候一定要發揮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遠交近攻!由於沙皇俄國懼怕德國,因此選擇與德國結盟尋求德國保護則可以破解這種格局,同時進口德國武器繼續武裝自己,如此則逢凶化吉。

另外一種則是陷入類似於與太平天國類似的情況,由於缺乏凝聚力,我們的國裡確實有很多窩裡斗的野心家,他們在找任何機會想著推翻清政府,但絕對不是為了所謂的救國救民,僅僅只是為了滿足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的野心。甲午海戰後清軍損失了大量的兵力,由於與日俄的關係沒有搞定,因此時刻將面臨兩國再次入侵。清軍大量部隊必然要調防沿海邊疆,如此則國內兵力必然空虛,勢必有國內漢奸會勾結沙俄日本勢力趁機起來作亂,如此則清軍兩線作戰必敗,清政府翻檯,野心家取而代之,賠款割地樣樣不落下。因此,內部問題才是真的問題。


優己


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何甲午戰爭的停戰談判,要放在馬關來談?


日本人當然不是為了讓李鴻章品嚐當地出名的河豚魚啦!


日本馬關又稱為下關市,位於日本本州島最西端三面環海,風景秀麗,自古以來以海、陸交通的要塞而聞名,

日本本土的軍艦從日本本州開出前往中國,就要路過這裡。


日本人選擇在這裡和李鴻章談判,是為了讓李鴻章在談判期間感受到日軍的大舉集結,明白不讓步是什麼後果。

在甲午戰爭戰前,日本大本營制定了完整的作戰方案:日軍總目標是最終在華北平原與清軍主力進行決戰,迫使清軍投降。


坦率的說,在朝鮮半島和東北,清軍最有戰鬥力的10萬左右近代化軍隊已經被大部殲滅,剩下的雖然還有幾十萬八旗綠營,但戰鬥力不堪一擊,清王朝可不敢把他們的命運在這裡賭一把。


何況清王朝在當時中國人心裡是什麼樣子,大家心裡也有數,有多少人會忠於大清?再考慮到當時的日本在中國人心目中還不是20世紀那樣不堪的樣子,1895年20萬日軍如果來到北京城下,恐怕不會出現某些人想象的“陷入人民戰爭大海之中”。


閉家鎖的紅楓


這個歷史沒有假如,既然問了咱就姑且假如一回,甲午海戰是發生在1894年,即甲午年的一次海戰,以清的失敗而告終。

那假如甲午戰爭清政府抵抗到底,結果會怎麼樣?

其實至鴉片戰爭失敗以來,八國聯軍侵華,清咸豐被逼走熱河,清廷國勢已經走向衰微。

清廷雖建北洋水師,買了幾艘堅船利炮,其實也是慈禧用來裝裝門面,甲午戰爭勝敗與否,意義不大。在根本上改變不了清廷的衰亡,即使是清堅決抵抗打勝了,頂多也就來個兩敗俱傷。即使是勝了,也是削弱了國力。畢竟晚清時期是用槍炮打仗,成本高,不是冷兵器時代。即使勝了,也打不出國威,只能讓列強們坐視漁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