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憧靈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在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看來,農村裡流傳的很多老話都不可理喻,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其實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來看,其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也是如此,其在今天基本很少見到了,但是其在過去卻是祖祖輩輩一直這樣遵循的。

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家中如果有宴席了,那一般父子兩是不能同桌的,而且叔叔也不能和侄兒子兩個人一起喝酒。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矩呢?

父子不同桌

在農夫的家鄉,如果你現在和一些老輩人吃酒席的話,依然還會發現他們非常的固執,和他們一起吃酒席真的是一種折磨,因為規矩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一般坐席的安排,都有著嚴格的規矩,誰坐一席誰坐二席等等。光是落座就要推諉半天,而且就算是落座了,也有很多的規矩,一般都是一席如果沒動筷子,其他人是不能先吃的。新上來的菜餚,都要一席的客人吃了以後,其他的客人才能吃。

由此可見,老一輩人對於規矩是十分講究的。而之所以父子不能同桌,那是因為輩分不同。在酒席上,一般都是父親同輩的,或者是比父親輩分大的人坐的。你是父親的兒子沒錯,但是你輩分低了很多,所以也就自然不能同桌了,這一點,農夫是深有體會。不過,這裡說的一般是家裡有客人,或者是吃酒席的時候,平時家中吃飯,還是可以的。

叔侄不對飲

為什麼叔侄兒子不能和叔叔或者是伯伯一起喝酒呢?在農村裡有著“孃親有舅,爺親有叔” 的說法。其意思是說,除了父母,在母親那邊舅舅是最大的,而在父親這邊最親的人是叔伯。由此也看得出,舅舅和叔叔的輩分和重要性。而之所以侄兒子不能和叔叔、伯父對飲,那是因為在酒後人容易說胡話,這樣就會亂了輩分。何況還有一點,那就是和比自己輩分大的人在一起喝酒,也一般喝不痛快,大家彼此都有點拘謹,都怕酒後失言、失態等等,這樣喝酒也沒意思。時代不同了,現在叔叔和侄兒子喝酒也是常有的事情了,現代社會已經不講究這些了。

農夫認為這些規矩還是好規矩,但是已經過時了,在今天沒有道理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但是這些老話所交給我們的道理,還是不能忘記。


農夫也瘋狂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了,因為這是封建社會初期人們的一種行為規範。先說一下這句話的淵源,這句話的本意源自於《禮記·曲禮》:“父子不同席”,後半句的“叔侄不對飲”以為了對仗前半句後人演繹而來的。

《禮記》是儒家的經典制度書籍,《曲禮》是《禮記》的一部分,“曲”是細小的意思,“曲禮”就是指生活中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翻開《曲禮》,滿篇的“必”、“毋”、“不”等肯定詞或否定詞,所以《曲禮》中所規定的禮儀,在當時是要格執行的,否則視為“失禮”或違背“綱常”。

《弟子規》中說到“事諸父,如事父”,是指對待伯父、叔叔、舅舅同一輩的人,就像對待父親一樣。在《曲禮》的儒家文化背景下,父子之間、叔侄之間的行為應該符合“父權社會”對人們禮儀的要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體現了封建禮教的尊卑關係,作為晚輩的不可僭越父輩的權威,這就是所謂的“父為子綱”。

當然現在晚輩同樣要對長輩尊敬,不過已經沒有了過去“父子不同席”那樣迂腐、嚴苛的要求了。因為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倫之間的尊敬與愛戴應該“由心而發”,不應該在“規則”的要求下而被迫為之。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確,至親的長輩與晚輩不要同桌吃飯與喝酒。其實這就是一句農村的習俗與酒桌文化,這要了解農村人喝酒時的情況,就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在農村只要是喜憂大典或逢年過節,抑或修房建屋、收穫莊稼、陰天下雨等等什麼的,總有各種各樣的喝酒理由,平時幾個要好的街坊鄰居、朋友同學什麼的,見面後沒有什麼話好說的,就會說喝點吧,哪天喝點吧。這都是一些常掛嘴邊的話。



幾個人沒喝酒前,大家還能互相尊重,說話也能正常。但是一旦酒過三巡後,說話就變了,如果喝的再多了點,一個個就會胡言亂語,不分輩分尊長,什麼話都可能說出來,這樣一來,如果父子或叔侄同桌吃飯喝酒,那就尷尬大了。不僅是這樣,再就是在一起喝酒吃飯說話上也不方便


其次還有,在農村講究輩分大小,一般的大的慶典上,長輩們都坐在一起,晚輩們坐在一起。有時待客的主人需要向長輩們答謝也就方便了,這都是農村的一些老規矩。不過現在一般的家庭聚餐就沒有這個講究了,大家一起吃飯喝酒其樂融融也是挺好的。


農大知事


關於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其實說的是在酒桌上的一些禮儀習俗,尤其是小時候,家裡來客人了,基本孩子都不能上桌吃的!

另外,像婚宴上,基本都是同輩人一桌的!如果有晚輩坐過去,會認為沒有教養,大不敬的!下面就簡單聊一下,僅供參考: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理解

這句話其實是出自《禮記·曲禮》中的“父子不同席”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在宴席上,父子倆是不能一起坐在同一個酒桌上的,另外,像做叔的也不能與侄子一起喝酒的!

這句話的道理其實不言而喻,就是說:對於父親和叔伯都是同輩人,而作為兒子和侄子都是晚輩人,也就是不同輩分的人是不能擠到一個酒桌上共同喝酒的!記得小時候,那會兒這方面的規矩習俗特別清晰,例如孩子和女人是決定不會上酒桌的!只能在一旁看著大人在那裡吃吃喝喝!

現如今這句老話的規矩禮儀已經淡化

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這些老傳統觀念也逐漸被淡化,對於現如今,這樣的長幼尊卑規矩已經基本很少看到了!一般現在去別人家裡吃飯,對於不同輩分的人就可以做到一個酒桌上,不過,對於男女分桌還是現實存在的!像過年去親戚家裡拜年,往往女方是不會上酒桌的!即便是說話嘮嗑,也是坐在炕邊說話的!

所以說,對於這句老話來說,雖然影響還是有的,但已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了!畢竟咱們國家是禮儀之邦,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該有的禮儀規矩還是要繼續傳承的!


龍百曉生


過去的農村都流傳著很多俗語,像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是其中的一句。

其實,從字面上就能看出這是關於習俗和禮節的一個道理。

農村人很講究輩份,沿襲古老的禮儀,尊重長輩,愛護少幼。

農村人對那種沒有規矩或不拘小節的人說,你看那父子倆不像父子,卻像弟兄。所以,在過去就有父子不同桌的說法,講的就是要有規矩,不能亂了輩份。如果父子同桌,聊天說地的,被看作輕浮,不著調,不尊重。

在過去,有很多地方都講究這種習俗和禮儀,有的在吃飯時不讓婦女與其同桌,尤其是有客人時更是這樣,還有在招待客人時,也不讓小孩子上桌。所以,我們不通常看到在農村的宴席上,常常是男女被分為二桌,老人與老人一桌,孩子們一桌。尊貴的客人另外會安排一桌。

叔侄不對飲和父子不同桌在道理上一樣,也是講的輩份和規矩的道理。叔叔是長輩,侄子是晚輩,那麼假如在宴席上就得講規矩,不能像兄弟一樣肆無忌憚,開懷暢飲,要尊重長輩。

雖然現在有很多習俗也改變很多,但大部分習俗還都保留了原來的規矩,畢竟尊重為先,目的都是尊重,是文明的表現。

現在,父子同桌已不是新鮮事,而父子像朋友也是很正常和有趣的事,有的父與子還像兄弟一樣玩耍,調侃,不是亂了輩份,而是更講究親情的樂趣。而叔侄對飲更不是不敬,恰恰是親切的表現。


新華融媒新消費


對於農村人來說,過去的俗語一直都能夠保留下來,往往很多的習俗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這些習俗都會以俗語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一直都能夠影響子孫後代。在過去講究的是三綱五常,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說法了,其中的陋習也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也有一些習俗一直都能夠流傳下來,並且直到今天還有著很多的講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以下這些俗語,你知道其中的意思嗎?

一、“大哥不動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

對於這個習俗,相信很多成年人都能夠有所感悟,畢竟我國的酒席宴席講究最多,在酒桌上也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文化。酒桌上講究著長幼尊卑的思想,一般來說長輩將會坐在上位,這時候吃菜也要長輩先動筷子才行,不然的話小輩們是不能拿筷子的,這樣就會被認為是不禮貌。在酒桌上敬酒的文化講究十分的深奧,一般都是小輩給長輩敬酒,同時也要跑到長輩面前敬酒,所以才有“跑得快”的說法。

二、“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後門不門”

一般來說我國的禮俗講究最多的地方就是北方城市,畢竟我國的文明傳承是從黃河流域開始起源的。孔子、孟子都是北方人,正因為如此北方的禮俗受儒家的思想比較嚴重。在北方有人上門找家主商量什麼事情,這時候婦女如果回應說家裡沒人,意思家裡男人不在家裡。因為在北方女人在家就可以視為家裡沒有人。

在我國的南方,因為水域資源比較發達,因此南方家裡的後門一般都會建造廁所、沖洗衣服使用。這樣一來普通人想要進入家裡,是不能通過後門進入的,想要進入家裡只能從前門進入。但對於那些親戚,為了方便可以從後門進入。

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在過去的農村,父子之間是不能同桌而飲的,因為父親作為家裡的長輩,自然要有一定的威嚴,不同桌也能夠彰顯一定的威嚴。其實父親和小輩之間一起喝酒則放不開,這樣酒桌上就不能盡興。當然叔侄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相互敬酒。當然現在農村這些講究已經很少見到了,但紅白喜事還是有講究的。

以上就是農村最常見的俗語,對於農民來說這些俗語也是生活習俗的一種體現。不知道你還聽過哪些俗語?和我們分享一下喔!


新農村的日與夜


這都是過去的老規矩,現在有所改變,不象以前那樣要求嚴了!

1.父子不同桌!

即當爹的和孩子在外人場合,在酒桌上儘量不要在一個酒桌上喝酒吃飯。這不利於當爹的說句笑話,不利於活躍氣氛。當兒子也十分拘謹,難於說話,氣氛壓抑。在座位上,父親是一等座,吃菜讓老人先動筷,講究太多。否則,是晚輩沒禮貌。



2.叔侄不對飲!

是說叔伯和侄子一般不去一個酒桌上,在外人場合,去吃肉喝酒。叔伯輩大,座位要明,也不利開罵。侄子要飲酒醉了反擊,叔伯臉上下不來臺,外人易看笑話。不利叔侄喝酒痛飲!


苗萬平談情感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一句古語,一般指的是在重要宴席的時候,父子是不能同桌吃飯的,亂了輩分;叔侄也不能在一起喝酒,怕酒後失言、失態。這在以往社會里是一種禮儀,體現家庭尊卑關係

“父子不同桌”這一禮節在封建社會,一方面是體現父親在家裡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對客人的尊重,所以一直流傳下來。

阿芝小時候家裡要是來客人吃飯,除了父親在桌子上陪同,其餘的人都不上桌子的,每次都是等客人吃完了,收拾好桌子後,我們才可以在廚房裡吃飯。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小輩們常年都出門在外,等到逢時過節的時候才有機會聚在一起,也打破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種格局。現在農村宴席就要講究氛圍,也沒有那麼多禮儀約束,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推杯把盞的,好不熱鬧。

綜上所述,時代在發展,尊重長輩已經不再是餐桌上分主次了,更多的是生活中彼此的交流。尊重長輩的方式可以改變,但美德要長存。

大家好,請多多關注【村民阿芝】,喜歡阿芝的回答,請點贊、轉發,謝謝。

鄉村阿芝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農村農事、惠農政策早知曉。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父子不同桌

字面意思:家裡來客人或者外出參加酒席的時候,父親和兒子是不能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喝酒的。

如何理解:這其實是我國文化禮儀的一部分,父子之所以不同桌,一方面,是由於輩分的不同,在農村,紅白喜事參加酒席的時候,大總管都會對座位按照當地傳統作出最為合理的安排,一般都是輩分相同的人坐一桌。另一方面,體現的是對客人的尊重,家裡來客人,父輩的,由父親陪同,作為兒子的應該做好服務工作;小輩的,由兒子陪同,父親一般會打聲招呼之後不再參與。

叔侄不對飲

字面意思:在酒桌上,叔叔與侄子是不能一起喝酒的。

如何理解:大家都知道,喝酒之後的人大腦容易興奮,就會吹牛皮、說胡話,而這個時候如果自己的侄子或者叔叔在場的話,有些話就應該不能說、有些牛皮就應該不能吹,但是,酒喝大了的人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就會出現冷場、尷尬的局面。同時,經常喝酒的人應該知道,如果一個桌子上坐著長輩的話,喝起酒來也很是拘謹、不暢快。

在筆者看來,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特別是在傳統文化逐漸丟失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繼承老一輩們傳下來的文化、留下來的規矩。您覺得這句農村老話有沒有道理呢?

歡迎關注“農策分析”,您的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是筆者解答更多農業問題、解讀更多涉農政策、詮釋更多農村現象的動力。謝謝!


農策分析


如今社會已經不存在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了,這都是相對於古人受封建禮儀的階級思想的束縛,體現出當時君臣禮教禮法的束縛,突出了長輩高於晚輩,也反應了在古代,我國是個講究禮法的國家,具有嚴格的尊卑,等級制度,同時也反應出我國自古以來父輩與子輩的關係是非常嚴肅的,小輩要對長輩的尊重的思想從小就罐輸,雖然在如今看來是一種不好的風俗,現今社會也不存在了,但是卻是這樣的一種禮法,在如今社會對後人的警示教育還是有意義的,以正能量的內涵教育後人,對長輩的尊重,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孝重教的國家,無規矩不成方圓,《禮記》雲: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國是一個具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國度,傳承優秀的傳統,得以教育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