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农夫老岳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这句老话在今天,依然在有些农村里的老人还会遵守的。其字面的意思是说,每个月逢七的日子不能出远门,比如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远门。而每个月逢八的日子不宜动身回家,也就是初八、十八和二十八。另外在初九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出门,因为容易惹是非。

在过去确实是很忌讳这些,小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人出去打工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下日子。因为这以前,农村里出远门打工的人少,而且在过去交通不便利,在外面也是不太太平,所以为了图个吉利,一般在出远门的时候,都会先看一下老黄历。其中有些老人们就是一本行走的老黄历,知道每一天适宜干什么,不适宜干什么。

听一些老人们说,一般出远门到是谋生的。而“七”和“乞”字谐音,相当于出远门是去乞讨,在这样的日子出门是不吉利的。而“八不归”,那是因为“八”为王八的缩影,而“归”又和“龟”字谐音,容易让人引申为“王八归来”,所以是男人们的禁忌。

至于初九出门惹是非,那是因为初九被称之为“红煞日”,在民间有着“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的说法,所以也就有了初九出门惹是非这种说法了。

其实,这个都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是在过去的一种迂腐的思想。毕竟过去的社会比较动荡,出门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所以才有人把亲人所遭遇的不幸到归结于出门日子的选择不当。这句老话在今天已经过时了,在车站人来人往,哪一天不是人满为患呢?


农夫也疯狂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我们国家地域广了,什么俗语都有!关于“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这句话,各种解释的版本也是丰富多彩,花样百出。

古人出门要讲究黄道吉日,“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看起来像在说,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门,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宜从远处归家,初九出门的话,可能就会惹是非!其解释是,七字象匕首,出门会不吉利,而八字是撇开的,宜出不宜进,回家之路会遭遇坎坷。这些解释,听起来就有些牵强附会。



也有人说,七不出,八不归来源于土家族的习俗。说在出门之前没有将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安排好的话,就不能出门。而在外面没有做好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是不能回家的,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本礼仪和道德,做不好的话,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是一个比较大众能接受的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七不出是指古代的休妻,如果妻子没有犯七条戒律,男人是不能修的。七条是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这个解释在这里也有点解释不通。



而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老话叫“三、六、九出门不用问人”,意思就是说在初三,初六,初九,或者更延伸了说13,16,19.....最适宜出门,肯定办起事来顺溜。

这么多的版本可见,哪天能出门,哪一天不能出门是众说纷云!我们只当听听热闹也就罢了!

对于出行的安全概率,倒是听一个经常处理事故的朋友讲到过,有三个日子他们处理事故的比例要比别的日子大很多。就是每个月的五号,12号和23号,谁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但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事故发生的比例就是大一些。这些日子与上面人们讨论的农历日子不同,全是阳历日子。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认识的呢?欢迎交流分享。


村姑说村事


虽然近些年来,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村依旧落后很多,也许正是农村的保守封闭,才让一些历史久远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农村是我们的故乡,这里有数不尽的智慧,都是先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像一些俗语,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听过很多,这些俗语虽短,有的却蕴含大道理和长辈对亲人的关怀。

记得以前外出打工的时候,父亲总会叮嘱我千万别初九、十九、二十九回来,那时候我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只说不吉利,并没有告诉我原因,有一次春节买到一张29号的票,父亲非要让我退了,但是我坚持不退,为此还和父亲大吵了一架,认为父亲太过封建。后来成家立业,离父母远了,再也没人提醒我什么时候能出门,什么时候不能出门,而且工作出差也不由得自己选择日期,渐渐地就忘了这个忌讳。

前几天回老家看望父母,晚上碰到来串门的张奶奶,两个人说了许久,末了,张奶奶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看了一下车票,准备初九走。”话还没说完,母亲立刻说:“不能换一天吗?”我意识到一定又触犯了什么禁忌,解释到:“哪天走都一样,就你们这些人还在意这些,我在公司出差老板定哪天就哪天,哪那么多事。”

张奶奶搭话:“现在年轻人都不讲究了,以前的人都很忌讳,俗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你要是不忙,多在家待两天也成,何必非赶在那一天。”我问张奶奶这句话怎么解释。

张奶奶说:“这七不出门指的是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对应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办好了才能出门;八不归是说初八、十八、二十八不能回家,做人讲究孝、悌、信、忠、义、礼、廉、耻,违反了其中一条都不能回家,有辱祖先;逢九出门惹是非是说初九、十九、二十九不宜出门,因为‘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初九刚好是红煞日,你们年轻人可能觉得我们老人封建迷信,我们庄稼人不知道遵守了多少辈,能避免还是避免吧。”

听张奶奶说完,我又回想起以前父亲极力阻止我逢九离家的场景,为此我没少抱怨父亲的迂腐,如今想来,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为这些虚无缥缈的话操心,因为担心才会注意这些细节,即使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依旧牢记于心。你们那边有这种忌讳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山农老兵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农村很多俗语都是有关人们生活中的忌讳,是农村人们坚守多年不会去干的一些事情。不过有些忌讳其实在以前却并不是像现在表现的这么直白,而且意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咱们今天说的“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咱们来看看!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

七不出,八不归:在现在人们的观点中,认为如果初七出门、初八返家都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容易发生一些祸事。而在古时候,这种说法却不止是这样,所谓的“七不出”指的是男人在外出时必须要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而返回家乡的话,在外面一定不能触犯违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事情,以免给家里带来不好的名声,让家里人受辱。

初九出门惹事非: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九”都是比较忌讳的,比如老人过寿讲究“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等等。而在有些地区,人们把初九称为“红煞日”,认为在初九出门必定会有血光之灾发生。不过这种风俗并非覆盖大多数地区,而是普遍存在于土家族文化之中。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农村的一种的传统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是人们对于外出之人的安全的一种期盼和渴望。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农村老话多,规矩忌讳也多。不过现在社会,和以前的时代背景不同了,有些规矩也真没必要去遵守。


老俗话“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字面意思无非就是说正月初七不要远行,正月初八不要回家,正月初九不要出远门容易招惹是非。看到有很多解释,认为真心没有必要附会太多的内容,老话就是老话,它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

“七不出”。正月初七不要出门远行。在以前社会,刚过罢年,一般不会过早的出门经商做工,虽说过了破五,然后初六就是大开市,可以开门大吉了。但是后面还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民间有吃罢元宵再出门的习惯,过罢十五就可以出门远行了,因为年过完了,大家也团圆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家中的七件事要置办好才出门,就是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都是无聊文人搞出来的。

“八不归”。正月初八如果还在外头没有回家,就不要记着往家赶了。就算昼夜不停的往家赶,也不一定正月十五元宵节能够到家与家人团圆。在以前没有火车汽车飞机什么的,有的有骑马,有的就是走路脚行走了。离家比较远的,从经商做工地到家,没有十天半月是不可能的。路途遥远,到家早就过罢十五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回家之前把八件事做好,哪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更扯,古人的意思也不会是这样。翻完古籍,找不到出处。



“初九出门惹是非”。九九归一,九是最大的单数,孤阳不生。古时有人说初九是红煞日,煞气挡道,会给人沾染戾气,容易脾气暴躁,心神不宁,容易招惹是非。其实都是瞎扯,三六九都是好日子。不过初九出门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刚过罢年,还没过十五呢就出门,家人还没有团聚够呢。

以上都是老俗话,现在社会谁还讲究这个忌讳呢?自己开心就好!


农民妹子一枝花


这是过去在舂节期间,走亲窜友图个吉利风俗而以,到正月初七就不外出走亲戚了,到初八就应当班师回朝了,好吃东西所乘无几了,到初九一十全部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进行搞农业生产了。


我使用手机号码是侄子


七不出.这里是说.初七不出远门.逢八不在最远处归家还一种说.卯日不出远门.酉日不归远家


老神仙174724235


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初九人们认为出门有血光之灾。这只是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一种渴望而已,更包含了古人对于自身的要求与追求,有着深刻的涵意,不只是人们现在认为的封建迷信与肓目崇拜而已。


小树枝吖吖


顺口溜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