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在教育圈里有一句老话就是“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看的什么呢。曾经困惑很长时间,在经历自己的上学,与自己站在初中教师的舞台上的经历,渐渐的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这句俗语放在现在仍不过时,并且还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俗语“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小学看家长,看的是家长这两样

有位长者的女儿已经上高中,他说当初第一个孩子,他也秉承着快乐教育,重兴趣广撒网,孩子喜欢什么都接触接触,不喜欢就放弃。

结果,还没等到他后悔,女儿在初中的时候就责怪为什么当初父母不坚持让她学钢琴,由着她的性子半途而废了。

没有在钢琴上有所坚持是表象,更坏的影响是没有让孩子养成持之以恒,和惰性抗争的好习惯。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孩子心性不定,需要家长最多的陪伴和引导。总结下来,最需要家长做的是两件事:习惯的培养、目标的设立。

三岁开始,一直到三年级左右,家长们开始各种盲打和试错,到了高年级发现差距越来越大。除了孩子本身的天赋区别以外,不难发现家长花的心血是真正的差距。

有人会说难道我天天陪着孩子学习,孩子就一定能成才吗?当然不是,

除了时间,家长更需要给孩子定目标。很多人会不屑我的功利教育,可我更坚信没有目标的学习,大概率是没有效果的。

学钢琴,可以是为了培养音乐素养,但是更可以培养孩子的持之不懈,在枯燥中坚持,在收获中体验成就感。你可以不考级,但你不能没有学习的目标。

别用“快乐教育”的字眼给自己找借口,更别定义孩子对于快乐的理解,孩子也需要成就感,需要付出努力过收获成果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俗语“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初中看老师,看的是老师给孩子打开了多大一扇窗

这点真的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孩子都深有感触。到了初中,本能的开始对外界的事物、无边的知识海洋、未来的人生开始有了好奇。同时,内心也开始有了叛逆,对于喜欢有自己的选择。

很多时候,一个好老师,可能会让孩子爱上一门学科,也可能给孩子打开了一个通向未来职业的门,也可能给了孩子更高的人生目标。

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物理老师,他其实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没多久,然而他的课堂充满段子和知识点的穿插,让大家在无趣的知识灌输中找到了一丝希望。

比起生动课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经常利用自习时间和我们分享他在师范大学的生活、见识,告诉我们大学对于一个人见识知识的提升,鼓励我们一定去全力以赴争取去最好的大学。

身边一些名校初中的家长也会聊起,其实进入了初中老师学校对于孩子的影响开始大过家庭。只要认真跟进优秀老师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不上课外班,取得优异的成绩。

当然,这个又回归到如何遇到优秀老师的问题了,必然是名校里多。如何进名校,必须在入学的各种方法考核上取得领先,所以其实准备在小学就开始了。

不是说没进好的初中,孩子就没希望了,但是如果有机会,咱们何必非要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呢?

俗语“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高中看自己,看的是自己的目标和习惯

现在孩子知识和见识都早熟,很多高中的孩子早就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高考去哪里,出国读什么专业,未来就业什么方向,绝对多数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规划,这是好事。

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的淘汰率在50%,所以高中其实已经是人生第一个分层了,这个分层会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家庭可能给出的其他通路选择,差距越来越大。

孩子到了高中,我们作为家长的更多是旁观和支持,而他的人生观受到同伴、老师这个生活圈子的更多。高中更像是进入了一个通道,在这个队伍里努力往前跑就好。

千万别到了初高中才参与孩子的学习,才开始着急和责备,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在低龄阶段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信任,家长已经完全是局外人了。

俗语“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人生是很长,

18岁前的教育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

人生也很短,

有几个18年让我们去打磨自己呢?

学习是点,生活是面,

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如何学习。

但既然孩子把最美好的18年交给了我们,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能选择竭尽全力,

问心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