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油關到綿竹關,三國鄧艾或諸葛瞻在歷史面前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週末,邀約三朋四友,駕車過平武,去川西藏區。一路穿越叢山峻嶺,俱在山路上狂奔。一邊是陡峭的山體,一邊是奔騰的涪江,公路逼仄,僅兩輛汽車能並行而已。午飯後逐漸來到一個去處,路卻越走越寬了,經驗告訴我們,前面一定有大的鄉鎮出現。山路的左邊仍然是大山,但是山體離公路已經有些距離了,路邊陸續出現了一些莊稼地,一些居民的房舍,都是地震後新修的兩層樓房,逐漸匯聚成一座場鎮,南壩鎮。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蜀漢江油關

場鎮的入口處,涪江邊上有一座新修的城樓,城樓上赫然刻著“江油關”三個大字。這三個字映入眼簾時,讓我的心裡不覺一震,這裡明明已經是平武縣地界,跟江油市已經毫無關係,為啥還叫“江油關”呢?看來蜀漢時期的江油關,管轄地域已經涵蓋了平武的部分區域。

但凡關隘,肯定是建在地勢險要之處,歷來是軍事要衝之地。譬如劍門關,由於蜀漢末年姜維率領精兵在此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鍾會率領魏軍主力面對劍門雄關只有望關興嘆,一點辦法也沒有。由於鍾會軍進退兩難,劍門關久攻不下,糧草消耗殆盡,鍾會甚至想過半路退兵。一旦退兵,則三國統一又不知等到猴年馬月。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劇照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如果能夠據守蜀地,保境安民,不要像諸葛亮那樣四面出擊,七出岐山消耗國力、民力,我想蜀國也許還可以苟延些時日。可惜連年的窮兵黷武,搞得蜀地民不聊生,三國一統還真是件好事,至少老百姓不用再上戰場做炮灰了。

諸葛亮昇天後,姜維繼承他的衣缽,肩負起挽大廈將傾的重擔。可惜姜維再精明強幹,蜀漢也僅此一人而已,更何況劉禪還不是特別信任他。朝中奸佞更是處處掣肘,使其難以施展抱負,有人更是隨時向奪取他的兵權。蜀漢精英內訌不斷,國弱民疲,這就給魏軍滅蜀提供了天賜良機。姜維的對手除了諸葛緒稍微弱點,鍾會、鄧艾都是名將。而蜀漢方面,五虎上將早已成為傳說,其後人哪有祖、父輩那樣英武。“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蜀漢後繼無人的寫照。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武將

遇上鄧艾這樣的名將,那就是姜維時運不濟了。鄧艾審時度勢,大膽地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大膽計劃,主帥鍾會同意了。公元263年10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關,猶如神兵天降於江油關前。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鄧艾劇照

蜀國守將馬邈驚得魂飛魄散,其妻李氏苦勸丈夫與魏軍決一死戰不成,咬破自己的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然後口銜血書自縊身亡。如果馬邈能聽從李氏諫言,召集所部軍民與鄧艾殘軍決一死戰,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可惜歷史不容假設,蜀漢已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人心早就散掉了。何況那時通訊落後,流言四起,馬邈根本無法判斷劍門關是否失守,是否眼前的魏軍就是先鋒,而後續軍隊還會蜂擁而至。因此,馬邈納降,既是明哲保身,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漢腹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公元219年,劉備為防曹魏軍越摩天嶺南下,在剛氐道境內設置了軍事要塞江由戍,後習稱“江油關”,(今平武縣城東南50公里處的南壩鎮)。江油關城樓上垛堞儼然,戰旗揮舞,仍然充盈著一股肅殺之氣。城門洞兩邊有副長聯,上聯是“想當年虎戰龍爭兵連禍結欣丞相高瞻衛戍雄關垂夙志。”下聯是“看此地牛心鳳翅闢哨嶺橫嘆將軍失節獨留烈女罄餘忠。”上下聯五十餘字,概括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歷史節點,讓人不勝唏噓。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馬邈妻子李氏

江油關雖然沒有劍門關名氣大,但是卻決定著蜀漢政權的生死存亡。江油關失守,蜀漢政權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綿竹關”,這就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推上了歷史前臺。一生儒雅,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兒孫卻是行伍出身。史書載,諸葛瞻為諸葛亮47歲所生的長子。瞻19歲時,娶劉禪之女為妻。他繼承父親的忠貞,為國家鞠躬盡瘁。在風雨飄搖的蜀漢王朝末期,皇帝劉禪已經主張投降算了,可是諸葛瞻父子卻堅決主戰,與魏將鄧艾激戰綿竹關,終因寡不敵眾,犧牲在沙場上。

時也命也運也,連姜維都忌憚鄧艾這樣的猛將,更別說諸葛瞻這樣的軍事將領了。要論文韜武略,諸葛瞻估計跟趙括差不多,理論頭頭是道卻不會隨機應變。因此江油關失守,軍情傳至成都,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今綿陽)後卻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此情此景,跟馬謖不聽副將王平諫言失守街亭何其相似。兵貴神速,一個主帥如果剛愎自用,不願意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必然會招致失敗。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魂壯綿竹關雕塑

鄧艾得手江油關後,已經有了戰略後方,可以迅速在當地招募兵員,徵集糧草,因此與當初從摩天嶺從天而降時已經有了天壤之別。鄧艾軍攻陷涪城,兩軍於綿竹關前對壘,勢必會有一場決戰。“綿竹關”關址在鹿頭山前,距離現綿竹市幾十公里。綿竹關控扼川陝古道,地勢雄峻,易守難攻。“江鎖雙龍臺,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凡鎖鑰之地,只要據險堅守以觀其變或者固守待援,諸葛瞻完全可以力挽狂瀾。彼時諸葛瞻37歲,正值壯年,如果能夠殲滅鄧艾部隊,則完全可以成就一世英名。

可是諸葛瞻再次沒有采納黃崇的建議死守綿竹關,卻選擇了出關與魏軍決戰。蜀軍戰鬥力應該還是不弱,第一次接觸就讓魏軍嚐到了厲害,鄧艾甚至上演了要軍法懲處兒子鄧忠和師纂的把戲。其實他深深知道,自己孤軍深入,毫無後援,如果拿不下綿竹關,只有成為蜀地野鬼。因此,魏軍背水一戰,抱定必死決心再次與蜀軍交手。蜀軍打敗,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後,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衝入陣內戰死,諸葛父子魂壯綿竹關自此青史留名。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諸葛雙忠祠

綿竹城西有座諸葛雙忠祠,與成都武侯祠遙相呼應。“忠臣孝子綱常地,大將真儒父母邦”是綿竹名聯,其中上聯“忠臣孝子”指的就是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地震後經過江陰援建,諸葛雙忠祠已經修葺一新,與成都武侯祠遙相呼應。祠內尚有諸葛父子的衣冠冢。墓圓為一圓形土丘,巍然聳峙,遍植蒼松翠柏,寄託著鄉人對先賢的哀思。墓前立一塊兩人高的花崗岩石碑,上書“後漢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諸葛瞻子尚之墓”。

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然,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軍士,他們雖然也是血灑疆場,可是卻化作塵埃,默默無聞了。墓碑兩側,是兩株鐵甲古松,鱗甲斑駁,葉片似劍,宛如兩個披甲執劍的武士,守護著墓圓的安寧。雙忠祠至今香火旺盛,遊客不斷。現在管理方更是恢復了每年春祭儀式,一切遵循清代舊制,奏樂獻牲,宣讀祭文,莊嚴肅穆,無形中更加強化了諸葛父子在民間的地位。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諸葛雙忠祠墓園

綿竹關失守後,成都再也無險可守,魏軍兵臨城下,蜀漢後主劉禪只得投降。而迫使蜀漢滅亡的正是魏國名將鄧艾,成就鄧艾功名的就是江油關和綿竹關兩場戰事。成王敗寇,古今亦然。鄧艾雖然滅掉了蜀漢政權,可是卻並未得以善終。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在綿竹城東興隆鎮的大沙包,有處荒冢叫鄧家墳,裡面就埋著鄧艾父子。在綿竹土生土長的人中,也鮮有人知道鄧家墳裡埋葬的是誰,因為沒有人去祭奠他們。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英雄

在原來的諸葛祠正殿大門兩邊,曾經有一副對聯,是本地鄉賢楊聰所撰。其聯為:“想當年,國勢垂危,臣主戰、君主降,止爭得盡瘁成仁,碧血尚膏劉氏土;信後世,忠風無忝,父死忠、子死孝,問同是捐軀赴難,青磷誰識鄧家墳。”惟妙惟肖地道出了二者在百姓們心中的地位。按理說,諸葛瞻父子、鄧艾父子都是英雄,如果不是機緣巧合讓他們相遇,也不會有“魂壯綿竹關”這段佳話。因此,我們在發掘本地三國文化時,不妨像建川博物館那樣,“我們不說話,讓歷史來說話”,從而對鄧艾父子給出公正的評價。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諸葛雙忠祠

再偉大的人物,在歷史面前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時間是公正的審判者,時間會沖刷一切,但也會留下一些什麼,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我們今天祭奠諸葛父子、岳飛、文天祥等人,不就是因為他們是精忠報國的典型嗎?而傳統社會最看重的就是綱常倫理,“忠臣孝子綱常地”,實則就是輿論導向。它給出了一個道德標杆,讓我們像他們一樣,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要勇敢地站出來,盡匹夫之責。這也是我們今年大張旗鼓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原因,如果沒有那些抗日英烈的頑強抵抗,今天的中華民族不知道會成為什麼樣。

从江油关到绵竹关,三国邓艾或诸葛瞻在历史面前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圖注:精忠報國

從江油關到綿竹關,關關相望。過去的軍事要地,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我們憑弔感傷的旅遊之地,當我們在諸葛雙忠祠或者成都武侯祠祭拜的時候,對於諸葛氏這一門漢室忠烈,我們除了敬佩敬仰,還應該反思,自己能為國家、為民族做些什麼。戰爭已然成為過去,但國與國之間的無形較量隨時都在發生,而我們每個人如果有心,都能在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建功立業。(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