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很多人都關心銀元的存世量,其實銀元存世量已是寥寥無幾。經過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華人民政府的大力回收,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掠奪和文革時期的抄家收繳,銀元已成為稀世珍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老銀元的存世量,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機會在有生之年收藏一些頗具價值的銀元。

1

大頭鑄造前(1889-1914)各種銀元的數量2-2.2億元。

據《銀行週報》統計,自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在廣東開鑄銀元,到1913年底時,全國共鑄銀元約2.2億元,另有資料記載在1915年初開鑄新幣時,時人調查應改鑄的舊幣數額為:銀元206,028,152枚。

2

北洋政府時期(1914-1928)各種銀元的數量11-13億元。

《北洋政府時期銀元鑄毀數目表》統計,至1928年各廠已鑄銀元(袁大頭)約為10.7億元。加上沒有銷燬的清末銀元總數推算不會超過13億元,因為鑄造新幣特別是作為國幣需要幣制統一,需要回收舊幣改鑄,這也是《國幣條例》規定銀色90%,而實鑄89%的原因所在,成色高則新幣會被收藏或者私毀而無法流通。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大頭3年普通版

3

國民黨時期法幣改革前(1928-1935)各種銀元的數量15-17億元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為世界最高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泊爾邊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而頂峰位於中國境內。

1927年北伐戰爭勝後,國民黨政府停鑄“袁頭幣”,改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俗稱“小頭”,交由杭州、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具體數字不詳,據當時全國最大的天津造幣廠資料載鑄造了9000萬枚,以各造幣廠與天津造幣廠的造幣能力推算,總數約在3億以內。

1933年後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回收舊幣由上海中央造幣廠統一改鑄船洋,在1933-1935年間船洋生產147,442,329枚。

《銀行週報》估計:中國鑄造銀元總數1,627,225,000元,外幣在中國流通之估計數80,000,000元。中國流通銀幣總數1,707,225,000元

4

民國廢除流通後至建國前(1935-1949)各種銀元的存世量5-5.6億元

1934年美國公佈《白銀法案》,實行高價收購白銀政策,造成中國銀元大量外流,據《中國近代經濟簡史》載,上海存銀(佔全國存銀的30%)由5.47億元降至2.76億元,銀根驟緊企業倒閉,國民黨政府被迫進行幣制改革,發行紙幣,廢除銀元流通,以後銀元大量出口美國,至1938年日本封鎖止,累計出口白銀10億4450萬元,這個數字只是正常官方統計,還不包括日本控制下的大量走私,當時中國流通領域銀元與銀錠的比例大約是8:1,絕大部分銀元和銀錠在這個事情被美國銷燬了,變成了美國的國家儲備。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1935年法幣改革時,國民黨政府回收了民間大約3億銀元,至1948年國民黨政府再次改革幣制時,估計國內尚存銀元5.5億元,發行“金圓券”又回收銀元約20%。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前又恢復銀本位制,並重新制造及發行與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銀元,委託美國及上海等地共鑄造約有4360萬枚。

1949年國民黨遷臺帶走約3200萬枚銀元,不包括50萬高官富豪等遷臺的個人攜帶。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民國造幣廠


5

現在能夠見到的銀元存世量不足一億

建國後政府徹底禁止銀元流通,長時間大量回收,有人說據銀行統計累計回收了4.8億元,那麼能夠在收藏領域見到的銀元已經不足1億了,可能在5000萬至8000萬之間,地方私鑄和後鑄三角元數量不多,不足以影響銀元的總體稀缺程度,也缺乏統計數字。銀元是藏一枚就少一枚了,這也是假幣大量氾濫的原因,總之曾經海量的銀元,已經乾涸成細流。

目前中等品相的普通版別袁大頭在六七百元左右,價格比較穩定,隨行情輕微上下波動。

網上有一個非官方的按百分比統計銀元存世量的統計,參考一下:

只把常見的主幣統計如下(沒有統計外幣)

袁大頭 三年:30%;十年:8%;九年:5%;八年:0.5%

孫小頭:10%

23年船:30%;22年船:0.5%

漢字:8%

北洋34年:0.5%;北洋29年:0.4%

甲辰:0.4%

湖北龍:0.3%

大清:0.3%

廣東龍:0.2%

總廠:0.1%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老銀元存世量日漸寥落 現存竟已不足一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