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赐姓一般的国姓,例如唐朝皇姓李姓,一般赐姓都是李姓,而明朝却是郑?你有什么不同看法?

如龙3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是有问题的:

确实古代有些君主喜欢给人赐姓,但是赐姓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是赐国姓,有些不是。

唐朝皇帝喜欢赐国姓不假,毕竟唐朝是李家王朝,所以喜欢赐功臣为“李”姓:

比如李绩,原名是徐世绩,字茂公,就是相当有名气的徐茂公,后来被赐李姓,应该叫李世绩,但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重字,为了避讳,改名为李绩。

当然唐朝赐国姓的人太多了,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但看题目问的明朝。

明朝皇帝也爱赐姓,但是他们并不是题目所问的那样爱赐姓郑,其实他们也主要赐国姓朱。

比如朱元璋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赐姓了,他一共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全部赐姓朱,有记载的就有:

沐英,其实他是一个孤儿,并不知道自己的姓名,朱元璋称帝以后,又让自己的义子们恢复原来的姓氏,只有这个沐英没有名字,故朱元璋赐姓沐表示深沐皇恩,赐名英表示其英雄无敌。

比如徐司马、何文辉、李文忠等。

关于赐姓郑字,主要就一个人,那就是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所以也有很多人叫他三保太监。他是在明军攻克云南时被俘,后来受了宫刑成了燕王朱棣的内宫太监,因为有功,被朱棣赐姓,记住这里是赐姓,并不是赐国姓,所以意义完全不同:

“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

这里的郑和被赐姓,相当于皇帝给他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并不是赐的国姓。

而郑成功被赐姓,其实赐的是国姓,他应该改名叫朱成功才对。

“隆武尚未有子嗣,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

郑森就是郑成功,他被赐姓并不是大明朝辉煌的时候被赐姓,而是在崇祯帝上吊后,由南明的隆武皇帝赐姓。

隆武帝之所以能在福建一块称帝,完全依靠的是郑芝龙的水军,因为那时候的朱姓已经不值钱了,所以郑森并没有被人们叫朱森,或者朱成功,而是被叫做郑成功。

虽然朱字不值钱,但是国姓爷这三个字还是比较有号召力的,毕竟郑成功打着的旗号就是反清复明,有了这个名号,比较容易聚集人心。

说到底,明朝就赐了郑和一个“郑”字而已,并不是所有的赐姓都是“郑”,而大部分还是国姓“朱”!

以上就是杨角风的看法!


杨角风发作


题主童鞋所提到的明朝赐姓是郑,可能指的是郑和,郑和被赐的姓是他立功地名(靖难之役中马三宝英勇作战在郑村坝立有战功)的第一个字,以彰显他的勋劳,这个赐姓本身属于赐国姓(皇帝的姓氏)以外的一种情况。

在上古时代,舜赐擅养龙的董父以豢龙氏(严格来说豢龙是氏而董才是姓),后来夏朝孔甲赐刘累以御龙氏,都是类似的情况。

在初唐盛极一时的长孙姓氏也是这样的情况,北魏皇室拓跋珪的长子沙莫雄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这也是赐国姓以外的姓氏(在某些方面和天皇赐子弟为源氏有相似的地方)。

在明代,朱元璋就赐过有姓功臣姓宥——不知道加个宝盖头是不是象征劳资罩着你的意思?——也赐过西域首领以黑(hè)姓,这和朱棣赐马三宝姓郑是一样的情况。

总之,明代发生过的赐姓为郑几乎是一个孤例(指姓氏本身),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是因为他被赐了朱姓,和本来的姓氏郑姓没有关系,而这种类别的赐姓本身又是很普遍的(指方式类型),本身皇帝或高位者赐姓就不一定是赐国姓。


谈古论金


明朝皇帝赐“郑”姓的只有一人,就是郑和。

郑和原姓马,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想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表现突出,击败了当时明军首领李景隆,便亲笔书写了一个郑字赐给他为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