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彭时坚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北洋军是怎么来的,袁世凯又是怎么带队伍的。

如果贴百度百科,肯定要从小站练兵说起,其实那就远了,真正北洋军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军六镇的编练。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的权力来源,在于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练兵的费用,则是一大部分由直隶财政支出,一大部分来自于清朝中央政府划拨的“两江协饷”,也就是说,部队是他带出来的,但是养兵的钱,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凑出来的。

尽管北洋新军的编制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规范,但是北洋新军本身并没有统一的后勤管理,中国近代统一军需的鼻祖是张作霖的“奉军”。

没有统一后勤管理,北洋新军的整个成军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凯统一外购军械,编练各镇,任命各镇将领之后,由其自行招兵、训练,官兵训练合格后,正式成军,按照编制统一发放军饷。

需要注意的是,镇统一级的将官在这个编练过程中实际上是“承包”的角色,选任基层军官、招募和训练士兵,乃至于后续发放军饷,都基本由“承包者”说了算。

也就是说,袁世凯对于北洋新军的管理,一是统一军械供应,二是管理高级军官,三是大包干按编制发军饷。

由于北洋新军的“高薪制”,其一年养兵的费用几乎与一镇的装备费用持平,也就是日常养兵比建军还贵。

这种松散的管理,让袁世凯在第一次失权之后,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军,只不过,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兄弟对于老北洋的旧人并不赏识,反而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留学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这些人有不少干脆就是革命党,比如蓝天蔚、吴禄贞等人,可以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哪怕有这些矛盾,当袁世凯二次复起时,对于北洋军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过各种纵横捭阖的手段,连哄带骗,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规划。

说得直白点,他如果对北洋军有蒋介石日后对于党军第一军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议和了,直接搞清帝禅让都可以了。

恰恰因为如此,他才在北洋军旧部之外,让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组织模范军,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队,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众将的抵制,而日后的称帝之举,更是受到了其集团内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谓众叛亲离,实际上出在核心团队中。

至于当时咋呼得欢的国民党也好,蔡锷护国军也好,相对于仍然是庞然大物的北洋集团,实在不值得一提。

不过,袁世凯对于北洋集团,自始至终不是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为这个集团的“政治代表”和“经济支柱”,因为袁世凯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央政府对国内行使权力,保障对北洋军的供养,同时,可以很好地与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周旋,获得外交支持以及贷款。

在他之后,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冯国璋和曹锟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号令整个北洋集团,更不具备袁世凯的上述能力,结果为了取得一个“号令群雄”的中央大义名分,各个小团体大打出手,得到之后,处境仍无改观。

最终,驻扎各省的北洋军走向了军饷自筹,自行扩军的防区体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王国,直到被关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军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归根结底,袁世凯死后没人能够继任,不是什么权术问题,而是北洋军的制度安排问题,换谁来,都没戏。


刘三解


袁世凯死以后,北洋军并没有迅速分裂,但的确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像袁世凯一样的强势人物。

想要理清北洋,就要搞清楚北洋的辈分和派系。

北洋的老祖宗,自然是李鸿章。但民国的这帮北洋军人,共同的祖宗是袁世凯。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是真正的北洋军的开始。跟袁世凯同一个辈分的北洋系只有一个——徐世昌。

徐世昌后来也当过民国大总统,因为他辈分重,威望高,各路军阀都能接受。徐世昌在清朝就是总督(东三省总督),是袁世凯的拜把子大哥。但是徐世昌是文人,一直充当袁世凯在朝廷里的臂膀,对军事从不插手,他与袁世凯的关系类似于曹操和荀彧,曹操死了,荀彧自然是镇不住手下的骄兵悍将的。

袁世凯之下一个辈分,主要代表人物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张作霖也属于这个辈分,不过他不算真正的北洋人,所以不列入)


这其中威望最重的是陆军总长段祺瑞,事实上也就是他继承了袁世凯去世之后的实际权力。段祺瑞手里有军队,在北洋军内部威望也是顶顶的。

问题在于,他有竞争者。

如果类比到三国的话,段祺瑞类似于于禁,属于曹操手下能够独当一面的首席大将。但是首席大将并不代表大伙都服你,于禁要是当了大哥,许褚张辽徐晃这帮人就会服他吗?

果然,在对付袁世凯的总统继任者黎元洪的时候,北洋派对付黎元洪这个外人时同仇敌忾,等黎元洪被赶走,冯国璋来当了总统,于禁vs张辽的时候,段祺瑞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后来爆发了直皖之战,吴佩孚的直系在战争中击败了段祺瑞的皖系,段祺瑞下台。此后的历史,基本是吴佩孚、张作霖唱主角。他们虽然也是北洋,但是并不是袁世凯的嫡系,属于徒孙辈的。等到后来张作霖掌控北京以后,北洋的势力其实已经消亡了大半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这种人,其实不能完全算是北洋军。而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呢?他们又不能称之为“军阀”,因为他们身上政治家、官僚的色彩明显重于军阀的色彩,所谓的“北洋军阀”,实在是一比糊涂账啊!


小约翰


答案是没有。所谓树大猢狲散。

北洋军共有6镇,其中5镇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班底。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后出现了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可见,有多么分裂。

为什么呢?

先看看,小站练兵时,袁世凯都网罗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凯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而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三杰"。

都是一时之豪杰。

从北洋军构成看,高级军官是袁世凯的心腹,下层士兵因为袁世凯搞来钱和枪支,只认他,不认别人。

所以,袁世凯在时,只有他能压制这些人,他一死,北洋军就没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冯国璋吗?冯国璋能服曹锟吗?不可能,于是大打出手,军阀混战。

归根结底还是旧军队的弊端,没有主义,只有派系。


猛哥V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解体袁世凯的就是段祺瑞。

原则上,在段祺瑞初期他大体控制中国大局,北洋军阀的领袖就是段祺瑞。

然而袁世凯在世的时候,故意打压段祺瑞、冯国璋之流,让他们不具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力,以免篡权。

所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只是形式上继承了北洋团体。

对于本来就不服管的西南军阀,段祺瑞毫无办法。

甚至,团体内部的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之流也跃跃欲试,试图夺权,最终分裂成直系。

而东北张作霖、山西阎锡山等实力派,段祺瑞也根本控制不住。

然而,段祺瑞至少还是形式上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所以也是名义上的中国政府和领袖。

等到段祺瑞被直系打垮后,那才是天下大乱,一会是吴佩孚嚣张,一会是张作霖校长,甚至冯玉祥、阎锡山之流也来占便宜。


萨沙




袁世凯钦定继承人。

袁世凯临终前在“金匮石室”里留下继承者人选名单,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则任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时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独裁者,为何仍然倒行逆施称帝?最后的候选人名单里又为何没有袁克定?袁世凯的“遗诏”公布后,最为失望的当属袁克定。

袁世凯与黎元洪有着相似的经历,皆是由清政府官员摇身变成中华民国最高层领导者,但是黎元洪并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体系,袁世凯留下“遗诏”让黎元洪当总统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们细细想想的话,便会发现将死的袁世凯仍然具有优秀的政治权谋。



袁世凯为何指定黎元洪为自己的继承人?又为何放弃袁克定?

当袁世凯宣布称帝后,以蔡锷、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军阀宣布讨伐袁世凯,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最终迫于压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讨袁风波并没有因此停歇,同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袁世凯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袁世凯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称帝成功,北洋体系的人便顺势成为袁家的家臣,让袁克定继位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袁世凯没有成功,国体仍然是共和国,那么袁克定必然没有能力压服民国官员以及国民。如果袁世凯强行让袁克定上位,那么袁克定的结局肯定会很凄惨。因此,袁世凯选择让袁克定从这个危险的政治漩涡里抽身出来,这是袁世凯作为父亲,最后为儿子袁克定所做的保护。

但是,袁世凯又为何选择黎元洪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被革命党从床底下拖出来担任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又顺势成为副总统,黎元洪与革命党有很深的渊源。当时全国都在痛骂袁世凯倒行逆施,北洋体系也处于风口浪尖,袁世凯为了平息政治风波,缓和南北双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选择让南方革命党能够接受的黎元洪。同时,袁世凯也很清楚时势,当时的段祺瑞手里的权势已经可以威胁袁世凯,更不用说黎元洪了。

因此,让黎元洪继位,既能平息国民的怒气,也能让北洋体系继续掌控话语权,可谓是最稳妥的方案。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体系为何会分裂?

袁世凯病逝后,他亲手组建的北洋体系确实分裂了,可是说“迅速分裂”应该谈不上。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当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实际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当时北洋体系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军阀也基本会响应。同时,当时国人因为袁世凯的称帝事件,对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经降到最低,南方革命党的声望则在逐渐增高,此时的北洋体系最好的应对措施是继续抱团,用绝对的力量保证自己绝对的政治地位。因此,当时北洋体系里实力最强的段祺瑞应该算是北洋各系军阀认可的当家人。

北洋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始于“府院之争”。段祺瑞架空黎元洪,并对是否对德宣战产生纠纷,最终黎元洪愤然辞职,冯国璋入京任代总统。段祺瑞仍然想继续掌控北洋政府,可是这时的代总统冯国璋并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冯为争夺控制权而继续“府院之争”,因为段、冯矛盾的加深,北洋体系开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此时奉系也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北洋体系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各系军阀自持手中的军权,试图成为昔日的袁世凯。但是,他们又没有袁世凯曾经的威信,毕竟北洋体系是袁世凯亲手创立。他们曾经同属于袁世凯的阵营,段祺瑞和冯国璋又是“北洋三杰”中的人物,更是谁也不服谁,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凯指定的人。因此,北洋体系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权力让人迷失自己。


吾与吾国


袁世凯的确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步步获取慈禧太后的信任,成为北洋军的首领。后来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又与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军打得不可开交。这时候袁世凯提出只要让他当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他便可以让宣统皇帝退位。孙中山迫于形势,只能同意袁世凯的提议。


袁世凯就这么从一个不见经传的人物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不得不说,袁世凯这一生也算是传奇的一生。棋差一步,满盘皆输他后来选择称帝,这是最失败的地方。袁世凯的称帝,很快便引起公愤,蔡锷首先在云南成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引起全国各地的支持。

袁世凯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去世,他死后,北洋军并没有立即四分五裂。他让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职,段祺瑞继任总理之职。但是黎元洪只是一个文人,再加上他并不属于北洋系,因此军政大权基本都由段祺瑞说了算,黎元洪的大总统就是一个虚职,黎元洪在段祺瑞的打压之下只能辞职。



黎元洪辞职之后,继任总统之位的人是北洋军中大名鼎鼎的冯国璋。冯国璋接任总统之后,段祺瑞仍然想要独揽大权,可是冯国璋和黎元洪不一样,他是北洋老人,又掌握数万兵马,段祺瑞想要架空他完全不可能。段祺瑞想要独揽大权的举动很快便引起了冯国璋的不满,他两为了争夺军政大权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因为冯国璋与段祺瑞的斗争,让北洋军逐步开始分裂,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例如直皖大战,都和他两的斗争有关。


麦地传奇


其实,袁世凯在的时候,都有点镇不住手下那帮骄兵悍将。

从清末开始,就面临着地方总督、巡抚权力过大,尾大不掉的局面。那些担任直隶、两江、湖广、两广总督的大员,影响力比中央的军机大臣还要大。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脱离清朝独立。比如湖北有黎元洪,云南有蔡锷、唐继尧,山西有阎锡山,广西有陆荣廷,全国乱成一锅粥。后来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是各省都督、督军的权力比清朝时更大了。他们掌握着军政财大权,中央难以节制地方了。袁世凯开始时只能控制北洋系管辖的地盘(主要在北方),南方则是革命党、立宪派等势力的天下。后来在“二次革命”中,袁世凯击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党,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盘。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不过,部分省份依然不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比如云南的唐继尧、广西的陆荣廷、奉天的张作霖、山西阎锡山。当然,他们的实力都很弱,不敢反对袁世凯。

但北洋内部一些大将实力却激增,比如段祺瑞、冯国璋等,引起了袁世凯的猜忌。段祺瑞最后被剥夺兵权,辞去陆军总长一职。冯国璋也遭到袁世凯的监视。两人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另外,地方各省长官控制着财权,他们一直不愿意给中央送钱,袁世凯政府的财政很困难。

袁世凯毕竟有实力、有权谋、有威望。他本来是可以一步步削弱地方各省的军权、财权的,并解决手下的功臣宿将。但是袁世凯偏偏想当皇帝,没来得及解决这些问题,就人心尽失、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他不是北洋系,没有实力,北京政府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里。段祺瑞事实上成为了袁世凯的继承人。他控制着安徽、山东、福建、陕西、甘肃、浙江、上海、河南、热河等地。段祺瑞的势力后来被称为皖系。

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

不过,北洋嫡系中,冯国璋、曹锟也有相当大的实力,他们被称为直系军阀。冯国璋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三省,而且还担任大总统。曹锟控制着直隶,手下有吴佩孚这样杰出的人才。两人不仅有地盘,还掌握着大量的北洋精锐部队。直系、皖系分裂大大分散了北洋系的实力。



民国大总统、直系军阀冯国璋

西南地区的地方势力,主要有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唐继尧控制着云南、贵州,势力影响到四川。陆荣廷控制着广东、广西,并影响到湖南。在反袁的护国斗争中,他们的实力得到了发展。孙中山的革命党,也一度与西南军阀联合。


滇系军阀唐继尧

袁世凯死后,皖系段祺瑞成为势力最强的一方,并操控着北京政府。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试图消灭西南地区军阀。但是手握重兵的直系冯国璋、曹锟暗中反对,他们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全国。直系和西南军阀联合起来对抗段祺瑞,双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段祺瑞的权谋手段和实力远远不如袁世凯,他既不能统一北洋系,也摆不平各地割据势力。如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直系、皖系的对抗中,左右逢源,逐渐发展起来。阎锡山等势力较弱的军阀也在暗中发展势力。全国呈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史拾遗


看了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有点想笑,特别是置顶那个答案,是不是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并没有迅速分裂,相反还比较团结。当时种种原因,继承总统大位的是“外人”黎元洪而不是北洋系自己的人,为此,北洋系的人还找过段祺瑞要说法。其实,黎元洪当总统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为了符合《约法》精神(总统死副总统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堵住护国军的嘴。袁世凯的真正接班人是段祺瑞,段名义上只是总理,却掌握着实权,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而且,北洋军还是认段祺瑞这个老大的,并没有分家散伙。

北洋系开始分裂是从直皖战争开始的,而直皖战争可以简化为段祺瑞与吴佩孚的矛盾。段祺瑞深知西南军阀是个地雷,必须排掉,所以不惜从日本借款用于练兵,企图用武力实现真正的统一,超越自己的前主公袁世凯。开始,战事发展顺利,北洋军顺利拿下湖南,并进一步兵指广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作为主力战将的吴佩孚顿兵不前,罢工了。原来,打下湖南吴佩孚功劳最大,以为湖南督军的位置非自己莫属。不料,段祺瑞却把这个位子给了亲信张敬尧。

吴佩孚与段祺瑞先是在报纸和电报上打嘴仗,后来直接发展到武力开撕,这就是直皖战争。段祺瑞信任的徐树铮、段芝贵、曲同丰等人统统不是吴佩孚的对手,被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曲同丰作为吴佩孚的老师还被学生活捉,丢尽了老脸。战争的结果是直系崩盘,段祺瑞垮台,北洋军分裂。段祺瑞在台上本来还能镇住场子,维系北洋军一体,他垮台之后曹锟与吴佩孚上台,资历不够,不少老资格的北洋将领们不服气,纷纷离心。

袁世凯是1916年死的,段祺瑞是1920年下台的,中间有4年之久,故问题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垮台,可能有些不准确。在中国做事情,资历在很大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段祺瑞的资历和能力比袁世凯差一个档次,只能勉强维系北洋军的统一。段祺瑞倒台后,再没人能镇得住北洋军那些老资格的将领,分裂难以避免。


脑洞大开的历史


袁世凯生前就曾经有废督设吏的计划,把各省的都督督军换成省长,让军人不得把持干预地方行政民政。但剿白狼,针对二次革命又不得不用手握重兵的将领,不得不给他们地盘,为了王占元牺牲张锡銮,为了张作霖牺牲段芝贵。他看到地方割据已成气候,就着手在组建训练北海模范团培养下级军官,自己兼团长袁克定任副团长,目的是培养忠于自己父子的新军队,逐渐渗透改造地方势力的军队。其次是改督军为将军地方设民政长分权,中央设大元帅统率部分权陆军部!袁世凯很困难的阻止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最后他想用皇帝的集权来掌控局面,但复辟是开历史倒车,袁世凯撒手人寰。黎元洪继任总统是无法掌控全国军政的,以总理段祺瑞为代表北洋军阀们更是极力抵触黎!冯国璋代总统虽是北洋大佬但面对同根相煎直皖派系他毫无举措,只有面对靳云鹏双双垂泪。后任总统徐世昌虽是北洋军师但积弊已深无从下手索性无为而治了!到贿选总统曹锟时代,曹锟一方面克扣每个师的军饷,让你吃不饱就没力气闹事。一方面让吴佩孚武力统一。总之每个北洋政府的元首都认识到了军阀割据的危害,不是在利用而是在扭转,即使黎元洪辞职也是为了不愿当军阀傀儡,段祺瑞下野也是为了让复辟军阀暴露淡出军界!其实危害较大鱼肉百姓的是地方小军阀!





一叶小舟风雨渡


袁世凯,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总是是“窃国大盗”这样的字眼,正所谓“窃钩者诛”,但袁世凯似乎又是那个不应该死的人,至少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因为他的逝世使得北洋军阀迅速分裂成好几个派系,并且各自为王,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十年混乱”的局面。那么当时的北洋为什么无人能够“继承大统”,成为第二个袁世凯呢?


袁世凯去世的时候留下遗诏“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接任国务院总理职务”。当时袁世凯这份遗诏在出现以后,就引发了许多人猜测,也成为了后来北洋混乱的开头。细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黎元洪作为一个外来者,却继任了袁世凯的总统职位,要知道当时在袁世凯的促成之下,总统之位已经和皇帝无异了,而作为他发家的北洋系只有段祺瑞一人被授予总理之位,这一点出乎意料,但毫无意义的一点是,手握重兵的段祺瑞是不会甘心当一个总理的,于是便有了“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混乱的篇章,接下来是张勋复辟,然后便是冯玉祥的“北京政变”,紧接着就是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一系列的军事作战,虽说其中出了好几任总统和总理,但再也没有一位能够像袁世凯一样“一言九鼎”的人物。

其一,袁在世时专制太盛。袁世凯这个人无论是在治家,治军还是治国方面都喜欢搞“一言堂”,他言即法则,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北洋军中虽然有那些协统,但士兵们知道的还是袁世凯,像曹琨,张勋等人只能唯袁命是从。

其二,北洋各将平起平坐。北洋的将领在袁世凯生前就以兄弟相称,袁世凯去世以后各派之间的实力也差不多,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再加上袁在世时并没有培养北洋的下一任接班人,所以当袁世凯推出段祺瑞坐上总理之位,各派并不服,等到后来府院之争发生以后,就给了各派机会,北洋于是很快就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