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魯道夫·赫斯地位僅在希特勒之下,號稱副元首,但他在權力巔峰時出逃,這是為什麼?

Alen-阿路


他不是出逃,而是獲得希特勒許可,駕機去與英國密談媾和。這從赫斯的飛機墜毀在蘇格蘭、他被抓住關進倫敦塔後,希特勒對他家人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來。他的家人不但安然無恙,每個節日還收到希特勒的禮物。如果赫斯出逃,他的家人絕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

只是希特勒知道他會獨自飛往英國,但不知道時間和細節。當時的希特勒,並不想真的與英國開戰,而是想聯合英國搞掉蘇聯,開打的目的,也是想把英國逼到談判桌邊來。德國用各種方法,探討和英國和談的可能。其中,赫斯的恩師豪斯霍弗,便是和談的路徑之一。

豪斯霍弗是英國漢密爾頓公爵的多年密友,也是納粹主張和談的人之一。他的地緣政治學,對希特勒的影響很大。因此,希特勒一上臺,就任命豪斯霍弗為德國科學院院長和戰略研究機構的總負責人。也因此,他和漢密爾頓公爵私底下幾次接觸,討論出了一個秘密協議。

協議的內容是:德國放棄對殖民地的要求並承認英國的海上霸權,承認阿比尼西亞和紅海為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則支持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仍留在第三帝國內,中歐諸國和丹麥、荷蘭、比利時為德國的衛星國;德國從挪威、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撤軍,由英國接管。

實際上,赫斯、豪斯霍弗與漢密爾頓公爵的接觸,早在軍情六處的監控之下。為了使德國人上當,蘇格蘭場還誇大了英國政府內部的不合,誇大了反戰派在政府中的作用,將這些信息偽裝後送給德國人,讓德國人堅信,簽署這樣的和談協議指日可待。

1941年時的赫斯,雖然貴為納粹帝國的第三號人物,排名僅在希特勒和戈林之後。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他已被邊緣化,裡賓特洛埔、戈培爾、戈林、希姆萊等人在帝國內的實際地位,遠比他高。為了重新回到真正的權力中心,赫斯極需一次成功的行動。

與漢密爾頓公爵接觸了幾次之後,和談有方案但無實質性進展。於是,赫斯策劃了飛到英國的行動。希特勒和英國方面,都是知道他這次行動的。英國給他的暗示是,到倫敦後,漢密爾頓將把他引見給國王,由他當面陳述倒掉丘吉爾內閣的方案,實現德英和平。

1941年5月10日,赫斯駕駛一架Me110戰鬥機從德國奧格斯堡機場起飛,幾小時後抵達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附近。飛機降落之前墜毀,赫斯跳傘成功卻崴了腳,被當地農民捉住,幾經輾轉後被押往倫敦塔,成為關押在那裡的最後一名犯人。

1987年,赫斯以93歲高齡,在關押他的斯道潘監獄自殺身亡。此時的他,身體已十分虛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獲釋在即。因此,他的自殺,被說成是一個陰謀。只是不知道策劃這個陰謀的,是誰。


世界真的很大


首先說明一點魯道夫-赫斯並沒有叛逃,另外一點魯道夫-赫斯名義上是副領袖,身居高位,其實就是個高職低能的大老二。

魯道夫對希特勒一直都是忠誠的。甚至曾喊出“希特勒就是德國,德國就是希特勒”。

1941年為了達成與英國的和平協議,為納粹德國贏得良好外交環境,魯道夫·赫斯隻身一人飛往英國,德國為英國開出了“保留其殖民霸權”的優厚條件,但英國政府還是扣押了赫斯。被囚禁在英國的赫斯沒有放棄對民族、對元首的忠誠,他留下的信件讓希特勒宣佈他“精神病發作,所做行為與帝國無關”。

赫爾曼-格林才是希特勒欽點的繼承人!魯道夫-赫斯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副領袖,本人並沒有什麼實權。二戰爆發後,德軍佔領法國後,赫斯認為應該見好就收,與希特勒產生了分歧,隨著戰爭的延長,二者之間的分歧越大,導致希特勒對他的信任產生了矛盾,所以沒有重用他,一直讓赫斯管理納粹黨內部無足輕重的事務。而赫斯本身反對對英國動武,而且他覺得男人就應該幹大事,所以最後駕機去了英國進行和平談判,想終結英德戰爭。


抽菸的苦咖啡


出逃前的魯道夫·赫斯和希特勒可以稱得上是患難之交,他本人也是希特勒的忠實崇拜者。兩人好到什麼程度呢?舉幾個例子,1921年,當一戰退役飛行員赫斯第一次聽到退役步兵希特勒演說時,激動的差點暈過去,從此堅定的認為希特勒是拯救德國偉人,是德意志民族的“大救星”。

赫斯曾在各種場合高呼:“希特勒就是德國,德國就是希特勒”、“希特勒是絕對理智的化身”。

1923年,在希特勒發動的慕尼黑啤酒館暴動中,赫斯親自拿著衝鋒槍守著大門,真正的玩命一般的瘋狂力挺希特勒。結果政變失敗,他與希特勒一起入獄。獄中,希特勒口述《我的奮鬥》,是赫斯執筆記錄了所述內容。

1933年,希特勒上臺,任命赫斯為納粹黨的副領袖,授予他在“處理與黨務有關的一切問題上,可以以我的名義做出決定”的權力”。赫斯儼然成了二把手和接班人。
這時候他還有兩個創意。一個是發明了Führe——“元首”這個詞,還有就是發明和推廣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口號:Heil—Hitler,意為希特勒萬歲。

開戰之初,赫斯與希特勒的關係還是可以的,親自參與了德國對奧地利、捷克和波蘭等國進行侵略的決策。伴隨著德國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赫斯和希特勒友誼的小船毫無徵兆的翻船了。

1941年5月10日,赫斯赫斯假扮成一名德國空軍上尉,開著一架ME-110飛機飛到了英國的蘇格蘭,製造了著名的“赫斯跳傘事件”。

注意,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上半年,此時正是納粹德國的頂峰,德國軍隊幾乎都沒有吃過敗仗,橫掃了東西歐各國,法國岌岌可危,英國退守孤島,美國在大洋彼岸嚴守中立,蘇德戰爭也沒打起來。與諸多納粹高層在45年大廈將傾之際出逃不同,赫斯選擇此時出逃,到底要表達什麼?
一種說法是:在納粹黨高層的權力鬥爭中,赫斯的地位越來越不及另外幾位納粹元老,比如希姆萊、戈培爾、戈林。所以,赫斯想賭一把,立個大功。於是單槍匹馬飛到英國,目的是去“談判”,想用外交手段收買英國,使得英國接受有條件的對納粹德國臣服,打擊海獅計劃主戰派,立個大功繼而取得希特勒的信任,以鞏固他“副元首”的地位。所以,剛開始不叫叛逃,叫勸降,是外交手段,結果沒成想,勸不動人家英國,順便就投敵了。

第二種說法是:36年柏林奧運會之時,赫斯認識了一個英國關鍵人物,也是他出逃後要見的第一個人——英國的漢密爾頓公爵(下圖)。從此,赫斯被英國方面盯上,被逐步策反。而此時,英國的海軍實力不容小視,空軍戰鬥力也是可以的,在正進行的不列顛空戰中給德國留下了深刻陰影,而且德軍方面也缺乏登島作戰的經驗。

加之,英國被稱之為二戰中“炸不沉的航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正好扼守了德國的門戶,不管德國人怎麼在陸地上縱橫馳騁,只要英國還在,始終沒有辦法隨意在海洋出沒。

所以,英國雖小,但是絕對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大有耗死德國的徵兆....赫斯覺得不能跟希特勒一幫人一條路走到黑,所以真的是去投降了。但英國又翻臉不認之前的策反行動,直接按照叛逃處理的,之前各種渠道,各種層面的商談,和英國的曖昧態度,都被英國方面銷燬了。

這個說法感覺不太靠譜,畢竟他的家人都在德國,不怕惹了希特勒,自己家人被滅口嗎?事實上,希特勒在赫斯“出逃”英國後,希特勒宣佈赫斯“精神失常”,但真沒有為難他家人,同樣事情如果放到蘇聯,大家可以自己腦補一下後果.....

希特勒這樣做一方面可能是念及舊情,但也可能是另有隱情,於是有了下面的第三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赫斯是帶著希特勒的使命去談判的,是兩個好基友聯合“做的局”,只不過低估了英國方面的抵抗意志,結果失敗,希特勒翻臉不認賬了。

80年代,赫斯兒子出版了《我的父親魯道夫·赫斯》一書,說其父確實帶了一份詳盡的“和平計劃”赴英的。希特勒的意圖是,若成功,則皆大歡喜,若失敗,柏林方面則宣佈赫斯精神失常。

“精神失常”的人開飛機穿越戰時海峽,還精準的跳傘……

第四種說法,是赫斯在戰後紐倫堡審判的說辭——“肩負著一項人道的使命”,是為了和平......很高於生活,這個就不多贅述。

戰後,赫斯被紐倫堡軍事法庭被判處了終身監禁,關押在德國柏林的施潘道監獄裡。住單間,吃小灶,有保健醫生的那種老幹部待遇。後來還移居到了獨門獨棟的小別墅裡面居住(下圖,被監禁的老年赫斯)

戰後的幾十年,各種社會組織,政治人物,出於人道主義一直呼籲將赫斯釋放。但是這樣一項決定必須獲得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四個國家的一致同意,而蘇聯方面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決反對。直到80年代中期,隨著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政策推行,莫斯科開始放出消息稱,他們可能會同意釋放赫斯。

結果沒成想,1987年8月17日,93歲的赫斯在於柏林施潘道軍事監獄內的小別墅上吊自殺身亡。然而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據有關資料顯示,赫斯的脖子上有繩索多次纏繞過的跡象,勒痕呈平行狀(如果死者是上吊死亡的,那麼繩索在拉緊之後,脖子上勒痕的方向一定是朝上的),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赫斯的死是“被自殺”,是偽造的現場。


下圖,自殺現場。

更值得懷疑的是,赫斯死後,他的家人曾要求律師讓施潘道監獄將所有赫斯的私人物品交出來,其中包括赫斯的筆記本。然而,施潘道監獄和赫斯呆過的小別墅很快被夷為平地,赫斯所有的私人物品也跟著消失的無影無蹤。據當時掌權的部門稱,他們是為了防止納粹勢力餘孽藉機興風作浪才把它們拆除的。這個的確有一定道理,赫斯是當時唯一活下來的納粹高層,在右翼分子中有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另一種說法是,英國和其他戰勝國在“出逃”事件上都有不光彩的過往,之所以不放他出來,就是怕其多嘴,說出出逃英國的“真相”;而在釋放前的“自殺”,是為了不讓這些絕密洩漏,只好讓他永遠的閉上嘴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赫斯在納粹黨中,地位顯著,表面上居於老二的地位。

實際上,希特勒並未重用他。

形式上的老二,重大決策部署赫斯被涼在一邊。

二戰開啟後。

其它納粹頭目,跟隨希特勒忙得不可開交,取得不少成績。

赫斯待在一邊,全無它事。

他心裡癢癢,急切想建立不世之功。

他知道,希特勒要逼和英國。

赫斯思前想後,既然自己目前沒有大事可操心,不如親赴倫敦,與英政府談判。

一旦成功,豈不成了絕世功臣嗎。

於是他私下駕機飛赴倫敦。

被英國政府捕獲,英國人不理睬他。

將他禁閉起來。

希特勒大怒,下令開除赫斯的納粹黨黨籍,撤銷一切職務,通揖他。

赫斯成為兩邊不討好的大傻瓜。

二戰後,赫斯做為戰犯被判處終身監禁。

後死於監獄。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這個問題我寫過一個回答,簡單的說赫斯的地位是納粹德國的體制決定的,而赫斯的權力是希特勒自己對納粹黨的態度決定的,而他孤注一擲的去英國和談是納粹黨內的遊戲規則決定的。前兩點我之前的回答裡已經說過了,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我這裡就簡單的複述一下。之後我主要從納粹黨內的權力的遊戲規則來解釋他為什麼要去英國。

(納粹德國在其大部分歷史上其實是一個希特勒的國家而不是納粹黨的國家)

首先納粹德國在今天的很多歷史愛好者眼中是一個納粹黨把控一切的國家,但事實上從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到1945年納粹德國滅亡之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年,但納粹黨對德國的控制卻可以明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33年希特勒受命組織內閣,到1934年興登堡逝世軍隊向希特勒宣誓效忠。這一年多里,希特勒是一個大展拳腳的總理,但他執政的基礎卻不是納粹黨。作為一個只有議會33%席位的總理,希特勒依然依靠興登堡總統的“總統非常法”執政。納粹黨的主要功能是在議會里替希特勒搖旗吶喊。經過1933年的新大選納粹黨依然無法獨立過半數,所以納粹黨的角色依然沒有改變。

第二個階段是希特勒通過《授權法》和《元首法》得到了統治德國的權力,到1942年之間這幾年,這幾年裡德國的再武裝、流氓外交和對外軍事冒險都非常順利。納粹黨的權力也一再提高,德國在理論上是一個由納粹黨統治的國家,但事實上希特勒並沒有允許納粹黨真正掌握這樣的權力,赫斯也正是在1941年飛往英國孤注一擲的試圖實現和談。

第三個階段是從1942年開始德國的戰爭開始走下坡路,希特勒把希望寄託在“德國的革命化改造”上,納粹黨才真正開始管制一切,可惜赫斯這時候已經不在了,他得離去所空出的位置被其他人填補,其中最能體現赫斯地位價值的人就是馬丁-鮑曼。馬丁-鮑曼是赫斯招募到納粹黨裡的,也是赫斯提拔起來的,當赫斯離去之後他填補了赫斯離去所產生的空位。而馬丁-鮑曼掌握的權力比赫斯要大太多了。如果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其實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赫斯這個人的悲劇命運。

(出生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的赫斯其實並不是希特勒喜歡的類型,希特勒喜歡餓狼而不是忠犬)

希特勒和納粹黨之間其實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希特勒不是納粹黨的締造者,雖然他在打敗納粹黨的建立者之後宣佈自己為納粹黨的“領袖”。但事實上希特勒在啤酒館政變之後對納粹黨非常失望,當他轉而採取合法路線的時候,納粹黨就從他過去試圖賴以發動軍事政變,成為德國的墨索里尼的工具和基礎,變成了作為“政治明星”的希特勒的經紀公司和粉絲團的角色。所以二十年代末的希特勒並沒有真正為自己打造一個作為執政基礎的納粹黨,相反他唯一竭盡全力打造的東西是他自己。納粹黨的真正權力和財富掌握在施特拉塞這些納粹黨領導手中,而希特勒自己是納粹黨的頭號明星,而赫斯就是希特勒的鐵桿粉。1932年希特勒和經紀公司老闆施特拉塞鬧翻,而且成功的趕走了施特拉塞,讓赫斯成為納粹黨的首腦,就是希特勒作為當紅藝人接管經紀公司的重要一步。而希特勒之所以選擇赫斯剛好因為他了解赫斯這個人對他自己的忠誠和崇拜以及赫斯這個人缺乏政治野心。

但一個人缺乏政治野心在希特勒眼中並不是什麼優點。希特勒信奉叢林道德,當別人寫信給他請求被認命為地方委員會領袖的時候,希特勒的回答是“你想要就去搶,等你成了地方領袖我自然就會任命你。”希特勒和所有的獨裁者一樣,其實內心沒有明確的目標,他需要他的部下來給自己提供選項,但不能表現出這一點,所以他鼓勵部下互相競爭。然後把勝利者的主張當成他自己的,比如在迫害猶太人這個問題上,就是溫和派的戈林被激進派的戈培爾打敗了,希特勒選擇了戈培爾的路線。而赫斯剛好不是一隻會去主動咬人的狼,他是希特勒的忠犬,而且因為理論上納粹德國是納粹黨領導的,所以作為“納粹黨對德國領導的體現”他被置於一個可以監控一切、過問一切的位置上。一個在這樣位置上卻無所作為的人對1930年代的希特勒來說是好事,所以赫斯作為黨領袖和副元首在三十年代過的很開心。

(赫斯是一個沒有權力慾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喜歡他,假如他不是德國副領袖可能他可以一直愉快的混到1945年,不過也可能就被判死刑了)

但到1940年代就不一定了,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希特勒意識到赫斯的存在實際上阻礙了其他納粹黨首腦之間的競爭。看看1940年的納粹德國權力體制就會發現這一點,希特勒高踞頂峰俯瞰所有人,在希特勒之下是繼承人兼空軍司令還分管經濟計劃的戈林,在戈林之下是黨的首腦兼不管部長的副元首赫斯,這兩個人當中有權力慾的是戈林,聲名狼藉黑材料一籮筐的也是戈林。所以很多人都想取代戈林,比如希姆萊比如戈培爾。但這些人發現自己即使推翻了戈林,也只能讓赫斯取代戈林。而一旦赫斯和戈林聯合起來,他們就會被輕易打敗。因為赫斯的存在很多人都選擇觀望,而這正是獨裁者希特勒所不願意發生的。

(但赫斯也不是傻瓜,事實上希特勒身邊一直就保持著一種奇妙的拜占庭式的氣氛,赫斯在後期也主要是扮演領袖的忠誠追隨者這樣一個角色罷了)

所以進入1940年代希特勒最終選擇放棄赫斯和戈林,至少是默許了其他人對這兩個人的攻擊,而一旦下面的人發現希特勒已經不再寵愛這兩個人,那麼地位最脆弱的人無疑是赫斯。因為戈林雖然劣跡斑斑,但他有野心有實力也有班底,赫斯雖然沒有劣跡卻也沒有任何實力。所以最終赫斯發現如果不能作出什麼成績來恐怕他自己最終會成為犧牲品。希特勒越過他提拔他的部下施佩爾和鮑曼就已經向所有人明白的宣佈了他處境的尷尬。而他又不可能聯合戈林來保住自己,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孤注一擲去英國談判,一戰期間赫斯受過飛行員訓練,所以開飛機對他不是難事。

事實上赫斯去英國雖然失敗了,但對他個人和家人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赫斯走後,納粹黨的權力結構裡戈林馬上成了眾矢之的。他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和地位,跟1932年底他把希特勒從去向施特拉塞投降的火車上拉下來是分不開的,但也就僅此而已了。從1942年以後真正掌握納粹德國權力的人裡戈林已經是邊緣人物了,真正成為晚期權力核心的人是希姆萊、戈培爾和鮑曼。其中鮑曼的位置原本應該屬於赫斯,只可惜赫斯不走,就永遠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個位置出現。


克羅採和春天


他可沒有叛逃!他是想冒險一波建立不世功業。

事實上,德國與英國打下去,雙方都沒什麼好下場。

英國的殖民體系會崩解。

德國會耗盡儲備。

這個時候停戰實際上是理智的選擇。

德國是打不過去的。英國可以從容整頓。以圖後事!

歷史上,英國在大陸上打不過拿破崙。就簽訂合約。退回英倫三島,重振旗鼓。

所以說,赫斯的提議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了與德國開戰。授予了戰時緊急法案。給了丘吉爾絕對獨裁權力。

丘吉爾揮舞權杖幹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但是因為戰爭,大家都默默忍受。

這個時候,要是講和丘吉爾置於何地?

他會為它幹過的事情付出代價的。

一定會下臺。然後被撕成碎片。

所以講和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哪怕這符合英國的利益。

但是講了英國的利益就要自己的老命。

這是萬萬不成的。

這場戰爭進行下去了,第三帝國覆滅了。大英帝國的太陽落了。

赫斯不懂人心!


莊楚狂


說實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奇葩的一件事情便是德國納粹黨的副黨首,僅次於希特勒地位的赫斯自己駕駛著戰鬥機跑到英國去了,而且飛機半路出了事情赫斯只能迫降在英國,後來她就被抓到英國,一直等到戰爭結束以後都沒有把它放回去。

你要說他背叛希特勒吧,他也不是,他是過來跟英國方面展開和談的,什麼何談,我告訴你英國,德國現在是勢如破竹,現在你只有投降德國跟德國一起合作,幫助德國一起統一天下,建立日耳曼民族的天下,這才是我們應該走的路。

納粹德國一直都沒有放棄跟英國方面的和談,這一點實際上是德國人被當時另外一個盟友意大利,可惜呀,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英國人最終選擇誓死不降,德國人沒辦法,所以只能夠跟英國人互相你一拳,我一拳的開,撕了起來,這就是著名的不列顛空戰。

這個時候赫斯也有自己的問題,他是納粹黨的副黨首,這一點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在地位影響力,權利方面,他有點比不上另外一個人,誰?空軍司令戈林,格林可以說是納粹黨的二號人物,不僅地位超然,手中權力巨大,掌握著納粹所有的空軍,而且他還是唯一一個在納粹所有的軍服裡面只穿白色衣服的人,你看納粹以前的紀錄片,只要是一個穿白色衣服的胖子,這就是戈林。

戈林就是一個主站排,他和其他的人並不對付戈林在納粹黨裡面,它的口碑也是差到冰點,簡單來講,跟誰都不對這個人貪財好色,而且權利慾望極重,誰要跟他搶空軍的活,他保證把人往死裡打。

但是這個人有能力呀,他讓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上面空軍被人削的一架戰鬥機都沒有,到最後雄踞整個歐洲無人匹敵。他居功至偉,希特勒也樂於看到這種人,反正我這個人我也承認沒多少能力治理政治啊,或者是管理軍事啊,我都不能跟你們相比,我就放開權利讓你們去幹你們會怎麼幹的,能夠達到什麼程度的隨便弄,只要弄出成績來,我保證該給的獎賞就給!

這個時候,希特勒腦子還不算糊塗,所以說納粹手底下的人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即便是獨立於納粹黨之外的國防軍,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說服我,我就給你大官做,我就讓你品嚐一下權力巔峰的味道,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出生于軍事貴族的人會聽命於小鬍子。

但是對於赫斯來講,首先第一點,他沒有什麼軍事能力,這一點可以見到在納粹黨討論軍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把他排除在外的,他不懂這些東西,除此以外,這個人吶喜歡跟著希特勒的活動走就是希特勒說什麼他就跟著一起做什麼,他如果在斯大林的陣營裡面,當然肯定很受斯大林的喜歡,但這是納粹黨講究能力決定一切的地方。他這樣就有點兒悲催了。

所以說他必須得搞出點成績出來才能在納粹黨裡面鞏固自己付擋手的位置什麼成績,如果能夠把英國拉到德意志的戰車上面,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講會有怎樣的影響不言而喻。通過對於不列顛這塊跳板,德國遭受了英國和美國的戰略轟炸,使得東線戰場上面戰爭天平被打破,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英國投降了,對於德國來講,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但是英國人特別倔,所以我給你面子,我自己親自過去跟你談和。

說實話,赫斯是自己逼自己,最後自己飛到英國去了,當然,這也就納粹黨會鬧出這種事情來。其他的國家,你要把自己混吃等死,要麼就是自己搞權力紛爭,哪會像這樣直接飛到其他國家地盤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跟人家搞和談,最後被人給扣了!


漩渦鳴人yy


魯道夫.赫斯並不是真正的出逃,而他所謂的出逃,只不過是希特勒想和英國媾和的特使而已,因為到1941時,軸心國和同盟國皆已疲憊不堪,財力已近耗盡幹,而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在1941年5月發起總攻,而後來是因巴爾幹半島發生意外,德國的此計劃才推遲到6月22日,當時的希特勒就是避免出現的兩線作戰才有了"赫斯"戲劇性出逃一幕。

而這一切還要從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撒退說起,希特勒之所以在這關鍵時刻放英法聯軍一馬,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就是希望同日後的英國達成停戰默契,避免德國兩線做戰,而蘇聯日後解密的克格勃絕密文件也證明了這點!

據當時的克格勃情報來源判定,赫斯之所以飛到英國,完全就是英國的情報部門虛假答應同德國談判一項和平解決方案的誘騙結果!

這其中還有一個反常的現象,就是像赫斯這樣有影響力人物的叛國行為,其家屬必然要受到誅連或者是清算,但令人困惑的是,赫斯家屬不僅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在赫斯母親死後,希特勒還給他母親發去了唁電。

當然,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希特勒的因素!

希特勒並不只是一個戰爭狂徒,他不僅懂得武力擴張,也更懂得和平擴張。他就是通過武力與和平擴張的手段,以及"命令經濟"和經濟“卡特爾"計劃,和集權政治的實行,政黨法西斯化,擴大"生存空間“等內政,外交政策的實行,到1938年時,使德國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

而希特勒也是一直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他在吞併波蘭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正面衝突,陷入兩面做戰的窘境,因此他先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舉不但解除了德國軍隊兩面做戰的困境,還能使德國源源不斷的從蘇聯那裡得到糧食和原材料的供應。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法國宣佈投降德國時,便對英國展開了"誘和"戰略攻勢,其條件就是英國承認德國海上霸主地位,但是遭到英國拒絕後,他下令實施在英國登陸的“海獅作戰計劃"。

而這其中更弔詭的是,1930年由美,英,法,德,意日等國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到1940年時,雖然已經處在納粹德國的控制,但是美國人麥基垂克卻成為新一任銀行總裁,在1942年美國全面發動對德戰爭時,德國中央銀行和意大利政府驅逐出《國際清算》銀行,直到戰爭結束,美聯儲依然同國際清算銀行保持貿易往來,並且在1943年春天,他依然穿梭在紐約美聯儲,柏林,《國際清算銀行》之間,傳達機密的金融情報和美國高層的態度。

而這件事曾經引起了當時加州參議員傑瑞.沃里斯和眾議員約翰.考斐的憤怒的質疑,而考斐是這樣說的,"納粹政府有8500萬瑞士金法郎存在《國際清算銀行》,大多數董事都是納粹官員,而我們美國的金錢卻在一直流向那裡。

所以,這也更加堅定了本人的判斷,希特勒並沒有真正的自殺,並且美國和當時的德國始終有種不清不楚的內幕與關聯關係,而且不論是赫斯的"出逃”,還是希特勒第三帝國的滅亡,也許都成為了鋪熱美國走上世界霸主的”提線木偶"!


相忘江湖71941665


魯道夫·赫斯名義上是納粹黨二號人物,隨著納粹德國軍力的擴張,其影響力遠不如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赫斯冒然駕駛戰鬥機飛往英國,並非叛逃,實為頭腦膨脹欲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英國,建立不世之功。可惜赫斯沒有認清形勢,選錯了對象,遇到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強硬對手,自投羅網身陷牢籠。


天若有情55876466


為了日耳曼人之前不廝殺,一心對付赤魔蘇聯!這也是敦刻爾克元首沒趕盡殺絕的緣故!元首錯在心不夠黑手不夠狠!還有原則和英雄情結和日耳曼人高貴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