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以保持政局未定?

輕風白雲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權利的問題,在古代皇室是沒有親情的,父子、兄弟為了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的事屢見不鮮。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認為對的事賞識的人制定的方針也許繼任者一上任就全給否定了。即使想法和自己一樣,有做為的皇帝誰不想做出更多的政績青史留名呢?

李世民在位時已經發生過兩次因為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件了,即使讓位了沒有權力發生了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而沒有力量去阻止還不如死後眼不見心不煩。退位後還握著權力的話(比如乾隆)還不如不退位,除了留了個退位讓賢的名頭外(至於別人怎麼想的難說),啥區別也沒有。至於日本皇室可以幾千年不變,主要原因是因為權力不在天皇手中,而更像一個象徵。從歷史上幾個太上皇的經歷來看就能理解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黃帝願意當太上皇了。

唐高祖李淵:玄武門之變別逼退位

玄武門兵變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李建成一直不討李淵喜歡,隨著李世民實力的逐漸增長有意讓其取而代之。太子李建成聯合李元吉準備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為強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此時李淵正在湖上泛舟,突然尉遲敬德來報:太子作亂,已被秦王誅殺。李淵大驚,但事情已成定局再要治李世民的罪也沒什麼意義了,而且這個時候李世民是帶兵過來的,別再把自己給殺了在嫁禍給李建成也不是不可能。在被逼無奈之下讓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之後也一直不問世事,直到病死宮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李世民的晚年,太子李承乾擔心弟弟會影響自己的儲君之位而造反,不同的是結果,李承乾兵敗被廢。

唐玄宗李隆基:馬嵬坡兵變被迫退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比較傳奇的皇帝了,他在位時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也因為後期的安史之亂導致的大唐的衰敗。唐玄宗執政後期寵幸楊貴妃,任用奸臣楊國忠,又對外進行一系列戰爭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之後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在長安陷落之前倉皇出逃,到馬嵬坡,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死了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晚年的李隆基生活淒涼,鬱鬱寡歡而死。

徽、欽二帝:靖康之難被俘

靖康之恥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傷痛,皇室成員,王公大臣被一網打盡,受盡千辛萬苦各種侮辱到達金國,死者十之八九。僅有一個康王趙構套了出來之後建立了南宋,尊徽、欽二帝為太上皇,岳飛北伐一心想迎回二帝,也許這就是岳飛被冤殺的原因之一吧!畢竟帝王家沒有親情,他們回來了置宋高宗趙構於何地,即使他們安心做太上皇,下面的人也會起心思。


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後發動奪門之變復位

土木堡之變明朝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少朝廷大臣也都戰死沙場,皇帝朱祁鎮也被俘。明朝在最危難的時候,于謙主張立朱祁鈺為皇帝,最後挽大廈於將傾,救社稷於危難。之後明英宗被放回尊為太上皇囚禁於宮中一小院中,後來在明代宗病重之時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復位。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和平退位,實掌大權

乾隆退位是因為不想在位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一是可以博得一個千古孝名,二來權利還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和退不退位也沒太大的關係。

古代的皇帝如果當太上皇的話要麼做一個不管事的太上皇,要麼新皇帝做一個聽話的兒子,不然只要只要有權利相爭就不可能和平相處。權利是一種毒藥,當的越久中毒越深,從來只有嫌自己活得不夠久想一統萬世的皇帝,沒有主動讓權的皇帝。


不變的歷史


首先,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其中有幾個關鍵詞“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到底太子提前幾年繼位合適呢?

這裡涉及到皇帝年齡的問題,誰能預料自己能活多少歲,古代皇帝死的時候都很年輕,除了開國皇帝年齡稍微大一點,很多皇帝繼位年齡都比較年輕。有的太子甚至死在皇帝之前,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真的合適嗎?比如明朝朱元璋,本來想把皇位讓給太子,結果太子早死。所以,皇帝無法預計自己的年齡,也無法提前把皇位讓給太子。

其次,如果皇帝退位以後,太子比自己有才能還好,要是不好,搞不好太上皇命都保不住,想另外立皇帝可能嗎?

就拿問題中的唐朝來說李世民採取“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哥哥,當時唐高祖李淵也沒能保住太子的命,還被逼迫讓位。假如唐高祖提前把皇位讓給李建成,難道就不會流血了嗎?估計,那個時候死在玄武門的應該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晚年的時候,太子李承乾叛亂,想殺自己的胞弟,結果沒有成功,本來是死罪,由於唐太宗不忍心廢為庶人。假如,唐太宗把位置讓給這樣的太子,那麼李承乾做了皇帝,不僅僅會血洗親族,估計連唐太宗本人得命也保不住。

還有,問題中說到日本,說日本皇室幾千年不變!說實在的,日本在唐朝的時候,估計才趨於統一,他們是單一的民族,大和名族認為,他們是天皇的後裔,而且對天皇非常忠心。這和國內的情況不一樣,中國是多名族的國家,內憂外患,及時內部不叛亂,而外族也會入侵,所以王朝更替非常頻繁。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要想,萬世一系絕對不可能。

最後,說到人性的問題,誰願意把來之不易的位置提前拱手讓給他人呢,即便是兒子,也會掂量掂量!別說古代,在現代,對於財產繼承方面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謀士說


永遠不要去試探人性,它的下線會讓你無法想象。

我們不如試想一下這個場景,你是太子,某天你的皇帝老爸跑來跟你說:“兒砸,我覺得為了咱家權力能安穩交接,想提前退個位做太上皇,所以守衛藍星和平的認為就交給你啦 (ง •̀_•́)ง,你覺得好不好哦。”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港真你要是回答“哦喲,爸比不錯哦,給你比心心”,那你這智商基本就告別政治了。細思恐極好不好,你怎麼知道皇帝是不是在試探你,看看你這個小婊砸有沒有對他有意見想提前上位。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反應應該先是


然後推金山,倒玉柱般的拜倒在皇阿瑪的石榴裙下,失聲哭嚎表示帝國正在英明偉大的爸比帶領下在建設封建主義偉大事業的道路上狂背中,孩兒還如此年幼,正是那早晨六七點鐘的太陽,大海航行還得靠您這種偉大舵手啊。然後阿瑪頷首表示:“哦喲兒砸你說的也很有道理嘛,你既然不想當皇帝爸比也就不勉強你啦,等你想當皇帝的時候可要告訴爸比哦!”然後你表面笑嘻嘻內心mmp的表示:“好的爸比知道了爸比,您走好哦。”之後才能鬆一口氣:瑪德可算是混過去了。搞政治的人心都黑。


平常人為了一點小利益都能撕的不可開交更何況是一個龐大帝國的統治權呢?擱封建王朝哪次權力交接不是腥風血雨,能平穩渡過就不錯了,還主動搞事來個黑暗森林,能當上皇上的一般都不傻(乾隆那是因為早年自己作的立了flag,還不閒事大的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約的炮,哭著也得做下去啊,就這還把權力死死抓在手裡。要不然你看乾隆會不會提前退位)。

只能說擱中國的傳統下很難出現這種事,你想想要是皇帝跟兒子說要提前退位讓他當皇帝,兒子緊接著就表示“好滴哦爸比,我會站好這般崗的,您老就好好退休去吧。”那畫面你會不會感覺很維和,當然如果換成三讓三謙可能會好點,反正那畫面太美,我不敢想→_→


流浪天涯的喵


古代有人自願退位做太上皇的,李世民不願意是因為有心理陰影,當年就是他逼著自己老爹李淵退位的

那麼為什麼很少有皇帝願意自願退位做太上皇,在有生之年把大權給新帝呢?

1 中國古代的皇帝的權利太大了,生殺予奪,能夠在這個位置上面享受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願意自願放棄的,哪怕他老了也是如此。太上皇和皇帝的權利差距是很大的,太上皇可以說是一個虛位,沒有實際的權利。當然這個是名義上面。

2 臣子不願意,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還沒有駕馭,新帝上位之後有的指揮不動臣子,有的新帝肯定是想培植自己的勢力。免不了會令這些正得寵的臣子利益受損。所以大臣是不願意老皇帝退位的,因為老皇帝退位就意味著他們靠山倒了。

能夠多享受幾年權傾朝野的滋味誰願意提前結束這樣的生活呢?

3天下百姓不願意,之前兩點比較清楚,一個是老皇帝自己不願意,另外一個是大臣不願意,那麼老百姓不願意是為什麼?

太上皇加皇帝,那就是等於兩個皇帝,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如果皇帝和太上皇都出命令了那麼百姓聽誰的呢?如果兩人不對頭了該聽誰的?而且多了一個太上皇,意味著他們就要多交稅,這些錢是拿來孝敬太上皇的。

4 古代皇帝能在位時間久的沒有幾個,很多都是壯年的時候就死了,所以根本就沒有想著壯年的時候讓位給兒子。

另外一點,皇帝也只能自稱是天子,那麼太上皇豈不是天?這是不允許的,天使至高無上的,還沒有人敢如此大逆不道。


洪荒科技


中國古代向來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說法,沒有人願意早早的去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名譽董事長;中國古代的事例證明提前讓太子繼位並不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反而會造成政局的動盪。

太上皇沒有實際權力,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首腦!但是太上皇有一個權力——他能立新皇帝

所以新皇帝一上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肯定要防止太上皇立新皇帝;肯定要軟禁太上皇。而各路藩王有當皇帝的野心,肯定要利用太上皇鬧出點事來。當皇帝退位後,掌握不了實權,自己生死難料之外,而且非常容易引發動亂。

比如,趙武靈王提前讓幼子即位,結果鬧出沙丘宮叛亂,自己餓死在沙丘宮;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軟禁了太上皇李淵;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傳位給唐肅宗,唐肅宗軟件了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被親兒子宋欽宗軟禁,最後被擄到北方……

讓太子鍛鍊的皇帝倒是很多,朱元璋還沒有退位就讓太子朱標打理朝政,朱標英年早逝;康熙立太子胤礽,讓他處理朝政,結果下面的兒子們一通亂戰,太子謀反。

提前讓太子即位的,縱觀歷史上,過的好的只有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經說過:他爺爺康熙在位61年,他絕不敢超過他爺爺康熙!到乾隆在位60年的時候,乾隆是不願意退位的,但是礙於前面自己說的話,不得不立太子冊立新君。當時的大臣們也勸乾隆皇帝禪位,不然的話食言了對皇帝的政治名聲實在不好。大臣們和乾隆皇帝達成默契,禪位後,表示新君年齡小,需要太上皇輔佐。就這樣,在傳位的時候,乾隆依然拿著玉璽不肯交出來,一群大臣連哄帶勸終於交出來了。最後,乾隆依然是攝政,掌握著實際權利,

做了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


嘟嘟讀讀


都說權力是一杯毒酒,其實,說是毒品反而更加合適,凡是掌握了權力的人,有幾個能夠放手的?尤其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真的能夠說放就放?要知道皇家可沒有什麼人倫常情,在無比誘人的權力面前,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最真實和邪惡的一面,為了權力,兄弟相殘、兒子弒父屢見不鮮。

在帝制時代,皇帝去世、新帝登基這一段時間,往往是最容易出現政權不穩定的時候,這段時間內經常會發生一些血腥案件,其中主角大多都會有皇帝的兒子,也會有朝中的大臣,這是皇權爭鬥出結果後的清洗。

為了儘量避免這種不穩,君主們很早就想出立太子這種方式,但要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皇帝捨得權力?而且提前多少年合適呢,皇帝的壽命不一,甚至有的太子是死在皇帝前頭的,要是退位后皇帝死了太上皇還在,是由皇帝的兒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出?皇權最忌分散,所以幾乎不會有皇帝去嘗試這種舉動。

比如李世民,正是因為他聰明,這才沒有急著傳位,他退位後,皇位傳給誰?李承乾、李泰還是李治?退位後權力在誰手中?我們可以從歷史上那些太上皇來看。

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之父秦莊襄王。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是劉邦之父劉太公,這兩位跟權力不搭邊。

其他太上皇大致可以分兩類,一類是不得不退休,另一類是主動退休,兩類最大的區別就算前者無權、後者有權。

比如晉惠帝、北魏獻文帝、唐高祖、唐睿宗、唐玄宗、唐順宗、宋光宗、明英宗,這些是不得不退位,要麼是丟失了權力,被迫讓位;要麼是因為身體原因或者被俘等無法執政,只能退位或被退位。

又如後涼太祖、北齊武成帝、北齊後主、北周宣帝、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清高宗這些,那都是自願退位,有些是想更好地享樂;有些是不想當亡國之君;有些是不想操勞國事了,但這些太上皇幾乎都掌控著政權,他們的生活,也遠比上面那些不得不退位的要滋潤得多,因為他們仍然是說一不二的君王,現任皇帝不過傀儡。

第一類太上皇都是丟掉了皇權的,他們的日子怎麼樣現任皇帝一清二楚,這使得見證了老爹生活的李世民幾乎不會選擇退位,或許你會說以李世民的強勢,那還不是第二類太上皇?

那還真未必,太上皇讓位後,按照皇帝最大的原則,政治資源必然是會逐漸向皇帝靠攏的,換句話說,只要時間足夠長,皇帝取代太上皇是必然的事,甚至皇帝被逼急了是敢幹掉太上皇的。

以趙武靈王為例,他不是皇帝,但他提前退休了,自稱主父,把王位讓給兒子趙何。後來趙武靈王覺得另一個兒子趙章也挺好,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哥倆一人一半。結果趙何發動政變,做掉了趙章,同時活活餓死了趙武靈王(這事是大臣做的,但趙何肯定默許)。

所以第二類太上皇,掌權時間都比較短,不是暮年退位就是縱慾而亡,宋高宗能夠保持那麼多年影響力還是宋孝宗非常孝順的緣故,這不宋孝宗自己就被兒子宋光宗壓制,老是受兒媳的氣。

至於日本天皇,長期都是沒權的吉祥物,中國皇帝不可能效仿。


平沙趣說歷史


封建社會史就是皇權的集中史,慢慢演變中,誰想失去權力?還有皇帝豈能提前幾年預知死亡?況且太上皇真的能保證政局的穩定嗎?

有的太上皇是迫不得已,比如李淵、趙佶,李淵是被其子李世民趕下臺的,趙佶則迫於壓力以圖自保匆匆禪位。李淵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宋徽宗趙佶與其子宋欽宗有權力上的爭執,心存芥蒂,勾心鬥角。前者庸碌無為,後者空耗國力。

以上兩例證明:要麼遠離權力,要麼爭執不休。政局真能百分百穩定嗎?

還有一類是如此傳位的,就是為了自己享樂,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周皇帝宇文贇,他安於享樂,沉湎酒色,怎麼才能玩的舒坦又逃避責任呢?辦法就是傳位,自己做太上皇。自稱為天元皇帝,後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22歲就去世了。他是北周倒數第二代皇帝,他的兒子落得個禪位楊堅的下場。也看不出政局哪裡穩定了。

(示意圖,位置不精確)

正面例子就是乾隆皇帝,他禪位後依然掌控朝政,但是卻完成了皇位的順利過渡。

所以大概看得出禪位當太上皇是有前提的,需要在盛世完成,而皇帝又不喜歡把權力分出去,必然造成此政策不能廣泛的推行。

還有題主所提到的日本,只能說社會體系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也不一樣,胡亂對比效仿就是東施效顰。還有說提前幾年退位,皇帝又沒開上帝視角,如何知道自己何時駕崩?


大眼大世界


其實在歷史上有皇帝自動退位當太上皇,讓太子提前繼位,比如唐睿宗李旦就曾退位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登基為皇帝。還有滿清皇帝乾隆也是主動退位讓嘉慶做了皇帝。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因為在古代皇帝並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一批人的利益。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新皇帝繼位,就代表將會有許多人丟掉手中的權力和利益。所以就算皇帝願意退位,也肯定會有很多人阻止。

上面說了很多人不願意丟掉手中的權力,也包括皇帝本人。掌握了生殺予奪的權力那麼久,誰會願意輕易放棄。皇位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放棄了皇位也就等於放棄了自身價值,誰會看得開,畢竟這個世界上聖人並不多


默默往上游66


古代統治者都希望大權永遠在自己手裡,一旦做上太上皇,權力方面多多少少都會收到影響,輕則無權,重則被軟禁,這一點都不誇張。比如唐高祖李淵做太上皇的時候,就是“傀儡”,當然李淵是被大唐時勢所逼,否則不至於如此。



在說為什麼沒人願意做太上皇之前,先和大家說一個太上王,此人是戰國晚年趙國國君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他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人,繼位之初的趙國國力並不強,但他勵精圖治,改革利弊,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在他的治理下,一度成為可與秦、楚媲美的國家。可惜,他晚年不安分王位,偏偏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稱為“主父”,也就是太上王。可能出發點是為了讓趙惠文王一心打理朝政,自己則可以退居幕後,悄悄地做讓其他諸國想不到的野心舉動,但是卻適得其反,不但自己的王圖霸業沒有完成,還讓趙國國政一片凌亂,平白助長他人的狼子野心。而這位太上王,最後被活活餓死沙丘宮,福兮禍兮!



趙武靈王雖然不是皇帝,但道理相同,後世統治者引以為戒,自然不會輕易讓太子提前登基。其實像這樣禍起蕭牆的事並不少,北周宣帝宇文贇一生荒淫無度,同時立過五位皇后,尚在位時就傳位於太子,自己則稱“天元皇帝”,可這一切不過就是一個鬧劇,最終為他人做嫁衣。

而李淵退位純屬無奈之舉,並非李世民不忠不孝,而是玄武門之變也讓他自己感到心累,帝王之位的無情他不過是看淡了,所以成全李世民。不過凡是皆有例外,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他做皇帝的第60年,禪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並且依然掌握大權,嘉慶在他面前不過是“臣皇帝”,直到乾隆駕崩,嘉慶才真正成為皇帝。



所以說做太上皇未必是最得意之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退位,要麼大權旁落,要麼管的太多,君臣父子、庶民之心難以歸一,很容易引發禍亂。


翻出歷史那一頁


首先要糾正一點,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主動退位做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北齊就出現了兩個太上皇,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北齊建國以後,第一個皇帝文宣帝高洋死後,皇位傳給了兒子,但不久後就被弟弟孝昭帝高演所奪取。而高演死後,皇位也沒有能夠傳給自己的兒子,被他的弟弟高湛所奪取,高湛就是北齊武成帝。高湛也怕自己死後,皇位不能順利傳給兒子,就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退位稱太上皇,立兒子高緯為皇帝。高緯就是北齊後主。退位四年後,高湛病死。唐睿宗皇帝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後,也是選擇讓兒子李隆基提前接班,自己退位當太上皇,以保障兒子將來可以順利掌控朝政。一年後,李隆基徹底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唐睿宗就完全放手,做起了退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乾隆爺也在退位後幫助兒子穩定政局,嘉慶四年正月乾隆死的時候,嘉慶已經坐穩了天下。

還有的皇帝,覺著當皇帝影響了自己的享樂,乾脆就將天下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一心享樂。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贇,嫌當皇帝事務繁雜,乾脆退位當了太上皇,把天下甩給了年幼的兒子。結果,一年以後宇文贇就病死了,天下最終被他的岳父楊堅所奪取。西夏末年,在蒙古騎兵的打擊之下,西夏神宗皇帝將皇位禪讓於西夏獻宗。

第三種太上皇,是為了推卸責任。比如在北齊末年,面臨著北周的凌厲攻勢,北齊後主抵擋不住,乾脆將天下禪讓給了自己年幼的兒子,自己自稱太上皇。北宋末年,當金兵南下的時候,宋徽宗趙佶也是在第一時間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然後逃往南方。

第四種太上皇則是對皇權不再留戀,就想退位休養。宋高宗趙構在江南立國後,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向金人的屈辱求和換取苟安江南。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傳位於養子趙昚自稱太上皇。退位後的宋高宗基本不過問政事,過起了退休老人的悠閒生活。二十五年後,八十一歲的趙構最終病死。趙構去世後,宋孝宗趙昚非常悲傷,開始讓兒子參與到政府工作之中。兩年後,已經六十三歲的趙昚乾脆也選擇了退休,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宋光宗。做了五年太上皇之後,宋孝宗去世。

當然,也有些太上皇並非是心甘情願地當了太上皇。比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受制於馮太后,不得不在十七歲的時候就退位當起了太上皇。在唐朝也產生了好幾個太上皇,玄武門兵變之後,唐高祖李淵就非常識趣地選擇了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李世民,做起了太上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選擇了逃跑,馬嵬坡兵變之後,他派太子李亨斷後,結果李亨在靈武稱帝,唐玄宗就這樣成了太上皇。後來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基本上是被唐肅宗李亨囚禁起來,直到病死。唐德宗去世後,唐順宗即位,唐順宗在位期間發生了二王八司馬的永貞革新,結果永貞革新以失敗而告終,唐順宗也被迫禪讓於兒子唐憲宗,退位當了太上皇。在宋孝宗去世後,宋光宗拒絕主持辦理父親的喪事,結果群臣以太后的名義逼宋光宗退位,傳位於光宗之子宋寧宗,瘋瘋癲癲地當了六年太上皇之後,宋光宗病死。在土木之變中,明英宗皇帝被俘,明景帝即位。一年後,瓦刺將明英宗送還明朝。當然明景帝不會再退位將皇帝還給哥哥,就讓明英宗以上皇的名義軟禁在南宮。一直到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期間,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政變,明英宗又重新復位。

還有一種情況,太上皇是被別人遙尊的虛號。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躲在江都。唐國公李淵太原起兵,一路南下奪取了長安城。進入長安之後,李淵立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