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省会,应该如何培养向心力?

神风之主~罗


省会城市就像繁华的市中心,向心力除了要有发达的对外交通,关键还看三产占比高不高,工厂再大也只能汇集小商小贩。合肥目前的产业结构和省内交通状况是缺少向心力的最大原因。

合肥算是全国铁路枢纽,却不是省内中心,相对富裕发达的皖南大部分城市去省会交通困难,沿江五市竟然是江苏省会南京牵头,争论多年降速建成宁安城际铁路。而且密集规划的宁宣,宁滁,宁天,宁和,宁马等等高铁、轻轨加高速,完全跟合肥没关系,也难怪都入了南京经济圈。

合肥不但GDP离万亿差的远,而且三产始终落后二产,合肥已经是全国家电生产基地,知名品牌美的、海尔、格力、美菱、三洋全部汇集于此,但是这只能吸纳大量低端流水线装配工,合肥人均收入排名停留在50名左右,严重影响高端消费,也制约了商贸和金融等服务业发展。

再看邻近的南京,三产占比已超过60%,即将建成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科技和金融中心,有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大型商场销售金额全国前三,旅游进前十,地铁运行里程第四,规划建设20多条过江通道,和通往周边所有城市的城际轻轨,辐射范围扩大,力度加强。

最新调整的合肥经济圈规划比较务实,发展沿江经济,做大自己,辐射带动皖北,不再与南京经济圈重叠,做好长三角向外延伸的中继站。





漂飘12


合肥作为省会,应该如何培养向心力?安徽城史来回答。


合肥对于安徽全省的向心力还不是很强,主要辐射地区也仅限于皖北和江淮的部分地区,皖南受南京向心力大。相对于成都辐射全省、武汉辐射全省,还是挺尴尬的。

首先,合肥自己本身的实力就不强,作为省会也就一代人的时间,经济最初也是很差,最初不敌芜湖、安庆,零几年才得以超过,所以一直被两座城市诟病,发展迅速也是最近十年内,自然向心力不强。

和其他辐射全省的省会城市不一样,武汉、成都可是一直在全省经济第一,且已经辐射全省多年,自然对于全省的向心力就会变大。

换种方法思考合肥省会向心力!

但是你换种想法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省会向心力足够强,说明这个省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城市。例如;四川,成都经济总量早就跨万亿了,第二名居然才1000多亿,经济差距令人咂舌,发展就不用说了。安徽需要的是全省均衡发展,所以培育多核心中心城市才是正确的方法。

安徽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合肥!

安徽作为一个南北狭长、地理因素复杂的省份,一个中心城市肯定是不够的。皖中丘陵地带有合肥;皖北全军覆没;皖南虽然有芜湖,但是辐射范围还是有限。所以安徽地区应该培育强大的区域中心城市。

如皖北(蚌埠、阜阳);皖南(芜湖、安庆)。多扶持这些城市发展,让他们发展壮大,辐射周围地区,才能让全省发展更好,不然省会富死、其他穷死,安徽永远不富。

合肥提高向心力的方法就是先提升自己的经济,有经济才有话语权;联通全省高铁、高速(现在全省交通太不方便了);多引进全省人才留在合肥等······才能真正的提升合肥的全省向心力。


读者对合肥向心力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其他读者交流沟通。

安徽城史,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安徽城市的前世今生,更多精彩,关注安徽城史。


安徽城史


合肥当前对于安徽的拉动肯定是不足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管合肥的民众高不高兴,这都是事实。

说实话,当下对于多数的安徽人来说,除了上大学可能要去合肥之外,就是周边的部分地区坐高铁必须去合肥,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省考必须去合肥。

除此之外,合肥对于其他的地级市,影响不是特别大。特别是沿江和江南的地区,多数年轻人出去工作都不会考虑合肥,没有地域攻击的意思,这是事实。合肥的外来人,多半是皖北的。这也并非皖北人民热爱合肥,因为周围没有更好的去处了。合肥目前所有的实力不管是真的有实力还是吹出来的实力,目前都只是对于合肥市有存在感。

作为一省的省会,安徽几十年来重点发展的最大城市,各种大工程大项目迁往合肥,三分巢湖增加体量,建设地铁提升城市形象,引江济淮加入长三角。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这个霸都越来越霸气。

但是霸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吸引全安徽的暴发户去合肥买房子,拉动合肥的房价,然后GDP数字很好看?还是追上了南京,武汉,证明自己才是安徽真正的省会,南京的“徽京”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立足当下,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合肥以及安徽的各种产业,提升整个安徽的经济实力?

显然,当下的安徽和合肥都要冷静的看待这些。不要天天抱怨安徽其他地方的民众不支持,不团结。老百姓都是活在当下,看重的也是当下。当下其他地方特别是皖西和皖北发展的不太好,皖南看上去旅游发展的还可以,人均产值还行,但是和同样多山的浙江相比,皖南毫无优越感。整个安徽目前也就合肥,芜湖,马鞍山个别地区看上去还可以,除此之外都最多是人均数字好看而已。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民众有抱怨,向心力不强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提升合肥的向心力?


首先,米字型的高铁网可以建设,但是各地的交通更要发展。

合肥的铁路修的再好,也就是你一个城市的交通,安徽众多的地级市,县城高铁,高速都修的不好。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合肥大力发展交通的时代里,一定要重视兄弟城市的交通建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县域交通建设。家乡的交通发展好了,县城到市区,到合肥的交通都方便了,各个地级市有向心力了,整个安徽也就有向心力了,大量的人口也不用年复一年的跑到外地去打工了。

其次,重点发展合肥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没大毛病,但是地方的经济必须更加重视。

目前合肥的GDP数字已经超过芜湖近4000亿了,不要天天扯什么其他的内陆省份首位度更高,人家首位度高是你首位度也高的理由吗?内陆其他的省份多数省会都是明清时期就是省会了,几百年来都是省会,首位度高很正常。成都首位度高,成都古代就是扬一益二。武汉首位度高,武汉明清以来就是九省通衢,发达的地区。合肥首位度是没他们高,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厚道,因为合肥建国时在安徽省经济排不到前四,40多年的时间才超过芜湖、安庆,又花了30年时间甩开了芜湖,很有自豪感吗?

不要贪慕虚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放眼望去,目前的中国,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区,就越是平衡发展,越是落后的省区,就越是追求什么所谓的做大做强。要和好的学,不要向落后看齐。发展兄弟城市的经济,刻不容缓!

最后,合肥加入了长三角,就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视长江,重视淮河。

引江济淮,是一个加强合肥水运的大工程,也是一个有效强化江淮联系的大工程,这个工程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合肥,没毛病,但是必须要好好的利用好这个工程,加大淮河流域的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这么好的一个资源,如果都不好好利用,简直是对不起上天的恩赐。

作为一个安徽人,多余的话不想说,地域攻击也不想讲,希望合肥立足当下,好好谋划,做大自己的同时,也要时刻想着拉动兄弟城市的发展,只有如此,安徽才有向心力,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徽南城意


向心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除了自己本身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带动周边兄弟城市的发展,比如今年我们会建立与六安之间的城际轨道,缩短与六安两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两地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与其他兄弟城市之间,加强互助合作;提升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实力;

其次,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更多的起到带头榜样的作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市的精神面貌和城市形象;

科技是合肥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合肥开设分校等开始,一大批的高校先后入驻合肥;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合肥的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科技的整体实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确立,表明了合肥已经走在全国科技的前端,未来合肥的将打造自己的国际性科技之城;

高铁南站,合肥新西站,空港建设,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等等,合肥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带动合肥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交通枢纽的确定无疑会成为合肥市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带动经济及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

未来,合肥不仅发展自己,也需要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提升安徽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活力。


合肥生活通


安徽人有向心力吗?皖北江淮江南巨大的地区差异,在地方语言生活习惯经济规模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不同!马鞍山滁州基本是南京的外围区淮北宿州人往徐州跑安庆人跟武汉亲,而芜湖市和合肥互相不服气!这样的安徽有向心力吗?


秋天秋风秋雨红叶


合肥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的优势,吸纳了全省的资金,千家万户为供子女读书,在合肥花了多少钱?安家还要多少钱?就业既拉动了消费,又提高了劳动力的水平。另外,合肥扩张后,土地财政高居全国第二。其三,借助科大的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向心力够强大了。


抑扬8


来3到5所985或211大学,肯定会牛逼🐮


南方小城


合肥兼并巢湖不错,继续兼并芜湖,滁州,六安,鸡的屁就能超南京了


随风225231480


合肥应该更加积极的走出去,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高新产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把以该科技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做大做强。经济基础起来了,人才自然源源不断。这就是筑巢引凤。你若家里一贫如洗,哪有什么向心力呢?


Yewsea


合肥首先要吸引省内的人口,主要是就业和配套的住房问题,租房的便利性,减少本地对外地的排挤,提高城中村和空置房利用率,就业要让兄弟城市的务工者能算出一笔账,相对工资相对物价,如果能攒差不多钱,也不会往外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