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不喜欢看冯小刚的电影?为什么?

大王叫我来巡山169441796


问题君所说,很多人不喜欢冯小刚,不再为冯小刚的电影买单,那是崔永元炮轰冯小刚之后的事儿吧。在此之前,我看冯小刚的电影局面一直挺不错的。



1989年,峨眉山电影厂出品了一部开创了中国电影语言新格局的影片——由米家山执导,张国立、葛优、梁天主演的《顽主》。在当时,都还是以主旋律电影、戏剧电影、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电影为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顽主》无疑是个异类。三个社会青年,在北京开了一家3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

当时还只是美工师的冯小刚,看完片子后立刻闻到了电影市场变革的气息,他借鉴学习老友王朔的口语化文字风格。尝试将《顽主》的荒诞形式和王朔的痞味儿语言结合起来。也是从那时起,这两种风格的融合就成为了冯小刚今后的创作方向。


接下来,冯小刚开始有意地从美工往编剧转型,1991年,他被郑晓龙提拔,与郑晓龙共同担任剧情片《遭遇激情》的编剧。之后又担任了众多小品相声的幕后写手。到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已经深谙观众喜好,他擅长描写局促环境里琐碎微小的幸福,而他所坚持的(《顽主》+王朔)的创作方式也将《编辑部的故事》打造成了国内至今为止难以超越的喜剧剧集。

1995年,冯小刚担任剧情片《一地鸡毛》的导演。《一地鸡毛》是《编辑部的故事》的升级,它把影片重点从后者的轻松治愈变作讽刺调侃。一样的机关单位生活,强调的是这一团和气里,私底下的暗潮涌动,人在江湖,谁也不是省油的灯。


《编辑部的故事》和《一地鸡毛》这两部剧集可以说是体现了冯小刚创作的双面性。


《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冯小刚很懂得控制观众情绪。观众喜欢什么都从他的电影中得到。观众想要体验的欢乐、温情、情怀、感动,只要影院里遇上的是冯小刚,他就有本事支配你的喜怒哀乐。但这类电影的缺点是鲜有态度,每每结局部分,几乎都是用普世的大道理收尾。

类似的电影,还有为冯小刚积累到大量人气的贺岁片儿《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这些电影都走的是《编辑部故事》的轻松喜剧路线,也遵循了冯小刚(《顽主》+王朔)的创作手法。它们半轻松半调侃地揭露着一些社会现象,你说电影是表达了批判的,表现得其实并不明显;你若说电影缺少观点,它们的结尾处便总和《编辑部的故事》一样,总会用一个普世价值观来博取观众赞同。有时,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公益伦理也往片子里加,这种做法曾被网友大批量吐槽。最明显的例子是:

《私人订制》里片尾的环保主题;

《甲方乙方》里把房子让给身患绝症的客户等。

而对于《一地鸡毛》,冯小刚在执行这一类型的电影时,影片剧情是极接地气的、市井现实的、悲观无奈的。对比之下,他处理这类型电影时就没有贺岁喜剧的那些拧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冯小刚真正信奉的人生哲学其实是——人生艰难、很多时候得低着头,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

比如早期的《大撒把》、《月亮背面》。一个是被伴侣抛弃在国内,境遇相似的两人相约一起搭伴过年;一个是原本自命清高的俩人,为改变命运不得不付出尊严、情感乃至肉体的代价。讲得其实都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对命运的屈服与无奈。活下去已是不易,还想活得有尊严更是一种奢望。

这之后的《我是你爸爸》、《手机》、《一声叹息》、《天下无贼》、《我不是潘金莲》......,这类型电影其实都延续了冯小刚想表达的一种悲观又无望的挫败感。若从艺术价值上考量,它们的含金量其实是很高的。


最后讲到了这部还挺有争议的《芳华》。看前边电影鲨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认为,《芳华》这部影片这样悲情,一定是属于冯小刚的《一地鸡毛》系统吧?

电影鲨并不这么认为。《芳华》走得确实是严肃悲情线路,但它的内核其实是《编辑部的故事》那卦的。这部电影,它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为情怀买单,就像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让观众为温情笑点买单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冯氏贺岁以笑声博得观众喜欢,《芳华》以哭声、情怀和伤感博得观众欢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得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何小萍躲在被窝里给父亲写信;

文工团最后的散伙饭;

何小萍独自送别刘峰;

刘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拼尽全力;

何小萍疯后的独舞......

我们得知道,这些感动并不是由《芳华》这部电影带来的,而是历史、青春、亲情带给每个人的烙印,这些情怀中的任何一种放到任何一部电影里,在任何一个不算太糟的导演手下,都会让人潸然泪下。

而《芳华》让人探讨最多的一点是什么?除掉情怀,电影本身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一直在为国家为战友牺牲的何小萍和刘峰。

《芳华》歌颂了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他们不是高干子弟,不是富家后代,也没有过硬的背景,是从起跑线上就输的彻底的老实人。冯小刚在《芳华》里歌颂他们的目的是告诉大家,相比片中的高干子弟夫妻、家庭优越的作家、远嫁海外的美女,何小萍和刘峰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尊敬!

但让电影鲨不明白的是,既然歌颂的是何小萍和刘峰的《芳华》,为什么影片中会大量出现展示高干子弟夫妻、家庭优越的作家、远嫁海外的美女的抒情MV?为什么这些本当是薄情、背义的代言人会被当成是情怀中的美丽组成部分?还有在电影放映后,某卫视曾请来冯导当年文工团的战友,为大家讲述她们的“芳华年代”。可是,按照电影逻辑来走,身为“负面角色”的原型,来参加这样一档揭示身份的综艺节目不是自取其辱吗?难道她们都没看懂《芳华》?

原来,不仅是冯导的老战友,《芳华》电影里,被讴歌的和被贬低的,冯小刚根本从始至终就无意向观众交代清楚。他模棱两可、刻意模糊掉了我们价值观里的底线和标准。

《芳华》中被歌颂的到底是何小萍、刘峰的《芳华》呢?还是这些高干子弟夫妻、家庭优越的作家、远嫁海外的美女的“芳华”?

在电影里,我们找不到答案。

冯小刚导演是个活得很明白的人,他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把世态炎凉看得清清楚楚。但同时,他也很有一套应付市场、对付“权贵”的办法,有时不得不把自己藏得很深。不管怎么说,冯小刚都一定是比你我更智慧圆滑的人,就是不知道他的智慧圆滑还会对他的电影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电影鲨


某年,以某综艺节目为依托的某电影公映,获得高票房。冯小刚对其进行了炮轰,当时跟人聊到此问题,觉得他是最没有资格去评价、炮轰的人,因为在这些以恶俗综艺为依托拍摄的电影满中国圈钱之前,掌握优质电影资源又比较俗的,就是他。

冯小刚是中国贺岁电影的开先河者,撇去人设不说,他无疑是有一定才华的。你现在看他的电影票房一般般,是因为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已被全面激活。如今票房莫名趋高的电影,未必比过去冯小刚的作品雅、深、高,都快俗出恶心来了。

这之前,他在相当一段时间领跑中国票房。他招人不待见的地方是作为一个“大导演”难得的市井,跟这个吵,跟那个争,与这个对骂,跟那个互熬。你要真是个艺术家,你哪有时间、精力、兴趣俯下身子、放低姿态,掺和到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些世俗和俗事里。

如今人设崩塌,大有墙倒众人推的效果,其实客观想想,他曾经有那么庞大的观众基础,喜欢他的人至少在电影格调、品位上很一般,如今,这些人都跑哪儿去了。

唯一喜欢他的作品是《甲方乙方》,因为是京味儿贺岁元素的第一部。该电影元素的生命力本身不强,没完没了的重复也就没意思了,好导演都得不停尝试和突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至少不被淘汰。反言之,如果冯小刚一直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如鱼得水,也就证明了市场极端没进步、不健康。

最讨厌他的作品是《私人订制》,严重的套路重复,黔驴技穷的节奏。

最接受不了的是《非诚勿扰》竟然拍了两部。

他的电影给人严重的拼凑感,想到一句好词儿、一个好情节、一截好桥段,就想方设法呈现出来,严重的小品式格局。他最擅长的煽情手法其实最低端,却俘获了很多人的心。等到观众群体都成熟了,就会明白。

很多人把他和张艺谋、陈凯歌放在一起比,张、陈再差也没可比性,你拿从业者和艺术家比,怎么比。

并不喜欢冯小刚的电影,更不喜欢他多年积累的那些影迷基础,在他倒霉的时候集体消失。



将失闲仁


我们先抛开冯小刚近期的一揽子恶心事儿,就单纯电影的好坏来谈一谈。

我一直都保持一个观点,冯小刚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他可能是善于钻营市场的导演,他对观众口味了如指掌,所以他的一系列电影还没有扑街的,虽然没有大红大紫的成为爆片,但无疑都能赚到钱

冯上刚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贺岁片这一概念,从最初的《甲方乙方》《一声叹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开始,一年一部贺岁,几乎垄断了贺岁档。冯氏电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一个搞笑,走喜剧路线,在他的电影里,不要找什么艺术和意义,就是逗你一乐。

所以说,他在电影圈的地位,虽然混的脸熟,但一直也没有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高,因为张艺谋有《红高梁》《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等这些电影艺术上的高峰,和冯小刚相比,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追求更单纯更初心一些。

也许是他意识到了这种差距,所以在这些年有了名声之后,开始不再单纯走以前的风格,他先后尝试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等类型影片,一个导演,一生中如果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杠鼎之作,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儿。

所以公平的讲,冯小刚的人品不论,只管电影的话还是有部分人喜欢看的


包菜电影经典天堂


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京式调侃时代,从最初的编辑部的故事开始,一路成就了很多电影人,冯小刚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做得最出色的之一,也是他开启了冯氏幽默,国内贺岁片的开创者之一,也带出来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演员,这是贡献,无法抹去的成绩。别的,不讨论,也不发表任何没有资质的评论。谢谢


夜空最亮的那颗星


问我吗?14亿中国🇨🇳人,都不喜欢看冯裤子导的电影!!!


竹叶


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应该是受近期崔永元事件影响。

其实客观一点来看,冯小刚导演拍的片子真心不错,近几年来比如《1942》《芳华》《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一些紧抓社会焦点,比较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鸣的电影,不能以偏概全。


华叔杂谈


诱导性的问题不高明,偏离了新闻媒体的中立和公正。


罗229004450


就是不喜欢他的人品,总是有痞子和流氓气息,在有就是有了点成绩自我膨胀,忘乎所以,目中无人,利用职权玩弄女演员是一个典型的流氓,人在做天在看早晚会遭报应的。


用户3829023014


有个姓吹的不喜欢,其它的俺不知


迷茫夜车1


感谢感谢!这个喜欢他的肯定也有很多,谁能说的清呢?叫花子门前都有三千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