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比唐僧还要早的两次“西天取经”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在"唐僧"之前就发生了两次的西天取经,不过一次是官方组织,一次是民间自发。

历史上比唐僧还要早的两次“西天取经”

白马寺是佛教文化传入我国的第一座寺院,素有"祖庭"与"释源"之称。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因白马驮经而得名,这是第一次西域求取佛法的结果。

历史上比唐僧还要早的两次“西天取经”

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梦到金人飞来飞去,醒来后,找人解梦,太史官出来禀报:古代帝王祭天的庙里,有一块石碑记载:西方有圣人,圣教千年之后会来到我们东土。这位圣人在西方,他的教法也保存在西方。汉明帝听后,就派蔡歆等十几人组成一个迎请团,出使西域。半路遇到两位阿罗汉圣僧,一位叫迦叶摩腾,一位叫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到中国,竺法兰、迦叶摩腾把经书《四十二章经》带到了汉明帝面前,汉明帝觉得这个应该永远留在中国,因为是白马驮经来的,所以中国第一个寺庙就是洛阳——白马寺。

历史上比唐僧还要早的两次“西天取经”

东晋时期,有高僧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折,父母为保住这个儿子,便把3岁的法显送到寺中做小沙弥。法显20岁时受大戒后,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法显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或是释义不清,于是便萌生了远赴天竺求取经书、"令戒律流通汉地"的念头。

东晋隆安三年,法显不顾65岁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乌夷,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法显等人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农历八月,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归国。一路上,艰险濒濒,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5年,游历30余国,带回大量梵本佛经。

历史上比唐僧还要早的两次“西天取经”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着手翻译佛经。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袛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