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補習班的跑道上 多數孩子最終會淪為陪跑者

竞赛、补习班的跑道上 多数孩子最终会沦为陪跑者

“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黃莊。”海淀黃莊這個聽起來頗為樸素的地名,卻成為遠近聞名的“學霸中心”。方圓幾公里內,匯聚了多所赫赫有名的公辦名校,以及數不清的校外培訓機構。

最近,題為《瘋狂的黃莊》的自媒體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裡說:眼下的黃莊,就像一架超速運轉的快車,快得讓人喘不過氣。

外界一直有個誤解,認為北京基礎教育紮實,高校招生投放指標多,因此北京孩子“輕鬆”就能上北大、清華。海淀黃莊的存在,似乎無情地駁斥了這種一廂情願的想象。“高手的對決”,從來談不上輕鬆。超速運轉的黃莊,其競爭之激烈與全國各地那些聞名遐邇的“高考工廠”別無二致。

但是,也要明白海淀黃莊的特殊性。那些把孩子親手送往各種“殘酷”的補習班的家長,很多都曾在海淀黃莊周邊的名牌大學學習,是往日激烈升學競爭的勝利者。作為知識精英,他們不可能不明白超前教育、應試教育的侷限性,卻毅然決然地帶領下一代走上重複的路,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海淀黃莊的家長當然懂得“零和競爭”“劇場效應”的含義。父母雙雙畢業於北大的某兩位家長,因為沒有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結果越來越跟不上“大部隊”,掙扎了三年,無奈讓孩子出國,結果女兒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

“在這兒就算是學渣,到了外面都是學霸。”這對家長的感慨,有種看破真相的解脫,但更多的家長依然在海淀黃莊躑躅前行。

校外補習機構的存在,則為超前教育提供了溫床。它們區別於公立學校的特點,就在於超前性和應試性強,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循規蹈矩”。

照理說,海淀黃莊周圍的公立學校,很多都是北京乃至全國範圍內的示範性學校。能把孩子送往這些學校入讀,本來就是“一隻腳已經跨入名牌大學的大門”,家長們本來大可放心。而不甘人後的競爭動力,驅使或裹挾著家長,不滿足更符合教育規律的公辦教育,層層加碼,對子女教育投注過多的資源,也讓孩子承受了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壓力。

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要求“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積極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該意見直指陳年積弊——如果家長的教育觀念不轉變,大上補習班之風就難以得到遏制。意見也對校外培訓機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相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點30分,不得留作業等等。

基礎教育階段如此殘酷的競爭,是否意味著到大學以後,這些孩子依然能夠保持先發優勢?恐怕並非如此。目前,沒有任何數據表明依賴補習班的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表現更出色。學生上大學以後的創新能力,靠的不是重複性的補習,而是開放性的思維;一個國家的創新精神,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願景,更不可能靠超前而冗餘的補習課程來獲得突破。

據說,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年收入都要用於子女教育,這樣的數據無疑是驚人的。不得不問一句:高昂的家庭教育投入之下,是否收穫了相應的回報?而社會是否從這種全民性的教育投入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畢竟,為競爭而競爭,不應該成為教育的最終指向。競爭或許會伴隨許多人一生,但沒有人應該為只追求結果的競爭而活著。

在競賽班、補習班的競爭跑道上,最終奪得勝利的只是少數人,而多數孩子最終會淪為陪跑者。而且,他們會因為這場消耗大量精力與時間的陪跑,失去發掘自己獨特潛力的機會,錯過本可以單純而美好的青春。這一筆巨大的“機會成本”,家長們理應算個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