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柳倪之爭是倪光南贏了,聯想走上技工貿的道路,現在會怎麼樣?

龍山真人ol


倪光南勝了,那麼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統要和中國國產操作系統競爭用戶,英特爾的電腦、手機芯片要和國產芯片競爭……廣大中國的用戶就會使用國產系統,體驗中國式的操作系統;中興不會因為美國的裁決,導致自己的產品因為缺芯而幾乎破產;華為會發展的比現在更強大;聯想會是微軟最大競爭對手,柳傳志可能要和比爾蓋茨爭奪首富之位;在互聯網基礎領域,如操作系統,芯片,中國會是美國巨大的競爭對手。

柳倪之爭,倪光南所代表的技術派退出市場,柳傳志所代表的貿易派取勝。爭論我且不說,我來談談倪光南先生。

倪光南在計算機行業裡,是絕對的技術人才,領導級人物,見證了我國計算機行業的起源、發展到今天。

61年,無線電專業畢業,曾經參與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19機;

81~83年,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

84年,擔任聯想前公司總工,主持研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倪十分重視市場推廣工作,親自到櫃檯銷售漢卡,組建“聯想式漢字系統用戶協會”和《理想世界》會刊,用來交流使用經驗,從而將用戶和企業緊密連接;設立電話熱線,解決用戶問題。通過周到的服務、有效的推廣,漢卡成功在市場上熱銷,聯想公司也隨之成功誕生。

漢卡的熱銷離不開倪的市場工作,這也說明倪的市場能力。

聯想漢卡在85~95十年間銷售了18萬套,為公司創造了上億元的利潤,同時也帶動了包括微機在內的營銷。倪這時提出“成功的IT硬件和軟件產品都是成系列的,不是單一型號與版本的”,這一觀點時時刻刻驗證著微軟系統與英特爾芯片等產商的發展。

80年代中期,國內大多數計算機都是進口的,所以倪決定打造中國品牌的電腦整機。於是,倪帶領自己的團隊,成功研製中國製造的聯想主板和擴展卡。聯想自主設計的主板在性能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從而幫助聯想成功佔領中國的電腦市場。

聯想業務蒸蒸日上,但核心技術依然不在自己手中。恰巧,90年代是計算機與通信融合的趨勢的初期,只要此時順應這個趨勢,及早佈局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就能夠完全擺脫微軟等外來系統的侵佔,完全捍衛國內互聯網基礎系統、國家信息安全。

於是,倪光南認為聯想必須順應趨勢,必須堅持研發中國製造的國產操作系統,國產芯片

。接著,在92年立項研發聯想程控交換機;

93年,倪組織軟件中心、小型機部等部門聯合開發了LXBS金融平臺軟件,藉以整合公司分散的資源。

94年,聯想的實力完全超過當時的華為;倪與復旦大學、長江計算機公司合資成立芯片設計中心,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能力(這也就是華為現在已經做的事情,設計芯片電路,而倪在90年代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柳倪之爭後,倪所做的所有準備工作全部被拋棄了:聯想放棄了自研國產電腦、國產操作系統、電路芯片設計籌劃工作。於是,微軟Windows,英特爾等國外廠商開始全面佔據中國市場。

之後倪逐漸淡出媒體視線,但依然活躍於業界,致力於推動國產軟件發展、制定國家互聯網相關政策。

倪光南先生,見證了中國大型機,漢字信息處理,微機,軟件和“中國芯”的所有發展;倪業務拔尖,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關心產業技術發展和宏觀政策的學者,鼓勵軟件產業,推廣開源軟件和開放標準;被聯想除名之後,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的良知,依然致力於發展中國芯,中國製造電腦,中國開源軟件,堅決捍衛中國基礎互聯網的信息安全。


如果倪勝了,現在能與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對抗的就是國產操作系統,同時,中國也有資格與微軟在世界範圍內競爭;早幾年的芯片研發,可能會讓中國擁有自己的中國芯,也不會因為美帝的一個小小裁決,就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舉步維艱、中興差點破產;中國的國家信息安全,可能也將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總之,倪勝了,長遠眼光的他,會讓現在的中國互聯網更好、更強大。


歲七夸父


別說三十年前,就是現在,科學家創業失敗率是99.999%,企業要做成功,首先要是投機分子,就要成為管理專家,然後過渡到戰略家。

然後要多元化,變成投資家。

有次聊工業互聯網話題,倪光南的名字出現了,他在這一領域有極大發言權,他依舊是專業頂級的院士。

也就是說,如果那時候倪光南的技工貿勝出,就沒今天的聯想,也沒有今天的倪院士,還沒有企業家柳傳志。

這點我深信不疑。

很多人對比華為的任正非,倪不是這樣的人物,體制限制,軍人意志也沒有。最大化成功的倪光南版本是王選創立了方正,侯為貴創建的中興通訊,都不能與華為類比。

聯想沒有成為華為,有領軍人的因素,更有所選行業產業的問題。聯想做計算機硬件,PC機時做到過世界第一,柳傳志的角色轉換,從投機者貿易商,到自主製造商,到管理專家,企業家,投資家,他每一個角色轉型都是成功的。

倪光南也一樣,他堅守自主研究一線,一直都是成功的。

硬要顛倒過來,所謂顛倒人生,顛沛流離,啥都沒成。

我唯一覺得遺憾的是,倪光南沒有聯想共同創始人的名號,更沒有相應股份。

真是殘酷和悲涼。

或是時代所限,或是鬥爭太殘酷。


財經作家邱恆明


如果當年柳倪之爭是倪光南贏了,聯想走上技工貿的道路,現在聯想一定會成為比華為更偉大的企業!

當年聯想雖然趁著國內電腦還沒有普及就通過將國外電腦配件進行組裝以後貿易的方法,在當時的確搶佔了國內的電腦市場,從而乾的風生水起。但是,當年的聯想掌舵人柳傳志,卻醉心於一直依靠組裝電腦來獲得發展。發動當時聯想管理層的目光短淺的眾人否定了,倪光南的技工貿的正確道路。因而,才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只能靠收購來發展的,毫無前途的企業!

而如果按照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聯想能夠從那時候起積極發展自己的電腦技術,經過10多年的發展以後,再去收購IBM,那一定是如虎添翼,必然會發展成遠超惠普等電腦巨頭的企業。而在手機事業方面,也會和現在只能繼續用別人的零件組裝手機,再使用別人的操作系統。從而在手機事業上,聯想也是一敗塗地。

而這一切一切都和聯想沒有在當時採用先進的“技工貿”的戰略,而是採用了落後的“貿工技“戰略。


地震博士


關於倪光南的評價,早就有定論了,那就是什麼都想得太理想了!


如果想要具體的例子,現在的清華同方和方正的狀況瞭解一下就知道走技工路線是什麼樣了。

換句話說,二十年前,如果按照倪光南的路走的話,現在的聯想充其量也就是跟方正和同方差不多的二流企業,僅此而已!

雖然現在大家都說柳傳志不好,但不要忘了,正是柳傳志將聯想做到世界第一家用電腦企業,十年前的聯想,可是真正的民族驕傲!

2005年聯想收購IBM旗下的ThinkPad,這也是聯想走上了國際化的一步。

聯想最大的敗筆是什麼,是沒能夠及時轉型,從貿易模式轉換為技工貿易模式。

當然了,一個企業如果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能想到轉型,那是非常難的。

所以,十年前的華為因為發展問題,開始自研,走上自強道路,其實應該算是正好遇到了好時代。而聯想,因為貿易模式一直賺錢,也就沒有足夠動力去開拓新路,等到貿易模式不吃香了,自研門檻高到實在沒能力追趕了而已!


Double豆科技


看過華為與聯想的1994年文章。那年剛是任正非帶領的華為進軍通訊行業,就是研發了自主的程控交換機,起步很艱難。他們為了產品問題焦頭爛額時候,聯想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已是國產pc行業老大,倪光南的學生也研發了程控交換機,隸屬聯想的一個小部門。成果比較順風順水,賣上幾臺就是盈利狀態。不過因柳倪之鬥,倪的退出,研發程控交換機的部門隨之取消。我敢說不是倪的退出,華為今天的輝煌還是未知數。因為當年的華為,程控交換機是其唯一產業。而聯想的只是一個小部門,加上聯想的背景佔領程控交換機市場比華為容易。如果聯想發展必會大量侵佔華為的市場。然而並沒有如果。因為任正非只有一個,假如聯想換了倪光南現在的聯想是好是壞誰也不敢肯定。但是柳倪之爭的柳的勝出是華為發展迅速一個歷史條件。


45仰望星空53844108


提這種問題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完全不懂pc市場的。

會怎麼樣,如果你不懂那麼看看方正吧,方正電腦走的是技工貿路線,我曾經代理過方正電腦,不管是性能穩定,價格都不輸聯想,10年前方正推出了一款家用的t400,得了紅點獎,藍牙音箱,無線鍵鼠,體感手柄,非常漂亮,可又怎麼樣?

事實證明,理科男到哪都不會吃香的。

聯想如果走這個路,早就死了。

都說聯想沒核心技術,你們tmd到是說說,聯想要研發什麼樣的核心技術?電腦cpu?內存?硬盤?

這麼多年了,電腦用的CPU還是按摩店和英特爾,你見過幾個其他品牌?賽瑞斯和威盛絕大多數甚至都沒人聽過吧。

先不說聯想有麼有能力,上個世紀蘋果出一個臺式機還被國防部禁運的時候,你想從intel拿到x86的授權開始研發個人電腦的cpu?任何一個懂電腦的都會把你當傻子看的,就算是今天AMD和中國的合作也是曲線救國,跟國內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

總有人看華為自己設計了arm處理器得出CPU沒那麼難的結論。要知道兩者技術難度不是一個水平的,同時代任何一個主流電腦處理器都可以吊打手機旗艦處理器十幾倍的性能。

技術難度高,就算是你有技術,你也拿不到授權,給了你授權intel喝西北風?


WSF6


很多短視與淺薄的人一直宣揚說,做為一個商人來:柳傳志當時是對的!我告訴你,這些為柳傳忘緩頰的話全是胡扯淡!從理論上來說,當年無論走哪個方向:技工貿也好,貿工技也好,成功與失敗的概率是一樣的!這些年,或者回溯到幾年前,選擇了貿工技的聯想發展並不好!甚至相對而言是越混越差了!江湖地位越來越低!市場上堅定走“技術路線”的成功的公司數不勝數,這些公司為了研發是嘔心嚦血,公司經常在生死邊緣徘徊,最後還是成功了!市場上堅定走“貿易”的很多企業,當年風光無限,現在消失無影無蹤,這種企業可是多得去了!聯想現在碰到危機了,也在宣誓旦旦要投入研發,投入核心技術!當年意氣風發的聯想不屑不理核心技術,現在苦苦掙扎中的聯想卻轉性了!豈不是極大的諷刺!短視就是短視,沒有擔當就是沒有擔當!誰告訴你那些堅持研發,堅持核心技術的公司的老闆不是商人,誰說當年的倪光南就不是商人!差別在:一個是有遠見有擔當有信念有意志力的商人,一個是短視無擔當無信念無意志力的商人!


勤奮的738團隊


看看華為的發展經歷,聯想被柳傳志帶到陰溝裡去了。

華為現在有5G核心技術,有手機CPU,華為現在年銷售額6000多億元。


任正非創業初期是代理通訊設備,在賣設備的過程中,看到整個市場被跨國公司所把持。當時國內使用的幾乎所有的通訊設備都依賴進口,43歲的任正非,在這個時候突然表現出了他的商業天才,決定自己做研發。第一個模擬交換機設備研發成功了,但是研發出來就被國外數字交換機淘汰了。華為又背水一戰研發數字交換機,任正非那時說研發失敗就跳樓。結果研發成功了,華為在自主研發的路上一直走到現在。

聯想在組裝的道路上一直走到現在,差距是年淨利潤差距幾十倍,年營業額差兩三倍,品牌形象品牌價值差距是天壤之別!

小米手機還有澎湃芯片,聯想只有組裝及代工


阿彌陀佛聊天


就事論事。倪光南當年發明的是“聯想式漢字系統”(又叫聯想漢卡),這也是“聯想”的由來,該發明於1988年獲國家科技一等獎。可見,在當年還是最前沿的技術。

聯想電腦能夠大賣,主要是靠聯想漢卡。所以,如果按照這樣的技術路線和倪光南的思想,聯想可能不會成為硬件銷售公司而是辦公系統、管理軟件、網路技術方面領先的公司。

事實上,對於堅持走技術路線的本土企業,中國政府和用戶還是非常支持的,比如華為、用友、方正、大唐等,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除非企業自己不上進或是半途而廢。

補充一點,柳傳志提出“貿工技”的那個時代,聯想電腦並不是聯想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是其代理銷售的美國品牌AST電腦以及HP的外設等。所以經常有人說柳傳志的貿工技就是買辦,的確沒有冤枉他。

個人認為,柳倪之爭的“貿工技”還是“技工貿”,並不是簡單的發展思路之爭,而在於用人觀念——就是把什麼樣的人才排在第一位,是技術人才還是銷售高手?如果是技術第一位,倪光南當然就排第一,因為沒有倪光南就沒有聯想漢字系統(就像王選之於方正)。

結果當然是柳傳志勝了,倪光南出局。直到今天,聯想所有高層人員沒有研發和技術出身的,基本上都是銷售、行政或財務出身,這樣一種人才構成,怎麼能有自己的技術呢?


高手s


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當年倪光南贏了的話,走上技工貿的道路現在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要明白什麼技工貿?

就是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的技術,同時不斷積累知識產權,這個過程確實有點慢,因為自主研究開發的話,其實是一個過程,首先前期是沒有收益,而且後期就算是生產出來之後,和現在其他的科技品牌相比有什麼優勢,有人會買賬嗎?

柳倪之爭的具體經過

1984年,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等11人在北京創立聯想。聯想成立之初,柳傳志等人對於聯想的出路在哪裡,都曾一籌莫展。其間,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絞盡腦汁,苦想聯想的出路,最終三人都想到了同一個人,那就是倪光南(倪光南和張祖祥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相互結識)。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身為計算所研究員的倪光南,已經是位一流的計算機專家,在zhongkeyuan和電子界的呼聲甚高。多少的名牌企業以高薪誠聘倪光南,均被倪光南一一謝絕。但偏偏讓很多的人想不到的是,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專程親往倪光南的住處,並誠請倪光南出山,倪光南則一口允諾自己擔任聯想的總工程師。

同時,倪光南提出的條件亦不同凡響,那就是倪光南本人在聯想“不做官,不接待記者,不赴宴會”。之後的好幾年裡,聯想通過開發並向市場銷售倪光南的聯想式漢卡,在市場中站住了腳,進而在市場中發展了起來。

大概到了聯想的第10個年頭,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漸生不和。倪光南想的是,聯想應該對標國際上的英特爾,全力開發芯片等核心的技術。

而柳傳志曾當場給倪光南潑過冷水,就說道:“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在那時,柳傳志更在意聯想在短期的效益,堅定地以為聯想根本不具備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的實力,再考慮到國內的工業基礎、技術儲備和資本實力等方面的不足,包括聯想在內,在中國的本土企業幾乎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全球的電腦市場(注意這裡的“短期”)。

而後,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倪光南開始向zhongkeyuan控告柳傳志,控告的內容一度從柳傳志的作風問題發展至嚴重的經濟問題,兩個人之間交惡更是擺上了檯面。

根據網絡媒體曝光的資料:1995年6月,聯想的200名管理層聚集到一間會議室裡,柳傳志和倪光南分別坐在第一排的兩邊。

zhongkeyuan計算所的所長、聯想的董事長曾茂朝當場宣佈了一個決定,免去倪光南在聯想的總工職務。後來有人就分析,從中科院及聯想的高層一邊倒地力挺柳傳志這一點便可看出,聯想的股東們其實從心底裡是不願意燒錢搞什麼核心的技術研發,更確切地說是不願意去冒這麼大的險。

1999年9月,聯想正式解聘倪光南。

總結

綜上所述其實就可以看出來,聯想的行為,雖然說企業利益是第一位,但是在大局決策中還是有失偏頗的,而且就像5G投票事件,你身為一箇中國企業投票給美國的做法是不對,這就相當於別人要來搶你的市場,可是你覺得搶的好,而且還人家入股投錢,這是叛徒呀!利益為重,但是良心不能沒有呀!畢竟是中國人,如果沒有中國何來的你,哪裡來的企業,哪裡來的中科院為你撐腰呢?

我相信如果聯想當年堅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的技術,同時不斷積累知識產權,那麼聯想的體量不僅有可能會比今天大得多,而且還有可能是家既大又強的企業,並且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應該不會遜色於今天的華為。


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推動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也不應該例外。可以舉軟件產業為例。人們都承認,中國人很適合做軟件,中國有很多優秀的軟件企業和軟件人才,但我國的軟件產業起步晚,當前跨國公司已經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軟件的某些領域已經形成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只依靠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不夠的。中國的國情是"大政府、小企業",企業很弱而政府很強,只有政府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支持,才能使本國軟件產業發展起來。這手段包括政策層面、研發、市場、知識產權層多個方面。


當初聯想的發展比現在華為要早太多,如果當初堅持走自我創新的道路的話,不僅僅是國人的驕傲,我想聯想應該會比現在賺的會更多,畢竟現在華為的發展已經是很不錯的,通信業務,手機業務,華為去年的年營收已經到了6000億。


不過目前來說的話,我們已經不指望聯想可以幹什麼啦!就像很多網友講的,之前很多人國家的人把洋垃圾弄到中國來,現在聯想把自己製造的垃圾送到全國各地也是非常不錯的,反正我們也不會購買,那你就送給其他國家的人吧!


不過替倪光南老前輩感到惋惜


回答完畢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和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也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正在看問題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