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1953年,徐艳琴回到郑州演出《守湖州》,解放了,徐艳琴想留在家乡河南。作为当时苏北的主要演员,当时便流传有“艳琴走,剧团散”的说法,江苏剧团的领导热情留下了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数十年。

她上世纪30年代便唱红开封,一出《守湖州》蜚声中原;

她是曾经的界首“四大名旦”之一,艺术超群堪称豫剧旦角先驱;

她是为豫剧在江苏落地生根打下根基的先行者;

她事业如日中天,却为了逃离一场又恨又爱的婚姻,几乎失去所有;

漂泊在他乡的梨苑深处,她早已被那里的人们遗忘,却无法被故乡放下……

豫剧早期女演员先驱,开封永安舞台的年轻主演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徐艳琴生于1920年,在同时代的豫剧名旦中,她的资历并不低,她比陈素真小两岁,比马金凤大两岁。徐艳琴少年乃至青年出名时,用的还是本名杨玉枝。她是河南夏邑人,夏邑在历史上多次经历黄河泛滥,困难的时代里,曾经民不聊生,而徐艳琴恰恰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天灾不断,外寇欺凌,穷苦百姓,除了逃荒要饭求活路,根本没有别的路子可走。那个年代,处于“下九流”的戏班子已经是能赖以活命的出路了。不过徐艳琴的学戏经历,却不那么顺畅。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逃荒走到郑州,他们遇到了豫西调泰斗周海水,大概周老爷子当时觉得仅仅六七岁的徐艳琴年龄太小了,不适合在自己的戏班学艺,便把她介绍到了郑新城科班杨庚银那里。徐艳琴兄妹在此学戏谋生,父母也可以安顿下来了。大概天生就是一块唱戏的料,小小的女娃徐艳琴没几天就学会了《对金瓜》,很让班主师傅们另眼相看,过了两三年,徐艳琴9岁,开始登台演戏,十分灵巧。到了十四岁,徐艳琴就可以独立搭班了,她又回到郑州进了周海水的戏班演戏。在巩县,她和常香玉其时名“苗玲”,时有同台演出,姐妹相欢,合演剧目有《刀劈杨藩》、《能哥闹房》、《杀狗劝妻》、《桃花庵》等。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穷苦人出身的孩子,以戏为命,又加上一份对戏曲的热忱,便不断寻找可能的出路,很快,她又到开封永安舞台,与杨金玉、马双枝夫妇合作,很快唱红开封,当时的报纸常有刊登。为了宣传抗日,她排演了蒋文质的《守湖州》,响应人们的抗日热情,这出戏,当真火得不像话。也把徐艳琴提高到了艺术的小高潮。

最声名显赫的日子还不是在开封,而是在抗战中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

八年《守湖州》 清名满界首, 艺术的黄金时代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这时候的界首,云集了当时豫剧届一干大腕儿,个个都是风云人物,越是对手云集,越能彰显各自水平,经过数年争奇斗艳的艺术相较,当地报纸评出了毛兰花、徐艳琴、阎立品、马金凤四人为界首“四大名旦”。

《界首一览》中1944年的记载中这样说:“豫梆之在界首以徐艳琴,为最早而且久,其后马金风,毛兰花、阎立品、刘玉梅等先后续来。徐、毛、阎在明星舞台演唱……明星以青衫之徐艳琴、毛风麟、红脸之王同秀、文武小生之徐文德为主角。徐艳琴以《香囊记》、《蝴蝶杯》、《守湖州》、《血涤花》、《忠烈记》为拿手好戏……”

在界首,徐艳琴顺应抗战时势,一直以演好戏、鼓舞国人为己任。她立下规矩:不演黄戏,不演坏戏。一曲《守湖州》高扬抗战精神,响彻界首和豫剧届……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从发黄的老照片中我们似乎也能捕捉到当年一些时光的影子,那时候年轻的徐艳琴,与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毛兰花亲昵依偎。可见那时相伴,真是一件鲜衣新弦、志得意酬的时光。只是凄然传奇如徐艳琴,即便在当时那样的岁月安然中,也时常焦虑而痛苦着。这份痛苦,当然来自她的丈夫徐文德。

徐文德是个好演员,却也是个霸道至极的丈夫,他视徐艳琴为私有财产,甚至连“徐艳琴”这个名字,都是他根据自己的姓氏取的。当一份爱情的强烈到了扭曲的地步,它给所爱之人带去的,唯有恐惧与痛苦了。所以,在徐文德羽翼之下的徐艳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摆脱这个她已经无法理解的男人。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这样的机会,来自1948年解放开封的那次战争。趁着炮火声,徐艳琴狠心诀别幼子,逃出开封,原本想远离这个男人,孰料这个爱到发狂的男人,竟然抱着孩子在炮火中遍地寻她,不幸被流弹击中,顷刻亡命。突然之间获得自由却痛苦异常的徐艳琴,只得只身赶赴界首,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四处搭班生涯,直到后来落户徐州。

豫剧之魂漂江苏, 唯有斯人独憔悴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在徐州剧团,徐艳琴是头号人物,她唱腔优雅,文武兼工,行当齐全,无论是刀马旦、帅旦,还是青衣、花旦,都演得惟妙惟肖、得心应手。新中国成立后,山河太平,艺人翻身,徐艳琴坐镇徐州,成为蜚声豫、皖、苏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她演出的《胭脂》,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她主演的《战洪州》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落户徐州之后,她先后为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区实验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团长。为豫剧在徐州落地发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尽管在那里豫剧被称作江苏膀子,但徐艳琴的艺术和根基,仍然在河南豫剧的这片热土上。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故土难离,当日肝肠寸断;之后寂寞而终,难返故乡,心头的酸涩,一定无法言尽吧!

有人说,如果徐艳琴留在河南,河南的六大名旦阵营,又要有一番变化。但是,那又怎样呢?失去一些光环时,也一定能收获灯火阑珊处那份平凡的宁静。或许,对徐艳琴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逸世。

被遗忘的戏曲名人—为豫剧在江苏传播贡献巨大的旦角先驱徐艳琴

2013年10月1日,95岁的徐艳琴静静离世,身后萧索,但也没有那些虚浮的喧嚣。幸好,半生惨淡凄凉终究都能淡然面对,能扛住的苦,扛住了,不能扛住的,吞咽了。

唯有真的淡泊、放下,宽容面对时代和命运给自己的所有伤痛,才能摒却执念,长寿天年。

愿来生,岁月静好,如花绚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