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拥兵三十万,为何却打不过只有两万杂牌军的左宗棠?

纵横国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天平天国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使人数再多,石达开走得再远也不会改变!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转战18个省,席卷大半个神州,人数达数百万众,但最后还是归于失败。而天京事变后的石达开,在猜忌中率领10万精锐出走,在沿途中一度发展到30万众,然而还是在清军的围剿下归于失败。

那么,为什么石达开必败?为什么30万大军一度打不过左宗棠的2万军队?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主阶级自发性镇压

天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广大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揭竿而起,他们对抗的,不是清朝皇帝,而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所以,农民起义必然演变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全面的对抗。在这种社会对立状态下,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站队,要么站队地主(清朝),要么站队农民(太平天国)。

石达开作为曾经的太平天国翼王,是太平天国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天京之变后更是主持大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有这样的背景,即使石达开不想跟着天王洪秀全干了,也不可能金盆洗手,解甲归田。因为这样的前科,石达开不可能站队地主,所以石达开必须在太平天国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况且,清朝地主阵营一直认为石达开是敌人。所以,石达开与洪秀全绝不决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到哪里,就会遭受到当地地主阶级的阻击。

由于八旗和绿营的废弛,清朝后期不得不倚仗地方团练,地方官僚纷纷组织自己的武装,成为治安的重要力量,石达开的数十万大军,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由于太平天国不仅要抢地抢粮食,还要革地主阶级的命,所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地主团练自然要和路过这里的太平军玩命!左宗棠的“楚军”,就属于团练!

由于脚下就是自己的土地,所以地方团练对天平天国的对抗几乎是自发的,先前的李自成被湖北乡绅用锄头打死就是地主阶级自发性的典型表现。历朝历代,地主阶级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农民起义军对付地主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自发性,这决定了石达开一旦离开太平天国,即步步是坑,寸寸是雷。

在这种情况下,人越多,受到的地主阶级的反弹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注定越走越艰难。

2、优柔寡断成失败主因

从石达开的前途来看,离开洪秀全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离开天京后,石达开能去哪呢?

此时摆在石达开面前的有两条路:回到天京或者自立门户。

由于带走了天平天国的10万精锐部队,这几乎就是天平天国的家当,石达开注定和洪秀全要说拜拜了。因为事实上已经决裂,所以此时石达开最好的办法就是另立门户,彻底和太平天国决裂。

但是,石达开深知这支队伍就是靠拜上帝教聚合在一起的,如果抛弃拜上帝教,意味着数典忘祖,凝聚力自然不复存在。而如果继续打着天平太过的旗号,则更加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统军数十万又不听天王调遣,这样的将领是在打太平天国的脸呢还是打天平天国的脸呢?

石达开选择了挂羊头卖狗肉,即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但是另立门户。

决断最怕的就是所谓的“完美”。

对于拜上帝教的本质,石达开清楚,但是属下不清楚,你既然是太平天国,却越走越远,下属自然就怀有二心了。而宗教聚合在一起的势力最怕的就是信仰的崩塌,而战败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石达开深入不熟悉的敌境作战,导致几次重大的失败,这直接导致部队的分裂,很多部众甚至离开部队返回天京!

好不容易从10万扩张到30多万规模的石达开军,再次遭遇到分裂的威胁。

离开天京后,石达开一直在路上。1858年入浙,受阻,入闽,又败,后入赣;1859年入湘,攻鄂,失败后入桂;1861年从桂入湘鄂边界,欲入川;1862年入黔;1863年于大渡河被俘,英勇就义。

路在何方,其实石达开心里也没底,这种可怕的迷茫直接导致了数十万大军的懵逼。没有目标的军队是可悲的,因为注定不会成功!

而且,没有目标意味着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这是石达开无法进行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所以石达开的失败成为必然!纵然有30万也之能是流动的乌合之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少有的帅才,若说拥兵30万的石达开败于左宗棠之手,不如说石达开败于时运不济,无力回天。看官们待我一一道来。

1、天平天国中后期的兵员素质已经严重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放下锄头、拿起大刀的农民水准。太平天国上层的腐化,严重传染到基层官兵,基层没了斗志,将熊熊一窝,普通士兵就是一群绵羊。不只是石达开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吃败仗,君不见湘军四万多人就能兵围南京城,要知道南京城可是有天国守军50多万。

2、石达开的军队号称30万,其实是乌合之众,真正精锐部队不足十分之一,更多的是非战斗人员,反而是拖累。而左宗棠虽说是2万多人,但真不能说是杂牌军,当时的湘军代表了中国最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更关键的是,当时左宗棠还并不是湘军核心高层,他只是带了湘军的一小部分。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的湘军精锐在周边进行了有力的牵制,并且随时可以支援左宗棠。

3、太平天国内乱之后,石达开出走,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勤补给、后方基地都没有了。

说得好听叫转战别处,说的不好听就是大逃亡。石达开与左宗棠之战,一方是毫无斗志一心想着赶紧撤到别的地方,一方是士气高涨被曾国藩军功荣誉洗脑的湘军。不用开战,胜负已定。

总结:石达开与左宗棠的对决,石达开输在了从上到下将士没有强烈胜利欲望和一味转战逃亡的战略,而左宗棠则赢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与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人数从来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因素,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少吗?


尔朱少帅


题主你确定石达开是左宗棠的对手?确定石达开这三十万兵是精锐之师?确定左宗棠这三万人是乌合之众?我想,弄清楚这三个问题,这道题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我本人是很肯定石达开的个人带兵的能力和搞文学艺术的本事,甚至对他正气凛然的个人品质表示敬佩。但是他这回遇到的对手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更不是为了混口饭吃闹事的农民,而是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治军有方、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左宗棠连偌大个新疆叛乱都能摆平,可谓是当世名臣,其带兵能力不下于灭掉太平天国的湘军大佬曾国藩,被落魄的石达开遇上也真是不够运气的。



其次,石达开是落魄逃亡,在天京事变后,他自知天国朝不保夕,所以带着十万兵马离开天京,准备南下割据当一方土皇帝。虽然说鼎盛期间石达开扩军至三十万之众,但其中一部分是混饭吃的娃娃和中年人,战斗力不强,还包括捻军残部、白莲教教徒,只要是能抗得动家伙的男人都要,典型的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而且没有根据地到处乱窜,“石家军”才可谓是一帮乌合之众。

最后,左宗棠的这两万人可不是杂牌军,而是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湘军精锐,还配备了洋枪洋炮。除了左宗棠外,还有胡林翼、李续宾等人都在,很明显石达开遇到的是湘军主力,再加上湘军提前接到情报,在城关上以逸待劳,所以石达开的失败并不奇怪。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谈史,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这问题实在是有意思。作为一代名将的石达开,还拥有三十多万军队,为何却被左宗棠两万不到的杂牌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广西。其原因主要有这几点:石达开指挥水平不如左宗棠;军队多为乌合之众;战术死板,不灵活。

其一、石达开指挥水平远不如左宗棠。晚清唯一堪称名将和战神的,只有左宗棠一人,其他人连边都沾不上。他还是幕僚之时,巡抚张亮基,骆秉章都对他言听计从,行军打仗,无不用其计谋。后来他远征陕西和新疆,以区区六万军队就横扫拥军一百多万的叛军和阿古柏,堪称奇迹。石达开自从单干之后连地方武装都打不过,何谈对阵左宗棠呢!



其三、石达开三十万乌合之众而已。石达开离开洪家王朝搞单干之后,便大规模扩充军队,天地会,哥老会,乱民,市井之人,无所不招。这样的军民扰民有余,打仗就是垃圾!再则,这帮人还浪费大量珍贵的粮食,堪称累赘!例如,石达开一旦后路被包抄,这帮家伙就立马做鸟兽散,极大的影响军心!但每天消耗粮食多达两千吨!



其三、战术太死板,不会变通!石达开三十万大军优势很大,至少在人数上是如此。所以,他要么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宝庆,活捉骆秉章、左宗棠;要么就绕道北上,从湖北进入四川,这本是他的战略企图。但是,石达开攻坚遇到挫折后便屯兵坚城之下,这在缺少后勤基地的情况下就是找死!


娱乐小叽里咕噜


呵呵,这有什么,后来的包村之战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呢:数十万浙江太平军竟然打不下一个村子;而天京保卫战的前哨战——雨花台之战,李秀成的数十万大军也同样被人数远远低于自己的湘军给挡住了。

事实上,1853年攻占天京之后,太平军的素质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类似于历史上金兵和八旗),这也难怪,一帮泥腿子嘛,打下来小半壁河山了,能过安稳日子了谁还想刀口舔血呀。

反倒是清军!由于太平天国之乱给了旧的统治秩序极大的破坏,使得清廷被迫重用曾左彭等汉族干吏,在他们的主持下,清朝的统治得到一定更新和进步,这时的清军可不再像之前刚起义时一样,打起来像砍瓜切菜一样了,这时候的清军可以有实战经验的,悍勇又训练有素的团练。

当然,题目也不对,石达开哪里来的三十万大军?他带走的也就几万人(官方史料),主力战兵大概也就三万,人数不比守军多多少,还是客场作战,邵阳城易守难攻,太平军又缺乏攻坚能力,打不下来也正常。


国史拾遗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又回到了军事题材的讨论上面!即人多势众VS精兵猛将那个更厉害?


首先,咱们分析分析石达开的军事实力!

石达开(1831—1863)

小名亚达,外号石敢当,出身于富裕的地主家庭,但是心怀大志,以改变普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为自己的远大理想,石达开是一位军事人才,也是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唯一的一名知识分子!

太平军的成员,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武器也以发到长矛为主,并且军队建制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后勤这一块,比较混乱!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提两点,一是湘军,一是胡雪岩!

湘军,主要指湖南湖北的军队,这些军队成员,又以本地人为主,而湖南湖北,对于宗族可是非常的重视的,小哥以前碰到的湖南朋友,有几个姓的,他们根据各自的名字,都能排出大家的辈分,关键这辈分一出来,大家还都认可,那怕这年龄大的得叫这年龄小的爷爷,他也没什么不同意,当时小哥还比较好奇,但是经过人家一解释,也就知道了,原来他们的名字,辈分区分主要在第二个字,根据中国人一甲子计算,也就是六十个字一轮,所以各位,左宗棠的湘军,那可都是有宗族关系的亲人,这和普通的军队又有区别!

胡雪岩:这个人可以说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是左宗棠的军事,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的警卫队,几千人,那可都是全部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器,这个可是有史书记载的,再者,左宗棠的军队,哪怕是普通军队,也是配备有一些火器的,特别是大炮一类的!

所以这样一对比,石达开输了也就理所当然了!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看到这个,我还是要表示一下内心小小的怀疑,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宝庆会战。但是宝庆会在中石达开面对的并不是左宗棠一个人,应该还有骆秉章和胡林翼等人。而且左宗棠的部队可不是什么杂牌部队,是训练有素的湘军。

再来说一下石达开为什么败吧。

第一原因,石达开没有根据地,没有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说明粮草的重要性。石达开自南京离开时,四处转战,夺一城丢一城,连根据地都没有。没有根据地粮草就没有保障,30万大军(还不包括随军家属)总得要吃东西啊。没得吃还能还能啥战斗力。



第二个原因,石达开的部队素质太差。石达开从南京离开时,只带走了10万精兵。短短的两年时间,部队人数已经激增到了30万之众。这些人员包括农民,白莲教徒等,根本就没有经过训练,纯粹乌合之众。

再者,军队素质太差,还是要扯到根据地上。没有根据地,不仅没有粮草,部队也没有训练场所。左宗棠带领的虽然是杂牌军,但是这些杂牌军原本就是地方团练,地主个人武装,训练有素,战斗力不是乌合之众能比的。



第三,石达开犯了战略错误。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军队,竟然屯兵城外,妄图围困宝庆成。这里就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石达开的30万大军没有粮草,另一方不能一鼓作气的强攻安庆,给了曾国藩增援的时间。时间一长,还没等敌方增援到来,石达开的军心就已经先乱了。军心一乱,战斗力自然下降。

综上,这是石达开兵败安庆的几个主要原因。


胡史乱翔


石达开确实能算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之一,也取得不少的胜利,但都是在杨秀清主政时期取得;单干之后就几乎没有打赢过,反而经常被地方杂牌军吊打。在宝庆会战之前,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已经断定石达开必然会败在坚城之下。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说到:“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着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封信透露出石达开几十万大军必然败在宝庆城下的真正原因,现总结如下。

其一、石达开用兵巧妙,善于出骑兵偷袭与包抄,但不擅长攻防战。石达开用兵注重的是“巧”,而不是“猛”,所以在遇到对方顽抗时往往立刻改变作战对象,缺乏与敌人血战到底,不攻克城池誓不罢休的必胜精神,这使得他屡次被几千地方团练和地主武装阻止在坚城之下而无可奈何。宝庆会战时,石达开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从东、西、南三面将小小宝庆城团团围住,名将张遂谋、傅忠信、赖裕新等又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此时最好的作战方针是全军强行攻城,在湘军援军赶到之前拿下宝庆,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令人不解的是,石达开不但不强攻由新兵驻守的城池,反而热衷于与城外的清军交战,进攻受挫后就干脆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妄想长期围困宝庆城。石达开孤军在外,后勤全无,退无可退;既不强攻城池又不立即解围直奔湖北,而是屯兵在坚城之下,不失败才怪。

其三、石达开疯狂扩兵,不注重部队训练,乌合之众而已。石达开单干之后便疯狂地扩军,天地会起义军、散兵游勇、无业游民等等,只要愿意参加太平军就一概接纳,兵员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万。石达开兵虽然多,但不注重训练,部队素质极为低下,在与清军作战时一旦后路被抄袭便可立刻鸟兽散,根本就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进军湖南时,石达开处处抢占左宗棠先机,无奈自己的部队素质低下,机动性太差,所有制定的战略计划很快就被左宗棠窥视了然,同时也给左宗棠从容布置兵力的时间。此外,在宝庆城外激战时,一旦遇到李续宜、刘长佑率领的湘军往往一触即溃;几十万大军对阵城外一万多清军依然落下风。

其四、战术过于呆板,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既然是想攻打宝庆,石达开就应该血战到底,不破城池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誓不罢休。石达开部虽然是杂牌军,但兵员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强攻,必然能够在刘长佑和李续宜赶到之前破城而入,然后直奔湖北进入四川,打个湘军措手不及。石达开在会战中并没有强攻城池,而是与城外的清军激战,遇到挫折后便学习湘军围攻九江时所使用的“围城打援”战术,妄想长期围困城池,不攻自破。石达开这种作战方针正中湘军下怀,因为石达开没有根据地,长期作战对湘军有利。

其五、没有根据地,却还屯兵于坚城之下,此乃大错。石达开带走精锐部队离开天京搞单干之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用尽全力去夺取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然后创建根据地,这对他的影响是致命的。其一,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比较可靠的给养来源;士兵粮饷得不到及时补充,士气自然就低落。其二,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办法给士兵提供长期休整和训练的可靠场所,一旦在坚城之下遇到阻止将无法进退自如,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而言之,石达开亲自率领的三十多万大军围攻宝庆城,却被左宗棠、李续宜、刘长佑所率领的三四万杂牌军打得只能带着七百骑兵逃命广西,这对翼王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不但兵力损失惨重,个人的威望更是降到了冰点。


纵横国史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石达开大军入湖南时,左宗棠手下并非只有两万杂牌军。

自1854年湘军将太平军赶出湖南后,湖南境内再无大的战事,得到了休养生息。掌握湖南实权的左宗棠举措得当,湖南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至1859年石达开入湘时,省府存银数十万两。这为左宗棠迅速招兵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当时,湘军崛起,征战四方,因各种原因归乡(比如丁忧)的湘军将士很多。所以,当时的湖南有很好的有即战力的兵源。

有钱又有好的兵源,左宗棠的招兵工作十分顺利,瞬间招集了四万大军,以刘长佑、刘坤一等为统将。

新招的兵力为四万,加上湖南原有驻军,各地团练,以及后期加入宝庆会战的李续宜部湘军主力近万人,清军总兵力在六万以上,问题中所言"两万"是错误的。

而且,这些军队并非问题中所言的"杂牌军"。李续宜部是湘军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很强。

说到这里,你对宝庆会战湘军为什么会赢应该有所理解了。但会战的结果之所以是湘军赢太平军输,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太平军方面。



1、士气低迷。

石达开负气出走之初,确实带走了不少精兵良将,但其进江西,攻浙江、福建,然后再入赣南,屡战屡败,其手下将士对前途毫无信心,士气十分低迷,原本与石达开联合作战的杨辅清部也投靠洪秀全而去。所以,入湘时的石达开大军,人数虽众,其实虚弱得很。

2、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补给困难。

选择单干以来,石达开一直釆取流窜作战的战术,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粮食、军饷、弹药全无来源,纯靠抢掠、缴获,根本不可能长久。

以粮食为例,石达开大军十万余兵力(号称三十万),日需粮至少十万斤。没有根据地,要筹措这么多粮食,是很困难的。另外,湘南多山,十分不利于粮食转运,这也给太平军的粮食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供给困难的军队不可能持久作战。这是石达开在宝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湘军,他们坐拥主场优势,供给源源不绝,根本不是太平军所能比的。

3、兵源素质差。

选择单干以后,石达开一味强调兵力的多,盲目扩军。很多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地痞、流氓、身体羸弱者、吸食鸦片的人,都被他招入军中。曾国藩说,此时石达开军"悍贼极少""裹胁者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石达开招这么多弱兵,一点好处也没有,真正打仗的时候这些人根本靠不住。石达开白白地因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粮食供给的包袱。

4、石达开个人在战略上的失误。

石达开入湘的终极目的,是想进军湖北,据上游之势,威胁当时正准备东进安徽的湘军。

这一战略是正确的。但既然要去湖北,就不应该在宝庆长期逗留,贻误战机。

具体到宝庆会战,石达开在战略、战术上有诸多失误。

首先,石达开没有估计到湖北方面会派出李续宜南下。石达开既扬言进军湖北,就应该想到湖北方面会派湘军主力南下,可石达开对此一片懵懂,毫无估计,没有应对预案,结果措手不及。

其次,会战之中,石达开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刘长佑部湘军,对李续宜部湘军从北面突进几乎没有防范,结果被李续宜趁虚疾进,解了宝庆之围。这也是石达开的重大失误。

另外,石达开不善攻坚,也是太平军失败的原因之一。石达开善打巧仗,但攻坚能力很差。他打不下宝庆,在情理之中。

5、太平军兵力并不比湘军多多少。

题目中说参加宝庆会战的太平军人数为三十万,果真是这样吗?不是!三十万只是石达开喊出来吓唬人的,其真实兵力只有十余万,比湘军人数(六万以上)多不了多少,在兵力上不占绝对优势。

综上所述,宝庆会战左宗棠胜、石达开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湘军廖正华


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领袖之一,也是重要的将领,曾经的西征军统帅,石达开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早期之时,只是由于年龄、资历以及缺乏诸如“天父、天兄”下凡的特权,而只能成为翼王5000岁。

但是,其能力不仅要强过太平天国后期主要的负责人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其西征之时也是屡次击败湘军各个悍将。甚至在一次打败曾国藩之后,羞愧难当的曾国藩都有跳河自杀的念头。

但是一场天京事变彻底改变太平天国运动的走势。原本被石达开围困在江西,极为被动的湘军一下子从战略防御改成了战略进攻,并一举攻克太平天国占据的长江上游重要据点九江,太平天国名将林启荣和17000名太平天国将士与城共存亡。

而因为天京事变之后,感觉到洪秀全极度猜忌的石达开,其实早在1857年就一怒之下离开了天京,在九江城激战之时,拥兵20多万的石达开距离九江不过咫尺之遥。结果,拒绝带兵援救的石达开让很多原本因为他遭受洪秀全猜忌的人,开始产生了疑虑。比如,此时他征召新崛起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就被两人明确拒绝。

另外,在长期西征过程中,石达开已经在江西、湖南、湖北的一些地方建立坚实的根据地。但是,企图离开太平天国体系,自立门户的石达开又要抛弃根据地,准备建立一个新的地盘。又让很多希望太平天国团结的人有了不满。

最终,石达开带领部队转战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各省,不仅没有夺取任何根据地,反而成为了一股流寇。结果只要作战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此时,太平天国人数虽然众多,大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是意志消沉,无心作战。所以,面对左宗棠2万余众把守的宝庆城,根本无人真心进攻。只是虚张声势罢了。更多人,已经在思考抛弃石达开,所以才会有了不久之后,朱衣点,汪海洋等67名将领,带领20万人离他而去。

所以,石达开不是打不过左宗棠,而是根本就没人想要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