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条山大败,卫立煌是不是要负主要责任?

黄逍76441463


卫立煌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中条山战役打响的时间是在1941年5月7日到5月27日,这段时间,卫立煌就在现场指挥,哪儿也没去。

但他意志消沉,正闹情绪,主要原因是老蒋不信任他,在中条山战役之前,还派了参谋总长何应钦来当监军,在卫立煌的低潮期间,何应钦越俎代庖,组织多次军事会议,插手指挥权。

卫立煌之所以不被老蒋信任,问题出在他的第一战区与八路军一度走的太近,卫立煌顶住压力,给八路军发饷发枪支弹药,在老蒋指令他搞摩擦时,他也无动于衷,不去执行老蒋的政策。他甚至还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达成协议,划定双方驻防和活动地区,以避免造就不必要的摩擦。

非但如此,在朱怀冰的九十七军与八路军搞摩擦向他求援时,他也未予施加援手。

卫立煌的所作所为被觊觎卫立煌河南省主席之位的汤恩伯、蒋鼎文等人看在眼里,添油加醋之后,坚决汇报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就又犯了疑人不用的老毛病,派何应钦前来监军。卫立煌的爱妻朱韵珩刚去世一年多,本来就心情不好,干脆就撂了挑子去往峨眉山看猴子度假散心。

等到结束度假赶回前线时,距离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只有两天了。

对于这场中条山战役,日军是志在必得,准备充分,之前先是对八路军进行了大规模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损失很大,短时期内无法对日本实施有规模的反击;日本还强化了山地战训练,对国军阵地提前进行了全面侦查,做足功课。

本次会战,日军聚起了10万多人的兵力,由“中国通”多田骏指挥,还出动了陆军航空兵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担任空中配合任务。

从3月份外围战役的提前打响到5月7日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国军并未对这场战役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一带并非阎锡山的晋绥军地盘,一直是由中央军布防,1938年以来,这里的防线堪称固若金汤,连续打退过日军的十三次进攻。

出于对这条防线的信任,蒋介石后来居然把最顽强的第四集团军调走,第四集团军前身是杨虎城的西北军,正是这帮三秦子弟兵在孙蔚如将军的带领下,打退了前十余次日军的疯狂进攻,孙蔚如将军因此被誉为“中条山铁柱”。

同样是出于怕第四集团军与八路军走得太近,蒋介石将他们从中条山一带调走,这样,本次中条山战役打响之前,国军部队在这里做了减法,驻守的只有18万人左右。

客观地讲,十万日军对阵十八万国军,国军胜算不可能大。二十天下来,战果:国军被俘与阵亡官兵的人数相加近8万,而日军仅付出了不足三千人的伤亡。日军全部实现了战略目标,把中央军在黄河以北的最后一节“盲肠”予以切除掉。

卫立煌作为战场总指挥,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直到战斗打响之前,他还在峨眉山上休闲隐居,未做针对性的部署安排,这与日军的束兵秣马,提前准备形成了强烈对比。

何应钦越俎代庖,无视卫立煌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拥有最高指挥权的事实,在并不熟悉下属部队的前提下多次亲自组织军事会议,部署战役安排,应负次要责任

这次中条山战役的失败过程还是让蒋介石十分震怒。他痛陈:此乃“抗战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震怒归震怒,但蒋介石也仍然需要担负一部分责任,调动孙蔚如、冷落卫立煌、派出何应钦原本都是他自认比较得意的专门部署。战斗打响之前,蒋介石还试图采用激将法刺激友军加入,实际结果表明,都是败招。


历来现实


抗日战争中最耻辱的中条山之战,惨败只因这位夫人的故去!

1941年5月,在山西中条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国军虽然英勇奋战,但最终却惨败告终。据统计日方伤亡人数不足3000,而中方阵亡4万人,被俘3.5万人,这一战中还有10余名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阵亡。蒋介石也愤怒的称这一战为“耻辱”。然而这一战中国的惨败,原因竟然和一位夫人的离世有关,她就是卫立煌的妻子朱韵珩。

卫立煌朱韵珩夫妇

朱韵珩自幼被教会收养,但却让她有机会得到好的教育,后来他留学美国,回国后成为了崇实女中校长。1927年卫立煌率领北伐军一部驻扎在风车山地区,部队日常的操练却干扰了崇实女中的教学,朱校长便前去交涉,一来二缺,朱韵珩却与卫立煌渐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

1927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纪婚礼之时,卫立煌与朱韵珩也举行了自己的结婚仪式。而这一层关系也使朱韵珩与宋美龄结为好友。二人都为基督教信徒,也都曾经留学美国,很有共同语言。据说,朱韵珩与宋美龄见面时,常常用英语交谈,而彼此的书信也多是用英语。二人亲密的关系也成为了彼此的“太太路线”,宋美龄需要帮蒋介石拉拢人才,而朱韵珩也希望通过宋美龄的关系,帮助卫立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卫立煌夫妇

卫立煌与蒋介石虽然是老战友,当年永丰舰上护卫孙中山时,二人就在孙先生的两侧。然而卫立煌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又与蒋多有矛盾,这时朱韵珩与宋美龄的关系便成为最好的调节剂。

1939年1月,卫立煌升任第一战区司令,然而他却没有兼任河南省主席,这使他在指挥作战中常常遇到诸多不便,朱韵珩同宋美龄透露了丈夫心中的不快,而没过几日,卫立煌便得到了河南省主席的任命书。朱韵珩对其父的帮助大概就是像这样。

卫立煌

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后,中条山已经成为了晋南地区最后的要塞,此地的防卫此前一直由卫立煌负责,曾经13次抵挡了日本的进攻。使日军始终难以从山西渡过黄河。

然而,当抗日战争逐渐深入到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时,国民政府开始倾向于消极抗日政策,作为国民政府中的抗日派,卫立煌不受待见。而1939年的10月,朱韵珩又因病离世。宋美龄给了卫立煌一个机会,打算把侄女许配给他,但卫立煌却婉拒了。从此,没了朱韵珩这层关系,蒋介石开始不信任卫立煌。

不久后,卫立煌被蒋介石剥夺了中条山地区的指挥权。得知这一消息后,日本人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攻势。接替卫立煌指挥权的何应钦完全不了解中条山地区的防御布置,在他的瞎指挥下,中方惨败。不久后,卫立煌又被剥夺了第一战区司令的职务,黯然离开了抗日前线。

中条山之战

或许朱韵珩夫人没有不幸去世,也能阻止蒋介石的昏招,而中条山之战也就不会有如此耻辱的惨败了!


孙博士侃历史


中条山大败,卫立煌不能说没有责任,但不负主要主要责任,主要责任一在蒋介石、胡宗南、汤恩伯、蒋鼎文这边,还有一在在日本人这边,就是日本人有多大意志和决心打这场战役上了,我们分别来讲。

从蒋介石这边来说,内部派系太多,尤其是黄埔系和非黄埔系,卫立煌虽然以非黄埔系得到蒋介石的信任,担任第一战区总司令和河南省省政府主席,但是在他的左边有胡宗南,抗战期间至始至终都没有投入战场,专门用来盯住共产党;右边是汤恩伯和蒋鼎文,汤恩伯是什么人?贪污、弄权,除了忠心,在军事上胜负参半。有这几个人在身边钳制,尤其是卫立煌从抗战大局出发,对十八集团军一视同仁,自然会被黄埔系、军统、中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掣肘和刁难。实际上卫立煌就是因为蒋介石的批评,赌气跑到峨眉山上,致使将兵不见,贻误战机。

从日本人这边看,纵观整个抗战战争,只要是日本人下决心打的战争,国军很难招架的住,实际上国军的精锐早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被消耗殆尽,基本上很难组织有效的抵抗,最后只有在抗战最后期的美械装备的武装下才有一战的实力。在整个抗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时候,日本人的战略基本上是以维持为主,对国民党是又打又和,枣宜会战就是这样,只占领大城市形成威慑,一胜利就退回去。而中条山战役的背景是日本人为了缓解海上美军的压力,发起大陆攻势,逼迫国民党尽早投降,所以整个中条山战役和豫湘桂战役,既有国民党准备不足的原因,也有日本人动了真格的原因。


青年史学家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位于山西最南端的中条山就成了保卫中原和大西北的屏障。日军不管是南下还是西进,中条山的20万国军都会从侧翼进行袭击。

鉴于此,中条山也被日军称为华北的盲肠炎,从1938年到1940年,日本华北派遣军对中条山发起了12次进攻,都被击败。



1939年的夏天,日军曾九路围攻中条山,此前卫立煌将军修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战斗进行了三天,日军处于仰攻状态,最终伤亡惨重,连尸体都来不及搬走,那条山谷臭了半年多,都没有人敢经过。

当时有人称赞卫立煌的战功:只须卫上将军在,敌人不敢窥中条。



早在中条山战役爆发之前,戴笠的军统就得到了日军将大规模进攻中条山的情报,并且根据情报判断这次日军的兵力将会非常强大。

蒋介石建议中条山守军撤向黄河南岸,沿黄河天险构筑防线。与陕西的胡宗南部、河南的汤恩伯部互为犄角,形成配合,重新组建新的防线。

这时的卫立煌已经有点托大了,再加上中条山曾经击退过日军12次进攻。第一战区在中条山的防御上也下了血本,他们也不想放弃这条防线。

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前往第一战区长官部要求卫立煌务必执行此次撤退战略。卫立煌说中条山是中国的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何应钦无奈,只得表示同意。



但卫立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抗战中前期有利的形势,已经慢慢的转变了自己的劣势。

由于当时中央军和八路军之间的摩擦非常严重,朱怀冰部1万多人被八路军消灭,双方之间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原本的国共两党军队之间的协防已变得非常脆弱,起不到先前的作用了。



中条山南北的纵深太小,只要从中间切断了,就根本没有办法守得住。中条山上的防御工事有交通壕,有据点堡垒,但谈不上非常严密。当时的苏联顾问看完后就直摇头,对这条防线没有信心。

1941年时,第一战区的军队数量不足,不得不依靠抓壮丁的方式来补充。有很多军官趁机在吃空饷,甚至还把壮丁当成一种生意来做。花大价钱购买一些壮丁,然后再放他们逃跑,再把它们反复买过来。中条山守军号称20万,其实也不过是十几万,更重要的是战斗力大大下降。



卫立煌反复称自己的防线是马其诺防线,可惜当时世界上被称为马奇诺防线的都没有能够防守的住。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早在一年多前就被德军攻破,国民党在江南修筑的马其诺防线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人防守,对日本人而言,如进无人之境。

卫立煌反复称自己的军队是背水一战,效仿当年的韩信大破赵军。但他忽略了一点,敢于背水一战的军队必须是强悍的军队,而他指挥的这支军队已经慢慢变质了,不堪重用。



1941年5月,日本华北派遣军集结了10万军队,突然向中条山发起进攻。当时的卫立煌将军根本就不在第一战区,当他匆匆赶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十天之后了,整个备战已经全面落后。

这场战役一共持续了一个多月,国民党军队伤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日军仅仅付出了不到3000人的伤亡代价(死亡600多人,伤2000多人),就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蒋介石在事后称,这是抗战以来最大的失利,最大的耻辱。他下令罢免了卫立煌的第一战区长官的职务,由汤恩伯负责重新构筑黄河沿线的防守。



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卫立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盲目自大让第一战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为后来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打开了方便之门。

阎锡山和八路军虽然接到了蒋介石要求他们支援中条山的命令,处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及时出动军队来协助中条山守军撤退,最终导致大量的军队被俘,有不少人跳黄河自杀。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只有五倍于日军的情况下才可以一战。在中条山战役中,日军出动了10万多人,而中条山守军只有十多万,根本就不足以支持打败日本军队。

日本军队事先准备的非常充分,并且突然发起进攻。国民党守军根本就没有防备,战线就被日军撕开了一条口子,后来的溃败已不可避免。


新知传习阁




卫立煌表示,这黑锅我可背不动!

1939年1月,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同时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中条山虽然属于第二战区,但是却由卫立煌负责防守,这也是他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原因。

在日军集结华北优势兵力正式发动中条山会战以前,也不是没有打过中条山,但是每次都被卫立煌给打了回去。但是在中条山会战爆发前夕,即1941年3月,卫立煌已经被蒋介石召回重庆述职,然后派何应钦去主持第一战区的工作。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条山会战时,卫立煌并不在任上,所以中条山会战并不是卫立煌指挥的。

中条山惨败这事,要怪也只能怪蒋介石和何应钦,怎么反倒将所谓的“主要责任”扣到卫立煌的头上?



在中条山局势愈发紧张的情况下,卫立煌为什么会被蒋介石找借口调走,蒋介石又为何执意临阵换帅?

卫立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说他是我党的“高级卧底”可能也不为过,他与我党的关系很密切,或者说很暧昧,所以招来了蒋介石的防备。

在太原会战中,卫立煌已经与我军产生了很高的默契,双方展开了真诚的合作,可以说是国共合作抗战的经典案例,也因此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在我军缺乏弹药等战略物资的时候,卫立煌大手一挥拨给了我军100万发步枪子弹、25万枚手榴弹以及180箱牛肉罐头,解了我军的燃眉之急。即使在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也仍然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所以“剿匪”的举动始终没有断过,但是卫立煌对此却是阳奉阴违,甚至假装听不见、看不见。

蒋介石说要“一切通过国民党,一切服从共产党”,卫立煌为了避免破坏与我军的友情就说要“一切服从抗战,一切为了抗战”。

1939年12月,阎锡山所属孙楚部制造了“十二月事变”,攻打我党军队,迫害进步民主人士。在我党的反击下,孙楚部被打得七零八碎,在旁边的卫立煌作壁上观,谁也不帮。后来,蒋介石明面上要求八路军退出太行山以南地区,暗地里又让卫立煌真枪实弹地对付太行山地区的八路军,结果卫立煌和朱德通过商量让八路军退出了太行山以南地区,让蒋介石吃了个哑巴亏,只能吹胡子瞪眼生闷气。

1940年3月,朱怀冰率领所部97军队太行山地区的八路军发起了进攻,你卫立煌既然不肯打,那我就让别人打。朱怀冰的下场和孙楚也差不多,在我军的英勇反击下,逐渐陷入了绝境,所以他赶紧向卫立煌求援,卫还是冷眼旁观、两不相帮,结果朱怀冰3个师1万多人被我军吃干抹净。

经过这么多事蒋介石也算是看明白了,卫立煌是不肯“剿匪”的,继续这么纵容下去,可能还会导致卫立煌与所部军队的“赤化”,所以终于在1941年3月召回了卫立煌,然后由何应钦去接手第一战区的工作。



中条山战败说到底还是蒋介石负主要责任,何应钦负次要责任,卫立煌不应该背锅。

在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阵亡4.2万余人,被俘3.5万人,可是日军阵亡者却只有673人,负伤2292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蒋介石也是沉痛地称中条山会战是“抗战史中上最大之耻辱”!

但是,为什么卫立煌在的时候就能守住中条山,何应钦去了就丢了中条山呢?

这固然跟日本人在被卫立煌惹怒后集结华北重兵攻打中条山有关,但是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策略才是导致中条山大败的根本原因。临阵换将换帅历来便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卫立煌在中条山已经几年,知中条山的驻军,也知中条山的天时地利,更与我军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由他来守中条山是最合适的,结果是蒋介石自己出了昏招。再看何应钦到了第一战区以后,这个有名的亲日派对我军的敌意居然比对日军的还要强烈,他转变了卫立煌在任时的策略,破坏了与我军的合作默契,对付我军比对付日军还要积极,焉能不败?

蒋介石将卫立煌叫到重庆训话,结果卫立煌气得给自己放了个长假,跑峨眉山玩去了。卫立煌也没在中条山指挥作战,为什么要将责任推给他?

如果非要问他的责的话,倒不如说他听从了老蒋的话离开了中条山,老老实实地将指挥权交给了何应钦,最终导致了中条山战败。


吾与吾国


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争议,在中条山战役惨败的问题上,卫立煌没有任何责任。那么谁要负责呢?毫无疑问,老蒋要负全责。

由于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日军对此要地一直虎视眈眈,在1941年的这次中条山战役之前日军先后十多次对中条山发动进攻,由于国军在中条山地区驻军多达十多万,日军一波又一波的几万兵力的零星攻击并不能奏效,均被击退。

1941年,由于负责中条山防务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擅自給八路军发放军饷,且对国共双方军队的摩擦熟视无睹,坐视朱怀冰部被我军歼灭,雷霆大怒的蒋介石剥夺了卫立煌的军权,将卫立煌调往后方闲置。而此时日军对中条山发动了自抗战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日军集结兵力13万,势如破竹。此时接替卫立煌指挥位置的何应钦毫无准备,国军一败涂地。

我们看到,老蒋先是临阵换将,将能征善战的卫立煌调离前线,又换上不懂军事的何应钦,面对日军的大规模增兵老蒋更是毫无反应,完全坐视国军惨败。而此时卫立煌早就不在前线了,责任从何说起?


林屋公子


要说一点责任没有,显然也说不过去,要说担负主要责任,也严重了,今天纵横就来讲讲中条山到底是如何失败的。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之后),发生的一场比较有影响力的战役,武汉会战后,日本对重庆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要工作,随即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增加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因此对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国军进行打击,以军事上的压力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

中条山战役时,卫立煌没有在第一战区

卫立煌的责任是,作为第一战区司令,中条山战役时,竟然没有在现场,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卫立煌,在中条山战役之前,卫立煌在中条山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军事胜利,并且牵制了日军三个精锐师团。

由于第一战区和八路军的驻地很近,再加上卫立煌与八路军将领关系很好,双方经常联系,致使老蒋对卫立煌不满,实际上日本的积极拉拢对老蒋是有一定作用,老蒋认为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但是却认为必须依靠国际盟友的帮助,所以在中条山战役之前消极应战,卫立煌则主张对日军进行反攻,两人发生矛盾,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于此同时蒋介石还要求卫立煌对八路军进行作战,因为卫立煌不作为,还经常给八路军补给弹药,蒋介石召卫立煌到重庆述职,随后请假到峨眉山待命(一说为被蒋介石囚禁在峨眉山)。

随即中条山战役爆发,由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不在任上,第一战区群龙无首,因为日军早有准备,而国军没有准备,为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作战中,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不全力抗战

尽管日军实力强劲,我军准备不充分,实际上跟当时国民党各部队为了自保,协调作战差也有关系,这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特性,只注重小山头,而不注重大团结,这也是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败北的重要原因。

当时第一战区在中条山打的水深火热,而第二战区的阎锡山以及胡宗南根本就不进行策应,只要日军不打他,他就不打日军,颇有点甲午海战时的味道,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大战期间,南洋水师的船见了日本海军后表示自己是南洋水师,不是北洋水师。

除此之外,即使是第一战区内部也有中央军、陕军、滇军、等各种军队,在战斗时这些打着标签的部队并不能协同作战,这是中条山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敌我双方实力不对等,国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次战役中,日军调集10万多人,中国守军20万,虽然人数上两倍于敌人,实际上并不能抵挡日军的进攻,在抗战战场上的多次会战中,我方必定几倍于日军,然后避开海空军等日军重火力方能进行一战,这一点,白崇禧曾经说过,我方必须五倍于敌人以上方能开战。

在强大的火力支撑下,国民党在人数不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认为只要凭借中条山天险就可以防御敌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党方面消极抗战,举棋不定,对敌作战始终没有下定决心,避免战事扩大化,与此相反,日军为了这个战役的胜利,从其他地区调来大量士兵,可见日军的重视程度。

直到4月中旬战争爆发才让国军参谋总长何应钦赴洛阳指挥作战,在具体作战方案上,蒋介石主张消极防守,放弃黄河对岸,防止日军渡河,致使国军错过最佳作战时机。

该次战役的失败是惨痛的,国军阵亡4.4万人,被俘3.7万人,日军阵亡634人,伤2279人(日方公布结果)。卫立煌作为战区司令长官对于战区内的败仗不可能说一点责任没有,最大的责任其实应该老蒋来负。


史论纵横


据多方查证,中条山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实际上在日军打响战役之前,已奉蒋委员长之命,进行了临时撤换,由卫立煌换成了何应钦。

中条山大败,是由于之前皖南事变的爆发,国共关系的恶化,以及后来事态继续发展,临时调换统十八万集团军的主帅,就连守卫主力部队也由卫立煌所部,换成了救火大统领何应钦所部。此外还有何应钦临时更换军队部署,大摆一字长蛇阵的错误举措,还有后勤补济不足等原因,最终导致一场积极主动,准备充分号称“中国式马奇诺防线”的阵地防御战,打成了一团乱麻,成了一场战役过程中爱国军土们抛头颅洒热血,损失惨重,可歌可泣。战役结果却最终留给后人的是一场民族战争史上的笑话。

叨叨了半天,言归正传,中条山大败的时候,卫立煌将军早已被软禁在重庆。所以这场战役拿卫立煌来背锅,很抱歉,风马牛不相及,何应钦是接盘侠,这个锅是他的,战败的主要责任人。

来人啊,把何应钦拉出午门外,杖七十,全是责任罚,警示后人,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一个萝卜一个坑,能者居之。




静言观史


在当时的条件下,失败的结果是注定的,但是失败的过程很难看,战略之过大于个人之错。首先来看中条山的特殊地理位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条山是国军唯一在华北驻守的正规军团,中条山位于晋南,黄河以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中国军队来说,中条山进可以建立游击区,扰乱敌后,又可以俯瞰豫北晋南,配合其他部队防守潼关、洛阳,对于日军来说,中条山的国民党军是巩固其华北统治的最大威胁,占领中条山既可以北上又可以西进还可以南下,是重要的桥头堡和中转站,被日军称为事关全局的安危之地。

其次,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经过1938年的艰苦抗战,日本迅速结束战事的计划破产,开始了对重庆国民政府的诱降工作,正在进退维谷之际,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灭法国,横扫欧陆,在伙伴德国的刺激下,日本改变先前作战计划,以更加积极的手段,力图彻底解决中国事变,日本分析后认为,在占领区内,中条山地区周围治安及其恶劣,既有游击队又有中央军,为了确保对重庆国民政府施加重大压力,这一地的国民党直系中央军就成了首先打击的目标,并且成为日军1941年年度首要作战对象。 最后,中条山战役的失败是国共统一战线被破坏造成的恶果,1940年皖南事变爆发,统一战线名存实亡,1941年5月,卫立煌回南京述职,日军抓住机会,从西线、东线、东北线、北线围攻分割,国军遭到惨败。

因为中条山战役后,看守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日军抽调到敌后,从1942年开始敌后环境骤然紧张。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1940年2月,第97军军长兼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朱怀冰(保定四期)奉蒋介石密令,同时指挥西北军庞炳勋部、河北民军张荫梧部,分三路进攻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遭到八路军主力的全面反击,朱怀冰第97军被围时急电第一战区卫立煌求救,卫立煌以没有军委会明令为由坚不驰援,最终第97军大部覆灭,朱怀冰仅率2000残部逃出。



在蒋介石看来,这位卫总司令的做法有点出格了。同时,陕西及河南地区驻军首脑蒋鼎文、汤恩伯非常眼馋卫立煌兼领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停地打小报告诬指卫立煌与八路军有染。

宁可腐化不能赤化,这是蒋介石的底线,于是1941年3月电召卫立煌前往重庆述职,其实就是训斥和甄别,两人大吵一番,卫立煌赌气请假上了峨眉山散心,蒋介石则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前往第一战区视察,而就在此期间,日寇华北方面军已经做好了进攻中条山的战役准备。大战爆发前,卫立煌紧急赶回洛阳指挥所布署,但为时已晚。



中条山惨败使国军阵亡高达42000人,被俘35000人,战死中将级军官即达六名,第5和第14两个集团军约18万人损失超过70%,而日军伤亡甚微,蒋介石伤心地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防线全部失守后,黄河以北再无中央军主力部队,日寇不仅可以倾全力围剿八路军,同时兵锋进抵黄河岸边,为1944年占领洛阳和开封做好了军事准备。对于这场极度恶化北方抗战形势的大败,责任应该怎么划分呢?恐怕这口大锅要由蒋介石、卫立煌及何应钦共同来背,蒋介石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卫立煌次之,何总参谋长属于添乱。



关于蒋介石。

中条山惨败的历史节点,正是“皖南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刚刚降到冰点,双方处于互不信任的阶段,破坏了八路军与中条山守军互为犄角的战略态势,使日军放手集中兵力进攻中央军;本来,日寇华北方面军的作战课和情报课两部门,对于是否打掉中条山国军主力是有争议的,作战课认为中条山牵制了三个师团主力,使围剿八路军的兵力经常力不从心,主张坚决割掉这条“华北的盲肠”;而情报课认为一旦打掉中条山国军,国共互相牵制和摩擦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日军将独自承担对付八路军的作战压力,然而皖南事变的爆发让这一争论戞然而止,多田峻决计先打中条山,再剿八路军。

用人不疑是统帅的必要素质,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身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等要职,于北方抗日战场关系甚大,要么放手使用,要么干脆换人,蒋某人这样用而且疑的状态,使卫立煌根本不能全身心扑在作战指挥上,更因为滞留四川不归,造成中条山防区战役准备严重不足;类似错误还有一条,即调走号称“中条山铁柱子”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归根到底,还是蒋介石不信任这支杨虎城留下的部队,生怕其在中条山坐大,特意划给了胡宗南指挥和监视,而这支陕军作战勇猛且士气旺盛,原本是中条山被围攻13次而不破的主力部队。



关于卫立煌。

其一,疲于应付重庆和延安方面的政治往来,对战区部队的日常警备和训练督促严重缺失,由于中条山国军自1938年春进驻以来防线三年未破,官兵普遍懈怠,阵地疏于戒备,通讯联络不畅,原定进行的一年期整训工作,拖沓至二年半都未完成。因此当日军动用特种部队空降作战时,各级指挥部陷于一片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机动防御;

其二,在日军大批增兵晋南,总数已达六个师团和二个半混成旅团超过10万人时,进攻中条山的征候已十分明显,卫立煌仍然在跟猴子玩耍,未能及时赶回部队,无论蒋介石做了什么,作为战区司令都是不负责任的。1941年5月7日晚,日军以“中间穿透、四面合围”的战术发动总攻,而卫长官5月5日才返回洛阳前指,黄花菜都凉了。

(卫立煌造访延安)

关于何应钦。

恐怕这位何总长到第一战区视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如何加固中条山防线和防范日军进攻,更多的是来调查卫立煌是否与八路军关系不清的问题,因此对作战方面关心不够。在得到日军即将进攻的情报后,军委会军令部给第一战区拟定了甲乙丙三案:甲案是放弃中条山,战区主力撤至黄河以南;乙案是主动对日军发起进攻,破坏日军的战役准备,以攻代守;丙案是不坚持固守中条山阵地,主力转至外线遂行机动作战。

何应钦从4月18日到20日在洛阳组织三天的军事会议,最终个人拍板选择乙案,不切实际地提出主动对华北日军发起攻击的作战方案,这基本是罔顾国军战力的异想天开。大战在即,这样的战役集结会使日军更方便捕捉国军主力加以围歼,远比分散布防的损失要大,致使许多部队被赶到黄河岸边不能南渡,成群结队被敌人俘虏在河滩上,更有800学兵誓死不降投河自尽的悲壮,怎一个惨字了得。



中条山惨败后,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峻晋升大将奉调回国,卫立煌被解除兵权转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第一战区由腐化严重的蒋鼎文接手,汤恩伯晋升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终于不再受“摩擦”的牵绊,正准备放手发展之际,却迎来了更加狡猾凶恶的敌人,新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为遂行中条山作战任务,侵华日军拟将驻赣北的第33师团增调给华北方面军,第33师团临走时想露一手,不料却成就了罗卓英和王耀武的“上高大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