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是不是丑书?该如何赏析?

贩夫走卒63


按现在网友的评判标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不折不扣的丑书。



现在网上一些动辄对人冠之以“丑书”之名,这其中确有一些是没有出处、自己创造的“自由体”,也有从传统书法中演化而出的探索性作品,更有一些纯粹的但却是那些网友未见过的传统书法,比如,有些人就将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误认为是现代人创作的“丑书”。


其实郑板桥的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他将隶书融入行书、楷书,创造出的“六分半书”,看似乱石铺街、随意挥洒,实则在纵放中暗藏规矩,作品如鸟翔云端、鱼游水中。

任何艺术、科学都需要探索、创新,否则何谈发展。书法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允许一些书法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试错,只有经过试错,好的东西才会沉淀下来。



我相信,郑板桥的书法在产生之初,说不定也不为人所理解,但今天却成为了典范。

所以,对待“丑书”应该多一份宽容,今天的“丑书”说不定就是明天的“美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不叫丑书,郑板桥的书法就像他擅长画的竹石图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风骨,高风亮节,形神别具一格。




匆匆墨客


板桥的艺术水平是不可否认的,从作品中窥视



书法能有深厚功底且能自成面目的板桥是一个

他突破常


规不拘一格,突破古人字形平正,

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字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郑氏别具一格的新书体,赋予书法竹节之气偶有活泼调皮,又有明媚动人,又或浪漫洒脱。杨州八怪的书画基本功,可是那些丑书书法家不能比的,丑书可别借题发挥。


三春杨柳故人迟


可以肯定的是,郑板桥的书法并不是丑书。之所以会有人将他的书法和丑书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搞清丑书的本质而做出的错误判断。

一、丑书是写的很丑的书法吗?

很多人认为所谓丑书,就是写的很丑的书法。实际上写的丑不丑和他是不是丑书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说,只要我们确定它是丑书的书法,那么基本上不管写的怎么样,他都是丑的。所以“丑书是丑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丑的字就算丑书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正如我们说郑板桥的字一样,郑板桥的字可以说是丑的,但是郑板桥的书法却算不上丑书。可见是不是丑书并不是由书法的造型本身决定的,她必须依靠某些特殊的、客观的标准才可以的。

也就是说,丑和美,是人的主观理解,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看起来非常丑的东西,在某些人看来是美丽动人的。所以依靠人的主观审美是不可靠的,我们必须依靠某些客观的东西。

二、书法的千年大法

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书法的“法”。

关于书法之法的概念,历代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书法的法包括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多个部分。

在中国书法史上,对于千年不变之法这一概念最早涉及到的人是赵孟頫。赵孟頫对于王羲之的《兰亭序》钦佩不已,在学习临摹之余,他写下了自己对于书法的认识和感叹,这就是流传于后世的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在《兰亭十三跋》中,赵孟頫对于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证,他说: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句话相比大家都很熟悉。而这里面赵孟頫说的“千古不易”,意思就是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东西。这句话的“主语”是“用笔”,可见赵孟頫认为用笔就是千古不易之法了。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是用毛笔的方法。对应于书法的三要素中,就是笔法。

所以,赵孟頫说用笔之法是千年不变的。这一特性说明用笔之法是具有客观性的,否则怎么会千年不变呢?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区分哪一种书体是丑书 ,看他的笔法就够了。

三、笔法与丑书

其实这样的道理可以适用于任何艺术形式。就拿毕加索的抽象画来说吧,虽然他的画看起来是丑的,但是其中涉及到构图的设计上、时空的叠加和色彩的交错上,完全是大师级的水平。

假如我们就单纯的以外观美丑与否来判断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的话,不独独是书法和绘画了,那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对人性剖析尖刻入骨的,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是也全然没有了价值了呢?

很多人都说艺术的价值是表现美,是看见善良的东西。然而事实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不是真善、真美,而是虚假的、无聊的、庸俗的美。真正的善良和美的确是我们需要表现并且书写的东西,但是我们同样也需要对丑进行表现和描绘。

但是,表现丑的东西就一定是“丑的艺术”或者说“丑书”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丑书概念显然是那些不符合书法法度的东西,例如那些没有任何根据和缘由糊涂乱抹的“书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某些虚假的美、虚假的善,几近于丑。

郑板桥显然不属于上述丑书的范畴。实际上,郑板桥的书法融合了多种书体,是一种书法创新,而且郑板桥的书法在内在的法度机制上,是完全合乎笔法要求的。

四、如何欣赏?

要想把郑板桥的书法欣赏到位、准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书法本身,还要积极的联系他所生活的的那个年代,从那个时代出发,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从而进一步做具体的分析。

从大的时代趋势来讲,明清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末班车,已经趋向于衰落了。而表面上能够维持所谓“康乾盛世”假象的原因就在于以极端之手段压制人的欲望、思想,将人人培养成范进之类的热衷功名之徒,或者又如孔乙己之类的迂腐但对于政权稳固绝无害处的蠢材。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比如郑板桥之流内心是处于极端矛盾、痛苦的,因此在书法上就有意或者无意的,流露出一种既带有极端叛逆、表现其个性方面的怪诞心态,又在此之外隐隐透露着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其书法中“丑”的形态,是对正统的馆阁秀美之流的揶揄讽刺,其书法中“怪”的部分,则源于心理潜意识的痛苦了。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郑板桥之“丑”,恰恰是其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松风阁书法日讲


心中不俗何曾丑,乱石标新格更高。




海上光束


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只是常规书法的变体。


这在书法中是非常难得的,每个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学习正规的楷、行、草书一步一步达到纯熟,但纯熟之后想去寻求字体的突破,达到一种既不失法又有自己特点的书法,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会固封自己跳出常规的樊笼。


郑板桥的书法恰恰是在深厚书法功底之后的一种创新,体变法存,意味绵长,这正是他尝试打破常规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字体,给人一种新颖又不失情趣的书法美。


鉴赏一幅书法作品,要从字体,章法,印章,内容等方面整体来欣赏,拿郑板桥最脍炙人口的“难得糊涂”这幅作品来说,字和意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为啥这幅作品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原因,这就说明这幅作品从这几个方面达到了人们的审美和情趣需求。


爱思考的鱼Jackay


我认为郑板桥的字是【形丑神不丑】,这就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丑书,纵观历史,书法家可分为3类:

1.真正因为书法技巧和天赋,比如: 欧阳询,米芾,怀素,智永等等

2.因为其他方面的才气底蕴的积累,成为书法家,其中就有郑板桥,徐渭等

3.上述两者兼备,既有非常高的书法造诣,又博学多才或者有着高尚的品格,比如苏轼,颜真卿,赵孟頫

这样就不难解释郑板桥在书法上被认可的原因了,他在诗词文学等其他方面的修养,积累了很多底蕴,之所以成家,不一定是书法技巧多么好,而是行笔中展现出的才学气质,所以更是激励我们当今的书法爱好者不仅要攻于书写技法,更要有文学上的修养,相辅相成,方能成大道!



张剑书法


有人第一眼看他的书法作品,有"古怪""另类"之感,所以有批、有人赞。

欣赏他的书法之前,有二点要了解:①他一生善画竹。②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

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书法,就能隐隐看出他的书法兼有画意的美感,线条如他所画的竹子,给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虽字形变化多端,但章法有致,真可谓书法之奇宝。

他的书法汇合篆隶楷行草五体,突破常规,不拘一格,字形穷极变化,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独特的形式美。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结体上有些夸张,但章法布局,上下左右响应,体现了他书法功底深厚。

所以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反观当今很多所谓的大师,他们的"表演秀",才是真正的丑书,毫无艺术价值,只有一个作用,吸引眼球。(我是个喜欢书法只会做毛笔的粗人,望多包涵)


华夏笔都—鹏誉轩笔庄


我觉得是不是丑书,首先看他的笔法,从中是否有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笔法的宗源,能不能看得出笔法之宗源,还有结字,也应该有古代碑帖的影子,总之,判断是不是丑书,多少应该有一定的书法知识基础。基于此去看郑板桥的书法,虽然是所谓的七分半书,但处处都有古碑古帖的影子,可见其书法功底十分深厚。所以,我觉得郑板桥的书法还真不是丑书。但是,其书法变化不是太大,特点太过突出,这反而容易模仿,所以,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赝品还是蛮多的。


半解书画


我觉得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常见到的板桥书法以行书为多,楷书,草书作品罕见。郑板桥的行书笔法有隶书(八分书)的味道,结字如风中之竹,随中轴线向八方飘散,正可谓字如其人,风格鲜明。丑书则不是,丑书是故意写丑,写拙,写的别出心裁,写的放任自我。美丑是相对的,只要符合传统书法的精神,能让书法艺术发扬光大,都可以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因有文字记载得以传承,中国人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英雄辈出,不可战胜。大家都是过客,不可鄙薄先贤,也不要自创垃圾文化强塞给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