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命名正義

最近在看陳志武寫的《金融的邏輯》,書是很早以前出版的,可是書裡提到的很多問題,我們今天依然需要直面。

所謂的金融邏輯,就是讓金融迴歸到本質——

金融是一門認知世界的工具,而不是大部分人都稀裡糊塗、少部分人揣著明白當糊塗的宇宙玄學。

當下的世界,金融是日益成為顯學,如果理不通金融的邏輯,那麼大概率是搞不懂區塊鏈的。

邪不壓正?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命名正義

區塊鏈就像是一個巨嬰,強大與脆弱並存,是一個具有強大潛能的新興事物,可是一旦被外力不適合得擺弄,也很容易夭折。

1、區塊鏈技術,短期內不會有項目可以做到真正落地。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項目落地,是常態。

我們將長期處於這個階段,直到另一個人站出來,帶領我們走出中本聰的框架,我們才能掙脫當下的局面,實現新一輪的認知躍升。

為什麼會這麼說,我們來捋捋思路。

區塊鏈在設計之初,不是作為技術存在,而是想要作為一個現代金融的糾偏協議去應用的。

它想要糾正的錯誤,正好是現代金融三個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

我們都知道現代金融能夠發展,必須倚重三個層面的制度建設:法律層面、信息交換(新聞自由)以及行政不干預。

首先,金融市場能夠深化,必然是要依託與公平獨立的司法環境,才能使得建立的契約能夠正常執行。

其次,金融交易的內容並非實物,而是以契約的形式存在,這就意味著買方處於極度的劣勢,此時再疊加信息不對稱、對於賣方價值的高度不確定,很容易滋生泡沫。

所以金融交易中信息披露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儲蓄用戶對於銀行的吸納存款的真實數據、股民對於上市公司的財報、投資人對於證券公司的價值,都需要進行大量信息的收集。

最後,由於資產的高度流動性,這就需要銀行、證商、保險公司、基金等等金融機構獨立出來,特別是獨立於行政權力,否則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下的高速流動資產必然會成為當權者的提款機。

我們再來看中本聰白皮書裡面提煉出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恰好是針對現代金融暴露出來的三個層面,進行有的放矢的。

邪不壓正?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命名正義

Vitalik在他的《Liberation through radical decentralization》裡面就詳細剖析過中本聰提出的幾個特性,特別提到這些層面,去中心化必須是要從政治(行政)、構架、邏輯(立法)三個層面去解讀的。

邪不壓正?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命名正義

中本聰在骨子裡就是對現代金融的框架不信任的,他提出的白皮書,根本就會從這三個層面入手想要重新構建金融體系的。

技術只是手段,推翻重建才是中本聰的目的。

雖然大家一直都在說區塊鏈的重中之重是項目落地、價值落地,但當三個層面都沒有機制進行顛覆的時候,幣少我並不覺得區塊鏈有什麼項目可以實現落地的。

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是上層建築,當底層設施三大支柱沒有打好地基的時候,談價值落地,根本就是妄念。

所以很多人愛問為什麼區塊鏈誕生了10年,依然沒有落地的項目?

行文至此,答案也很清晰了,因為匹配區塊鏈的體制、社群、共識都沒有搭建起來,所以我們依然只能在中本聰搭建的框架裡團團亂轉,虛擬某種空中閣樓。

就算再怎麼鼓吹風口,我們目前的情況跟玻璃罩子裡的蒼蠅沒有分別,看到了未來,卻掙脫不開當下。

2、區塊鏈的世界裡,投那些看不懂的項目。

很多人喜歡引用巴菲特的話:只投自己瞭解的哪些項目。

這話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如果你忽略了這句話的使用範圍,你沒有思考過這句話的隱含條件,那麼這句話對你而言就是正確的廢話。

投資自己看的懂的項目,是有前提的。

前文我們提到,現代金融運行是要有三大支柱的:律法、信息與行政不干預。

巴菲特說出這番話的前提是,他所在的金融市場,律法和行政不干預都是能夠保障的,他作為投資者最能夠發揮能動性的就是信息的蒐集與分析,所以不投自己不瞭解的項目,是對他最有利的投資原則,是能確保他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然而在區塊鏈的世界裡,這個準則是行不通的。

Token經濟意味著,人人都是天使投資人。

在這片三大支柱沒有完全建立的蠻荒之地,生搬硬套價值投資是沒有意義的。

天使投資人想要在這裡生存下去必須牢記兩個基本原則:

·你投的項目99%都會死,這是常態;

·投資是投給未來的,所以必須投給那些你看不懂的項目。

幣少之前也寫文章講過,未來之所以稱得上未來,那必然是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眺望到,大部分人只能跟隨、被教育,如果未來的模式是人人都能理解得了,那隻能說明我們都押錯了未來。

之前看到一個段子。

有個杭州幹實體的老闆跟朋友吐槽,說前幾天有個80後跟他聊投資的事情,說自己公司2013年做起來的,現在已經遞交了IPO,打算赴港上市,估值大概有千億。

老闆一聽這話,轉頭就跟自己朋友吐槽:這又是哪來的傻逼,吹牛皮不打草稿,還想過來騙我這種老江湖。

結果呢,那個80後說的那家公司叫做:嘉楠耘智。

邪不壓正?活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命名正義

站在當下的節點,很多人都喜歡說未來可期。

未來是可以期待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面朝著未來,但往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抵達未來。

朋友們,希望我們可以在未來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