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骗子公司、皮包公司,才真正把顾客伺候得尽善尽美

只有骗子公司、皮包公司,才真正把顾客伺候得尽善尽美

昨天晚上去店里转了一下,恰巧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顾客在试耳环的时候把其中一只弄丢了,她对着店员大声嚷着什么。我让她回忆一下把另外一只放在哪里了,她对着我暴跳如雷:“我怎么知道?我是顾客,不见了我不知道,你叫你们店里的人找啊,我都没有出这个门,你怀疑我偷了你的耳环?”

一连串的责问,好像都是我们的责任。店员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就是没有,我问她在什么地方试的,有没有掉到什么地方,比如衣服上,提着的购物袋等等,她马上反击:“难道你想搜我的身?”

见到这样的情况,你再争论还有什么用吗?还要不要再做生意了?

我说:“算了,你走吧。”她说:“我是顾客,你赶我走?你怎么做生意的?什么态度?”

我承认,那时,我没有控制住自己。我对她说:“尊敬的这位小姐,你是顾客,但你在这里买什么了?你这样的顾客,不要也罢。你再不走,我叫保安请你走。”

她可能觉得下不了台阶,咕哝了几句我没听懂的话,走了。

做零售就是这样,考验你的耐心和应急反应。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得最多的词汇,但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了。谁的服务最好?首推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销售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一大堆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而是体现在“人文的关怀、人性的尊重”方面,比如宽松的购物环境、齐全的商品品种、合理的价格、免费送货等。

事实上,好服务未必就能带来好的业绩和销量。我曾经碰到了这样一位小店老板,每次有客人到店,不管熟不熟,反正是夸赞得人家“完美无缺”,热情得人家成了“上帝”,她的宗旨是:除非不进我的店,否则必定让她掏腰包。  

一来二去,顾客就感觉到很可怕了:盛情之下,不买不好,买了自己又觉得浪费。最后,大家去了一两次之后,就不敢再去了。这种“好”服务、“过度”的服务,只会让人紧张,不自在,不自由,觉得受到了“骚扰”。

优秀的促销人员无疑是能“搞定”顾客的人,这里的“搞定”,意味着敢帮顾客做主。如果顾客一反对,你就马上不敢说了,或者答应人家的要求,那这样的促销员是不会有好业绩的。所以说,不要对顾客太好——尤其是那种短期和表面上的“好”。  

顾客虽然被尊为“上帝”,但是,某些真实需求,顾客自己并不知道,因此,只是听顾客说需要什么产品就去做什么产品,该产品往往并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从顾客核心价值出发,挖掘产品的核心利益所在,这远比热情、微笑的表面服务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