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永远保持“第一天”的进取心和危机感,无论企业做到多大

你应该永远保持“第一天”的进取心和危机感,无论企业做到多大

这个时代向来不缺聪明人,但总是缺少智者。聪明人投机逐利,只顾眼前烈火烹油之盛。智者实干清醒,心头揣着长远维艰之苦。

认知决定成败。亚马逊上市之初,杰夫·贝佐斯就告诫团队,“亚马逊一直处于Day 1 的状态,每天都是创业的第一天”。这句话,贝佐斯强调了二十年,以至于有员工特意跑去问他,那Day2到底是什么样?贝佐斯回答,Day2是停滞,随后会变得无关紧要,经历痛苦的衰落直至死亡。

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真正能缔造伟大企业的,往往都跟贝佐斯一样,对未来不是抱有乐观,而是悲观。比尔·盖茨曾向团队抛出了“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的忠告;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任正非则在华为势头正好的时候,发表了《华为的冬天》。

这些活在“第一天”的公司很清楚,如果沉湎于业绩增长和表面繁荣,丧失了对危机的警惕性,下一个倒下的就是自己。因此,无论发展到何种规模和高度,他们都始终保持清醒,在产品、管理、用户关系等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高标准、高要求。

这样的公司,你会发现一些共性——决策快速高效、客户需求及时响应、充满创新活力、员工走路带风饱含斗志。在阿里巴巴、华为、格力、恒大甚至是不少创业公司,你都会感受到这样的共性。

反观那些活在“Day2”的公司,当业绩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取得某种成功的时候,往往会抛弃那些创业阶段让他们获得成功的特质,转向所谓的“大公司”做派——租最好的写字楼、用最贵的办公电脑、每天都有下午茶时间、管理层频频参加活动刷脸。他们变得越来越乐观,也越来越傲慢。

当一个企业失去了“第一天”的生存压力,放弃创新和进取,离彻底垮掉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