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農民跨國養青蟹

【僑報訊】剛從莫桑比克飛回,還未倒好時差,三門縣海潤街道濤頭村黨支部書記林後宜就忙著整理帶來的青蟹養殖資料:“那裡水質、土質都很好,養殖條件得天獨厚!3萬尾蟹苗從濤頭村出發,抵達時存活率仍達80%以上。”

這次非洲之行,關乎濤頭村的二次騰飛:建起海外養殖基地,帶領村民二次創業。

濤頭村,充滿傳奇色彩。20 年前,它還是一個以種水稻為主、撈灘塗為輔的窮漁村。1997年8 月,一場百年一遇的颱風驚醒了濤頭人。當時,近4000 畝田地被海水浸泡一個多月,土地鹽鹼度高達10%以上。專家斷言:5 年內無法種植。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村兩委提議,把鹽鹼地改成養殖塘。這一提議得到了市縣兩級的支持。

“如今,全村90%以上村民從事養殖業,年產值超8000萬元,人均年收入3 萬餘元。”林後宜說,濤頭村已形成完整的養殖產業鏈,村集體年均收入超1000萬元,一躍成為全縣“首富村”。

2012 年,林後宜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濤頭人大力整治村莊環境,讓滿是泥地和垃圾的濤頭村,成為“村中有塘、塘中有村”的濱海花園。

這幾年,響應“一帶一路”建設倡議,越來越多中國農民走向海外。2014 年9 月以來,林後宜帶著養殖戶、“土專家”、投資人,先後15 次赴馬來西亞等國考察,並於2016年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租下3000畝灘塗,進行青蟹的跨國試養。去年此時,首批青蟹在當地以每公斤140元的價格上市。

消息傳出後,三門縣的幾個投資人,開始積極搶灘“一帶一路”。去年,他們與莫桑比克政府簽訂協議,租下當地3 萬畝沿海土地,並邀請林後宜以技術入股,共啟海外淘金之路。“莫桑比克水資源豐富,海水含沙量達30%,養殖條件比三門好。”“土專家”林由火充滿信心地說,“青蟹運回國內,可彌補冬季市場空白。”

林後宜計劃,在3 萬畝土地中建起5000 畝養殖塘,帶領40 餘名濤頭村村民到海外養殖,“希望在莫桑比克闖出一片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