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新疆為什麼不在版圖之內?

皇上二狗子求見1


如果能夠收復新疆的話,相信明朝任何一個皇帝都會選擇去做這件事,畢竟一旦完成,那就是妥妥的一代明君,所以沒有收復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了,明朝的實力不夠。

首先是新疆歷史遺留的問題,自此安史之亂後,新疆這個地區漢族政權再也沒有插手過,這個地區由唐朝時先被吐蕃佔領,然後宋朝時被遼國佔領,後來遼國被金國所滅,殘餘部眾在此建立西遼後來又被蒙古人消滅,新疆一直在轉手。到了明朝的時候,已經過去了600年了,沒有一點群眾基礎,想要奪取這塊地方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而讓明朝沒有精力去專心收復新疆的原因就是,元朝雖然被滅,但是他們的殘餘勢力依然在作亂,而且分佈的很散,國家的西南,東北,西北都有著元朝勢力作亂,讓明朝疲於奔命,這才是當時明朝面對的主要威脅。

最後就是經濟原因了,攻打西域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子的,因為勞師遠征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補給是個大問題。比如清朝的時候康熙為什麼留給雍正的國庫銀子不多?還不是因為打新疆花掉了。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那也是花費了超過五千萬兩白銀的。明朝是拿不出這筆錢的,因為明朝的藩王制度是一代代的都被賜封,國庫的錢大多拿去給皇族發工資了,既然沒錢那還打什麼仗,而且明朝時貿易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海上,對於西域這一條貿易線並不是那麼看重了。所以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明朝時沒能收復新疆。


國史拾遺


明朝版圖為什麼不包括新疆?其實這件事的根源,還得說到明朝的淵源,以及元朝和蒙古帝國。

歷史淵源

說到明朝的建立,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取代了元朝而建立的。因此明朝的領土是繼承自元朝,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比元朝還小一些。元朝時期的領土雖然比現在中國的領土大的多,但卻並不完全重合,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在新疆地區。因為在元朝時,新疆的大片領土,其實是屬於察合臺汗國

說到這裡,就還得再說一下元朝和蒙古帝國的差別了。蒙古帝國大約建立於公元1209年。之後隨著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西征南討,擁有了龐大的疆域。在公元13世紀,這麼大的地域是沒法實行統一管理的,因此鐵木真把自己的帝國一分為四,分別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以這些土地為基礎,形成了欽察、窩闊臺、察合臺和託雷(大汗)汗國。其中其它幾個汗國的大汗都要服從大汗汗國大汗的領導。

但在公元1259年,大汗汗國的大汗蒙哥去世,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爆發了汗位爭奪戰。其中阿里不哥得到了留守在蒙古草原大量貴族和其它幾大汗國的支持,而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在漢地宣佈行漢法,建立了元帝國。最後經過四年內戰,忽必烈依託在漢地擁有的實力,打敗了阿里不哥,成為大汗汗國的大汗。但因為忽必烈以漢法立國,而且爭奪汗位根本沒有得到其它幾個汗國的支持,所以在元朝建立時,

蒙古帝國事實上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新疆歸屬

而新疆地區在鐵木真分封之後,主要是歸屬於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後來因為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公開挑戰忽必烈的地位,忽必烈發兵滅掉了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瓜分了窩闊臺汗國故地,使元朝也在新疆擁有了小部分領土,但新疆的主要領土還是在察合臺汗國掌控之下。

(窩闊臺汗國滅亡後的元朝和察合臺汗國

後來朱元璋起義驅逐了元朝在中原的勢力,建立明朝,基本上還是繼承了元朝在中原的疆土,而沒有向原來就不屬於元朝的疆土擴張。所以新疆地區沒有被納入明朝版圖,還是在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之下。而且明朝時察合臺汗國已經分裂成東西兩個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基本上位於新疆地區,在漢文史籍裡被稱為別失八里或者亦力把裡,這就是大家在看到明朝地圖的時候總是在新疆那塊區域看到這兩個地名的原因。

明朝疆域,亦力把裡其實就是東察合臺汗國


桃花石雜談


這裡我們先說明一下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我們進入正題,準確點講,在明朝整個西域一直都處於一個不斷退縮的狀態,對新疆的控制區域減小了,而不是說不在大明的版圖內,加上之後吐蕃逐漸強大導致明朝退回到了嘉峪關,後來到了明中期東察合臺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控制了天山南吐魯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整個區域,幾乎囊括了大部分的新疆地區。

其實在明朝初期,統治者也是不斷的嘗試著鞏固邊疆區域的統治,在公元1406年。大明王朝曾在今天的新疆哈密市建立了哈密衛,以此來管理新疆地區,並把新疆的貴族封為王,同時擔任新疆地區的統治者,另外再派出官員前往輔政,哈密衛可以理解成明朝建立的新疆地區最高新政機構,從建立到了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15任統治者,可視為新疆都督。

雖然在明朝,新疆地區看上去是依附於大明王朝的,但是實際上,大明王朝對西域地區施行羈縻控制的政策,也就類似於今天的自治區,但是卻主要是以區域習俗進行自治,這種統治制度其實是有弊端的,在交通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就會導致像西域這樣比較邊遠的地方,當中央王朝國力下降時,對邊疆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域的統治力也必然會下降。

雖然羈縻控制有利於處理中央王朝與少數名族的關係,但是像大明王朝後期,國力衰退之後,吐蕃逐漸強大攻佔了新疆,佔領了哈密,加上後來明朝國力衰退,朝廷內部黨爭不斷,想要再次恢復對西域的控制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只能暫時的放棄對哈密的統治,之後一直到了清軍擊敗準噶爾,才再次收復了新疆地區。


玄坤


明朝時期,並不只是新疆不在中國版圖以內,更重要的是,當時壓根就沒有新疆這個地理政治單元的概念,那時候的新疆被稱作西域。

傳統的西域是以玉門關、陽關為標誌,明代西域的範圍卻是以嘉峪關為界,嘉峪關以西統稱為西域。根據《明會典》的記載:“自陝西、蘭州渡河千五百里,至肅州。肅州西七十里,為嘉峪關。嘉峪關外,並稱西域。”

明朝在嘉峪關以西的近邊之地,先後設立了七個羈縻衛所,以此拱衛西北邊疆,這七個衛所也就是“關西七衛”,即哈密、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沙州和罕東衛。可惜的是,這些衛所最後或是消亡,或是內遷。原因就在於,當時西域存在強大的政權,致使明朝的勢力難以深入,甚至逐步退卻。

這個政權就是葉爾羌汗國(含吐魯番汗國)。葉爾羌汗國是幾經分裂的察合臺汗國的延續,由東察合臺汗國的薩義德汗於1514年在葉爾羌所開創,最終在在阿不都克里木時期,將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等地再次統一。

面對西面葉爾羌汗國,明朝只能加強邊境防禦,對嘉峪關外的事務不予過問,最終使得“關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新疆在乾隆時期再次隸入中國版圖。


HuiNanHistory


明朝不收復自唐以後就喪失數百年之久的新疆地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精力;

明朝自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來,退出關外的殘元勢力便始終是大明王朝的頭號敵人,始終威脅著明朝的北境。因此,明朝自始至終都將大量的兵力部署在抵禦殘元一線。

明朝強盛時期,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史稱“關西七衛”。關西七衛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達到了明朝拱衛西陲的戰略目的。

此後,明朝就再無西進的舉動,而是將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征討和防禦蒙古勢力上面來了。自嘉靖後,隨著明王朝的勢力衰退,甚至連關西七衛都放棄了,全數退入嘉峪關內。因此,明朝並沒有重新實現對新疆地區的控制。

2、沒興趣;

當然,明朝強盛時期還是有再次控制新疆地區的實力。但最終促使明朝當局放棄這塊地區的原因,主要是沒興趣。過去漢唐時期,絲綢之路貿易十分繁榮,控制西域(新疆)對於保護這條人類文明交流的商路尤為重要。因此,西域地區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極具戰略意義了。

但經歷兩宋以來的發展,這條陸上絲綢之路早已衰落,反而是海上商路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因此,即便是幅員遼闊的元朝,也沒有正式將這塊區域納入其疆域之內。到明朝更是如此,當時新疆地區的戰略價值,已經不足以讓明朝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繫對其的控制。

3、鞭長莫及;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就是政治重心的東移,影響了中央對西域的控制力。其實,元朝和明朝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都遷移至東部沿海地區。這樣一來,中央對於遙遠的西域就更難管控了。

當然,大家會發現,清朝同樣是定都北京,但卻能夠實現對新疆的控制。這不得不說是清朝前期康雍乾幾位帝王對中華的一項貢獻了!


文創聯廣州


明朝是一個保守的王朝,他無意於開疆拓土,只在意於保持內部穩定,所明朝並沒有經營西域。明朝最西邊的勢力到達了今天的哈密,哈密以西的廣大領土在明朝君臣看來是化外之地,經營起來費錢不討好。

之所以要控制哈密則是為了保證陝甘的邊境太平,避免遊牧勢力通過陝甘進入內地作亂。明朝時的新疆小國林立,他們大部分臣服於明朝,屬於鬆散的羈縻統治,明朝對西域的大政策是維持絲路不斷即可。

朱元璋時期,大將鄧愈、沐英多次出征西北地區,與蒙古人、吐番人激戰多次,最終將勢力拓展至哈密。當時明朝的主要大敵是退居蒙古的北元殘餘勢力,故對於遠征西域明朝君臣沒有多大興趣。西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從宋朝始就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故漢人基礎十分薄弱,打進去後很難長期經營。

朱元璋在他的《皇明祖訓》中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這些國家都在中國東部地區,比之西域價值更大,朱元璋這些國家都不徵,就更不會去徵價值最小的西域了。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故深知百姓的負擔極重,一旦興兵作戰,則百姓的負擔更重。朱元璋對農民的徵稅為歷代最低,給官員發的響銀也是歷代最低,因此明朝的財務狀況一直不佳,官員的貪腐十分嚴重。要征服西域不難,但是要長期經營西域就需要一筆數額極大的銀子,而明朝政府最缺的就是銀子。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其實明朝都是在賠錢賺吆喝,別人進貢給你一點土特產,你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就會回贈大量金銀,長此以往必然入不敷出。

正是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所以明朝沒有去經營西域,而是選擇籠絡西域小國的君主,讓他們自已管理西域,只要表面臣服明朝就行。後來明朝的勢力進一步收縮,從哈密退至嘉峪關,主要原因也是財政狀況不佳,養不起那麼多衛所軍戶了。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又爆發了倭亂,耗費了不少銀子才平定了倭亂;接著女真人又興起,國內又到處有農民起義,納新疆入版圖就更難了。

清朝收復新疆之戰,也是耗費了不少的銀子,細算下來也是一筆天文數字。從康熙到乾隆的平定準葛爾汗國之戰,其耗銀不可計數,也缺乏相關資料查詢。清朝晚期左宗堂收復新疆之戰的銀兩數大致為5230萬兩白銀,可以說是傾清王朝全國之力在收復新疆。由此可見明朝要是經營西域的話,可能明朝就沒有兩百年的國運了,經濟就會提前壓跨明朝。


大秦鐵鷹劍士


很簡單,因為沒有實力、慾望和必要性!

準確說來,明朝不是沒有將新疆納入版圖,事實上明朝在1391年後陸續設置關西七衛,將明朝東部的吐魯番地區納入了版圖,而大部分的新疆,卻不在明朝版圖內!

雖然很多人將明朝疆域吹得歷朝第一,世界第一甚至宇宙第一。但是新疆大部分地區,確實不在明朝的版圖之內!

就好像玉帝和如來的對話:

玉帝:我主宰天道!如來:你被猴打過!

那麼,為什麼“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沒有將新疆大部分納入版圖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明朝實力不濟,無力控制遙遠的西域

說起明朝,那真是一個令所有人熱血沸騰的朝代,朱元璋強勢立國,創造了從南向北統一天下的奇蹟;朱棣五徵漠北,降服安南,鄭和下西洋嚇得歪果仁大氣不敢出;崇禎更是厲害,亡國前夕還打敗世界霸主荷蘭,弘揚了中華正氣!

然而,100場這樣的勝利,也不及西域給明朝帶來的悲傷。因為明朝確實沒有能力攻取西域地區。

西域在前60年第一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南北朝時失去,在唐朝後再度成為中原王朝疆域的一部分。

然而,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風雨飄搖,安西四鎮派兵到內地平叛,導致吐蕃等趁虛而入,最終安西四鎮陷落,中原王朝再也無力染指這一地區。

遼國滅亡後,大將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遼政權,延續88年後被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西域屬於窩闊臺汗國以及察合臺汗國的屬地,只有東部和南部部分地區屬於元帝國。

到明朝建立時,西域已經脫離中原王朝600年之久。

明朝建立後,面對的首要敵人是長城以北的蒙古,此時的蒙古雖然退出大都,但是其殘餘勢力還在雲南、東北以及西北負隅頑抗,對新生的明朝政權形成巨大威脅。所以明朝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徹底消滅北元和元朝殘餘勢力。

在朱元璋時代,除了陸續消滅各地的元朝殘餘勢力,比如雲南的梁王、遼東的哈納出,就是大舉北伐,深入漠北消滅北元勢力。

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消滅北元中樞,從此元朝作為一個政權徹底被消滅,蒙古不得不回到鬆散的部落時代,以韃靼和瓦剌的古稱繼續生活在蒙古高原。

但是,北元的消滅不代表蒙古威脅的結束,相反,因為蒙古被打散,所以明朝面臨的威脅不是一個,而是一群,這讓明朝疲於奔命。

朱棣繼位後,雖然對韃靼和瓦剌不斷進攻,但是始終不能徹底消滅蒙古。因為缺少對草原有效的治理手段,明朝大軍撤去後,蒙古迅速恢復實力,這些讓明朝精力被牢牢吸住,再也不能夠向外開拓,尤其是遙遠的西域。

2、明朝國策保守,沒有向外開拓的動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出於從小對商人階級的痛恨,加上對前朝的利弊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分析,朱元璋放棄了宋元以來重商主義的國策,轉向“重農抑商”的軌道上來。

應該說,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將國家重心放在農業上無可指責,畢竟農民相對於商人階層而言更加老實本分、安土重遷,也更加安分守己,這無疑有利於保持社會的穩定。再加上商人階層的天生逐利性,對統治者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如此選擇,對於百廢待興的大明王朝而言,就像蘇聯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樣,短期內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當社會蓬勃發展起來,人民物質文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時,重農抑商政策就不是社會發展的助力而是阻礙了。

其實不僅僅是耽誤了明朝的經濟,降低了國庫稅收,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也深深影響了明朝的發揮。

因為以農為本,所以只有適宜耕種的土地才讓明朝感興趣。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明朝很快取得了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所有地區的統治權,這就是“兩京一十三省”,而除此之外,明朝的擴張就顯得非常乏力了。

因為“兩京一十三省”之外的土地,不是地勢太高(青藏高原),就是氣候太乾(西域和蒙古),亦或者氣溫太低(東北),所以種植糧食,發展農業肯定是不行了。

所以,這裡在先天上就沒有讓明朝納入版圖的興趣,所以對待這裡,明朝的統治方式也和“兩京一十三省”完全不同。相對於“兩京一十三省”的直接統治,周邊地區實行的,是羈縻統治的形式。

比如兀良哈地區,比如關西七衛地區,比如青藏高原地區,明朝在這些地區沒有駐軍,沒有派遣官吏,只是利用明朝的強大影響力,對這些地區進行“管理”。管理的形式就是冊封當地的首領,比如宗教領袖,比如土司,比如蒙古藩王,條件是他們要承認明朝的宗主地位。

因為沒有軍隊和官吏,所以明朝對關西七衛的統治是相當薄弱的。

明朝之所以進行羈縻統治,不是貪圖這裡的土地,不是貪圖宗主的虛名,而是為了核心統治區即“兩京一十三省”的安全。所以這些地區對於明朝而言重要性並不及“兩京一十三省”,因為關西可以丟,但“兩京一十三省”絕對不可以。

既然如此,明朝沒有涉足西域也就順理成章了。

3、陸上絲路廢棄,沒有攻取西域必要性

唐朝的滅亡,不僅宣告一個輝煌時代的終結,更昭示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廢棄。

10世紀開始,黑汗王朝控制新疆西部,而回鶻的一支控制新疆中部。

1125年遼國滅亡後,大將耶律大石萬里西征,在葉密立城建立西遼,統治今日的新疆以及中亞地區。

1218年,蒙古消滅西遼後,成為新疆的主人。成吉思汗將新疆的中西部地區封為次子察合臺作為其封國屬地,察合臺在此地建立察合臺汗國。

因為新疆在唐朝以來的動盪,導致絲綢之路無法暢通,所以宋朝建立後,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

明朝建立後,這一局面仍然沒有改變。1370年察合臺汗國滅亡,新疆大部為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作為蒙古人的後裔,東察合臺汗國有一定實力。而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以西,還有一個更強大的蒙古後裔建立的政權,這就是帖木兒帝國。

所以,明朝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仍然沒有暢通的可能。

在這樣的條件下,明朝征服新疆也就沒有了意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明朝的閉關自守。

由於明朝開始“重農抑商”,導致明朝強化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形式,對於對外貿易沒有需求和慾望,所以明朝建立以後,繁榮的對外貿易一度消沉。再加上此時倭寇不斷騷擾沿海地區,導致明朝海疆不得安寧。在這樣的條件下,明朝開始逐步轉入內向型方向,對外開拓的精神大大減小。

在朱棣駕崩之後,明朝結束了大規模對外開拓的進程,從明宣宗開始,明朝逐步撤消了奴兒干都司,放棄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廢棄了關西七衛,退出了河套平原,明朝的疆域逐漸回到“兩京一十三省”的狀態!

新疆,可以說還沒有等到明朝征服,就已經趕上了明朝勢力的衰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派遣軍隊先後八次,終於在捕魚兒海之役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到後來朱棣時期的明朝,其疆域一度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一帶,後撤至明長城沿線。

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設羈縻衛所統治西藏地區,還曾一度收復安南,後安南獨立。


以此來看,中原漢地盡為明朝所屬,但是在我國西北廣袤的新疆地區卻不在明朝的疆域之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在元朝滅亡,元順帝被逃的時候,我國的新疆地區是處在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之下,而此時對於明朝來說,主要的任務是要消除北元的威脅,因此才沒有敢對新疆有過多想法。

要說一個帝王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那是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終明朝一朝,都沒有過收復新疆的心呢?網絡上有很多給明朝打圓場的觀點,說當時的新疆經濟地位下降,戰略作用下降,同時新疆的形式錯綜複雜。

到也沒錯,但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明朝國力不夠的問題,不足以收復新疆,所以自然就沒有了想法,明朝的國力自保有餘,但要說往西北地區開疆拓土,確實難了點。

況且,後來的朱棣也沒將國力運用在經濟發展與強兵之上,而是讓鄭和下西洋,到處宣揚國威去了,最後,換來的只是周邊各國在嘴上對大明的高呼,心裡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後來,明朝在西域所設置的鬆散的“關西七衛”,在不久後就廢掉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複,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明朝勢力退回了嘉峪關,從此再也沒有插足西域。

可見,在當時,一個小小的吐魯番都能使得明軍後退至嘉峪關,以城據守,可見明朝在西北的軍事力量並不足以收復新疆,甚至是守土都難。

所以說,終明朝一朝,都沒有收復新疆的原因,其實說到底,還是國力的問題,國力到了,什麼都好說,國力沒到,各種原因藉口都可以找到的。

大家覺得呢?


Ko蜀北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新疆是叫西域還是叫安西,這並不重要。

明朝之所以沒有統治西域,我想,有人口、文化、政治三個因素。在人口方面,明朝前期需要休養生息,恢復華夏風俗,沒有多餘的人口和精力進行擴張;在文化方面,西域傳統邦國的滅亡、伊斯蘭教在西域的傳播,使得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在西域大大下降;在政治方面,西域沒有能夠威脅到明朝統治的政權,也沒有需要明朝保護的需求,明朝

沒有向西域擴張的需要和機遇

人口原因

能不能將一個地方變成自己的領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民。

明朝初期,軍力強大,打敗了蒙古,佔領了元朝除蒙古本部外的全部領土,卻沒有足夠的人口,只能軍事控制,成本非常巨大,最後只能放棄。例如:河套地區被明朝佔領後,驅逐了當地的蒙古人,但卻沒有足夠的人口,廣大的河套地區便成了一片無人區,最後只得主動放棄。

明朝不像漢有秦做基礎、唐有隋做基礎。明朝之前面對的是孛兒只斤家蒙元的殘暴統治,不但民生凋敝,就連風俗習慣都受到了影響,致使“中土華風不竟”。所以,明朝除了需要休養生息,還要重振禮教、恢復華夏的禮儀和風俗習慣。

明朝初期人口不足,許多地方都成了無人區

。明初,進行了“江西填湖廣”“洪洞大槐樹移民”之類的大移民,填補各地的人口空缺、恢復生產,根本沒有多餘的人口再向外移民。

漢有秦做基礎,還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才能打敗匈奴,唐有隋做基礎,也有渭水之盟之恥。明朝從元朝統治之下起兵驅逐胡虜,收復了丟失近百年的南方地區、丟失了兩百多年的北方、丟失了三百多年的河西和河套地區、丟失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和遼東地區,還開拓了雲貴地區,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由南向北統一全國的政權,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幾十年就是一代人。而這這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漢族長期與他族雜居,甚至有很多就是其他民族漢化的,經過幾代、幾十代的移風易俗,甚至還有遺留在中國的蒙古、色目人。這些地區、這些人,都要進行漢化、同化,恢復華夏風俗

  • 朱元璋賜日本國書:“向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羶,中土華風不竟。”“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竊主中國,今已百年,
    汙壞彝倫,綱常失序。”
  • 朱元璋賜占城國書:“我中國為胡人竊據百年,遂使夷狄佈滿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
  • 朱元璋頒行天下振興文教詔書:“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加以兵亂以來,人習鬥爭,鮮知禮義。今朕一統天下,復我中國先王之治,宜大振華風,以興治教。

所以,明朝即使有足夠的人口,也不敢向外移民。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移民到了其他民族聚居的地方後,是會帶動其他民族漢化,還是會進一步去漢化。

因此,明朝前期不會去開拓西域,即使開拓了也沒有足夠的移民,最後還是要被放棄,或者只是羈糜統治。

而到了明朝後期,人口增長了,風俗習慣也恢復了,但明朝實力下降,之前控制的那些地方都已經被陸續放棄了。即使民間有自發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的移民,但明朝已經沒有實力為他們保駕護航了。

文化原因

西域原本是有自己的傳統邦國的,這些因為都太小,所以西域基本上一直處於外來勢力的控制之下。先後歷經匈奴、漢朝、魏晉、柔然、突厥、唐朝、吐蕃的統治,大概一千多年。 而西域的這些傳統邦國在一千年的時間裡,都陸續滅亡了。


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時,西域有三十六國,漢朝擊敗了匈奴、取代了匈奴的地位,統治這些邦國;唐朝設立安西大都護府,西域同樣有自己的傳統邦國在,唐朝滅亡了突厥、取代了西突厥的地位,統治這些邦國。

在吐蕃帝國退出西域之後,只剩于闐這最後一個西域的傳統邦國了。而宋初,西域最後一個傳統邦國——于闐國也滅亡了

在於闐被喀喇汗國滅亡後,西域的傳統邦國便全都不復存在了。之後統治西域的西遼、察合臺、準格爾都是相對整體的政權,自然

不需要明朝像漢唐那樣在這裡設立一個統御西域各國的機構了

從漢朝開始,華夏文明就進入了西域,對西域各邦國產生了影響,到宋初,于闐佛國被伊斯蘭化的喀喇汗國滅亡,伊斯蘭教在新疆傳播。到明朝時,在伊斯蘭教的作用下,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影響已經消散了,明朝這時候要統治西域,比之前的漢唐和之後的滿清都難!

華夏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是成體系的文明,在同一個社會中不可能共存,明朝進入西域後一定要打壓伊斯蘭文明。而西方的蒙古各國都已經改信了伊斯蘭化,這樣一旦交戰,就不止是明朝和蒙古各國的戰爭,而是兩大文明之間的戰爭了

政治原因

中國人歷來講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雖然有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的思想,但也講究

攻其國愛其民

中國人向外擴張,一般都是因為對方先攻擊我們,我們為自保而反擊,或者去保護別人、為佔領區的人帶來財富和安寧。漢唐控制西域,都是因為在擊敗匈奴、西突厥後要保護絲綢之路,唐朝向中亞擴展也是為了幫助中亞各國抵禦阿拉伯帝國的進攻。

明朝把蒙元趕出中原後,在更西邊還有很多蒙古人的後代建立的國家在,所以明朝就只盯著蒙古本部打,其他的蒙古汗國——如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裡),只要對方不來攻打明朝,明朝就不打對方。

明朝時,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取代了陸路絲綢之路。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派了陳誠出使西域,到達帖木兒帝國,不過沒起什麼作用。

明朝沒有絲綢之路需要保護,察合臺汗國也不需要明朝的保護,明朝自然沒有向西域擴張的需求。明朝沒有機會、沒有需求向西域擴張,自然無法控制西域,總不能為了和漢唐攀比就強行攻佔西域吧?

如果明朝真的不管不顧的向西域擴張,那麼明朝勢必要與西方的蒙古各國交戰,如果這些國家聯合到一起攻打明朝,那對明朝、對華夏文明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就好像帖木兒帝國,如果明朝真的滅了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裡),那麼勢必就要與帖木兒一戰了。

總結

綜上所述,明朝沒有人口、沒有需求、沒有機遇,自然沒有大規模向新疆擴張。

不過,如果不嚴格的說,新疆也是在明朝版圖內的

永樂年間,明朝在東察合臺汗國設立了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不過因為相關資料的殘缺,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瞭解這個機構的具體職能和組成了。 漢朝設立的西域都護府、唐朝設立的安西都護府都是軍事機構,明朝設立的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清朝設立的伊犁將軍也是軍事機構,按這個標準來說,新疆也是在明朝版圖內的。


願朝陽常照我土


題主這裡的版圖其實有兩種解釋,一種叫地圖,一種叫行政區域,我想題主的本意也是想說行政區域的事吧,就個人理解的簡述一下,聯恭之處,還望海涵!

首先,我們知道明朝在西北地區直接控制的地帶在嘉峪關以東,而向西到沙洲,今甘肅的敦煌,以及哈密,是明朝實行羈縻統治的地。《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明洪武五年馮勝下河西,雖直抵玉門,而嘉峪以外皆為羈縻地。也就是說明朝的邊境最遠至沙洲、哈密一線,再向西便是東察合臺漢國境,這一疆界在明初便已鎖定,等於已經控制了現在新疆的一角。

其次,既然已經鎖定了一角,為什麼不繼續收復呢?在明初,雖然蒙元已經退出了中原,但與元軍仍戰火不斷。在洪武五年,同時有三支軍隊奉命討伐元軍,以大將軍徐達為主力引誘北元至近邊作戰,而同時以左將軍李文忠率東軍直奔北元大營,再以徵西將軍馮勝在西北迷惑蒙古諸王,以配合中路軍,但結果卻讓人大大意外,大將軍徐達兵至嶺北和林遭遇慘敗,而缺少牽制的中路李文忠隨即陷入孤軍奮戰,雖然西路軍馮勝由於卻在西北大獲全勝,可能這時有人要問了,都已獲大勝,控制了甘肅行省全境,為什麼不繼續西進呢,其實在前面的描述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這時候的馮勝西路軍已然成為了一隻孤軍!而在《紀事錄》中也有提到,當時的東察合臺漢國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建立了,民風彪悍,馮勝此時已然心懷畏懼,便下令焚棄城池。這在後世看來是非常可惜的,但在當時那種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明朝時新疆不在版圖之內的原因。喜歡歷史,熱愛文學,關注我,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