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摘要:貴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撰文|蜜姐

這兩天,著名的奢侈品牌D&G給我們上演了一部登高跌重的蹩腳大戲。

事件的原委相信蜜友們都瞭解了,大致的情況就是其新一季的宣傳片本來是為了示好中國,結果因其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歧視"引起了許多觀眾的不適。

接著,其品牌合夥人在社交網絡直接開懟表達不滿的粉絲,並出現了不雅和極端詞彙。隨後,章子怡、黃曉明、迪麗熱巴等眾多明星在微博上公開抵制D&G,同時拒絕出席原定於昨晚(11月21日)的"D&G上海大秀"。

至此事件迅速發酵,隨後,D&G官方用更加蹩腳的公關手段——號碼被盜,來回復之前的極端行為。多麼熟悉的配方,我們當然不會買單。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再然後,一系列主流電商品牌全部下架了關於D&G的商品,現在蜜姐隨便打開個我們常用的,界面已經變成了下面這樣: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失去了中國電商市場的D&G,無疑是斷了一條強健有力的臂膀,更糟糕的是,其線下的銷售市場也不會很樂觀。畢竟這些年,隨著國內奢侈品市場的迅速發展,中國人已經成了諸多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費群體"。

這兩天蜜姐的朋友圈裡除了討論D&G一系列表演的糟糕之外,另一個話題就是奢侈品究竟值得不值得買。

當然在土豪眼裡沒什麼值不值得,看上了不管多貴都值得,因為有錢任性嘛。但對於更多人而言,奢侈品可能還是真是"奢侈品"。

就如北京女子圖鑑裡那位對LV分外專情的女主角,需要下定決心,甚至動用一大部分的工資來購買一個包包。

反對者認為這種消費是坑,因為他們一邊賺我們的錢還一邊打我們的臉,而且很多奢侈品都是賣品牌溢價,最終落實到用料、人工上的成本微乎其微,性價比很低。

支持及中立者卻不以為然,首先奢侈品的品質肯定比街邊貨好很多,其次還有文化及歷史底蘊做烘托,其中的身份價值遠遠高於實物本身的價值。

吵到最後誰都說服不了誰,因為說到底這是兩種消費觀念的差異。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為什麼人們常常喜歡追逐特別貴的東西?蜜姐也經常好奇。難道真的僅僅因為品質好嗎?卻也不見得。

經濟學裡有一個詞語叫做:凡勃倫效應,或許能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它是由美國的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的。

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可能越願意掏錢購買。

比如一雙款式差不多的牛皮鞋,在街邊的小店可能賣100塊,進入商場大櫃檯後其價格可能就翻了好幾倍,甚至賣到上千。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蜜姐身邊的朋友就有賣鞋的,主要是給一些國內大品牌商供貨,後者貼商標就可以直接上櫃臺。另一方面,他自己也賣,同樣的款式和品質就比貼標進商場的要便宜得多。

和奢侈品一樣,商場的品牌商品除了賣商品本身,也在賣品牌價值。否則品牌商那麼多宣傳廣告費從哪來呢?羊毛出在羊身上。

對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的人而言,這種消費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

凡勃倫效應說,由於某些商品對別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購買高級轎車顯示地位的高貴,收集名畫顯示雅緻等等,這類商品的價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願意購買。因為只有商品的高價,才能顯示出購買者的富有和地位。

奢侈品不也如此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只要消費者有能力進行這種感性的購買,"凡勃倫效應"就會出現。

這時候買的是啥不重要了,關鍵得體現出優越性,就是我有你沒有。比如奢侈品,豪車,甚至買好多輛豪車、包包。價錢不重要,但最好是全球限量版,越貴越好。

D&G引眾怒背後:多少人掉進炫耀性消費的陷阱!

對追求炫耀性消費的人而言,貴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

D&G這一次玩砸了,但恐怕難以撼動歐美頂尖奢侈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因為經歷了高速發展期的我們,炫耀性消費是實實在在的剛需啊!

不過蜜姐更希望的是,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出個國際頂尖奢侈品牌,也去國外炫耀一把呢?期待著能有那天!

歡迎關注"閨蜜財經":閨蜜看財經,發現財富守護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