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祕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

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西藏總是讓人如此神往,藍天白雲、雪山聖水、五彩經幡和那些虔誠的信仰。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探尋西藏秘境的夢想,對每一片山川湖洋都充滿嚮往、對每一次朝拜之景都滿懷敬畏、對每一個虔誠的靈魂和質樸的笑容都心生溫暖,或許這些更多的是對一份憧憬的執念,但西藏那些千萬年來流傳下來的神秘“符號”,譬如哈達、譬如經幡、譬如瑪尼堆,又各自代表著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一一進行探秘,瞭解這些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背後的故事。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哈達:

高原藏地最純潔的美好祝願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今日西藏

在藏地,無論是見到寺廟、佛像、高僧大德、達官貴人,還是尊貴的親朋好友、賓客,人們常常會獻上一條哈達表示禮貌、尊敬或給自己積聚福德。“哈達”藏語意為禮巾,是藏民族禮儀往來時常用的絲織禮品。

據藏文史書記載,公元1265年,八思巴從元大都返回西藏時,帶回了用絲綢製成的哈達。並記載哈達兩端有長城圖案,面上有八寶圖案和祝詞。八思巴向藏地的神佛塑像和僧俗官員敬獻和賜奉了這種從內地帶來的長條絲綢。史書作者還編了個十分動聽的故事,即說八思巴在向大昭寺的佛與菩薩獻哈達時,壁畫中的一位度母突然伸出手,向他索要哈達,這種度母被稱為“卓瑪達隆瑪”意思為“索要哈達的度母”。根據這個記載,有人推斷哈達源自蒙古,其理由還有,蒙古人也有獻哈達的習俗,只是顏色不同而已。但據有人考證,在元朝關於藏地活佛、高僧進行賞賜的史料文獻中,從未出現過“哈達”一詞。直到明末清初,蒙文中才出現這一名詞,而倒是藏文史料中元代就出現了“哈達”一詞,這說明哈達可能是隨藏傳佛教在蒙古地方傳播而從進入蒙地。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西藏比如縣:獻哈達的藏族同胞

哈達的種類繁多,質地、規格、顏色也不盡相同,一種是象徵純潔、吉利的白色哈達,按藏地習俗,白色哈達又分為三種,即內庫哈達、阿喜哈達和索喜哈達。內庫哈達是出於皇家內庫中的特定哈達,其質優、面寬而長,邊沿織有吉祥圖案,中為八瑞相圖,上下為祥龍圖案。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達。自古以來,藏人認為潔白無瑕最能象徵人們純潔的心靈和表達真誠的心願;一種是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它是獻給活佛或近親時做阿西(彩箭)用的,為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它只在特定情況下才用。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今日西藏

在敬獻哈達時,動作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則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獻哈達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們互相通信時,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特別有趣的是,藏民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新疆:熱情好客蒙古人

此外,哈達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奉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經幡:

高原藏地最純潔的美好祝願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經幡飛舞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拍攝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大本營

經幡是藏族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懸掛經幡也是當地流傳了千百年的一種宗教習俗,有著自身修行、利益眾生的功德。行走在藏族地區,人們隨處可見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有序地掛在繩索、門首或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經幡,在藏語中稱為“隆達”,而“隆”是風,“達”是馬,所以經幡也叫“風馬旗”。關於經幡還流傳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颳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帶到了世界各地,也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眾手中,而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用彩布製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著的地方,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如同將上面的經文誦讀了一遍。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四川省紅原縣瓦切塔林經幡群

風馬旗的顏色分藍、白、紅、綠、黃五種,經幡最頂端為藍色幡條,它象徵藍天;藍色幡條下面是白色幡條,象徵白雲;白色幡條下面是紅色幡條,象徵火焰;紅色幡條下面是綠色幡條,象徵綠水;最下面的幡條是黃色,象徵黃土,或者大地。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象徵純潔善良,紅色代表興旺剛猛,綠色則是陰柔平和,黃色代表仁慈博才,藍色意味著勇敢機智。傳統藏族民謠中也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拍攝於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稻城亞丁

經幡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它的外在形式又大致分三種:一種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它們被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這種經幡常見於人煙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種經幡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是單一的,或白或紅。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杆上,插立在庭院前,這種經幡多半見於工布林區地帶;第三種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這些幡條布分別系掛在樹枝上,成為經幡,這種經幡在古城拉薩的民居樓頂上隨處可見。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2009年9月 西藏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珠峰大本營,經幡

經幡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徵物,每年都要換新,而換新的日子是不能隨意選擇的,根據藏族歷算,這一天必須選擇在藏曆新年初一過後某一個良辰吉日。在這一天早上,大家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次隆重而歡樂的插經幡儀式,在藏語裡將這個儀式稱為“託隨”,意為祭神祈福儀式。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在喜馬拉雅山的佛教祈禱旗

瑪尼石和瑪尼堆:

用虔誠鐫刻下的不朽信仰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色與宗教

青藏高原本是山和岩石的神秘世界,藏族先民自然而然會把岩石視為不可知控的神力的表現,從而產生單純而堅執的崇拜和仰敬,並由敬石發展到融石於自己的生活之中。譬如青藏高原上獨特一景,世代沿襲相傳下來的瑪尼石,是雕刻了佛語、佛像或佛塔、吉祥物等圖案的一種刻石,也是藏民族獨有的一種精神物證,有著超凡脫俗的文化氣息和深深的宗教內涵。神秘奇特的瑪尼石,在藏區隨處可見,尤其山口、湖畔、河橋、寺院、通衢便道……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瑪尼牆局部

“瑪尼”二字,是指佛經觀音六字真言的略稱,漢譯音為“唵、嘛、呢、叭、咪、吽”,為藏傳佛教信徒們隨時口誦的祈禱咒語。在藏傳佛教密宗裡,它是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觀世音)所傳真實言教,又稱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這六個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價值觀念和修行目標,是諸佛思想的集成,也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虔誠的信徒們堅信,隨時口唸“六字真言”,能證悟自己的清淨菩提之心,除卻煩惱災難,不斷增積功德。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瑪尼石堆得那道傷口

而在瑪尼石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或各種吉祥圖案,具備了更深厚的美學因素和審美特徵,成為藏民族特有的一種石刻文獻,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停下來,會發現不同的景色……舒服

由瑪尼石堆放起來的石堆,被稱為“多崩”或“瑪尼堆”,即十萬經石之意,意即信徒每過此地,丟一顆石籽或獻上一塊刻上經咒的石頭,就等於唸了一遍經文,積累不少功德。這樣,瑪尼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傳衍,越堆越高、越堆越大,形成一座座小山、一堵堵高牆、一個個石城,成為藏地的一種聖蹟勝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徵。

家鄉文化印記丨藏地秘境中的靈動符號:哈達、經幡和瑪尼堆

Mani stone showing carved prayers at Chhairo Gompa

不過,雖然很多人對雕刻精美的瑪尼石愛不釋手,但瑪尼石是不能隨意拿走的,因為上面承載了許多的期望和祝福,將它拿走就是在毀滅他人的福德,同時給自己帶來噩運。所以,瑪尼石只能添不能拿,大家將這份喜愛化作靜靜地欣賞,或在上面添一塊石子,留下自己的期盼和祝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