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蛙火熱的背後,是孤獨的90後

養蛙、養老公,90後們在遊戲裡彌補現實的孤獨。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不經意間,朋友圈中大多數女生曬出的信息,從許墨、白起、李澤言,變成了一隻只綠油油的青蛙。一款《旅行青蛙》,讓李澤言的老婆們紛紛跑去養蛙了。《旅行青蛙》尚未推出正版漢化,但玩家們依然玩得不亦樂乎。不管是《戀與製作人》,還是《旅行青蛙》,用戶都在遊戲中扮演著一個角色,與遊戲內的角色進行著互動,彌補著屬於90後的孤獨。

孤獨的90

先來看兩條數據: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脈脈數據研究院對上萬名職場人進行了一次“孤獨感”調查,並聯合小豬短租,共同發佈了《2017年度職業數據白皮書:孤獨經濟》,調查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其中,22-30歲的年齡孤獨比例是60.8%;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淘寶發佈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鑑》也顯示,我國的“空巢青年”人數已超過 5000 萬,把這群人聚集到一起,規模相當於我國第 11 大省市。男性青年“空巢”的比例達到了 64%,幾乎是女性的兩倍;而 90後則是“空巢青年”的主力軍,人數超過了六成。

從1979年到2015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35年,而90後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隻能與父母對話交流,沒有兄弟姐妹,在成長道路上孤獨一人,由此產生較高的孤獨感。據英國《衛報》網站2015年的一篇報道稱,許多人是以獨生子女的身份長大的,他們有著寂寞孤獨的回憶,偶爾還有幻想的朋友。長大後,90後又孤獨的工作在陌生的城市。

孤獨,彷彿成了90後的代表心理狀態

如今使用社交媒體的多為80後以及90後,絕大多數人將其作為人際關係的主要溝通方式。社交媒體的發展帶來的不是孤獨的減輕,而是孤獨的加劇——網絡上粉絲朋友很多,但現實中能談得來的朋友卻很少,“網上活躍,網下落寞”成為不少人的現實寫照。我們的社會一定意義上進入了威爾曼所說的“網絡化的個人主義”時代。在互聯網世界中,人們以個體為中心建構關係和生活。雖然我們通過社交媒體很容易打破空間制約與人交往,但實際上我們是遠離了群體,變成一個個孤獨的個體。

孤獨需要彌補

近年來,直播一直是一個火熱的名詞,為什麼直播那麼火?其中一點,便是在直播中,粉絲們並不在乎主播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們享受的是與主播在一起時的愉悅,是與主播互動時的愉悅。與主播交流是溫暖的,消解著孤獨,讓孤獨寒冷的夜晚不再空虛寂寞。這一點,體現在觀看直播的時間主要在夜晚。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觸及人們情感的內容總是會受到歡迎,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上半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生活類、秀場類和電競遊戲類在用戶觀看內容類型偏好上位居前三,分別佔比27.9%、23.0%和15.9%。

生活類直播彌補的是人們理想與現實生活間的遺憾。可能你的理想是住在海邊,打打魚,吃吃海鮮,那觀看漁民主播直播的出海捕魚,可能可以彌補你只能每天上下班,一人蝸居在一小間房的遺憾;看著別人從買菜到做菜,可能彌補著你沒有時間,只能叫外賣的遺憾;觀看遊戲直播亦是如此……觀看直播,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遷移。

在《旅行青蛙》中,那隻蛙沒有設置任何與玩家的對白,也不受玩家控制,玩家的任務就是割庭院裡的三葉草,給蛙買食物和用品。蛙與“娃”同音,那隻蛙就像玩家自己的“娃”,蛙被玩家視作自己的孩子。貼近現實的生活場景、需要被照顧的“孩子”,都刺激著90後,既消解著他們在現實中的壓力,也承載著他們的情感。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正如知名搞笑幽默博主@獨孤風翳發的微博中所寫的“#旅行青蛙# 我媽在家唸叨我的話,我打開手機再念叨給我的蛙,壓力轉移,完美~ ”。類似的遊戲,還是多年前的偷菜,菜是自己的寶貝,辛辛苦苦澆水施肥,還有提防被別人偷走。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之前的《戀與製作人》,用完美蘇式的人設,情話對白,讓廣大少女談了一場虛擬的戀愛。如今一隻綠油油的青蛙讓廣大少女化身老媽媽……養蛙、養老公,看直播,90後用他們的方法,彌補現實的孤獨。90後是脆弱的,從情感入手,觸及他們的情感,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反響。佛系青年便是如此。

养蛙火热的背后,是孤独的90后

圖片均源自網絡,部分來源見水印。

《2017年度職業數據白皮書:孤獨經濟》,脈脈數據研究院聯合小豬短租發佈

《中國空巢青年圖鑑》,淘寶發佈

《英媒稱獨生子女是中國最孤獨的一代》,參考消息網

《新媒介即新社區:網絡化個人主義理論探析》逯義峰, 楊伯漵. 新媒介即新社區:網絡化個人主義理論探析[J]. 新聞界, 2016(3):38-41.

張洪忠. 直播“網紅”:後結構主義範式下的陪伴[J].教育傳媒研究,2017(1):28-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