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指南走:做好心血管病一級預防!

近年來,心血管病死亡率、發病率及患病率持續增長,給我國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儘管心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尚有待研究,但其主要危險因素已經明確。

國內外多項研究證明,針對可改變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採取干預措施,能降低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與發病率,同時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因此,強化心血管病的一、二級預防,尤其是一級預防,將為遏制我國心血管病流行上升趨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實質性貢獻。

第一步,重視心血管病總體風險的綜合評估

心血管病是多個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個體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不僅取決於某一個危險因素的水平,還取決於個體同時具有的危險因素數目,多個危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導致某一因素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顯著增加。因此,心血管病防治實踐中孤立地控制單個危險因素是不夠的,還應重視對心血管病總體風險的綜合評估。


心血管病總體風險的評估,是指根據心血管病多種危險因素的水平高低和組合來判斷或預測一個人或一群人未來(5年、10年或餘生)發生心血管病急性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其他冠心病死亡及急性卒中)的概率。

與2011版指南相比,本版指南精簡了進行風險評估所需的指標,優化了10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發病風險的預測模型,並加入了ASCVD餘生(終生)風險評估的方案。

為便於臨床實踐中ASCVD發病風險評估的實施,本指南將ASCVD發病風險評估簡化為易於查詢的流程圖(圖1)。其中建議的危險分層方案重點在於促進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評估,積極採取防治措施,特別是生活方式干預,但對高膽固醇血癥和高血壓等單個危險因素的控制應以相應指南為準。

跟著指南走:做好心血管病一級預防!

圖1: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評估流程圖(備註:危險因素包括吸菸、低HDL-C及男性≥45歲或女性>55歲。本危險分層方案重點在於促進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評估,積極採取預防措施,特別是生活方式干預。對單個危險因素的控制應以相應指南為準。ASCVD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PAD為周圍動脈疾病、TC為總膽同醇、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同醇、HDL-C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BMI為體重指數。1 mmHg=0.133kPa。)


6大招,築起心血管病一級預防壁壘

事實上,心血管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絕大多數是可以預防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預防或推遲心血管病的發生(一級預防),而且能夠和藥物治療協同作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復發(二級預防)。

第1招:生活方式干預


心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是針對尚未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採取的干預措施。這些干預措施通常指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例如:戒菸、減少鈉鹽攝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體力活動、控制體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時配合藥物控制代謝性危險因素(血壓、血脂及血糖異常)的水平,目的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相關疾病的發生。且這些生活方式干預措施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級預防同樣重要。

第2招:血壓測量與控制


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獨立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相關流行病學資料研究顯示,收縮壓從115 mmHg開始與心血管風險呈連續正相關。此外,高血壓常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吸菸、肥胖、老年等)合併存在,進一步增高患者心血管病發病風險。因此,需採取更積極的降壓治療。

聯合用藥是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優選的聯合治療方案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RAAS)抑制劑與利尿劑、RAAS與鈣通道阻滯劑(CCB)、利尿劑與CCB、β受體阻滯劑與CCB。建議血壓水平<160/100 mmHg時,初始採用單藥治療;對血壓水平≥160/100 mmHg或血壓水平高於目標血壓20/10 mmHg的患者、或合併靶器官損害、腎功能不全或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初始即可採用兩種藥物小劑量聯合治療。

初步治療未能使血壓未達標時,可增加初始用藥的劑量或加用其他種類降壓藥。藥物治療開始2-4周後,應根據血壓的控制情況進行必要的藥物調整。應在開始藥物治療後的1-3個月內(儘可能在1個月內)使患者的血壓達標。

第3招:血脂監測與控制


血脂異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ASCVD的發病風險,早期檢出存在血脂異常的患者並監測血脂水平的變化,是實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礎。臨床上應根據個體ASCVD總體風險的分層來決定治療措施及血脂的目標水平。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調脂治療的首選藥物。建議臨床上起始宜應用中等強度他汀,並根據患者降膽固醇療效和耐受情況,適當調整劑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無論是否進行藥物調脂治療,都必須堅持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

第4招:血糖監測與控制


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患的獨立危險因素。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4倍。此外,糖尿病患者經常伴有血脂紊亂、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而採用嚴格控制血糖的策略可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基於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指南建議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策略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壓、調脂、抗凝、控制體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療措施。需注意的是,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綜合調控目標的首要原則是個體化,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預期壽命、併發症或合併症病情嚴重程度等進行綜合考慮。

表: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

跟著指南走:做好心血管病一級預防!



近年來,儘管新型抗血小板藥物不斷湧現,但阿司匹林在ASCVD防治中的基礎地位仍無法動搖

但低劑量阿司匹林(75~100 mg/d)用於哪些人群ASCVD的一級預防仍有爭議。阿司匹林一級預防針對人群為無冠心病或卒中病史的成年人,這部分人群事件發生率低,且只有在預防心血管病事件數明顯超過出血風險時,使用阿司匹林才能獲益超過風險,一級預防才有意義。

第6招:心房顫動患者卒中的一級預防


心房顫動的主要威脅是發生卒中和體循環栓塞,從而對患者預後產生不良影響。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並給予恰當的卒中預防治療是一級預防的重要任務。

所有心房顫動患者都應進行卒中風險和出血風險評估。瓣膜性心臟病心房顫動(風溼性中重度二尖瓣狹窄和機械瓣置換術後),具有危險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應該接受抗凝治療。對非瓣膜病心房顫動的患者應進行CHADS2評分,有條件者可進行CHA2DS2-VASc評分。凡是評分超過1分的患者,都應在患者同意並配合的情況下進行抗凝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