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中的“王谢”是指东晋时期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这两家不仅是官场上的高门士族,也是雄霸书坛的两大家族,不用说王家出了个中国书法史上唯一的书圣王羲之。当年王羲之就是和谢安等四十一人一起。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从而诞生了《兰亭集序》。

王谢两家时有往来走动,谢被王的精妙用笔所折服,史说谢安从王羲之那里学习书法。。

唐孙过庭《书谱》里记载着一段谢安和王献之的故事——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

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那时候的魏晋风流多潇洒,人们之间言辞坦率不弄虚,磊落大方,直率的批评,坦荡的回应。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谢安的书法

前面提到,谢安曾与王羲之采风游玩,悠哉游哉,那时的他不出来做官,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纵情山水,常携歌女丝竹同行,幽壑林泉,兰亭竹海,沐雨眠风,而推琴吹箫之声韵随行飘扬,因此,人们把谢安游山玩水的事,叫做“东山丝竹”,东山是地名,丝竹指乐器,泛指音乐。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复出,比喻失势或失败后卷土重来,说的就是谢安。《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不愿做官,有人惜才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干了,隐居东山,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后来彪炳史册的“淝水之战”,就是由谢安总指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杰作。

因为谢安是名人,故事传闻很精彩,许多画家就喜欢以此为绘画题材,创作出不少“东山丝竹图”精品画作。

任颐(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任 颐 东山丝竹图 尺寸:131×66.5 cm. 约7.8平尺

画里小溪板桥老苍石,老枝枯松倾斜居中占据画面,远景不去表现,画境简净,画家把画中人安排在一个离尘隔世的地方。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侍女提壶走来要添茶水,一曲罢,乐女好像在小憩中,谢安似乎并不沉浸在今次的游玩,眼神游离,心思不知何方,是想着书法?是念及王羲之?是作诗到某一句上卡壳了?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笔法墨法至为关键。书法是写的,“写”是能把力量送达投送的动作,同样,中国画是讲究“写”的。这个局部可以看任伯年写的功夫。

​下面是其他画家的东山丝竹图: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任伯年中国画《东山丝竹图》,小隐于林的谢安会东山再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