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缅怀 对嫦娥探月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 倒在了学术报告现场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四日,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中国全体航天人来说却是一个极为沉痛的一天。中国的一位顶级科学家在这一天逝世。根据媒体报道,11月4日,中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专家王焕玉在“第二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突发急病去世。

沉痛缅怀 对嫦娥探月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 倒在了学术报告现场

这位科学巨匠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祖籍河北省文安县。一九七八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王焕玉在毕业之后便选择了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凭借对物理方面的浓厚兴趣,一九八八年这位科学巨匠便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便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开始了勤勤恳恳的耕耘,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仪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沉痛缅怀 对嫦娥探月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 倒在了学术报告现场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并不是这位科学家的概括,这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一直着眼于深空,这一研究方向看着不怎么接地气。不过提起嫦娥探月想必各位是耳熟能详,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落月,“玉兔”号月球车缓缓行驶在月球表面,它的机械臂上唯一的科学仪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APXS)便是他率领团队负责研制的。

沉痛缅怀 对嫦娥探月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 倒在了学术报告现场

​还有一项科研成果各位可能有点陌生,在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五日,中国发射了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慧眼”。这颗空中天文台便是王焕玉教授与他手下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成果。这也成功结束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没有自主数据的历史。为了这一刻,王焕玉教授付出了三十六年的努力。在“慧眼”成功发射的背后,有着庞大的科研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王焕玉正是团队中最有分量的人员之一。根据王教授自己叙述,他在攻读研究生之时,主要学习粒子物理及宇宙线物理,做探测器和电子学系统的设计。后来进入航天领域,主要是研究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系统的设计和它的可靠性,这使得他与X射线很快解下不解之缘。随着研究的深入,王焕玉逐渐成长,后来便他成为了我国探月工程中X射线谱仪分系统指挥、主任设计师。

沉痛缅怀 对嫦娥探月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 倒在了学术报告现场

从开始研究时的挺拔小伙到如今的白发苍苍,三十多年的时间就这么流逝。在二零零四年,王焕玉教授获得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二零零八年他获“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突出贡献”银质奖章。面对诸多的荣誉,王焕玉教授并没有太过在意,依旧咋它的研究领域耕耘不断,真的可以说大家风范。不慕名利,爱岗敬业便是他的真实写照,最终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真是令人无比痛心,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