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杨角风发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萨沙说说看。

首先,佛教不存在什么荤酒素酒。

无论哪国佛教,修行人都是要戒酒的。

具体理论不谈,主要佛教认为只要饮用酒精饮料就可能导致无法控制言行,出现违背佛教宗旨的情况。

大家想想看,饮酒后男女开房、男人互相斗殴、骂人甚至裸奔的事情有多少?

佛教讲究各种戒律,在人清醒的时候可以自控来做到。

但酒后人的控制力降低,即便高僧恐怕也会失态。

所以,佛教戒酒是戒掉所有酒精饮料,不分荤酒素酒。

所以,严格意义上,唐僧饮酒就是破戒。

唐僧其实是戒酒的,只是在特殊场合无法不饮酒,才略喝一点。

书中写道:玄奘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只得接了酒。

唐僧对于几个徒弟饮酒,也是这个态度,就算喝酒也不能喝醉。

第19回,高老庄里:高老把素酒开樽,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第二,酒确实有荤素之分。

也就是有用肉类协助酿的酒。

比如让杨玉环醉酒的羊羔酒。

羊羔酒是中华传统名酒,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唐宋,元时畅销海外。

这种酒酿造的时候,必须用羊肉。

大家看看酿造方法:用米一旦,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米。如木香一两同酿。

这种酒,就是所谓荤酒。

荤酒有很多,可以用“羊肉、牛膝、虎骨、狗肉”等。

作为僧人来说,不可吃荤,当然不能引用这种酒。

这一点,很多人也知道。比如高老庄的高老就说: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

第三,孙悟空可以引用酿造酒,唐僧只能饮不用酒曲的酒。


唐僧基本是不饮酒的。非到万不得已,也只引用不用酒曲的酒。

古代不知道有酒精这回事,对于酒的定义是 用不用酒曲。

几乎所有的酿造酒都是用酒曲,这就是传统的酒了。

孙悟空猪八戒他们喝用酒曲的酒,其实就是所谓酿造酒。

但还有一些不用酒曲的,在当时看来不算是酒,仅仅是一种饮料。

所以,唐僧即便被迫饮酒,为了避免被人指责,也只喝这种酒。

不用酒曲的酒很少,以葡萄酒、椰子酒为主。

葡萄酒酿造依靠皮上天然的酵母,不需要酒曲,被当时当做饮料。

如果可以选择,唐僧主要选择葡萄酒。

书中写道: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唐僧饮酒只是情节安排,不得已而为之。原则上,唐僧不应该饮酒,什么酒都不行。

唐僧自己也是知道的。被玉兔精强行灌交杯酒的时候,唐僧祈祷: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萨沙


真的很讨厌问答里比比皆是的唧唧歪歪婆婆妈妈长篇大论的答案,你们能凑字数算稿酬是怎么滴?能不能把那百分之八十多的废话去除?剩余不到百分之二十的部分还是错的。有意思吗?

1. 先说什么是“素酒”?

西游记八十二回《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里其实有写: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

这里明明白白写了素酒(可以是)葡萄做的。当然也不一定非得只能是葡萄,清《调鼎集》是扬州菜谱,里面有记载:素酒是“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又说“百果酒百果聚樽,日久成酒,供素客”。

由此答题我们可以得知,素酒在明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能会有差异,但大体要么是水果自然发酵的、未经过蒸馏的、酒精度比较低的、具有果香味儿、口感甘甜的果酒,要么干脆是调配成带有近似果酒味儿的饮料。

2.喝“素酒”算破戒吗?

(1)按书中内容看,肯定不算;

(2)历史上在明清时代,素酒起码是吃斋的香客能接受的,至于佛教僧侣是否接受,根据宗派分别,估计可能有差异。

(3)其实宗教规则戒律这种事儿,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真·正确规范”,都是看地域文化习俗。比如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认为其肮脏,但其实同源的基督教也是禁止吃猪肉的,圣经《利未记》11:7 “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可是耶和华亲自向摩西、亚伦直接口述的旨意,够最高级别了吧?然而现在犹太和穆斯林还在遵守,西方基督教诸国反而不遵守了。何因?习俗使然。又如佛教徒本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忌杀生,荤是指葱姜蒜等辛辣物,“不准吃肉”是自梁武帝变成脑残级佛粉后下的圣旨,从此才成了汉传佛教的“戒律”。所以,宗教戒律没有什么是牢不可破的,都是可以根据习俗、权力、时间、社会进步等变化的。


诚实的蜜獾


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

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
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
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
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高老儿摆了桌席,请三藏上坐,行者与八戒坐于左右两旁,诸亲下坐。高老儿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

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不吃荤。”
老高道:“因知师傅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用一杯不妨。”
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
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 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素酒是什么酒?

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称为素酒,区别于荤酒,是一种未经蒸馏的低度酒。素酒是被佛门认可的,和尚、尼姑可以饮用。葡萄酒、米酒属于素酒,高粱酒、白酒等烈性酒属于荤酒。

唐僧师徒喝素酒的情形屡见不鲜,一般是在降妖除魔之后,当事人为了表示感谢,要给唐僧斟酒,唐僧经常推辞:“酒乃僧家第一戒。”对方说:“这是素酒,但饮无妨。”唐僧就把皮球踢给徒弟:“贫僧不会饮酒,由几位小徒代饮了吧。”

唐僧一般不喝素酒,但也有例外。

女王却又笑吟吟,偎着长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

三藏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


哈哈欠为你违逆


答:素酒是什么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粗酿,酒度数低,浑浊不好看,大会引起人的欲望,所以称之为“素酒”。

即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就是素酒。

这种解释,很滑稽,属于拍脑袋想出来的。

虽说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蒸馏器,可以说明我国早就拥有了酿酒蒸馏技术,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见的都是非蒸馏酒。

不信?请看杜甫《饮中八仙歌》,诗里写汝阳王李琎要喝足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左丞相李适之豪饮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

唐代的大斗为6000毫升、小斗为2000毫升,但酒具毕竟不是量具,这里以小斗论,即焦遂的酒量已达到了10公斤,请问,这能是蒸馏酒吗?

而这“饮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诗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样的酒,可知,蒸馏酒并非社会主流。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读《水浒传》,看众好汉喝酒如喝水的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

鲁智深在五台山寺半山亭上,嘴里淡得出鸟,看见有卖酒的山民挑着一担水酒上山,不由分说,劈手就抢了一桶,喝了个底朝天。

“智取生辰纲”过程中,白胜也挑了一担水酒,押解生辰纲的军丁并非好汉,却也一个个要买酒解渴。

以酒解渴,要说这是蒸馏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说,《水浒传》里出现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馏酒,包括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透瓶香”。

但是,必须注意,在《水浒传》里,酒也是有荤素之分的。

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里,鲁智深就朝刘太公大呼小叫道:“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而在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里又写:“众僧都坐了斋。先饮了几杯素酒,搬出斋来,都下了衬钱。”

可见,酒分荤素,并非以是否经过蒸馏来区分。

又有人说,《宋史‧食货志下七》里有提到:“自春至秋,酝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这两种酒都不经过蒸馏,但发酵和熟化时间长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荤酒”呢?

这种解释就更加可笑了。

唐僧喝了春秋酿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酿成的酒就算破戒,这是什么逻辑?!

真要照这么分,那么和尚娶春秋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荤妻,就是破戒——这说得通吗?!

于是,又有人翻经引据,说清食谱《调鼎集》茶酒卷里酒单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

这只能说是《调鼎集》太牵强附会了。

冰糖、桔饼冲开水,不就是茶水、饮料吗?

要骗人也不带这么骗的。

再有,《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有谆谆教诲悟空、八戒师兄弟,说:“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看,素酒也是会“醉饮误事”的!

喝冰糖加桔饼茶水会醉的吗?

可见,《调鼎集》里的冰糖加桔饼茶水绝不是《西游记》里说的“素酒”!

那么,“素酒”和“荤酒”的区别在哪儿呢?

其实,《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里面这样写: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

葡萄属于水果类,即水果酿造的酒便为“素酒”。

原来,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即用粮食酿造的酒就是荤酒。

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可称“素酒”。

但是,“素酒”和“荤酒”之分,属于中国佛教教徒的“创造”——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论荤酒、素酒,酒后都会乱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饮用的,但机智的中国佛教徒,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创造性的发明了荤素之分,让人哑然失笑。

据说,有和尚喜吃鸡蛋,称自己吃的是“素蛋”。何为“素蛋”?该和尚一本正经地说:“公鸡与母鸡交配后生下的蛋为荤蛋,未经交配而生下的蛋则为素蛋。”

这,也是一种很灵活的“创造”罢。


覃仕勇说史


古代不像现在,不论冬夏饮品五花八门,一种果汁恨不得叫十种名字。古人讲究归讲究,对喝的东西,命名不是特别多。比较常见的有:酒、茶、琼浆、玉露、药水等。

素酒这个词,最早出现的地方就是西游记,这特么压根儿就是作者自创的一个名字。

素酒的出现,仅仅是为了区别酒。之所以会有素酒这个名字,是因吴承恩这个村炮,没见过什么世面,根本不晓得世上还有果粒橙、黑加仑、西瓜汁等饮料。

如果吴承恩稍微有点世面,在唐僧出长安、唐王献酒的时候,唐王就会说:“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素酒,乃朕亲摘葡萄捣碎置羊脂玉瓮中加入麝香百花之蕊以无根水和之埋于桃树下三月方酿得,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

唐僧喝的所谓素酒,其实就是古代的各种果汁。古代物资虽然贫乏,总有富裕的地方,作者安排唐僧去这些地方的时候,总是端出葡萄汁不合适。倘若能够用一种名字代替,那真的是极好的。

作者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素酒这个词。可这玩意儿再素,终究带个酒字,合理化这个名字也需要进行一番解释。所以唐王才会说:素酒虽非酒,可不要贪杯哦!

唐僧自第一次喝了素酒之后,就记住了这种甜甜的味道,再往后不管到哪儿,都会对人说,贫僧只饮素酒。其实就是嘴馋,古代的饭菜也就那味儿,素酒好歹还有点甜味。

既然喝素酒不破戒,那干嘛还不喝呢?而且味道还很好。


祗树


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饮酒确实是佛家的戒律。而且是最基础的佛教戒律,即使在家中信徒也需要“五戒”与“十善”,“五戒”包括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

也就是说不饮酒是佛家弟子必须要遵守的戒律。

那么我理解的不能饮酒的原因在于:

其实作为一个酒,并无罪恶,而且酒基本都是粮食酿造,不会涉及到荤腥!而饮酒属於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它的意思就是说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许饮酒。

饮酒虽不等同于犯罪,但饮酒以后就不可控了,三杯酒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使得大脑的神经系统兴奋,胆大、冲动、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甚至会骂人(犯妄语戒)、打人或杀人(犯杀生戒)、强J(犯邪淫戒)等等。

所以原则上来说,和尚是不能喝酒的,当然这只指中国的和尚,其实其他国家的和尚并没有这么多戒律,比如日本的和尚,又能喝酒吃肉,又能抱美女,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还有中国的济公活佛,更是提出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经典名句,也被很多不是很虔诚的佛家信徒所推崇。

但是我们看《西游记》时,突然就发现一个问题,唐僧喝酒了,而且创了一个名词叫“素酒”,那么什么是素酒呢?

比如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称为素酒。以区别于荤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做法是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其实这种说法也只是人为的定的,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那么和尚喝素酒属于不属于犯戒呢?

我们先看看现在发生在释永信身上的一件事:(信息来自于网络,真伪未辨识,如有错误,联系删除)

2003年负责给释永信做饭的释延勤说,有一次他端着自己做好的素菜来到释永信的餐桌旁,看到对方面前有一盘红烧肉,还倒上了酒,他当时就惊呆了,一旁的释永信以前的侍者释延江对他说,师弟,不能老给师父吃这些素的,你要常出去买些肉给师父补补,释永信接过话说,延江,以后可不能买了,但还是把延江带来的肉吃了,酒也喝了几杯。

当然也可以按照济公活佛的理解“酒肉穿肠过过,佛祖心中留”!

有人说,其实和尚在守戒的时候不可以喝酒,但是并不代表一直守戒,比如有应酬了,必须要喝酒,那么喝酒的那一天,就不守戒了,用一句话讲就是“舍戒以免犯戒”。

有一位大法师说过:未受戒,就谈不上破戒。这句话颇有意味,也具备辩证思维观点,一般人理解不了!

所以,佛教所谓的素酒之说,并没有见于各大经典佛经,只有在明代的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传中有出现,我想应该是一个幌子,一个艺术手法,其实酒并没有荤素之说,后人为了心安,人为的定了一个荤素。

要知道原始的戒律中,酒是大量粮食做的,国家还有很多吃不上饭的人要饿死,喝酒就等于杀人,所以禁止饮酒。所以不管是过滤不过滤的酒,素酒还是荤酒,背后都有这种意味,故,都不可喝!

所以杨角风给出的答案是,不管素酒还是荤酒,都属于酒,喝了就是破戒!(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孔子曰:食色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最基本的需求离不开吃喝问题和男女之事。但是,佛教有五大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普通人喝酒最多乱性,而和尚喝酒就算破戒了。《西游记》中,唐僧总共喝过三次素酒,却不算破戒,这又是为何?




一路上,唐僧有三个徒弟,他收下悟空,赐名叫行者;他收下悟能,赐名叫八戒;他收下沙僧,赐名叫和尚。由此可见,唐僧一心向佛,意志坚定。

第一次喝酒是在长安城,唐王为他送行,要他喝一杯素酒。这送行酒,他不得不喝。第二次喝酒是在女儿国,他要上演“假亲脱网之计”,只得与女王喝酒周旋,也是喝的素酒。第三次喝酒是在无底洞,他与老鼠精再续前缘,还被女妖精逼着喝了一交杯酒。


唐僧虽然是被逼无奈,但还是祷告一番,原著第八十二回写道:

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素酒虽好,但不能贪杯。唐僧爱吃萄葡酿的素酒,但酒能乱性,要不是悟空神通广大,他恐怕已经跟老鼠精生米煮成了熟饭。


其实,佛门第一戒之酒戒,指的并不是素酒,而是荤酒。素酒是指未经过蒸馏的低度酒,如萄葡酒、糯米酒等等,而荤酒是指经过蒸馏的高度酒,如白酒、高梁酒等烈性酒。寺庙里的僧人喝点素酒,只要不过量,同样不能算破戒。

明朝已经发明了蒸馏法,酿出了高度的荤酒。于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创造出素酒这一名词,也让唐僧这个素食主义者逃过一劫。


晓闻看西游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从梁武帝萧衍大信佛教以后,就强逼和尚吃素,有了素食,就发明了一个新词,素酒。所谓素酒,就是只经过发酵没有蒸馏的酒,比如今天的甜米酒,甜葡萄酒。其特点就是入口甜美,老少皆宜,有些小孩子也乐意喝几口。与之对应的就是烧酒或蒸馏酒。

可是再根据酒的发展史来说,对于烧酒的起源时间还是颇有争议的,一般公认的烧酒起源是宋代,看唐代李白诗里大量喝酒描写,动不动就斗酒,那么大的量那肯定是低度酒了,也就是素酒,即便唐代有烧酒,那也不会流行,一般见不到。《西游记》写的是唐朝的事,可是却是明代人写的,明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烧酒工艺,可以明显的区分素酒,很有可能吴承恩写的时候就把这个概念带入到小说里了,其实在唐代的时候,主要流行的都是所谓素酒,哪里还来的荤素之分。



唐僧西天取经,似乎意志十分坚定,严格遵守一切清规戒律,其实关于唐僧有不少喝酒的描写,特别强调说这是素酒,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其中最明显的一段还是唐僧遇见老鼠精时,那老鼠精抓了唐僧,一心想和他交合,以为可以借此成就太乙金仙,所以竭力勾引唐僧。这里书中有精彩描写: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



你看这唐僧,对于酒还真有几分偏爱的,但是在他心里浑酒、素酒区别很大,就算唐朝真的有这区别,可是凭借当时的条件技术,浑酒素酒又能有多大差别,还不都是从水果、粮食等酿造而来。这唐僧,要么滴酒不沾,要么就荤素不忌,又何必找个借口,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找借口呢?特别是后面孙悟空的旁白,原来这唐僧最喜好喝个葡糖酒,还真会享受啊。可笑的是他还拿荤素当挡箭牌,拿荤酒起那么重的誓,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跃然纸上。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时候去寺院供奉确实也会拿素酒去的,和尚们也可以喝得,所以《西游记》里这么写也正常。

其实素酒、荤酒,发根同源,没有本质区别。家里如果有苹果园的人估计会有经验,如果有时候遇到风雨灾害,苹果落了一地,来不及收拾的话,过几天走进果园就会闻到一股夹杂着酒香、果香的混合味道。自己家里有条件做甜酒酿的,也是拿糯米做一做,过几天就会闻到酒香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和尚戒酒的原因主要是酒精可以刺激大脑,让人产生虚妄情绪,但是这个是有量的。如果素酒不控制,喝多了也会醉醺醺,烧酒喝一点点,对人体也没什么影响。对于酒,要么不喝,要喝就别计较,否则反而着相了,这就落了下乘。


一览众河小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回答里出现了误导,认为素酒就是蒸馏过的酒,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

《西游记》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唐僧师徒虽然是和尚,虽然整天嚷嚷着要去西天取真经,但他们却并未戒酒,而酒是出家人必戒之大忌。这个梗怎么圆呢?素酒是个很好地借口。

有素就有荤,素酒和荤酒是相对概念,在古代人们也会对酒进行分类,但那时没有酒精度之类的概念,《本草纲目》里李时珍把酒分为“酒、烧酒、葡萄酒”三类。这三种就基本涵盖了古代常见的酒,其中“酒”是指以谷物等为原料加酒曲酿造的酒,也是当时最常见的酒类。“烧酒”是元代开始逐渐出现的,以蒸馏方式做的酒。这两类其实都属于荤酒。

“葡萄酒”除了以葡萄为原料酿造外,还有椰子、橄榄等,可以看做是水果类酒的统称。这类酒不是以粮食酿造,且度数低不易醉,因此叫素酒。

因为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普度众生供人食用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每一杯酒的后面都是一群饿殍。而且吃酒容易贪杯,喝醉会把持不住不易自律,所以佛家严谨喝酒。

但是素酒不是粮食酿造,又不易喝醉,似乎就不算违法佛教戒律了。所以,就连唐僧这种一直严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宣称自己一直未戒酒。《西游记》54回在女儿国国王的接待中,唐僧就说:“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

不仅宣称自己没戒酒可以喝,还主动给他的徒弟们要酒喝。另外,在82回中与玉兔精的一段姻缘里,玉兔精要给唐僧灌酒时,悟空变成飞虫在唐僧耳边提醒这是素酒可以喝。悟空之所以这样提醒,是因为“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在《西游记》中除了葡萄酒,还出现了椰子酒,而且不止一次出现,貌似椰子酒比葡萄酒还高级些。

综上,《西游记》等名著里提到的素酒,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用水果酿造的酒,因为这种酒不用粮食为原料,不用添加酒曲,所以称素酒。素酒虽然叫酒,在人们看来可能又不属于酒,就像我们把酱油也叫油但又不属于油一样。所以和尚们才敢光明正大的喝素酒。


凡尘往事


素酒在小说中已经有说明,就是指葡萄酒。

在佛教中,葡萄酒一直都是允许僧人饮用的,也用来敬佛,所以唐僧作为一名佛系僧人,也可以喝素酒。

我们研究佛教的戒律,那些被禁止的食物,一般可以分为这几类:食用后会产生欲望和影响性情的;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杀生的;拿食物来糟蹋的。

会影响性情的五种菜称为五荤,就是兴渠、慈葱、茖葱、大蒜、小蒜,所以不是只要是蔬菜就能吃。

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杀生的就是那些肉类。

佛教认为杀生是不对的,我们吃动物的肉,没杀生,但卖肉给我们的人为了得到肉就必须要去杀生,这样我们吃肉的人也等于间接杀生。

所以肉是不能吃的,这些称为腥菜。

而荤酒就是用粮食来酿制的酒,属于拿食物来糟蹋的一类,所以要戒。

而葡萄是水果,不是粮食,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所以不在禁止之列。

当然酒类毕竟也是会影响性情的一类食物,所以不能贪杯。

我们看小说中,虽然唐僧有喝素酒,但是他也从不多饮。

而孙悟空他们几个徒弟,实际上属于带发修行的行者,受到的约束很少,他们甚至是可以吃肉的。

最后说说佛教的这些食戒,其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从权的。

比如在开戒随喜的时候就可以开荤。少林寺的僧人可以喝酒吃肉,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特批的。而唐僧在游历期间,应酬多,很多时候也不得不陪那些达官贵人喝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