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喝了好幾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麼酒?佛教戒律是不飲酒,為何可以喝素酒?

楊角風發作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薩沙說說看。

首先,佛教不存在什麼葷酒素酒。

無論哪國佛教,修行人都是要戒酒的。

具體理論不談,主要佛教認為只要飲用酒精飲料就可能導致無法控制言行,出現違背佛教宗旨的情況。

大家想想看,飲酒後男女開房、男人互相鬥毆、罵人甚至裸奔的事情有多少?

佛教講究各種戒律,在人清醒的時候可以自控來做到。

但酒後人的控制力降低,即便高僧恐怕也會失態。

所以,佛教戒酒是戒掉所有酒精飲料,不分葷酒素酒。

所以,嚴格意義上,唐僧飲酒就是破戒。

唐僧其實是戒酒的,只是在特殊場合無法不飲酒,才略喝一點。

書中寫道:玄奘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三藏不敢不受,只得接了酒。

唐僧對於幾個徒弟飲酒,也是這個態度,就算喝酒也不能喝醉。

第19回,高老莊裡:高老把素酒開樽,奉與三藏。三藏道:“不瞞太公說,貧僧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悟空道:“老孫雖量窄,吃不上壇把,卻也不曾斷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第二,酒確實有葷素之分。

也就是有用肉類協助釀的酒。

比如讓楊玉環醉酒的羊羔酒。

羊羔酒是中華傳統名酒,起源於漢魏,興盛於唐宋,元時暢銷海外。

這種酒釀造的時候,必須用羊肉。

大家看看釀造方法:用米一旦,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米。如木香一兩同釀。

這種酒,就是所謂葷酒。

葷酒有很多,可以用“羊肉、牛膝、虎骨、狗肉”等。

作為僧人來說,不可吃葷,當然不能引用這種酒。

這一點,很多人也知道。比如高老莊的高老就說:因知老師清素,不曾敢動葷。此酒也是素的,請一杯不妨。

第三,孫悟空可以引用釀造酒,唐僧只能飲不用酒麴的酒。


唐僧基本是不飲酒的。非到萬不得已,也只引用不用酒麴的酒。

古代不知道有酒精這回事,對於酒的定義是 用不用酒麴。

幾乎所有的釀造酒都是用酒麴,這就是傳統的酒了。

孫悟空豬八戒他們喝用酒麴的酒,其實就是所謂釀造酒。

但還有一些不用酒麴的,在當時看來不算是酒,僅僅是一種飲料。

所以,唐僧即便被迫飲酒,為了避免被人指責,也只喝這種酒。

不用酒麴的酒很少,以葡萄酒、椰子酒為主。

葡萄酒釀造依靠皮上天然的酵母,不需要酒麴,被當時當做飲料。

如果可以選擇,唐僧主要選擇葡萄酒。

書中寫道: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唐僧飲酒只是情節安排,不得已而為之。原則上,唐僧不應該飲酒,什麼酒都不行。

唐僧自己也是知道的。被玉兔精強行灌交杯酒的時候,唐僧祈禱: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


薩沙


真的很討厭問答裡比比皆是的唧唧歪歪婆婆媽媽長篇大論的答案,你們能湊字數算稿酬是怎麼滴?能不能把那百分之八十多的廢話去除?剩餘不到百分之二十的部分還是錯的。有意思嗎?

1. 先說什麼是“素酒”?

西遊記八十二回《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裡其實有寫: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盃,滿斟美酒,遞與唐僧,口裡叫道:“長老哥哥妙人,請一杯交歡酒兒。”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澆奠,心中暗祝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象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這裡明明白白寫了素酒(可以是)葡萄做的。當然也不一定非得只能是葡萄,清《調鼎集》是揚州菜譜,裡面有記載:素酒是“冰糖、桔餅衝開水,供素客”,又說“百果酒百果聚樽,日久成酒,供素客”。

由此答題我們可以得知,素酒在明清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可能會有差異,但大體要麼是水果自然發酵的、未經過蒸餾的、酒精度比較低的、具有果香味兒、口感甘甜的果酒,要麼乾脆是調配成帶有近似果酒味兒的飲料。

2.喝“素酒”算破戒嗎?

(1)按書中內容看,肯定不算;

(2)歷史上在明清時代,素酒起碼是吃齋的香客能接受的,至於佛教僧侶是否接受,根據宗派分別,估計可能有差異。

(3)其實宗教規則戒律這種事兒,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真·正確規範”,都是看地域文化習俗。比如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不吃豬肉認為其骯髒,但其實同源的基督教也是禁止吃豬肉的,聖經《利未記》11:7 “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淨。”這可是耶和華親自向摩西、亞倫直接口述的旨意,夠最高級別了吧?然而現在猶太和穆斯林還在遵守,西方基督教諸國反而不遵守了。何因?習俗使然。又如佛教徒本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忌殺生,葷是指蔥薑蒜等辛辣物,“不準吃肉”是自梁武帝變成腦殘級佛粉後下的聖旨,從此才成了漢傳佛教的“戒律”。所以,宗教戒律沒有什麼是牢不可破的,都是可以根據習俗、權力、時間、社會進步等變化的。


誠實的蜜獾


唐王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

太宗舉爵,又問曰:“御弟雅號甚稱?
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太宗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御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
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高老兒擺了桌席,請三藏上坐,行者與八戒坐於左右兩旁,諸親下坐。高老兒把素酒開樽,滿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後奉與三藏。

三藏道:“不瞞太公說,貧僧是胎裡素,自幼不吃葷。”
老高道:“因知師傅清素,不曾敢動葷。此酒也是素的,請用一杯不妨。”
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
悟能慌了道:“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 悟空道:“老孫雖量窄,吃不上壇把,卻也不曾斷酒。”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素酒是什麼酒?

寺廟裡供神敬佛用的酒,稱為素酒,區別於葷酒,是一種未經蒸餾的低度酒。素酒是被佛門認可的,和尚、尼姑可以飲用。葡萄酒、米酒屬於素酒,高粱酒、白酒等烈性酒屬於葷酒。

唐僧師徒喝素酒的情形屢見不鮮,一般是在降妖除魔之後,當事人為了表示感謝,要給唐僧斟酒,唐僧經常推辭:“酒乃僧家第一戒。”對方說:“這是素酒,但飲無妨。”唐僧就把皮球踢給徒弟:“貧僧不會飲酒,由幾位小徒代飲了吧。”

唐僧一般不喝素酒,但也有例外。

女王卻又笑吟吟,偎著長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葷吃素?”

三藏道:“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哈哈欠為你違逆


答:素酒是什麼酒?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釀的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粗釀,酒度數低,渾濁不好看,大會引起人的慾望,所以稱之為“素酒”。

即經過“蒸餾”工藝的是葷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的就是素酒。

這種解釋,很滑稽,屬於拍腦袋想出來的。

雖說上海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青銅蒸餾器,可以說明我國早就擁有了釀酒蒸餾技術,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見的都是非蒸餾酒。

不信?請看杜甫《飲中八仙歌》,詩裡寫汝陽王李璡要喝足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左丞相李適之豪飲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後方有醉意……

唐代的大斗為6000毫升、小鬥為2000毫升,但酒具畢竟不是量具,這裡以小鬥論,即焦遂的酒量已達到了10公斤,請問,這能是蒸餾酒嗎?

而這“飲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詩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樣的酒,可知,蒸餾酒並非社會主流。

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讀《水滸傳》,看眾好漢喝酒如喝水的情節,也就不難理解了。

魯智深在五臺山寺半山亭上,嘴裡淡得出鳥,看見有賣酒的山民挑著一擔水酒上山,不由分說,劈手就搶了一桶,喝了個底朝天。

“智取生辰綱”過程中,白勝也挑了一擔水酒,押解生辰綱的軍丁並非好漢,卻也一個個要買酒解渴。

以酒解渴,要說這是蒸餾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說,《水滸傳》裡出現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餾酒,包括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透瓶香”。

但是,必須注意,在《水滸傳》裡,酒也是有葷素之分的。

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裡,魯智深就朝劉太公大呼小叫道:“灑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而在第四十四回《楊雄醉罵潘巧雲,石秀智殺裴如海》裡又寫:“眾僧都坐了齋。先飲了幾杯素酒,搬出齋來,都下了襯錢。”

可見,酒分葷素,並非以是否經過蒸餾來區分。

又有人說,《宋史‧食貨志下七》裡有提到:“自春至秋,醞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這兩種酒都不經過蒸餾,但發酵和熟化時間長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葷酒”呢?

這種解釋就更加可笑了。

唐僧喝了春秋釀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釀成的酒就算破戒,這是什麼邏輯?!

真要照這麼分,那麼和尚娶春秋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葷妻,就是破戒——這說得通嗎?!

於是,又有人翻經引據,說清食譜《調鼎集》茶酒卷裡酒單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餅衝開水,供素客。”

這隻能說是《調鼎集》太牽強附會了。

冰糖、桔餅衝開水,不就是茶水、飲料嗎?

要騙人也不帶這麼騙的。

再有,《西遊記》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唐僧有諄諄教誨悟空、八戒師兄弟,說:“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看,素酒也是會“醉飲誤事”的!

喝冰糖加桔餅茶水會醉的嗎?

可見,《調鼎集》裡的冰糖加桔餅茶水絕不是《西遊記》裡說的“素酒”!

那麼,“素酒”和“葷酒”的區別在哪兒呢?

其實,《西遊記》第八十二回《奼女求陽,元神護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裡面這樣寫: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

葡萄屬於水果類,即水果釀造的酒便為“素酒”。

原來,佛教認為,糧食是用來養人的,用糧食釀酒,是一種糟蹋行為,糟蹋糧食,就是奪人口糧,屬於間接殺生,即用糧食釀造的酒就是葷酒。

水果,特別是野果生於樹,以之作釀,是物盡其用,可稱“素酒”。

但是,“素酒”和“葷酒”之分,屬於中國佛教教徒的“創造”——從嚴格意義上說,不論葷酒、素酒,酒後都會亂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飲用的,但機智的中國佛教徒,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創造性的發明了葷素之分,讓人啞然失笑。

據說,有和尚喜吃雞蛋,稱自己吃的是“素蛋”。何為“素蛋”?該和尚一本正經地說:“公雞與母雞交配後生下的蛋為葷蛋,未經交配而生下的蛋則為素蛋。”

這,也是一種很靈活的“創造”罷。


覃仕勇說史


古代不像現在,不論冬夏飲品五花八門,一種果汁恨不得叫十種名字。古人講究歸講究,對喝的東西,命名不是特別多。比較常見的有:酒、茶、瓊漿、玉露、藥水等。

素酒這個詞,最早出現的地方就是西遊記,這特麼壓根兒就是作者自創的一個名字。

素酒的出現,僅僅是為了區別酒。之所以會有素酒這個名字,是因吳承恩這個村炮,沒見過什麼世面,根本不曉得世上還有果粒橙、黑加侖、西瓜汁等飲料。

如果吳承恩稍微有點世面,在唐僧出長安、唐王獻酒的時候,唐王就會說:“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素酒,乃朕親摘葡萄搗碎置羊脂玉甕中加入麝香百花之蕊以無根水和之埋於桃樹下三月方釀得,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唐僧喝的所謂素酒,其實就是古代的各種果汁。古代物資雖然貧乏,總有富裕的地方,作者安排唐僧去這些地方的時候,總是端出葡萄汁不合適。倘若能夠用一種名字代替,那真的是極好的。

作者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素酒這個詞。可這玩意兒再素,終究帶個酒字,合理化這個名字也需要進行一番解釋。所以唐王才會說:素酒雖非酒,可不要貪杯哦!

唐僧自第一次喝了素酒之後,就記住了這種甜甜的味道,再往後不管到哪兒,都會對人說,貧僧只飲素酒。其實就是嘴饞,古代的飯菜也就那味兒,素酒好歹還有點甜味。

既然喝素酒不破戒,那幹嘛還不喝呢?而且味道還很好。


祗樹


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飲酒確實是佛家的戒律。而且是最基礎的佛教戒律,即使在家中信徒也需要“五戒”與“十善”,“五戒”包括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

也就是說不飲酒是佛家弟子必須要遵守的戒律。

那麼我理解的不能飲酒的原因在於:

其實作為一個酒,並無罪惡,而且酒基本都是糧食釀造,不會涉及到葷腥!而飲酒屬於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它的意思就是說飲酒之後可能造成罪惡,為了遮止因飲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惡,所以不許飲酒。

飲酒雖不等同於犯罪,但飲酒以後就不可控了,三杯酒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使得大腦的神經系統興奮,膽大、衝動、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甚至會罵人(犯妄語戒)、打人或殺人(犯殺生戒)、強J(犯邪淫戒)等等。

所以原則上來說,和尚是不能喝酒的,當然這隻指中國的和尚,其實其他國家的和尚並沒有這麼多戒律,比如日本的和尚,又能喝酒吃肉,又能抱美女,也沒有什麼特殊要求!

還有中國的濟公活佛,更是提出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經典名句,也被很多不是很虔誠的佛家信徒所推崇。

但是我們看《西遊記》時,突然就發現一個問題,唐僧喝酒了,而且創了一個名詞叫“素酒”,那麼什麼是素酒呢?

比如寺廟裡供神敬佛用的酒,稱為素酒。以區別於葷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做法是沒有經過“蒸餾”工藝,只是簡單的將酒糟濾除,餘下的酒水,放到鍋裡煮開,以使酒不會變質。其實這種說法也只是人為的定的,並沒有明確的區分。

那麼和尚喝素酒屬於不屬於犯戒呢?

我們先看看現在發生在釋永信身上的一件事:(信息來自於網絡,真偽未辨識,如有錯誤,聯繫刪除)

2003年負責給釋永信做飯的釋延勤說,有一次他端著自己做好的素菜來到釋永信的餐桌旁,看到對方面前有一盤紅燒肉,還倒上了酒,他當時就驚呆了,一旁的釋永信以前的侍者釋延江對他說,師弟,不能老給師父吃這些素的,你要常出去買些肉給師父補補,釋永信接過話說,延江,以後可不能買了,但還是把延江帶來的肉吃了,酒也喝了幾杯。

當然也可以按照濟公活佛的理解“酒肉穿腸過過,佛祖心中留”!

有人說,其實和尚在守戒的時候不可以喝酒,但是並不代表一直守戒,比如有應酬了,必須要喝酒,那麼喝酒的那一天,就不守戒了,用一句話講就是“舍戒以免犯戒”。

有一位大法師說過:未受戒,就談不上破戒。這句話頗有意味,也具備辯證思維觀點,一般人理解不了!

所以,佛教所謂的素酒之說,並沒有見於各大經典佛經,只有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和水滸傳中有出現,我想應該是一個幌子,一個藝術手法,其實酒並沒有葷素之說,後人為了心安,人為的定了一個葷素。

要知道原始的戒律中,酒是大量糧食做的,國家還有很多吃不上飯的人要餓死,喝酒就等於殺人,所以禁止飲酒。所以不管是過濾不過濾的酒,素酒還是葷酒,背後都有這種意味,故,都不可喝!

所以楊角風給出的答案是,不管素酒還是葷酒,都屬於酒,喝了就是破戒!(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孔子曰:食色性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最基本的需求離不開吃喝問題和男女之事。但是,佛教有五大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普通人喝酒最多亂性,而和尚喝酒就算破戒了。《西遊記》中,唐僧總共喝過三次素酒,卻不算破戒,這又是為何?




一路上,唐僧有三個徒弟,他收下悟空,賜名叫行者;他收下悟能,賜名叫八戒;他收下沙僧,賜名叫和尚。由此可見,唐僧一心向佛,意志堅定。

第一次喝酒是在長安城,唐王為他送行,要他喝一杯素酒。這送行酒,他不得不喝。第二次喝酒是在女兒國,他要上演“假親脫網之計”,只得與女王喝酒周旋,也是喝的素酒。第三次喝酒是在無底洞,他與老鼠精再續前緣,還被女妖精逼著喝了一交杯酒。


唐僧雖然是被逼無奈,但還是禱告一番,原著第八十二回寫道:

護法諸天、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

素酒雖好,但不能貪杯。唐僧愛吃萄葡釀的素酒,但酒能亂性,要不是悟空神通廣大,他恐怕已經跟老鼠精生米煮成了熟飯。


其實,佛門第一戒之酒戒,指的並不是素酒,而是葷酒。素酒是指未經過蒸餾的低度酒,如萄葡酒、糯米酒等等,而葷酒是指經過蒸餾的高度酒,如白酒、高梁酒等烈性酒。寺廟裡的僧人喝點素酒,只要不過量,同樣不能算破戒。

明朝已經發明瞭蒸餾法,釀出了高度的葷酒。於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創造出素酒這一名詞,也讓唐僧這個素食主義者逃過一劫。


曉聞看西遊


據相關史料記載,自從梁武帝蕭衍大信佛教以後,就強逼和尚吃素,有了素食,就發明了一個新詞,素酒。所謂素酒,就是隻經過發酵沒有蒸餾的酒,比如今天的甜米酒,甜葡萄酒。其特點就是入口甜美,老少皆宜,有些小孩子也樂意喝幾口。與之對應的就是燒酒或蒸餾酒。

可是再根據酒的發展史來說,對於燒酒的起源時間還是頗有爭議的,一般公認的燒酒起源是宋代,看唐代李白詩裡大量喝酒描寫,動不動就斗酒,那麼大的量那肯定是低度酒了,也就是素酒,即便唐代有燒酒,那也不會流行,一般見不到。《西遊記》寫的是唐朝的事,可是卻是明代人寫的,明代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燒酒工藝,可以明顯的區分素酒,很有可能吳承恩寫的時候就把這個概念帶入到小說裡了,其實在唐代的時候,主要流行的都是所謂素酒,哪裡還來的葷素之分。



唐僧西天取經,似乎意志十分堅定,嚴格遵守一切清規戒律,其實關於唐僧有不少喝酒的描寫,特別強調說這是素酒,真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其中最明顯的一段還是唐僧遇見老鼠精時,那老鼠精抓了唐僧,一心想和他交合,以為可以藉此成就太乙金仙,所以竭力勾引唐僧。這裡書中有精彩描寫: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盃,滿斟美酒,遞與唐僧,口裡叫道:“長老哥哥妙人,請一杯交歡酒兒。”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澆奠,心中暗祝道:“護法諸天、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象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你看這唐僧,對於酒還真有幾分偏愛的,但是在他心裡渾酒、素酒區別很大,就算唐朝真的有這區別,可是憑藉當時的條件技術,渾酒素酒又能有多大差別,還不都是從水果、糧食等釀造而來。這唐僧,要麼滴酒不沾,要麼就葷素不忌,又何必找個藉口,為自己的口腹之慾找藉口呢?特別是後面孫悟空的旁白,原來這唐僧最喜好喝個葡糖酒,還真會享受啊。可笑的是他還拿葷素當擋箭牌,拿葷酒起那麼重的誓,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躍然紙上。

不過話說回來,明朝時候去寺院供奉確實也會拿素酒去的,和尚們也可以喝得,所以《西遊記》裡這麼寫也正常。

其實素酒、葷酒,髮根同源,沒有本質區別。家裡如果有蘋果園的人估計會有經驗,如果有時候遇到風雨災害,蘋果落了一地,來不及收拾的話,過幾天走進果園就會聞到一股夾雜著酒香、果香的混合味道。自己家裡有條件做甜酒釀的,也是拿糯米做一做,過幾天就會聞到酒香了。

現在流行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和尚戒酒的原因主要是酒精可以刺激大腦,讓人產生虛妄情緒,但是這個是有量的。如果素酒不控制,喝多了也會醉醺醺,燒酒喝一點點,對人體也沒什麼影響。對於酒,要麼不喝,要喝就別計較,否則反而著相了,這就落了下乘。


一覽眾河小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些回答裡出現了誤導,認為素酒就是蒸餾過的酒,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

《西遊記》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唐僧師徒雖然是和尚,雖然整天嚷嚷著要去西天取真經,但他們卻並未戒酒,而酒是出家人必戒之大忌。這個梗怎麼圓呢?素酒是個很好地藉口。

有素就有葷,素酒和葷酒是相對概念,在古代人們也會對酒進行分類,但那時沒有酒精度之類的概念,《本草綱目》裡李時珍把酒分為“酒、燒酒、葡萄酒”三類。這三種就基本涵蓋了古代常見的酒,其中“酒”是指以穀物等為原料加酒麴釀造的酒,也是當時最常見的酒類。“燒酒”是元代開始逐漸出現的,以蒸餾方式做的酒。這兩類其實都屬於葷酒。

“葡萄酒”除了以葡萄為原料釀造外,還有椰子、橄欖等,可以看做是水果類酒的統稱。這類酒不是以糧食釀造,且度數低不易醉,因此叫素酒。

因為佛教認為,糧食是用來普度眾生供人食用的,用糧食釀酒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每一杯酒的後面都是一群餓殍。而且吃酒容易貪杯,喝醉會把持不住不易自律,所以佛家嚴謹喝酒。

但是素酒不是糧食釀造,又不易喝醉,似乎就不算違法佛教戒律了。所以,就連唐僧這種一直嚴守清規戒律的和尚,也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宣稱自己一直未戒酒。《西遊記》54回在女兒國國王的接待中,唐僧就說:“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不僅宣稱自己沒戒酒可以喝,還主動給他的徒弟們要酒喝。另外,在82回中與玉兔精的一段姻緣裡,玉兔精要給唐僧灌酒時,悟空變成飛蟲在唐僧耳邊提醒這是素酒可以喝。悟空之所以這樣提醒,是因為“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在《西遊記》中除了葡萄酒,還出現了椰子酒,而且不止一次出現,貌似椰子酒比葡萄酒還高級些。

綜上,《西遊記》等名著裡提到的素酒,可以概括為中國古代用水果釀造的酒,因為這種酒不用糧食為原料,不用添加酒麴,所以稱素酒。素酒雖然叫酒,在人們看來可能又不屬於酒,就像我們把醬油也叫油但又不屬於油一樣。所以和尚們才敢光明正大的喝素酒。


凡塵往事


素酒在小說中已經有說明,就是指葡萄酒。

在佛教中,葡萄酒一直都是允許僧人飲用的,也用來敬佛,所以唐僧作為一名佛系僧人,也可以喝素酒。

我們研究佛教的戒律,那些被禁止的食物,一般可以分為這幾類:食用後會產生慾望和影響性情的;會直接或間接導致殺生的;拿食物來糟蹋的。

會影響性情的五種菜稱為五葷,就是興渠、慈蔥、茖蔥、大蒜、小蒜,所以不是隻要是蔬菜就能吃。

會直接或間接導致殺生的就是那些肉類。

佛教認為殺生是不對的,我們吃動物的肉,沒殺生,但賣肉給我們的人為了得到肉就必須要去殺生,這樣我們吃肉的人也等於間接殺生。

所以肉是不能吃的,這些稱為腥菜。

而葷酒就是用糧食來釀製的酒,屬於拿食物來糟蹋的一類,所以要戒。

而葡萄是水果,不是糧食,不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所以不在禁止之列。

當然酒類畢竟也是會影響性情的一類食物,所以不能貪杯。

我們看小說中,雖然唐僧有喝素酒,但是他也從不多飲。

而孫悟空他們幾個徒弟,實際上屬於帶髮修行的行者,受到的約束很少,他們甚至是可以吃肉的。

最後說說佛教的這些食戒,其實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從權的。

比如在開戒隨喜的時候就可以開葷。少林寺的僧人可以喝酒吃肉,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特批的。而唐僧在遊歷期間,應酬多,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陪那些達官貴人喝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