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為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河苦


登陸英國,這不是希特勒舍不捨得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希特勒當然想登陸英國,從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兩面作戰失敗的殘酷教訓中,希特勒也深知,二戰時期的德國絕不能重蹈一戰覆轍。



因此,希特勒比誰都想登陸英國,避免兩面作戰。但是對於希特勒來說,這卻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第一,英國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希特勒根本沒有機會登陸英國。從19世紀末德國崛起以來,德國就一直是歐洲的軍事和工業大國,在歐洲大陸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軍事力量方面,德軍卻只是瘸腿兒的陸戰大國。


無論是過去,還是希特勒時代,德國都沒有足夠的實力、機會和時間去發展他的海軍。因此,德國陸戰非常強大,但是海軍卻是最大的軟肋。德國海軍雖然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比之上百年來一直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英國海軍,相差之大,不可以道里計。

而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強大的德國陸軍如果想與英國陸軍交戰,前提是先跨過英吉利海峽。而渡過海峽,當然必須擊敗英國海軍,這對於只有小貓三兩隻的德國海軍水面艦隊來說,當然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德國海軍中最強大的潛艇部隊,卻只能用來偷襲,根本無法完成掩護陸軍登陸海島的作戰需求。因此,希特勒面對冥頑不靈,死犟死倔的丘吉爾,卻只能望洋興嘆,徒呼奈何。迫不得已之下,希特勒放棄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決定閃擊蘇聯,轉而實施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蘇德戰場上,希特勒並非想犧牲上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而是戰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打成膠著之後的被迫選擇。

在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失敗,尤其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失敗後,轉而實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的希特勒,原計劃是像進攻法國一樣,迅速擊敗蘇聯。等到消滅蘇聯,有了蘇聯極為豐富的資源之後,德國能夠掉過頭來重新收拾英國。

然而,再次出乎希特勒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雖然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德國軍隊的進攻的確如希特勒所料,大軍勢如破竹,蘇聯紅軍兵敗如山倒,上百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或俘虜。

但是,蘇聯廣闊到恐怖的縱深及充沛的人力資源給了蘇聯以喘息之機,再加上斯大林的鐵腕和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蘇聯敗而不倒,憑藉頑強的韌勁兒和得天獨厚的低溫環境,再加上美國為首的盟國的大力支援,蘇聯不但止住了初期的大潰敗,而且逐漸有了反擊之力。

蘇德戰場並沒有如希特勒所料,成為迅速結束的閃擊戰,反而打成希特勒最不願意看到的膠著戰。德國及其僕從國數以百萬計的軍隊被陷入在蘇德戰場。為了儘快擺脫這個戰爭泥潭,希特勒只能咬牙繼續增兵,希望攻克莫斯科後,迫使蘇聯投降。因此,希特勒不得不以犧牲上百萬軍隊為代價繼續與蘇聯作戰。



第三,即使發生奇蹟,德國真的成功登陸英國,也絕不會像許多人想象中的德軍推枯拉朽,英國被迅速滅亡。上百年來,一直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英國,國力絲毫不弱於德國,相反,由於英國當時佔據了全世界1/4的領土,英國的戰略潛力遠強於德國。


同樣得益於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充沛到近乎無盡的人力資源,巔峰時期的英國軍隊人數高達上千萬,“在最後一個印度人倒下之前,英國決不投降”。再加上希特勒攤上丘吉爾這麼一個茅坑裡的石頭一般的對手,英國絕不會像法國一樣迅速投降。

而戰爭一旦進入膠著狀態,資源短缺的德國根本耗不過英國。而且在戰場上,即使德軍如何英勇善戰,英國依然有足夠的炮灰抵消德軍的優勢。而顯然,德國有限的人口在如此消耗之下,也根本撐不了多久。


鳶飛九天2018


其實,沒有美國人幫忙,英國到1942年就得投降希特勒了。你說,希特勒有必要派出大軍強攻英倫三島而將後背交給蘇聯人嗎?

我在其他回答中提到過,當初丘吉爾在乞求羅斯福幫忙對付希特勒的時候,是出賣了大英帝國眾多利益的。當時,大英帝國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完全向美國人敞開不說,百慕大群島、牙買加群島、巴哈馬群島等很多戰略要地幾乎白送給美國人,這等於是說交出了英國人把持了幾百年的大西洋霸權。

(曾經的百慕大海軍基地,二戰之後廢棄)

那麼,以雞賊著稱的英國人這麼大放血,肯定不是因為閒的,原因是當時英倫三島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與出讓大西洋霸權相比,本土的安危才是最緊要的。

丘吉爾1941年初在發給羅斯福的電報中,就明確指出過,英倫三島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美國幫助,到1942年初,大英帝國將會向希特勒投降。

你看,根本不需要希特勒派軍隊登陸英國本土,他們就堅持不下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雖然希特勒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停止了對英國本土的攻擊,但在海上雙方的大戰卻愈演愈烈。

希特勒深知英國是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稠密的島國,他有很多物資,包括糧食、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是無法通過島內的資源自給自足的。當時,英國為了維持島內的基本生活,每週要向海外進口100萬噸物資,所以海上航線的安全顯得至關重要。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國船隊)

而早在戰爭初期,鄧尼茲就呈報過一份作戰計劃,他認為英國嚴重依賴海外進口,依靠潛艇封鎖英國將會使這個國家陷入癱瘓。為此,鄧尼茲認為使用潛艇偵查,發現目標後,通知附近潛艇共同攻擊,以保證最大限度擊沉英國商船,這種戰術將會是一種打敗英國最有效的手段。

鄧尼茲還認為,只要有300艘潛艇,就可以完全封鎖英國。

(鄧尼茲)

所以,結束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就開始命令海軍攻擊英國補給線。

從1940年7月到1940年10月,僅僅3個月時間裡,德軍就擊沉了148萬噸商船,所以到1941年初,英國幾乎已經難以支撐下去,丘吉爾只好向羅斯福請求幫助。並告訴他,在缺少外援的情況下,英國支持不到1942年。

(被擊沉的英國貨船)

當然,美國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幫助英國人的時候,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丘吉爾只好代表英國把大西洋讓給美國。

羅斯福也不能收到好處不辦事,於是在1941年夏天開始幫助英國人,除了送了一些老舊驅逐艦之外,還幫助英國人運送貨物,就這樣德國和美國有了交鋒,但雙方還算剋制,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和軸心國徹底撕破臉。大西洋海戰也開始白熱化,因為美國將主要力量放在大西洋。

經過血戰,德軍不敵美軍,封鎖戰略失敗,大西洋航線徹底貫通,英國得救了。

所以,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幫助,沒有日本人搗亂,德軍只需要潛艇戰就能讓英國人跪下唱征服!


歷史風暴


有些人以為英國海軍在東南亞被日本吊打,就以為英國海軍不行了,其實整個二戰期間,英國海軍都是僅次於美國,高於德日,之所以英國海軍在東南亞被日本吊打,主要因為英國奉行“先歐後亞”政策,海軍主力都在歐洲對付德國。

本來法國投降後,法國有大批軍艦給德國使用,結果德國下手晚了一步,英國先下手把法國軍艦招降或者摧毀了,所以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吉利海峽。

德國希望用轟炸造成恐慌情緒讓英國投降,但英國就是不投降。德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那時候美國還沒有對德國宣戰,而且戰爭開始德國勢如破竹,希特勒沒有想到會失敗,也沒有想到會死幾百萬人,如果想到了,德國肯定就不會這麼做了。


解憂時間


海上過不去,英國海軍不是吃素的,空投的話沒有制空權,德國實在登錄不上去,至於打蘇聯,是因為蘇聯威脅到羅馬尼亞了,蘇聯只要一個衝鋒,或者空軍炸一波,德國石油供應就完了,德國沒辦法必須開戰,前期打的不錯,就是戰略有分歧,希特勒是戰爭經濟考慮,考慮的是打擊,搶奪對方資源,贏得戰爭,將軍們是純戰爭角度,考慮的佔領有利位置,打擊消滅敵軍。其實根本原因是初期定的目標太大了,超過德軍能力,三個方向都要突破,結果北邊列寧格勒打成拉鋸戰,南邊斯大林格勒打成消耗戰,中間被蘇聯打反擊,這違背了基本戰術,沒有集中兵力打擊重點目標,真正應該北邊海軍出擊,封鎖蘇聯海岸線,封鎖蘇聯外援,給列寧格勒戰役提供後勤,甚至登陸作戰,中央考慮莫斯科是蘇聯首都,蘇聯必定死守,而且莫斯科是交通中心,能迅速集結兵力,是很難打的,可以佯攻,吸引蘇聯防守兵力,重兵南下迅速拿下斯大林格勒,就是放棄先拿下莫斯科。等兩翼拿下以後,包抄莫斯科



考拉123397996


希特勒為什麼在擊敗法國之後,卻故意在敦刻爾克放了英國一馬,留有餘地,之後又突然掉頭進攻此前已經和德國簽訂了和平協定的蘇聯呢?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德國本質上是一個大陸國家,二戰時最大的優勢是德國陸軍,所以德國認為在大陸上可以對抗任何國家,包括蘇聯,但進攻英國卻必須跨越英吉利海峽,而海軍是德國最大的短板,所以希特勒認為德國無法擊敗英國,但卻可以擊敗蘇聯。

對希特勒來說,二戰並不是真的要統一全世界,而是統一歐洲大陸。這就要求德國不僅必須消滅主要的歐洲大陸領導權競爭者法國,而且要迫使英國勢力退出歐洲大陸,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權。這也是希特勒並沒有在敦刻爾克殲滅已經勢窮力竭的英軍的原因,這在曼斯坦因這樣的德軍高級將領看來,就是不可理解的。

但從希特勒的角度看,這是一個綜合考慮之後的決定,其目標就是給英國留有餘地,希望英國能夠接受現實,承認德國已經在歐洲大陸取得霸權的現狀,從而與德國簽定和平協定,好讓德國沒有後顧之憂的去進攻蘇聯。

這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作為一個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等到德國崛起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可供德國去開發的海外殖民地了,德國也沒有海洋傳統,本質上始終是個大陸國家,所以海軍在德國軍隊中的地位始終比較低。而德國面臨的主要軍事威脅,也始終來自陸地,所以德國軍隊的傳統就是大陸軍主義,始終重視陸軍遠遠超過海軍。

海軍比較弱,空軍當時也沒有能力完全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而德國陸軍的優勢需要在英國登陸之後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德國當時並沒有能力通過優勢兵力一次性消滅英國的主要海空力量,從而成功登陸英國本土,消滅英國。但英國一直有投機的傳統,調整政策很快,所以希特勒認為,迫使英國與德國媾和是有可能的。

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作為已經日落西山的英國會爆發出前所有有的堅定性,堅決不肯與德國媾和,而是堅持要和德國作戰。不僅如此,英國還堅持在北非持續抵抗德國,在中東也和德國持續作戰,在英國本土則始終保持著制空權,德國始終未能獲得制空權。所以,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始終未能付諸實施,就胎死腹中了。


相比之下,蘇聯與德國一樣,是一個大陸國家。而且,在聯手瓜分波蘭之後,蘇聯和德國就直接接觸了,這是有利於德國發揮陸軍優勢的。而且,蘇聯國土廣袤,戰線很長,必然有弱點,主要工農業又都在歐洲部分,無論是烏克蘭的產糧區,還是高加索的油田,對德國而言,都是可以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的。

所以,德國集中了當時能夠抽調出來的幾乎全部陸軍和空軍,趁其不備,對蘇聯發動了全線攻勢,而且初期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佔領了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只是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碰到了提前到來的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加上蘇聯頑強的抵抗,德國才未能達到徹底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的目標,功敗垂成。試想,如果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被德軍攻陷,即便是蘇聯退入其亞洲部分,只要德國不再進攻,而是鞏固防線,蘇聯要再反攻回來,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蕭武


這個問題是很多二戰軍迷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更大一點的提問方式是希特勒在戰略上是否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在沒有拿下英國之前,悍然發動了蘇德戰爭。題主倒是把這個問題引入了更細緻的環節。

小小英吉利海峽,真是德國不可逾越的天塹嗎?是的!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土地被瓜分,經濟受制裁,軍事工業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儘管希特勒上臺後,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如飛機、坦克)逐漸突破了條約限制,但在海軍裝備上卻很難,雖然大排水量的戰略巡洋艦俾斯麥號己在偷偷建造,但形成大規模海軍力量,需要的時間並不是一點點,就是德國在二戰初期一帆風順的情況下,造軍艦己無任何制約,但為了戰時需要,德國也選擇了製造時間短,能快速投入戰場的潛艇為主要方向。

當德國陸軍的鐵甲洪流,衝過阿登森林,把英法聯軍殘部逼到敦刻爾克海灘時,希特勒那個神奇的停止進攻的命令,也有顧忌英國皇家海軍大口徑艦炮的原因。意大利、西班牙的海軍羸弱,幫不上德國什麼忙,法國海軍還有一定實力,可是在法國宣佈投降時,法國海軍指揮官,並沒有違抗命令把軍艦開往盟國英國,也沒有等到德國人接收,而是命令把戰艦全部炸沉,讓希特勒痛到心尖疼。

沒有與英國相抗衡的水面軍艦,沒有海峽上空絕對的制空權,讓希特勒把他陸上幾乎無敵的幾百萬裝甲部隊,裝上無防禦力的運兵船,結果只有一個,沉到海峽底下餵魚,希特勒會這麼幹嗎?而蘇聯廣闊的平原,正是已征服大半個歐洲的德機械化部隊最能施展的戰場。





淨月暖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英國。二戰爆發初期,大英帝國依舊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其海軍,堪稱可吊打世界所有海軍的巨無霸。因此,實力弱小的德國海軍無力與強大的皇家海軍爭奪制海權。而沒有制海權的強行登陸只會讓優秀的德意志士兵白白送死,這是希特勒的統帥部和民眾不願看到的,希特勒不敢冒險強攻英國。



其次,產生的影響不同。假如二戰德國僥倖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登陸英國,得到的是被轟炸過遍體鱗傷的英國,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不然,經過近20
多年的發展,蘇聯的經濟實力尤其是重工業發展神速,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是蘇聯兩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政治經濟中心。一旦德國將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佔領,不僅可以快速的在當地補給,充分的利用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第三,兩國的國情不同。英國本身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如德國,除了海軍,陸軍和空軍與德國相比就是以卵擊石,但英國有一個國力巨大、且戰爭潛力巨大的“親戚”,也就是當時經濟世界第一的美國。二戰爆發後,德國雖然打的英國摸不著北,英軍更是被趕出了歐洲大陸,武器裝備損失嚴重,生活物資奇缺!但是,依靠強大海軍護航的英國,沒有被德國困死,反而在美國的援助下,愈戰愈強,英國人的戰爭意志越發堅強了!因此,兵力以及軍事資源有限的德國希特勒才不願以一己之力比拼美英!



而蘇聯則不然,要知道英美法德等國都因為社會意識形態而仇視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德國閃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時,作為盟友的英國和法國竟無動於衷,雖對德宣戰,卻只宣而不戰,甚至企圖將德國的戰爭槍口引向蘇聯,坐山觀虎鬥!德國也正是抓住美英兩國的心理,趁蘇聯備戰不足且無外援,發起突然襲擊。

沒有英美支援的蘇聯雖抗住了德國的凌厲攻勢,在付出數百萬軍隊的慘重代價後,將德國東征主力阻擊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市,徹底挫敗了希特勒3個月解決蘇聯的陰謀!


獨舌視界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實際上希特勒一直是英國的小迷弟,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德國與大英帝國共治世界。在他眼裡,英國人有這個資格享受他的優待,且他們也一定會答應他如此慷慨合理的請求。

在這個戰爭狂人的眼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根本沒有原則性,甚至不可調和的矛盾,蘇聯人才是他們應該共同面對的,最主要的敵人。

希特勒這種奇怪的態度完全可以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看出端倪;

1940年的德國簡直是如日中天,德軍在法國戰場勢如破竹,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退縮敦刻爾克,此時三面被圍一面靠海的聯軍有被全殲的危險。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直到5月26日夜間,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個愚蠢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組織防線,之後德國裝甲部隊遭遇頑強抵抗。同時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開始了史詩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

希特勒的這道令人費解的命令實際上已經體現了他的態度,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一線生機,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

希特勒的這種親英態度在其後實施的“海獅計劃”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希特勒佔領法國後,為了逼迫英國儘快妥協,親自制定了“海獅計劃”。該計劃的內容是以空中打擊為主,取得空中優勢後再實施登陸作戰。

但即便在實施“海獅作戰”的過程中,希特勒也只限定進行空中打擊。德軍將領倫斯德在1945年對同盟國的提審人員所說 :“我覺得元首從來沒有認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國,他一直希望英國求和”。就連英國軍事專家利德爾 哈爾特也同樣認為希特勒佈置了假象, 實際上他不想佔領英國。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對英國本土進行長期轟炸)

同時,希特勒本人以及與他親近的人的一些文獻記錄中找到佐證;

德國突襲波蘭後,英國很快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 希特勒在得到英國政府的最後通牒後就對納粹黨副元首赫斯說:“為了贏得英國的友誼, 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

關於這一點,在赫斯那裡也可以得到證實。赫斯在同別人的談話中曾明確地說:“僅在幾周以前 , 元首曾再次談及英帝國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價值, 德國和法國必須同英國站在一起反對歐洲的共同的敵人布爾什維克主義, 那就是為什麼元首允許英軍從敦刻爾克逃跑的理由, 他不想破壞一次英國和德國諒解的可能性”

然而,在歐洲戰場遭受慘敗的英國並沒顯露出任何一絲妥協的意願,這讓希特勒非常困惑,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裡,記載了當時希特勒的行為,希特勒面對英國的不妥協自問自答:“因為丘吉爾還期望美國或者蘇聯,會採取某種行動”。

(希特勒)

為了能夠明確表達希特勒的“善意”,他甚至不惜熱臉貼冷屁股,在瑞典、美國和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向英國伸去橄欖枝。82歲的老瑞典國王最為熱心,在希特勒的外交斡旋下親自出馬,以國家名義要求丘吉爾和希特勒和解。

直到最後,希特勒甚至有些惱羞成怒,在給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心理狀態:英國人性格特別,跟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我已經向英國提出各種妥協甚至合作的方案,但都受到難堪的對待。因此我現在相信,任何理智的呼籲都會被拒絕,現在統治那個國家的人是個瘋子。

可是希特勒的確非常崇拜英國,僅僅三天之後,希特勒就拋棄了他的負面情緒,又一次走上演講臺,向英國和全世界發出和平呼籲。

(1940年7月19日,柏林克羅爾劇場)

下面分享下這篇演講的內容,如果覺得太長可以注意下重點部分。(希特勒的演講的確非常具有煽動性)

“ 現在,我從英國只聽到一個呼聲:“戰爭必須進行下去!”但這不是人民的聲音,而是政客的聲音。我不知道這些政客對於這場戰爭繼續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是否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他們的確宣佈過,他們將繼續打下去,並且說即使英國滅亡了,他們也要到加拿大繼續進行戰爭。我不能相信他們的意思,是說英國人民也將遷到加拿大去。大概只有那些熱衷於把這個戰爭繼續打下去的紳士才遷到那裡去。恐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

先生們,我對於這種毀滅整個國家的無恥政客,是深感厭惡的。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東倒西歪了,而命運卻安排我來給予最後一擊,每想到這裡,我就感到十分難受。

丘吉爾先生無疑將會去加拿大,那些特別熱衷於戰爭的人的金錢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萬人民將開始遭受大災難。丘吉爾先生這一次也許會相信我的預言:一個偉大的帝國——一個我從來也不想毀滅甚至不想傷害的偉大帝國,將遭到毀滅!

現在,我覺得在良心上,有責任再一次向英國和其他國家呼籲,應該拿出理智和常識來。我認為我是有資格作這種呼籲的,因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義說話的勝利者。我看不出有繼續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然而,希特勒最終還是低估了丘吉爾的決心,他面對的是一個同樣瘋狂的國家領袖,瘋狂的丘吉爾不惜打光英國幾百年所積累下的雄厚家底,也要徹底擊敗希特勒。

從上面的歷史事件和希特勒以及身邊人的文獻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瘋狂崇拜著英國的希特勒,以至於他打心眼裡不希望與英國徹底決裂,並瘋狂期盼著英國的其妥協,他一直幻想著與英國”共治世界“,甚至並肩作戰,消滅蘇聯。

從現在來看,希特勒當時的想法確實天真,甚至天真到近乎偏執。同時他的瘋狂的想法為德國埋下了戰敗的種子。如果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更加堅決些,如果英國接受了希特勒的妥協條件,那麼二戰的結果極有可能將被徹底改寫,現代世界格局也將被徹底改變,但歷史重來沒有如果。

希特勒的偏執和瘋狂造就了當時強大的德國,同時他的偏執和瘋狂也註定了二戰中德國的失敗命運。。。。。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喜歡的小夥伴請猛擊關注並輕輕點贊,您的轉發和評論小編感激涕零。


聽聞知事


因為英國掌握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德國根沒有任何可能性發動登陸作戰,也沒有任何可能性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

在瞭解希特勒為什麼搞不過英國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就是由德國總參謀部和希特勒本人參與制定的“海獅計劃。”該行動的大致內容是獲取英吉利海峽和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在獲得制空權後利用空中優勢迅速消滅英國海軍;之後越過英吉利海峽向英國發起登陸戰,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閃電戰”迅速攻佔英國南部地區,實現對英作戰的初步勝利。但是,和英國展開全面戰爭,是希特勒和他的同僚們的一塊大難題;這是由於德國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一個陸權國家,打仗基本都是在歐洲內陸地區。而德國又因為自身原因完美的錯過和忽視了大航海時期和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對海軍的發展,這也就使德國海軍在整個近代史上都是一支相對而言較弱的海軍。而英國地處英倫三島,四面環海,與眾不同的地理環境使英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海權國家,所以在英國國內,海軍一般而言享有著較高的地位;英國海軍在打敗荷蘭海軍後又一躍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的海軍。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使英國海軍在工業革命期間快速發展,並且在接受過“一戰”的洗禮後,成為了全世界屈指可數的海軍強國。

所以,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相比....更準確的說,德國海軍在整個二戰中,也就只有開戰前後造的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和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能夠拿得出檯面(結果雙雙被擊沉);而另一端的英國海軍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希特勒自然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在最初並不想和英國直接開戰,而是希望英國能夠繼續延續“綏靖政策”,與德國單方面媾和以尋求自保。

不過此時由丘吉爾領導的英國顯然不吃這一套,並且還喊出了:“我們將戰鬥到底”的口號,這是希特勒沒有想到的;而希特勒為了迫使英國與德國單方面議和,於是才匆匆制定了關於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是這個進攻計劃幾乎是被英國“逼著”制定的,所以希特勒和總參謀部多次反覆修改這份計劃,最終確定了“海獅計劃”的大致內容,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和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在得到制空權後一舉擊敗英國海軍以獲得對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最終實現對英國本土的登陸。

當然,這份計劃是根據德國自身的情況所制定的作戰方案,海軍尚且軟弱無能,沒有什麼大用處;而所向披靡的陸軍在登陸之後才能起到作用。所以相對於英國空軍差距不大的德國空軍是海獅計劃當中最重要的板塊,要同時肩負起奪取制空權和消滅英國海軍的任務。當然....由於德國空軍的發展思路一直都是戰場對地支援,配合地面部隊發動“閃電戰”的存在;而以戰略轟炸和奪取制空權,能夠獨立於陸軍作戰的英國空軍顯然要比德國更勝一籌。當然,德軍為了奪取英國制空權而發動的不列顛空戰,最終還是因為德國空軍的短板和希特勒與戈林兩個人的瞎指揮而以失敗告終。當然,

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也就標誌著“海獅計劃”的全面失敗,而英國雖然贏得了不列顛空戰,但這場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大傷了英國的實力,所以希特勒認為英國目前還無法從西線進攻德國,這才安心去打蘇聯。

事實證明,希特勒的判斷是對的,英國直到1944年才跟隨著美國等盟國共同開闢了第二戰場,在開闢後也並未深入,與蘇軍配合對德國實施夾擊;攻克柏林並使德國投降的最終還是毛子。


二戰吐槽君


有人說希特勒喜歡英國人,特別憎恨俄國人,你相信麼?希特勒如果不先攻擊蘇聯,而是首先跨海攻擊英國會如何。這是二戰最有名的假設之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希特勒做了放棄進攻英國的決定呢?

德國不攻擊英國,這主要有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蘇聯不同,希特勒一直把英國認為是和德國同等種族級別的國家,他認為英國人也跟德國人一樣是優等民族。一直到戰爭爆發以後,希特勒還一直試圖與英國進行和平談判,他希望英國能夠和他聯手而不是作為他的敵人。這種內在的對英國民族的好感,使得希特勒儘可能的不希望和英國走到最後的直接戰爭。

另一方面就是即使德軍試圖跨海攻擊英國,希特勒德軍也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因為跨海進攻英國,至少需要掌控制空權和制海權,這兩方面德國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奪取制空權的努力,在不列顛空戰中被徹底粉碎了。

二戰時期,實力弱小的德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如果沒有制空權的支持,德國海軍完全沒有任何希望為登陸艦隊進行護航。所以說,軍事上德國也沒有強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可能性。所以,他只好去攻擊自己憎恨的蘇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