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起兵,此人兼任四鎮節度使,可惜早死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與史思明起15萬大兵,以討伐楊國忠之名舉兵叛唐。

安祿山本是一個胡人,他造反的底氣從何而來?只因為他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也就是說從山西以東到遼西的廣大地區都是他說了算,他擁兵20萬,所以有恃無恐。

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起兵,此人兼任四鎮節度使,可惜早死

在唐朝初年,唐朝宗室把大部分的兵力保衛京師,到了唐玄宗開元十年在各重鎮設置節度使,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軍區司令。設置節度使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鞏固勝利果實,因為自太宗李世民起,唐兵先後擊敗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唐高宗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大大的開拓了疆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騎兵部隊,就必須在邊境軍鎮駐守常備軍,節度使們往往自行招募兵員,於是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安祿山任為楊貴妃養子,漸漸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而在他之前,有一人卻以赫赫戰功,兼任四鎮節度使,比他更得寵信,這人就是名將王忠嗣。

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起兵,此人兼任四鎮節度使,可惜早死

王忠嗣之父王海賓曾任豐安軍節度使,因為跟從十大節度使之一的隴右防禦使薛訥征討吐蕃,不幸戰死。由於王海賓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素得玄宗寵信,於是把他小兒子接到宮中撫養,收為義子,賜名忠嗣。李忠嗣與太子李亨一起遊玩長大,他從小就對兵法有研究,得到玄宗器重。

之後,李忠嗣先跟隨河西節度蕭嵩,又跟隨信安王李禕,逐漸做到兵馬使。後來大敗吐蕃,被任命為河東節度副使,公元741年,升為朔方節度使,兼領河東節度使。一年之後,也就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北伐,與突厥奚怒皆在桑乾河作戰,三次打敗奚怒皆,又在拔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個部落之間使用反間計,平定邊患。四年之後,忠嗣任河東節度採訪使。李忠嗣雖然英勇善戰,卻不愛輕啟戰端,只希望邊關安定。公元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於在河、隴作戰失利,忠嗣由此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不出一月又暫替朔方、河東節度使,佩帶四種將印,大唐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後來頻頻在青海、積石作戰,都大獲全勝。

後來玄宗想要攻佔吐蕃石堡城,李忠嗣認為此地易守難攻,不能強取。玄宗由此命河西兵馬使李光弼接替李忠嗣,後來李光弼久攻不下,卻上奏說是李忠嗣延緩出兵,貽誤軍機。奸相李林甫又趁機誣告李忠嗣,幾乎將李忠嗣陷害致死,玄宗將他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李忠嗣暴病而死,時年四十五歲,接替他為隴右節度使的正是一代名將哥舒翰。

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起兵,此人兼任四鎮節度使,可惜早死

哥舒翰之前是李忠嗣手下衙將,李光弼也是由李忠嗣提拔。李忠嗣死後,安史之亂爆發,那時李光弼是隴西節度使,郭子儀是朔方節度使,兩人職位相當,互相牽制,貽誤許多戰機。假如李忠嗣還在,安史之亂恐怕根本不會存在。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已經發生的事,只能任後人評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