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愿相:初唐大家,陈子昂第一,宋之问第二,然二子皆小人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后,励精图治。他抵制南朝绮靡文风,希望将以前的旧风气一扫而光,但等到隋炀帝当政,他贪图享受,与朝臣们宴游作乐,文坛风气又重新变得绮丽纤弱。到了初唐,诗坛有四位天才横空出世,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而且都才高而位卑,自觉材大难为用,就在诗文上大下功夫,常常借诗言志。由于唐太宗喜欢风花雪月的宫体诗,大臣上官仪秉承隋炀帝时的文风,很受宠信,于是他的“上官体”风靡一时。“四杰”之中,王勃率先反对“上官体”和齐梁遗风,其余三人也都跟着响应,推动初唐诗歌向着接近社会现实发展。

牟愿相:初唐大家,陈子昂第一,宋之问第二,然二子皆小人

四杰之后,诗歌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中宋之问,沈佺期继承了上官仪的衣钵。因为太宗之后,高宗及武则天对宫廷唱和诗有所偏爱,就有一大批文人投其所好,媚上求显,宋之问和沈佺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律诗的形式技巧,丰富了诗歌的美感形式。

而另一位不可不说的诗家,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他在四杰之后,扛起了反对宫廷诗风的大旗。陈子昂出身巨富之家,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他少年向往侠客生活,后来发奋苦读,终于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时考中进士,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虽然他和宋之问等人的诗歌主张不同,但并没有实质上的矛盾,所以他们之间还经常交往。后来他两次出塞,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一度遭到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还乡,四十一岁时为奸人所害,冤死狱中。

牟愿相:初唐大家,陈子昂第一,宋之问第二,然二子皆小人

然而到了清代,牟愿相先生在《小澥草堂诗文集》品评诗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初唐大家,陈子昂第一,宋之问第二,然二子皆小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武则天当政时期,培植自己的文人势力,人称为“北门学士”。宋之问一心想成为北门学士中的一员,便写了一首献媚诗给武则天,诗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但他还是没有成为北门学士,反倒成为众人的笑柄。

牟愿相:初唐大家,陈子昂第一,宋之问第二,然二子皆小人

而陈子昂怎样呢?当武则天决定称帝时,陈子昂写了《上大周受命颂》、《大周受命颂四章》、《庆云章》对武则天歌功颂德,后来武则天任命陈子昂为右拾遗,但也使他的大诗人的形象大打折扣,千年之后依然为人所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