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戰國時,天下的主角已經是戰國七雄了,不管是土地、財富、人口,周天子都沒有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實力,已經徹底淪為一個橡皮圖章了。自從三家分晉,周天子承認他們是諸侯。後來魏國又代齊國請封,田齊也位列諸侯,原有的宗法禮儀制度已經破壞殆盡。春秋末年:周王室領地已經很小了,西周是國野制度,一個國都加若干野邑。春秋時有了縣、士大夫封邑,這些縣邑都是點狀分佈的,他們服從於氏族的族長。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到了戰國郡縣制成為主流,國家對地方控制力度加強,氏族政治開始逐漸讓位於封建專制。所以,如果在春秋時,還有很多在野之地可以被圈佔(當時的中原確實有很多蠻夷,如翟、狄、陸渾等住在現在的河南一帶),那麼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土地都已經被劃入了各個諸侯國的國界,成為事實上的國土。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此時再想圈佔,等同於開戰。那麼周王室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向七大社團去強奪土地呢?很可惜也沒有。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春秋時打仗,大家多少還遵從古禮,比如對手逃走,只要跑了50步,就不能再追擊了。這是因為春秋時,能夠當兵打仗是國人(貴族)的權力,野人只有提供軍賦的義務,因此春秋時國家的常備軍一般都不會很多,而且大家都貴族,做事留一線,日後好想見,基本都不會往死裡打。到了戰國就不一樣了,軍事學發展迅速,兵不厭詐成為主流,不管是國人還是野人,都要當兵打仗,動輒斬首數萬。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根本經不起幾次折騰。中原各國都是帶甲數十萬的大國,最後周王室全國人口也就只有6萬人口,就是幾個比較大一點的村子而已,早已失去了翻盤的可能。整個戰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經濟上,牛耕技術的普及使得氏族集體生產成為過去,家庭生產成為主流,這使得各個諸侯國能夠編戶齊民,使得國家對經濟和戶口的掌握程度遠超以往,諸侯國的實力因此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在政治制度上,周王室的堅持宗法分封制度,政府官職都是氏族內部分封所來,多為世襲。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戰國各個諸侯國開始打破世卿世祿制,開始有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各個諸侯國都在延攬人才,積極變法,參與大爭之世。戰國出現的這些變化,使得夏商周以來的氏族封建社會、宗族封建社會逐漸過渡到地主封建社會,整個社會都在劇烈的調整期。在這樣的調整期內,會產生很多機會,許多後來居上的諸侯國,就在這一期間獲得很大發展。比如秦國,就在戰國時以商鞅變法而奠定了一統六國的基礎。求變,是戰國時期的主流價值觀,而周王室則有太多的政治包袱,作為宗法制度的始作俑者,周王室成為宗法制度最後的屏障。各個諸侯都能兼併,唯獨周王室不能兼併。為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天下不管分給了誰,到最後都還是周天子的。然而,這僅僅是名義上。可是如果周天子不滿意這樣的分封狀態,那麼,周天子可能連一個象徵意義上的名分都不會存在了。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尊的可是推崇分封制度的周天子,而不是意圖一統一下的周天子。此外,周王室作為禮樂制度的創立者和既得利益者,天生具備保守主義的傾向。天下已變周未變,世代都已經發展到長平之戰那種百萬大軍廝殺的時代了,周王室還在破敗的宮殿裡演奏著雅樂正音。保守主義的傾向,使得周天子在戰國時期那樣的大爭之世,不具備爭雄的野心。周天子真正有中興的時機,時在春秋初期周平王東遷之後的100年間。

此時不管是秦國、晉國、齊國、楚國都還在國家初建,內部不穩時期,而周王室是有600裡地的大國、強國。彼時的周天子還有六軍可以出征,國家實力尚可,如果此時改弦更張,積極擁抱時代的大變化,那麼周王朝中興未必沒有可能。然而,周王室內部100年內連續3次發生內亂,牽扯了周王室大量的精力,使得周王朝錯過了春秋初期的發展機遇。而且作為親親善恩制度的創建者,自身王室內部不停發生內亂,這讓周王室在諸侯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越來越低。而且周王室自身無力平亂,只能藉助諸侯國的力量。

周天子:不斷喪失天子之位的惡性循環

作為有功於王室的諸侯國,周王室不得不將自己的領地再次分封出去,以至於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到了周桓王時期,鄭莊公還搶收周王的莊稼。周天子氣憤不過要來打鄭莊公,結果沒打過,還被鄭莊公射傷了胳膊。連自己的領地都不能護衛的周天子,自此威望大損。那些有識之士,怎麼可能會選擇這樣一個垂垂老矣,有著眾多的政治和歷史包袱的政體來施展治國的報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