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边地崛起开放创新之城

本报记者 王冰报道

  连续13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近3年增速跃居全省前列;“走出去”到缅甸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区,“一线两园”开放格局初成;打破行政区划共建共享“园中园”,“吸金”效应明显……云南省保山市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其成功实践,或可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经验”。

  “一线两园”开放发展

  保山市市长杨军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保山历来都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条件最优、里程最短、辐射人口最多、效益最佳的陆路通道。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保山将先行先试,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保山市下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抵达沿途各国。

  走进新时代,保山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大胆闯,大胆试,聚力构建“一线两园”的开放格局:以保山到缅甸曼德勒、腾冲到缅甸密支那为“线”,把保山工贸园区、腾冲边合区和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互联互通,成功整合境内、境外资源和市场。

  目前,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已取得了《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和《境外投资备案证》,获得缅甸投资委员会的投资许可证,已建成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有4户国内企业入驻。与此同时,南丝路上通往南亚的另一个重要城市——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规划用地19.23平方公里的“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

  “曼德勒是缅甸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中转站,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杨军说,“我们的目的是把境内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和平台,把境外园区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点,解决出口产品缅甸原产地问题,同时保障国内深加工环节的原料供应。”

  不难看出,保山“走出去”的用意十分明显:研透吃准国家政策,矢志打造一流边境口岸和内外双向开放城市,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先行区、试验区、创新区。

  服务创新“吸企纳金”

  千年古道通天涯,改革开放天地宽。近年来,保山创造性提出“1+5”共建共享发展机制、“10+3”“51+49”投融资模式、“5+8”标准厂房租购、“30+37”电价优惠、“5+5”购房扶持等招商政策,改革创新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保山的水电价格比较便宜,当地政府对电价有自主定价权。政府服务好,而且招商时承诺的政策都能兑现到位,企业在保山没有后顾之忧。”路华能源科技保山分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从深圳入驻保山工贸园区,一方面是看好保山丰富的水电资源,另一方面则被当地政府的诚意和服务所打动。

  保山把行政审批项目从286项精简到116项,将全市4387项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只进“一扇门”,无需“多头跑”。目前,保山市本级75个事项、县(市、区)约100个事项纳入“一次性办结”范围,累计办结43万余件,办结率100%。在2017年全省第三方州市营商环境评估中,保山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

  2016年,保山以“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为目标,在保山工贸园区规划5个功能不同、定位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的“园中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硅基)产业、生物资源加工、机电加工5大产业集群。各县(市、区)负责“园中园”内部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保山工贸园区负责外围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建设。“园中园”的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归各县(市、区),50年不变。

  杨军表示,“园中园”可以降低配套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低税费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全力打造一个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如今平台已搭建,“吸金”效应明显。“园中园”已累计完成投资72.61亿元,共签订协议53个,拟投资483亿元。入园企业29户,投产12户,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4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