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旁修車匠兩元補胎15年沒漲價 修車33年變成新北京人

7點的北京,空氣微冷,伴隨著叮鈴鈴的清脆自行車鈴聲,56歲的胡延慶打開了位於清華大學學堂路邊的修車鋪大門,開始一天的工作。從小胡師傅被叫成老胡師傅,他在這裡已經紮根整整33年,看著從車鋪旁騎車的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守著這座園子,老胡覺得心裡很踏實。

清華旁修車匠兩元補胎15年沒漲價 修車33年變成新北京人

修車鋪有了個洋名字

在清華園裡,老胡是一個標誌性的存在。“車壞了,去哪兒修?”“學堂路那邊的胡師傅修得不錯,送那兒吧。”清華校園很大,學生宿舍區和教學區有一段距離,如果靠步行,又累又耽誤時間,因此不少考入這裡的學生人手一輛自行車。即使是剛入學還不會騎自行車的新生,在這裡待上倆仨月,也便學會了騎自行車。

自行車一多,騎的時間一長,免不了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因此,學生宿舍區裡便少不了自行車修車鋪。

清華旁修車匠兩元補胎15年沒漲價 修車33年變成新北京人

老胡的自行車鋪位於宿舍樓15號樓邊,兩間毗鄰的簡易房面積並不大,其中的一間房裡裝滿了各種自行車的零部件,在房子外面的掛著醒目的“臥伍真Bike Doctor Hu”的牌子。“臥伍真”這個洋氣的名字是1999年工商局要求辦營業執照時,住在15號樓裡的一名博士生幫老胡起的。臥是指自行車要躺著修,也可以代表學生,像諸葛亮臥龍一樣比較有才華的人;真是說東西比較真實,也指老胡不說假話;伍,一方面指收費比較便宜,因為那個時候補個車胎只要五毛錢,另一層含義也是指老胡是個退伍軍人。

兩元補個胎15年沒漲

原來,上世紀八十年代,老胡來北京當武警。服役期滿的時候,是留在北京自謀職業還是回老家享受政府安置,老胡做了人生最重要的選擇。他選擇留在清華園,做一名修車匠,成了個體戶。老胡留在這裡,還有一點兒私心。

老胡服兵役的時候,妻子翟洪英也跟來到了北京,為了增加家裡的收入,她在親戚的介紹下,在一位老師家裡做飯。“我的僱主特別好,他知道我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高中畢業沒再繼續唸書,就鼓勵我一邊工作一邊讀了個設計專業的大專。”這也是翟洪英決定留在清華大學的原因。守著高校這樣人才聚集的地方,一來可以感受這裡濃濃的學習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幫助,另一方面整天和學生老師打交道,日子簡單平靜。

就這樣,1985年,老胡的修車鋪開張了。“打氣、上油、緊螺絲、調閘這些只需要花點兒力氣的活兒,我們是一分錢都不要學生的。”老胡很內向,每次來了學生,都是妻子先去招呼問需要什麼。

修車技術的精湛,再加上價格公道便宜,讓不少學生成了這裡的回頭客。開店的這些年,氣筒子打壞了多少,翟洪英已經記不清了。“剛開那會兒,補個胎要兩毛錢,一天要是賺五塊錢,我們兩口子晚上睡覺都會樂醒了。”後來隨著物價的上漲,補胎的費用從最初的兩毛錢,漲到五毛錢,一塊錢,直到2003年後工商局統一漲到了兩塊錢,這個價格就再也沒有變過。

33年變成新北京人

在校園裡一待就是33年,翟洪英和老胡並不是沒有想過離開。“可是離開了,除了修車的手藝,我們能做什麼呢?”在2000年的時候,老胡的兒子正好上初中。由於戶籍不在北京,老胡一度動了回老家的年頭。“老家的人問我們在北京做什麼,我們說修車,人家就撇嘴,覺得不是什麼好工作。”翟洪英說,修車起早貪黑確實辛苦,但是守著清華大學,兒子的學習成績挺不錯,老兩口又有些捨不得走。

“我們正在為難的時候,孩子看到報紙有消息說,郊區買房可以落戶。”就這樣,在給幾個部門打了電話核實情況之後,老胡和翟洪英拿出積攢了15年的積蓄,在順義買了一套小房,落了戶,成了“新北京人”,一家人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北京。後來成績優秀的兒子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也留在高校工作。

畢業的學生都記得老胡

另一個讓老胡捨不得離開的是這裡的情。“每年校慶的時候,總有畢業的學生過來,他們還會來看我。”老胡的話不多,在他的印象中,這樣的學生有很多。“有一位留學加拿大的男生是1991年畢業的,在學校90週年校慶時,他回來一次。找這裡找那裡,一看到了我後,抱著我就哭。說學校變化這麼大,而我還在這裡。我感覺心都快跳出來了,你回來還能認識我?”

去年,一位和老胡年紀相仿的人,一見面就給老胡鞠躬說對不起。原來,這位男士是1988年畢業的碩士生,當時他在老胡這裡補車胎。“那時候大家的褲子上都是補丁摞補丁的,車胎也是這樣。”和褲子不一樣,車胎的補丁多了,很容易漏氣。當時這位學生頭一天在老胡這裡補完車胎,第二天發現車胎又癟了,以為老胡修車偷工減料,便去找他算賬。老胡趕緊把車胎卸出來,放在水盆裡打氣看是哪兒漏氣。這一打不要緊,車胎爆了。“學生當時就急了,上來就是一巴掌,緊跟著又給了我一拳,鼻血一下子噴了出來,滿臉都是。”老胡被送到醫院後,休息了好幾天才好。“後來他的同學跟我說,那陣子他跟女朋友分手了,心情不好,所以才情緒這麼激動。再說人家已經跟我道歉了,我也沒必要再揪著不放。”老胡說,想到學生們都不容易,他就沒再追究,沒想到人家還記得他,這麼多年過去了,還專程過來跟他道歉。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有兩個班的人來到老胡的鋪子旁邊,“他們說就你在?我說就我在,50多個學生過來跟我合影拍照,發到群裡。他們說,發了之後全國各地都知道了。”雖然33年學校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不變的老胡和他的修車鋪成了校園裡一道獨特風景。因為除了修車,老胡的有求必應也給學子們留下了溫馨的記憶。有個要出國留學的女同學,因為國外修車的人少,零件又貴,所以臨走之前拿了兩套鎖不說,又在老胡這裡學了一個星期,琢磨如何修車。“暑假前經常有這樣的學生過來,跟著我們老胡學修車,包括怎麼換胎,修車閘什麼的。”

這裡滿滿都是美好回憶

如今老胡年歲大了,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每天依然早上五點半就從位於西二旗的家裡騎車出發,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半才回家。“清華里都是學生,他們下晚自習得十點了,修好了得趕緊把車給他們,不然這些孩子上課不方便。”

修了這麼多年的車,老胡已經把清華大學當作了自己的家,他習慣了這裡的一切,很多記憶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中:“1999年的時候,一位路透社的記者跟著拍了我三天,從我從家裡出來到修車鋪。後來一個從國外的學生回來找到我,說你登上美國的雜誌了。儘管我並沒有看到,但是心裡高興。還有那個唱歌的老狼,以前我在馬路對面修車,他留個小鬍鬚,瘦瘦的,老狼老在我這修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