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2018年的影視行業很不安寧,既有“資本寒冬”的降臨,也有老問題的反覆出現。收視造假,天價片酬,平臺欠款,被稱為壓在電視劇製作業頭上的三座大山。其中的有些問題,比如收視造假這事,因為行業人士的呼籲,出現瞭解決的契機。但畢竟沉痾既久,很難一招根除。

收視率這個舶來品,既是對創作造成了巨大幹擾的“萬惡之源”,又是廣告結算不可替代的“硬通貨”。面對幾乎家家下水“造假”的亂象,面對積重難返的路徑依賴,收視率統計的規範,究竟該如何破局?

十年的不堪重負

收視率造假早已不是新聞。

2010年7月,《人民日報》就個別電視臺收買樣本戶,製造虛假收視率一事做了連續報道,引起了業界很大反響。但據業內人士稱,這種案例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多案例由於沒有司法機關介入無法拿到證據,多數人繼續緘口。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2012年,中視豐德影視版權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電視劇《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鋒在微博上爆料:“電視劇收視率可以買賣。有電視研究機構以合作推廣名義向他遊說,一年只需5000萬元就可讓電視劇輕而易舉進入全國收視前十強;如想要單部電視劇基礎目標平均收視率達到1.4%,每集劇的推廣費用為6000元。”一陣輿論聲討過後,不了了之。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2016年,《人民日報》發報道直斥收視率大幅造假的問題,揭露數據失實背後的賄賂現象。這一年年底,浙江衛視、安徽衛視同步開播的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因收視慘淡,遭浙江臺緊急“腰斬”。在對此紛紛擾擾的討論中,該劇製片人嚴從華的一條微博,將慘淡收視直接歸因於片方“堅持不買收視率”,並表示“收視率作假不除,行業永不安寧。”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2018年9月15日,著名導演郭靖宇在長篇演講中痛斥電視臺逼買收視率的惡習,一部劇70%的收入要拿來造假,才能保證正常播出。

此前,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電視劇《天盛長歌》陷入了收視低迷的困擾之中。最後,這部劇被縮短集數,草草收場。

而對比兩家收視率統計公司的數據,《天盛長歌》8月14日首播當天的收視率就出現了較大差異,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發佈的CSM52城收視統計顯示,首播當天收視率為0.558%,排名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第5位。而在尼爾森網聯發佈的收視數據中,《天盛長歌》以1.65%,排名第一。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之後,《天盛長歌》片方發表了絕不參與收視造假的聲明,兩天後收視率下挫到0.233%,創下湖南衛視近年來的最低水平,在衛視排行榜中跌至第十名。但在尼爾森的統計表中,這部劇始終排名靠前,當天收視率是1.23%。

數據和排名上的巨大差異,表明兩套統計數據中,必有一套失實。無論是郭靖宇的詭異經歷,還是數據上的蹊蹺差距,都把收視造假這個路人皆知的醜惡現象,再次擺到了世人面前。事實上,越來越貴的造假成本,已經讓製片公司不堪重負。有人悲憤地說,全行業都在給幾個躲在暗處的黑手打工,何其荒誕,何其悲涼!

調查市場的江湖

中國收視率調查統計起步於90年代後期。1996年,來自荷蘭的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在中國開始了收視率調查的業務。在1997年,央視調查諮詢中心和法國索福瑞合資成立了央視索福瑞,由央視持有大部分股份。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尼爾森進入中國市場較早,其提供的廣告監測服務在中國已經有25年曆史。在2004年,尼爾森用旗下的收視率業務與一個全球性的廣告集團WPP合資成立了AGB尼爾森,雙方各佔50%股份,輪流控股。

WPP集團是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之一,總部位於倫敦。從1985年開始,這條大鱷就開始了在全球瘋狂收購的步伐,接連把奧美、智威湯遜等全球性的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都納入了旗下。

2008年,WPP收購了索福瑞。這也意味著WPP同時擁有了央視索福瑞和AGB尼爾森兩家調研公司的股份,這在歐洲反壟斷法裡是不被允許的。因此,WPP選擇了退出AGB尼爾森。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在WPP退出後,尼爾森需要收回遊離在全球範圍內的50%股份,實現對AGB尼爾森的完全控股。據相關人士透露,當時有一個協議,要求AGB尼爾森在中國暫停兩年收視率業務,便於回收股份。權衡之下,AGB尼爾森以全球戰略為先,暫時停止了在中國市場的收視率業務。這份協議於2010年底到期後,AGB尼爾森馬上在2011年重啟了在中國的收視率業務。這次,負責這塊業務的公司叫尼爾森網聯。

然而,在尼爾森離開的兩年裡,索福瑞已經在收視率市場中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成為廣告商和電視臺結算廣告費依據的“硬通貨”。有了WPP作為後盾,索福瑞實際上和很多在大中華區的4A廣告公司“師出同門”,索福瑞的數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行業公認的權威數據。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2015年,索福瑞進一步擴大股東陣容,除了央視和WPP之外,北京、上海、湖南、江蘇等地的廣電集團或其子公司都成了索福瑞的股東。而在這些廣電集團旗下,就是收視率長居第一梯隊的那幾個衛視頻道。

於是,市場當中出現了一種聲音,說索福瑞這樣的股權背景有“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之嫌”。而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劉新南在登載於《現代傳播》的文章中也表示,“當調查機構牽涉進更多的利益方,尤其是在市場監督機制缺乏的情況下,收視率調查的獨立、客觀和科學性,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當然,收視統計市場的壟斷和收視造假是兩碼事。但客觀上而言,如果市場中通行兩套以上數據,就會形成競爭,就會有一個誰家數據更準確的比較,進而推動數據趨於真實。而如果一家獨大的話,它發佈什麼樣的數據,市場都得認,不認也無從辯駁,灰色勢力操縱收視率就有了操作空間。

造假猖獗,如何打?

“收視打假”的口號喊了多年,輿論界幾年便“宣戰”一次。然而,每次都收效甚微。即便稍有收斂,一段時間之後就故態復萌。這一次,郭靖宇以近乎實名舉報的方式,刺破了皇帝的新裝,目前還處在造假者被震懾的短暫清淨之中,但如果不能真的有司法介入,恐怕過些日子後,一切又復歸從前。

多年來,打擊假收視率大多依靠行業自律與自查的方式。2010年4月,廣電總局的刊物《中國廣播影視》裡,一篇叫做《電視收視測量新變》的文章裡就提到了一個事例。SMG研究發展中心裡發現了一項數據異常,根據監測到的數據,他們發現,有9戶人家白天長期收看某衛視。於是,SMG發函給索福瑞。索福瑞經過查證,發現其中6個樣本戶的確受到了賄賂,於是很快取消了這些被“汙染”的樣本戶。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樣本戶“汙染”是最傳統但最有效的造假方式。入戶採集的取數方法,樣本戶的信息很容易暴露,不法分子找到樣本戶,通過給予好處讓他們重點收看某些節目,或某些頻道。由於成本問題,傳統的調研方法裡,樣本戶數量每個城市也就100-500不等,只要找到幾個家庭戶,就可以通過干擾樣本戶的收視行為而左右收視率的高低了。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進入互聯網時代,電視劇的網絡播放量也成了注水的對象。“刷榜”現象頻頻出現,只需要簡單的技術手段就可以刷高點擊量,連找樣本戶的步驟都省了。而即便有針對互聯網廣告效果的監測方式,也需要平臺同意數據公司在廣告上加監測碼,才能實行有效地去重和監測。

但是,目前互聯網平臺一般只接受數據公司在其廣告上加監測碼,而不允許對節目進行監測,同時,各家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後臺又是封閉的,所以,目前對於數據公司來說,已然沒有更好的及時量化監測手段了。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中國至今沒有與收視率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僅有2009年的《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但這一文件僅是一個行業自律的規範,沒有真正的法律效應。並且,在4A公司依舊根據一套數據進行廣告購買結算,而這套數據又是通過傳統的入戶採集方法而得到的小樣本數據,想要杜絕假收視率現象,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司法並非無法介入其中。2009年就有一例與收視率作假相關的案例:技術維護人員王某受西安電視臺李某、電視短劇製作人張某的利誘等合夥收買樣本戶,被西安市檢察院起訴,法院審理後,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又三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王某及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李某、張某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109.5萬元,且互負連帶責任。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但這個案例太久遠了,打擊力度和傳播力度都不夠。大規模的電視劇和綜藝的收視造假是近5年的事,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其中。到今天,差不多已是要做電視劇,就不怕成為犯罪嫌疑人的局面。要把電視劇創作從收視造假的“綁架”中解救出來,司法力量必須介入。但介入之後,查清事實或許不難,把收錢造假者繩之以法也不難,難的是如何處置這些被迫下水的製片公司。他們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者。考慮到其被裹脅的情狀,還是應該給予豁免…總之,法理方面也需要充分的籌謀。

此外,在互聯網造假手段日新月異的情況下,甚至不需要讓用戶看到廣告,也能夠把訪問網頁的用戶計入曝光監測數據中,成為有效流量。造假成本漸低而收益更高,相關法律卻仍然缺席,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局面。

既要堵,也要疏

對於收視率來說,並不存在哪家機構更“對”的說法。播出平臺和廣告商在選擇收視率數據時,也會有各自的偏好。想要更好地研究收視率,則需要結合不同平臺趨勢和規律,以及各平臺播出節目的實際情況,來綜合判斷是否存在異常。

因此,收視率調查像絕大多數市場一樣,需要充分競爭,需要“三國鼎立”。多家數據服務供應商存在,在滿足不同媒體的多樣化數據需求的同時,互相之間也會產生一種制衡,以避免壟斷,導致市場裡亂象加劇。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三家統計機構的覆蓋面和調查方法

據瞭解,在目前中國的三家收視率統計公司中,佔市場份額最大的索福瑞則仍舊採取傳統的入戶調研的方式,在樣本戶家裡安裝人員測量儀和留置日記卡進行記錄,人員測量儀的數據每天深夜將數據傳回給調查公司,日記卡則由調查公司一週一次上門回收更新。

傳統方式選擇的樣本數並不多,今年,北京和上海地區分別在1月和9月,將CSM52城統計的樣本量從500提高到了1000。理論上,本地樣本戶的增加,對當地的衛視來說是一個利好。通常,本地觀眾更偏好本地衛視,樣本戶增加將提升本地衛視的全國收視率,也會直接影響衛視的收視排行榜。

知情人士透露,尼爾森則是通過機頂盒來收集數據。這種技術叫做RPD,或稱迴路數據。通過RPD技術,用戶的機頂盒使用數據可以在加密處理後,同步回傳到服務器。這是一種相對更大範圍的數據採集方式,而尼爾森網聯也是中國數字電視RPD專利技術的唯一持有者。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尼爾森與目前全國的主要廣電運營商、IPTV運營商、智能電視機廠家,都建立了合作。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市370個城市。每天能夠提供53個城市網,3個省網和一個全國網的收視率數據,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收視率採集方式和商業模式。

雖然尼爾森和索福瑞的取樣方法不同,但這兩家公司的數據都是應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抽樣和推及,讓樣本數據具有代表性,才能得出收視“率”。而酷雲雖然也是通過智能電視機收集數據,但由於樣本量較小,沒有做抽樣推及,因此他們得出的數據只能稱為“關注度”。

在對收視率進行統計時,對樣本的抽取是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容易被人趁虛而入的環節。因此,抽取樣本的規則越完善,對收視率可能產生的人為影響就越小。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尼爾森常用的辦法是在中國市場可用的4000萬樣本里,將樣本框架中的370個城市按照一線至五線分成五級;一線(北上廣深4個)全部抽取、二線共抽取32個、三線四線五線共抽取64個;共計抽取100個城市。

這100個城市覆蓋的是上千個區或者縣,在這一層,尼爾森按照各地有多少電視家庭戶,和各個級別的樣本量來設定區間抽樣,保證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代表。不管從這一個省裡抽到幾個城市,都要符合所在省份的城市電視家庭戶的比例。

因此,即便不同省份裡抽選出的城市數量和樣本數量有所差別,這一個省所佔的權重也不會發生變化。因為根據電視家庭戶的數量,該省的權重已經基本固定了。

理論上說,當然是所有電視都能回傳數據的真正的“大數據”,最能反映收視的真實情況。但由於終端設備和運營牌照的條塊分割,目前還無法做到這樣的全數據統計。相比較而言,索福瑞的收視數據,是傳統的樣本戶採樣推算所得,基於統計學原理。酷雲是局部的大數據,有局部的真實性。尼爾森把兩種方法結合了一下,是統計學和大數據相結合的產物,其數據或許更加接近真實的收視情況。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尼爾森網聯海量融源收視率(全國網)數據顯示九月整體市場收視概況

近日,尼爾森開始免費發佈部分海量融源收視率(全國網)的收視日報數據,讓行業的所有參與者能免費看到他們的數據。因為沒有參與到廣告結算體系中,所以理論上也就沒有人來汙染數據。有意者不妨拿兩家機構的數據做個比較,看看誰家的統計更接近於自己心目中的真相。

因為取樣方法不同,調查方法不同,收視率在數字上有所差異是正常的。但數據的趨勢、劇目之間的排名,卻應當是一致的。當市場上有了幾家利用不同方法進行收視調查的機構之後,我們對收視率真假的判斷,就有了更多的依據。換句話說,多方機構相互制約,假的收視率更容易暴露。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需要產品服務的多樣化。中國又是一個巨大的,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作為媒體,對數據的需求也是多樣的。我們需要不同地區、不同時段、不同年齡、甚至不同圈層的聲音。收視市場有競爭,數據服務有選擇,行業才能更健康有序發展,統計技術也才能儘快查漏補缺。

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除了司法介入,這兒還有一個思路

電視行業一直將收視率稱之為“硬通貨“,但收視率說到底僅是數據,它是一種節目生產、編排、研究的工具,就像是去醫院看病,需要有驗血指標來輔助醫生判斷一樣。

媒介能夠通過數據將自己的受眾看得更透徹,行業人士通過數據分析來了解目標群體的收視習慣和喜好。收視率數據之所以被人看重,是因為廣告客戶從中可以瞭解到廣告的到達率,影視從業者可以從中瞭解到如何優化節目形態,改善節目編排,並且實現內容的量化考核管理。

以數據反映事實,這才是收視率數據本應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而通過造假,以數據偽造現實,不僅本末倒置,也終將會讓行業陷入一個死局之中。

對於當下的收視亂象,既堵且疏才是治本之道。堵,就是司法力量介入,強力打假。疏,就是引入更多的統計體系,打破壟斷,促進競爭,以先進的統計方法淘汰落後的統計方法,讓意圖作假者無機可乘。這,或許能成為收視迷陣中人的破局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