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險”硝煙:阿里京東爭相入局 2025年市場或達7600億

在互聯網巨頭的加持下,健康險有了“新玩法”。

10月16日,螞蟻金服聯合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推出了“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60歲以下支付寶會員無需交費就能加入其中,獲得10萬元至30萬元的大病保障。截至11月14日,這一保險產品已吸引了超過1800萬人參加。

正在火熱的當口,11月13日,又一互聯網巨頭殺入了相互保險領域——京東金融聯手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下稱“眾惠”)上線了“京東互保”,開始低調內測。不過,“京東互保”很快於11月15日下架,轉入幕後,稱將進行用戶體驗升級後再擇期推出。

自2015年1月原保監會印發《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並於2016年發放3張相互保險牌照以來,相互保險這一次被推上了一個熱潮。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方面是由於大病保障需求被喚醒,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支付寶與京東龐大的客戶流量。

業界對此關注度頗高,讚賞與質疑皆有。這是一次顛覆性的創新,還是隻不過“看上去很美”?

相互保險長啥樣?螞蟻金服VS京東

所謂相互保險,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並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

2016年6月,原保監會發放了3張相互保險牌照,分別給了眾惠、信美和匯友建工相互保險社(今年7月更名為“匯友財產相互保險社”,下稱“匯友”)。

通俗來說,相互保險的參與者既是保險人,又是被保險人,在別人患病時參與費用分攤,而如果自身不幸患病,也可獲得別人的幫助,是一種互幫互助的保險形式。

無論是螞蟻金服還是京東,其與相互保險機構合作推出的產品,在定價方式、繳費方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均與傳統保險差異顯著。

一般保險產品根據疾病發生率定價,需先行支付保費,而“相互保”和“京東互保”都採取事後分攤保費的方式。以“相互保”為例,每月7日和21日為出險案件公示日,經過公示無異議的所有賠付案件產生的保障金,加上協議約定的10%管理費,由所有成員均攤。

假設某一期公示時,“相互保”中成員人數為500萬人,公示100個出險案例,最高賠付金額為3000萬元,加上10%管理費,總共3300萬元。則由500萬人平攤3300萬元,每人當期扣除保費為6.6元。

兩者不同的是,從加入門檻來看,“相互保”要求芝麻分在650以上,無需提前繳費;“京東互保”則是30天~50週歲9元(限時免費);51~70週歲99元(限時90元)。

在保費上限方面,“相互保”的規則是,對於單一出險案件,每個用戶被分攤到的金額不超過1毛錢。而“京東互保”則設置了更為明確的上限,按照13個不同的年齡段劃分,年保費分攤上限最低為132元(5~15週歲),最高為1924元(66~70週歲)。

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運行初期,若出現單一案件人均分攤超出1毛錢的情況,螞蟻保險會承擔超出的費用。

京東互保方面也表示,當相互保障基金及彌補虧損準備金不足以承擔上述責任及費用時,差額部分由眾惠承擔。

兩大互聯網巨頭推出的相互保險,可以保障什麼疾病,又能獲得多少保障額度呢?

具體來看,“相互保”與“京東互保”均涵蓋100種重疾,此外“京東互保”還增加了30種輕症。

從保障額度來看,“相互保”根據重疾初次確診時成員年齡,將保障分為兩個層次:不滿40週歲,賠付金額為30萬元;40週歲及以上59週歲及以下,賠付金額為10萬元。“京東互保”則分為4個年齡段:30天~40週歲為30萬元;41~50週歲為20萬元;51~60週歲為10萬元;61~70週歲為5萬元。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說,互聯網思維和互助共濟理念在健康保險領域的應用,降低了大病保障的門檻,填補了中低收入人群的醫療保障缺口。“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中,貧困人口由政府兜底,如醫療救助、精準扶貧等措施。而對於中等收入階層,實際上除了基本醫保以外,是需要有一些商業保險做補充的。通過相互保險這種方式來作為補充,是一個不錯的設計。”

預計2025年相互保險市場份額達10%

事實上,相互保險不僅不是新生事物,而且還歷史悠久,甚至比常見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的經營歷史還要長久。

根據國際相互合作保險組織聯盟(ICMIF)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險收入1.3萬億美元,佔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7.1%,覆蓋9.2億人。

在2015年之前,由於政策空白,相互保險在中國發展較為緩慢。然而根據中金公司2015年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相互保險市場前景廣闊,預計10年後(2025年)相互保險市場份額有望達到10%,市場空間達到7600億元左右。

與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不同,相互保險社沒有股東,初始運營資金由主要發起會員負責籌集,可以來自他人捐贈或借款。以信美為例,其主要發起會員包括螞蟻金服、天弘基金等。

“如果沒有互聯網的話,想做成大規模的相互保險其實是蠻困難的,2016年拿到牌照的3家相互保險社起步時業務規模都不大。螞蟻金服、京東的相互保險產品,完全得益於互聯網的優勢。”朱銘來說。

早在2016年批准信美等3家相互保險社籌建時,監管層就對相互保險有了清晰定位:由於投保人和保險人利益一致,相互保險組織具有不追求股東利潤和經營成本低廉的特點,可以更好地為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風險領域提供“簡便靈活、惠而不費”的保險產品和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服務。

不過,相互保險模式也有先天弱項。這一模式無法進行股權融資、營運資金募集相對困難、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有限,在經營過程中主要依靠留存盈餘來擴大資本規模,因而其資本量遠不能與股份公司相比。

3家相互保險社目前均處於虧損狀態。開業首年(2017年),信美、眾惠、匯友的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4.74億元、6711.14萬元、465.31萬元;分別虧損1.69億元、6058.54萬元、3106.63萬元。今年前三季度,3家相互保險社分別虧損3330.8萬元、4012萬元、409.5萬元。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相互保險是一次積極嘗試,代表著保障類產品向精細化和多層次化方向探索。雖然短期看,其並無可能全面衝擊和取代重疾險市場,但從中長期趨勢看,相互保險可以成為保障類產品的有益補充,同時起到客戶基礎培育、教育功能,推動保險行業的覆蓋與滲透。

互聯網巨頭的“加持”讓相互保險熱度更高。以匯友為例,其原本專注服務於住建及工程領域的相互保險,但今年4月營業範圍變更獲批,增加了企財險、家財險、短期健康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顯然,匯友也看到了這些領域的市場機會。

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完善?

雖然在短期內,相互保險讓保險業再次感受到了“互聯網+”的速度,但業內評價喜憂參半。目前,外界對相互保險產品還存在一些疑問,例如收取10%管理費是否合適,保障是否充足、公平,按年齡段劃分保障額度是否過於簡單,如何防範道德風險等。

首先,每個賠付案例均按賠付金額收取10%管理費,高不高?相互保險機構是不是“多賠多賺”?10月24日,信美董事長楊帆對相關問題回應時說,“相互保”在系統建設、運營服務、風險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前期需要不小的投入,按賠付金額收取10%的管理費,在一段時間內尚不能覆蓋成本。“如果為了‘多賺管理費而多賠’,參保成員會因為分攤額度過高而流失,也會失去對‘相互保’的信任,將影響‘相互保’的可持續運行。信美從未想過、也絕對不會做出這種‘自殺式’的行為。”

其次,有人指責“相互保”條款有失公正,發病高峰期反而保障不足,甚至59歲之後自動退出,失去保障,按年齡段劃分保障額度似乎有些過於簡單。

對此,信美方面表示,作為一個初創項目,將投保人年齡限定在出生後30天到59週歲之前,確保成員出險率在可控範圍內,是充分考慮了賠付額度與成員分攤額度之間的平衡。

業內人士認為,從兩款相互保險產品的賠付金額劃分來看,“相互保”按年齡段分為兩檔,“京東互保”分為四檔,雖然易操作,但仍然相對簡單。

“對於處在試水期的產品來說,尚不掌握參保人群的健康狀況,無法進行特別細緻的風險管控,因而採取定額給付的方式比較簡單,有利於節省管理成本,先起步。”朱銘來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但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先試水,收集一些基礎資料、信息數據,未來肯定不能是做成這麼簡單的,還需要不斷去豐富完善。”

朱銘來還談道,相互保險組織在風險控制、理賠服務等方面還面臨較大的挑戰。比如,在風險控制方面,逆向選擇(編者注:保險領域的逆向選擇是指有人在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或是已經發生保險事故的情況下,再去投保相關保險,從而獲取保險賠償金)和道德風險問題仍是經營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相互保險在系統建設、運營服務、風險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需要較大的投入,特別是需要儘快建立與醫療機構的長期合作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逐步將簡單的定額給付的重疾險產品擴大到按病種分類的費用補償型產品,深度解決參保人群的高額醫療費用的經濟負擔。

最重要的是,如何保障相互保險長期持續健康運營?螞蟻金服、京東均聲稱引入了區塊鏈技術,所有的賠案相關證據、資金使用流向不可篡改,透明公正。

在朱銘來看來,相互保險機構所有權是全體投保人,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投保人很難參與公司決策,易出現內部人控制情況。因此,相互保險機構,尤其是針對其高管,需要比傳統保險公司更為嚴格的監管。此外,信息披露機制應該更公開更透明。

有信息顯示,保險監管部門對相互保險也高度關注,正在對此進行調研。

“相互保险”硝烟:阿里京东争相入局 2025年市场或达7600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