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借一双慧眼发现孩子

你说我说:借一双慧眼发现孩子

主持人李咏十七个月前赴美,个中原因,面对种种网络指责始终保持缄默,不发一字解释澄清,直到因病谢幕人生时,大家才恍然发现:原来,李咏是因病远美国治疗,网上的指责有些过份;一位长年在杭州火车东站乞讨的老大妈,博取了无数乘客的同情心,最近却因为更正广播突然火起来,细究之下才明白:原来,人家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而且在车站乞讨一天的收入在200、300元,远超一些“城市白领”。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眼力见识”也在快速发展,于是,多数人开始习惯于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去看待事物,认为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问题的根本,更有一些人恨不能站在制高点“挥斥方遒”,说出自己“高人一等的眼光”。但是,当事情的结果大白于天下后,很多时候会与人们最初的判断和结论相悖离。

成人的世界如此,成人对孩子的观念也是如此。父母常会要求孩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问明白才会进步”,但轮到自己,却马上用“经验主义”推判事情,并且“笃信”自我的论断。比如,发现孩子成绩差,先断定孩子不愿意学、不想学,很少检讨自己是否曾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捧起过书本,是否曾耐心帮孩子调整学习计划,是否曾考查过孩子学科短板的原因。

你说我说:借一双慧眼发现孩子

班里有位男孩子,木讷少语,即便课堂点名回答问题,半天也吐不出一个字,入学两个多月,天天完不成作业。语文老师发火,地理老师无奈,历史老师投诉,生物老师叹气,最后,几位老师似乎选择性忘记孩子的英语作业能够完成的事实,讨论后武断的得出相同结论:放学后根本不写作业,越老实的孩子,其实越不老实!

真的想不明白:成年人为何会把“看上去越老实的男人,实际上越靠不住”的低俗人生经验,嫁接到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身上。

经过走访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地工作,孩子随文化程度不高的姥爷一起生活。孩子喜欢英语、数学,每天写作业顺序是先完成英语,可写数学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不知道该如何分析,没有人辅导,又不知道去手机上查抄答案,一道题看半个多小时,几道题下来,时间已近半夜。结果,数学作业没写完,后面的各科作业自然也没有时间去完成。

真与假,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但对一些“经验丰富”的父母师长而言,远如天堑。其实,每个走进校园的孩子,他们都或多或少的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都渴望能取得好成绩让父母表扬,都想排个好名次让自己与众不同,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合人意,缺乏成功感和收获感,久而久之,不愿学、不想学,最后被父母师长以各种理由、各种主观经验放弃,最后,孩子自我放弃。

你说我说:借一双慧眼发现孩子

父母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正是这种了解,让很多父母从心底感到:即使对孩子做了多少努力,孩子的成绩都不会提高、“也就那个水平”,与其费尽心力,不如孩子自己“看着办吧”。于是,由最初的殷切希望变成随波逐流,甚至对孩子一些出格的行为视若无睹,不再做自认为“没有用的教育”,或者把孩子的优劣归结于“遗传”,用“孩子的本质是天生的”做为借口,来做为放弃对孩子的继续教育的理由,换取自己的内心安慰,而孩子也会从心灵深处感觉到父母的态度,慢慢放弃所有努力的机会。

知道努力的孩子只需要修正他努力的方向,任由孩子自我奔跑;驽钝的孩子需要启发教导,让他感到光明就在前面;随意无纪律的孩子需要鞭策,甚至适当的呵斥;懂得自爱的孩子,父母要保证耐心,不可有过激的语言;逢事缺乏坚持的孩子需要施加压力,让他能够更好的发掘自身的潜力。

你说我说:借一双慧眼发现孩子

多一份观察,少一份“经验之谈”,发现孩子的本性,因材施教,无论到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或许,孩子的素质平庸,但只要多鼓励,方法得当,即使站不到“凤尾”,也可以立在“鸡头”;纵使孩子不是嘉木,只是最普通无奇的“一根葱”,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也会成长为“一棵足够高、足够大的大葱”。

父母在责备孩子前,不要再用成人的经验和眼光来随意判断。请相信,只要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弃发现孩子的进步,孩子就会一点一点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