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說:借一雙慧眼發現孩子

你說我說:借一雙慧眼發現孩子

主持人李詠十七個月前赴美,箇中原因,面對種種網絡指責始終保持緘默,不發一字解釋澄清,直到因病謝幕人生時,大家才恍然發現:原來,李詠是因病遠美國治療,網上的指責有些過份;一位長年在杭州火車東站乞討的老大媽,博取了無數乘客的同情心,最近卻因為更正廣播突然火起來,細究之下才明白:原來,人家的家庭生活條件優越,而且在車站乞討一天的收入在200、300元,遠超一些“城市白領”。

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眼力見識”也在快速發展,於是,多數人開始習慣於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去看待事物,認為能夠從事物的表面看到問題的根本,更有一些人恨不能站在制高點“揮斥方遒”,說出自己“高人一等的眼光”。但是,當事情的結果大白於天下後,很多時候會與人們最初的判斷和結論相悖離。

成人的世界如此,成人對孩子的觀念也是如此。父母常會要求孩子,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問明白才會進步”,但輪到自己,卻馬上用“經驗主義”推判事情,並且“篤信”自我的論斷。比如,發現孩子成績差,先斷定孩子不願意學、不想學,很少檢討自己是否曾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捧起過書本,是否曾耐心幫孩子調整學習計劃,是否曾考查過孩子學科短板的原因。

你說我說:借一雙慧眼發現孩子

班裡有位男孩子,木訥少語,即便課堂點名回答問題,半天也吐不出一個字,入學兩個多月,天天完不成作業。語文老師發火,地理老師無奈,歷史老師投訴,生物老師嘆氣,最後,幾位老師似乎選擇性忘記孩子的英語作業能夠完成的事實,討論後武斷的得出相同結論:放學後根本不寫作業,越老實的孩子,其實越不老實!

真的想不明白:成年人為何會把“看上去越老實的男人,實際上越靠不住”的低俗人生經驗,嫁接到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身上。

經過走訪才知道:這個學生的父母長年在外地工作,孩子隨文化程度不高的姥爺一起生活。孩子喜歡英語、數學,每天寫作業順序是先完成英語,可寫數學作業時,遇到不會做的題,不知道該如何分析,沒有人輔導,又不知道去手機上查抄答案,一道題看半個多小時,幾道題下來,時間已近半夜。結果,數學作業沒寫完,後面的各科作業自然也沒有時間去完成。

真與假,往往只是一步之遙,但對一些“經驗豐富”的父母師長而言,遠如天塹。其實,每個走進校園的孩子,他們都或多或少的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都渴望能取得好成績讓父母表揚,都想排個好名次讓自己與眾不同,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成績不合人意,缺乏成功感和收穫感,久而久之,不願學、不想學,最後被父母師長以各種理由、各種主觀經驗放棄,最後,孩子自我放棄。

你說我說:借一雙慧眼發現孩子

父母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正是這種瞭解,讓很多父母從心底感到:即使對孩子做了多少努力,孩子的成績都不會提高、“也就那個水平”,與其費盡心力,不如孩子自己“看著辦吧”。於是,由最初的殷切希望變成隨波逐流,甚至對孩子一些出格的行為視若無睹,不再做自認為“沒有用的教育”,或者把孩子的優劣歸結於“遺傳”,用“孩子的本質是天生的”做為藉口,來做為放棄對孩子的繼續教育的理由,換取自己的內心安慰,而孩子也會從心靈深處感覺到父母的態度,慢慢放棄所有努力的機會。

知道努力的孩子只需要修正他努力的方向,任由孩子自我奔跑;駑鈍的孩子需要啟發教導,讓他感到光明就在前面;隨意無紀律的孩子需要鞭策,甚至適當的呵斥;懂得自愛的孩子,父母要保證耐心,不可有過激的語言;逢事缺乏堅持的孩子需要施加壓力,讓他能夠更好的發掘自身的潛力。

你說我說:借一雙慧眼發現孩子

多一份觀察,少一份“經驗之談”,發現孩子的本性,因材施教,無論到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或許,孩子的素質平庸,但只要多鼓勵,方法得當,即使站不到“鳳尾”,也可以立在“雞頭”;縱使孩子不是嘉木,只是最普通無奇的“一根蔥”,只要父母不放棄,孩子也會成長為“一棵足夠高、足夠大的大蔥”。

父母在責備孩子前,不要再用成人的經驗和眼光來隨意判斷。請相信,只要不放棄對孩子的教育,不放棄發現孩子的進步,孩子就會一點一點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