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润杨的红楼笔记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蘅芜苑主题风格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有关于蘅芜苑的具体描写:

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贾政没进门的时候,觉得“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进去之后,又感悟: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再看潇湘馆的模样: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认为此处可“月夜读书”。

再看屋内,宝钗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而黛玉屋内,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

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说,蘅芜苑是一定不如潇湘馆的了。

她未必能领悟大道至简的趣味,只看得到宝钗屋里啥都没有,而黛玉屋里“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

这一对比,别说刘姥姥,我也想去黛玉屋里坐坐,也不想走,毕竟我也没见过世面。

二、宝钗的身份

贾母笑指黛玉点明说:这是我外孙女的屋子。

刘姥姥便知道黛玉是外孙女,贾母很喜欢她。

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恭维贾家上下。

于是赞扬黛玉就是顺着贾母的心思,哄贾母开心对刘姥姥此行十分重要。

贾母要给黛玉换霞影纱,凤姐马上取了来。

而到蘅芜苑时,贾母先说:这是薛姑娘的屋子?

然后对屋内陈设不满。

薛姨妈又补充说: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于是刘姥姥大致能明白薛宝钗是亲戚,从贾母的语气里又很难揣摩对宝钗的态度,刘姥姥不敢轻易表态,万一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就不好了。

贾母要三样东西,鸳鸯却说不知道收在哪,改天再取。

凤姐和鸳鸯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贾母的态度,所以刘姥姥察言观色,只是奉承贾母,在蘅芜苑没有开口说话,害怕说错了话惹贾母不高兴。

三、宝钗的性格

宝钗平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

凤姐评价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刘姥姥是极会察言观色的人,作者这样写她:

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来事。

这类人和人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对方的脾性,便会投其所好。

黛玉真性情,情绪容易外露,所以刘姥姥敢和她说笑。

而宝钗罕言寡语,刘姥姥摸不到她的性子,也不好轻易与她说话。

大致如此了。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刘姥姥进大观园,有太多值得可说的地方。大观园中刘姥姥一共游览了五处地方。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栊翠庵,怡红院。其中除了蘅芜苑刘姥姥在每处都有说话了,为什么刘姥姥在蘅芜苑一言不发呢?原因在于无话可说。

【一】

贾母到薛宝钗房中是第一次。这对于外客来说已经算慢怠了。所以贾母解释: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到薛宝钗的房间贾母是主,薛宝钗是次,别人都是陪客。即便刘姥姥,也无缘置喙。

贾母一进薛宝钗房间就不满意。张嘴就说: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也不像。谁是亲戚?刘姥姥就是亲戚。贾母兴冲冲带着刘姥姥四处炫耀,结果薛宝钗这屋子如此含酸,实在令贾母没面子。所以贾母直接委婉提出批评,干脆自己做主给薛宝钗布置起来。贾母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都觉得不自在,自然没什么话,坐一下就都马上离开了。


【二】

刘姥姥一切唯贾母马首是瞻。贾母既然表示批评,刘姥姥自然不会插话。她虽粗鄙村妇。但年龄积淀的人情世故比起贾家这些少爷小姐强出很多。自然不会自讨没趣出头说话。

薛宝钗房间雪洞一般,也实在没啥可说。除了房子架子大,空荡荡的只有雪白一篇。刘姥姥都觉得没啥看的,自然不会像林黛玉房中一般这里看看,那里摸摸,随口赞叹比上好的书房还好。


【三】

我曾说过,宝钗房中景象暗示薛宝钗下半生活寡妇生活。贾母觉得不吉利。刘姥姥更觉得不吉利。她之前所讲雪下抽柴故事,我认为前文抽柴女子为薛宝钗,后文茗玉小姐当是林黛玉。

最有意思的是刘姥姥信口胡诌,贾宝玉信以为真,遣茗烟去寻找茗玉庙宇,结果却找到一个瘟神庙,庙里一个青发红脸的瘟神爷。这段描写非常有意思。如果茗玉是林黛玉,那瘟神怎么与薛宝钗扯上关系?我想不明白,诸君有洞悉的么?

刘姥姥可谓天生和薛宝钗不合,她到别人房中有说有笑,到了薛宝钗房中一言不发,而整个游览大观园过程,薛宝钗几乎无话,也没描写。二人仿佛天生相克。因为刘姥姥,薛宝钗反被贾母一顿批评,怎么看都没意思。或许对于刘姥姥和薛宝钗,二人互为倒霉的瘟神也未可知!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刘姥姥是一个高情商的人,随着老太太他们逛园子,一路上见好说好,言行随着贾母的兴致而锦上添花,

来到蘅芜苑,贾母看到宝钗房中雪白如洞,心里很不高兴。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



贾母是一个讲究排场子的人,喜欢热闹而又不乏张扬。薛宝钗居室的简陋让贾母感觉很没面子,心里很不高兴,甚至认为住蘅芜苑还不如住“住马棚”。

虽然宝钗是不喜欢这东西,也不想麻烦人,但是住在别人家,像今天这样来了亲戚看着也不像话,觉得丢脸。

要是传出去小姐的闺房这么的素净,还不如普通的人家,人家会怎么想,明明有现成的东西,可薛宝钗却不用,这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贾府没规矩呢。

再者,雪洞般的屋子也不吉利,贾母能高兴吗?贾母不高兴发话了,刘姥姥又怎么敢言语?插科打诨也得看情况吧。


清心一栈




刘姥姥在贾母、凤姐等人的陪同下,于大观园内各处走走,一是贾母尽地主之谊,二是刘姥姥也乘机投贾母所好、专拣乡下好玩有趣的事儿说来以衬托氛围、活跃空气。


一路逛来,当然由贾母作东、主导,而如今观看了宝钗住处这般光景,先是贾母嫌太素了,面露不豫之色。刘姥姥是极聪明的老人、经多识广,饱经沧桑,处此尴尬氛围,焉肯多言?这也是做人最起码的眼力见儿。


虽说刘姥姥系乡下人,这些场面上的过节、好恶,她甚至能强过当时在场的任何一个人,绝不至于输了理去的。


刘姥姥的二进大观园,既巩固了与贾府的联谊,又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溯路之旅行2



这就是刘姥姥的圆滑乖觉之处。

因为一进到蘅芜苑,贾母便叹道:“这孩子也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赶紧解释了半天。贾母因何说出那番话?那是因为宝钗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和林黛玉的精致闺房形成天壤之别。这么朴素没品味的屋子实不是大家族女孩子所应该有的,是很伤贾母等的面子的!

那刘姥姥心里估计也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姑娘的屋子咋这么摆设呢?因为她是客,并且是个贫苦的没一点身份的客人,只能察眼观色,只捡好听的话讲了,那么出现这种局面,她只能闭口不言,说任何话都是不合适的。况且贾母等一干人你说了我说我说了她又说,那有她插言的机会,坐了一回儿,贾母就领着众人出去了。

刘姥姥的圆滑乖觉处也正在此,只有不言不语才是最合适的。而林黛玉房中的精致是令贾母等引以为荣的,她当然也会跟着赞叹不已!


明月照红楼


刘姥姥进荣国府,两眼一抹黑,打秋风得看主人脸色。进了蘅芜苑后一言不发,是因为她揣摩不到贾母的态度。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随贾母游园,来到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贾母笑指黛玉说:这是我的外孙女。刘姥姥随之讨好,慈和地细看黛玉,临走时还说舍不得走。而到了宝钗居住的蘅芜苑,一言未发,原因还在于贾母的颜色。一到蘅芜院,贾母介绍:这是薛姑娘的屋子。然后又对屋内的陈设有些不满。刘姥姥一时不明白宝钗这亲戚与贾府的亲近程度,从贾母的语气中,又揣摩不透,怕开口失语,于是一言未发。



刘姥姥是乡间老妇,早年丧偶,膝下无儿,依傍女婿王成生活,生计艰难。想起与贾府的王夫人娘家连过宗,就带外孙板儿到贾府,希望得到一点帮助,此行不虚,收获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这对于女婿王成一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改善了窘迫的家庭境况。


以答谢为名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带着新鲜瓜果蔬菜。适逢贾母正想与一位积年老人说说话,二人恰好投缘。贾母留住数天,携同游览大观园。刘姥姥虽是乡野中人,却老于世故,深谙世情,知礼识趣,愚中有智。游园过程中,自然随机应变,人情练达,处惊不乱,化尴尬于嬉笑中。

通过刘姥姥打秋风的故事,作者写出了贾府的豪华,与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粗人与细人的故事,穷人与豪门的交道,在滑稽嬉笑中展开,透露出背后穷人的心酸,使人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笑过之后,后背发凉,心里作酸……



作者很是心思缜密,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尤其是前八十回。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对荣国府进行浏览式的描述,借一个乡野老太太的眼睛来呈现荣国府的荣华富贵。作者是有着特殊用意的,处处对比,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事物之间的对比等。刘姥姥参观的地方,重点有妙玉的栊翠庵,宝玉的怡红院,黛玉的潇湘馆和宝钗的衡芜苑。为啥去这几个地方,将宝玉和妙玉对比,将宝钗和黛玉对比。而在潇湘馆和衡芜苑的对比,则是对居住主人的对比。黛玉住潇湘馆,听名字就是很美丽的地方,湘妃竹打在碧纱窗上,再加上老太太让配的浅粉色纱窗,更是美丽的不得了。因为黛玉是老太太的外甥女,这里也看出老太太对黛玉的偏爱,也不见外,也会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给黛玉配上;而相比之下,像薛宝钗的话,屋里陈设很中规中矩,甚至刘姥姥都没看出来是男生女生的房间,以至于刘姥姥因为是哪位公子的房间。说明薛宝钗自身是没有生活气息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宝钗是一个中庸人物的代表,她的喜怒哀乐不会自然流露,自己想什么也不会表现出来,自然生活习惯也不会自然的表露,所以整个房间其实是没有什么特色,刘姥姥是一个知趣的人,没有笑点或者有趣的点,不会发评论,所以会一言不发。二方面是,宝钗是一个客居的人,从关系层面讲,不如黛玉的背景强大,而对于一个客居的人,刘姥姥是不便于说什么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大野泽的风


这是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原创文章。主要理由有两个:

表面上,是临机应变的结果。贾母为了让刘姥姥开开眼界,见识见识大观园。大家第一个到了林黛玉的房间。大家进屋后反应是不一样的:王夫人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他称林黛玉为姑娘,用的是尊称。刘姥姥试探地说这房间应是位公子哥的书房后,贾母开口说是自己外孙女的房间。确认这一信息后,刘姥姥便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先是上下打量了林黛玉,而后笑着表扬林黛玉的房间是上等书房。这些话贾母亲和林黛玉都喜欢听,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说林黛玉的闺房比上等书房还好,其实是表扬林黛玉是个有身份的人,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到了薛宝钗的房间后,大家的表现又迥然不同,这次第一个开口的是贾母,感叹薛宝钗的房间太朴素,在王熙凤和王夫人解释后,竟然对自己进行了自贬嘲讽,意思是按照薛宝钗的标准,自己只配住马圈了。这里面明显有满的情绪,刘姥姥自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乱说话。

实质上,是暗写林黛玉的真性情和薛宝钗的无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十二钗之首,但两性格截然不同。林黛玉是真性情的人,所作所为往往出于真心真情,哪怕是被世俗偏见所不容的,也要活出自我来。薛宝钗则不同,她善于藏拙,做人处事往往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大部分时间算是个影子人。两个人的闺房实质是她们的人生象征,林黛玉的房间透露出是诗书礼仪,是大家风范,是充满人情味的;薛宝钗的房间如同雪洞一般,是变了味的朴素,缺少了人世间的温暖,也失去了生活的温情。借刘姥姥的不同反应,写出他们的不同,更显得深刻。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小涵品读红楼梦


小涵品读红楼梦


其实道理很简单,刘姥姥看似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是作者借刘姥姥之口,之目带领观众游览大观园。

再说刘老姥姥虽说一个农妇,但毕竟有丰富的经历,她的察言观色夲领也是与生俱来的,在黛玉处宝玉处毕竟有很多铺垫,她略知一二,为了取悦贾母,所以她尽量展现其纯扑的一面,以讨贾母欢心,即使出再多的洋相,反而增加了贾母对其怜悯的心态,所以刘姥姥也是绝顶聪明的。

我在有关薛宝钗的帖子里曾分析过,薛宝钗是客居,而非寄居,所以周瑞家的一定盯嘱过刘老姥姥,让她对宝钗不要多言,她在衡芜院一言不发,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这样的描写,足见曹雪芹掌握文字的高明之处,不愧千古名著!


狼烟一九三一


别看刘姥姥是乡村老妪,她也是积古的老人,精明得很,她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她分辨得清那些千娇百媚的侯门小姐对她的态度。

刘姥姥不想得罪宝钗

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在宴席上,刘姥姥出乖卖丑,逗大家一笑。林黛玉更是笑得一塌糊涂,而且和宝玉取笑刘姥姥。看起来似乎林黛玉瞧不起刘姥姥,可是刘姥姥敏锐的发觉还是林黛玉率真,对她的表演,林黛玉十分配合。宝钗不同,她罕言寡语,心思难测,对于自己的表演,宝钗全程无视。这让刘姥姥对宝钗有所戒备,因此她不想自己乱说话惹恼了宝钗,所以进入蘅芜苑后,刘姥姥一言不发。

刘姥姥不想让贾母不快

进入蘅芜苑,贾母说:这是薛姑娘的屋子?这一句薛姑娘,让刘姥姥看出了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客气多过喜爱。

贾母在探春的秋爽斋时,和刘姥姥说,我这三丫头好,就是两个玉儿可恶。贾母管孙女叫三丫头,显然是喜欢的,而且也表扬了探春,说明贾母喜欢探春。除了表扬探春,贾母还特意把宝玉和黛玉并列到一起,贾母说他们可恶,实际上是说他们“可爱”。

还有一点,贾母一进宝钗的卧房,就表示不喜欢这个风格。明白了贾母对宝钗的态度。

刘姥姥对贾母的心思揣测得还是很准的,她怕说错话惹得贾母不高兴,干脆当个透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