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捨的永遠放不下!《如懿傳》:帝王“被休”之殤肝腸寸斷

最不捨的永遠放不下!《如懿傳》:帝王“被休”之殤肝腸寸斷


宮鬥劇作品大多展現以角色如何逆襲慘淡,渡過難關,成為一代風雲人物為主題,進而對權力、愛慾、人性等問題進思考。日前,《如懿傳》的VIP已可以看到大結局,收官集以細膩溫柔的多個時空視角再見帝后齊心、離心的深宮虐戀。此後,“再也沒有烏拉那拉氏子女入宮為妃”對照了“要繼承烏拉那拉氏的榮耀”,暗示了世家對於人格及命運的態度的轉變,使整劇閃現著濃郁的人性關懷光輝。

清早,乾隆起床聽到太監稟報“如懿薨了”的消息,第一反應是不願相信!旁邊伺候的嬪妃在喋喋不休的陳訴如懿之過,全然不顧皇上的臉色,乾隆一句:“滾,半分教養都沒有!”這臺詞說出來的時候大快人心。《如懿傳》的焦點對準了乾隆的弱點,包括他的自私、虛榮、好面子等,儘管他貴為天子,但人生一樣充滿失落與困惑。劇情展現如懿最終下定決心離他而去的同時,又以乾隆的視角表現了他對於這段感情的不捨與悔。“綠梅開芽,故人不在”算是編劇神來一筆,導演也企圖通過植物的新生寄託內心對這段感情的遺憾。

最不捨的永遠放不下!《如懿傳》:帝王“被休”之殤肝腸寸斷

《如懿傳》始終以含蓄的方式表現了深宮的殘酷,炩妃以一種生不如死的方式得到了懲罰,在給予這個“撿漏大王”批判的同時又無可奈何的發現他的兒子成了真正的大贏家。這段隱線情節出自真正的史料。從整個劇情來說,編劇也在曾試圖平衡這種“善惡總有報”的心理趨勢。炩妃操控了後宮那麼多孩子的命運,卻無法掌握自己的死期,隨著最後一碗鶴頂紅的嚥下,她終於吞下了惡果。這是整劇第二個大快人心的地方。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乾隆無疑是可惡的,但是整劇沒有一味的批判他中年沉迷美色的荒唐,而是以他和如懿的矛盾衝突隱晦的表達了他的複雜內心,也以炩妃獻媚的外部因素尋找觀眾對人物的理解。尤其是最後在城樓的大哭,觀眾便能對他多一分內心情感的同情。種種誤會導致了他一半主觀一半錯覺地將原本一生一次心動的少女變為妒婦,而此後的歲月裡,兩個人只有“蘭因絮果”可以做為蓋章定論,這也是整劇探討的問題。即:兩個人離心之後還能不能對錯誤補救?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最不捨的永遠放不下!《如懿傳》:帝王“被休”之殤肝腸寸斷


從現實視角來看,如懿的行為非常大膽,她為了追尋自己的初心,以無聲抗爭的方式“休了乾隆”。從歷史上來看,她和乾隆的空間有太多可以想象的結局,但無疑《如懿傳》是最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如懿給後宮那麼多嬪妃提供臨終關懷後,到了她離場的哪一天,以“茶涼了,換杯新茶”為梗,讓人聯想到了主題的方向。後面劇情果然如此,身後事草草了事,沒有享受皇后的大喪之禮,寥寥無幾的嬪妃來祭拜,這種具有諷刺的手法切合了“人走茶涼”的薄涼。

實際上,霍建華在這個帝王角色發揮的特別好。乾隆是悲劇的製造者,但他也選擇了自己的方式來贖回這段感情。人到晚年,他整日呆在梅鄔坊,始終保持著一種禁慾、超然的姿態。年少的堅定執著與老年的冷峻寡言,傳遞了人物的懺悔。作為一個帝王,生死悲喜輾轉於一人手心,這種感受對別人來說確實很痛苦,可是《如懿傳》展現的是真實的帝王喜好。富察氏代表的是過去封建正室的態度,如懿代表的是現今女性的正室態度。

一個生活封建王朝的帝王和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皇后,他們最後還是如兩條相交線,各自奔走了。

最不捨的永遠放不下!《如懿傳》:帝王“被休”之殤肝腸寸斷

《如懿傳》最後的兩集是劇情的高潮,所有的因果關係在這裡陸續找到了出口。如懿年輕時不是沒有猶豫過要不要進宮,乾隆誘她入選。如懿傷透心以後,乾隆明白一切名利、情份都不能挽回,只能黯然離開。如懿的死只是一個儀式,乾隆無法承認自己“被休”。對如懿來說,這一天等了很長。也許若不是中年的危機感吞噬了弘曆的理智,他們也不會黑髮白髮同裝一盒,或許真正可以同穴而眠。話說回來,乾隆在權利之顛站穩了腳步,卻沒有並行之人。說到底,錦衣夜行,有何王者的快樂可言!如懿活一日,他便有來處;如懿過身,他從此真正是天地之間一介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